..續本文上一頁淨的本性之緣故。第四個要相信:阿彌陀佛不去不來,我亦不去不來,西方極樂與娑婆此土,不隔于毫端,想要見即可見。何以故?因爲一切諸佛,皆以法性爲報身及國土的緣故。第五個要相信:阿彌陀佛修行經過無量劫,直到證得無上佛果,不移于刹那之間,我也不移于刹那之間,即可果位齊于諸佛。何以故?所謂的時間分際,是屬惑業所攝,而法界海中,求其業相不可得的緣故。如是相信悟解,是入道的初心,深信一切諸佛淨土之行。
第二止觀。天臺宗的空、假、中叁種觀法,是開示一心實相的方便工具,是統攝諸法之要領。西方淨土的十六種觀法,一一皆具有此叁觀的妙義。《妙宗鈔》雲:“本性中的叁德,理體上是諸佛的叁身,即此叁德叁身,就是我的一心叁觀。如果不是這樣的話,則能觀的心之外還有所謂的心外之佛,境界也不即是心,如何能夠稱爲圓宗絕待之觀法呢?也可以將阿彌陀佛的叁身,當作是法身德。以我之一心叁觀,爲般若德。觀想成就見到阿彌陀佛,即是解脫德。隨舉一法即具叁德,如新△(音伊)字。觀佛既然如是,觀照種種的依報正報,理體上應當也不會有異于此叁觀的其他方法。”詳細的說明就如同《疏鈔》所說的,在此不能完整地敘述。了解這個道理,則知道念佛一聲,當下即具足了叁觀。了知能念佛的心,不是肉團心,不是六塵緣影之心,此即是空觀。了知所念之佛,無論是依報是正報,各各主伴圓融、豎窮叁際橫遍十虛,此即是假觀。了知能念之心所念佛絕于對待,雙亡雙照,此即是中觀。又能念者,即是一心叁觀;所念者,即是一境叁谛。能所不二,即是谛觀不二。叁谛,即是法身德。叁觀,即是般若德。叁谛叁觀不二,能念的心念與所念的佛相應,即是解脫德。舉一即叁。如是則念佛一聲,能淨四種國土,例如隨拈一微塵,變大地作黃金,這就是所謂的法界圓融不可思議的觀門。
第叁,六度行。《起信論》說:“菩薩甚深的理解現前時,其所修的離相,知道法性的本體遠離一切的悭貪之故,隨順修行布施波羅蜜。知道法性無染,遠離一切的五欲過患,隨順修行持戒波羅蜜。了知法性無苦,遠離嗔恚煩惱的緣故,隨順修行忍辱波羅蜜。了知法性之中無有身心等相,離于懈怠故,隨順修行精進波羅蜜。了知法性常定,本性無有散亂故,隨順修行禅定波羅蜜。了知法性的本體是智慧光明,遠離于無明之緣故,隨順修行般若波羅蜜。”因此修行淨土法門的人,當下不必超越念佛這一個行門,即具足此六度之義。念佛時念念離相,即是行于布施。念佛時念念清淨,即是行于持戒。念佛時念念寂靜,即是行于忍辱。念佛時念念相續,即是行于精進。念佛時念念專一,即是行于禅定。念佛時念念佛號,即是行于智慧。當知離相、清淨、寂靜、相續、專一,必定有事相隨緣而起;而這些都是由念佛而流出。如此正修和助修不二,事相與理體不二,是故念佛這一行,能夠總攝一切諸行。因爲念佛法門即是一心法門,而心外又沒有所謂的一切諸行故。如果廢棄念佛諸行,即是廢棄我們的心性。
第四,悲願行。諸佛菩薩,本性之海無量無盡,供養無量無盡,持戒布施無量無盡,乃至饒益衆生無量無盡。因此天親菩薩的淨土五念法門,以禮拜、贊歎、作願、觀察四種,爲成就入功德門。回向一切煩惱衆生,拔除世間之苦,爲成就出功德門。菩薩修習五念法門,速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問難曰:“《維摩诘經》說:菩薩觀于衆生,如同呼聲的回響,如同水中聚集的泡沫等。如是則衆生本來空寂,所謂的發願利益衆生,不就如同病眼看見空中之華嗎?”回答曰:“《大智度論》引佛陀所說的:所謂的無佛,是爲破除執著于佛的妄想,而不是說要執取無佛的斷滅相。而所謂的無衆生,是爲了破除執著衆生相的妄想,而不是說要執取無衆生的斷滅相。因此維摩诘說菩薩作如是觀想之後,自己說我應當爲衆生說無衆生之法,是名真實的慈悲。因此可知,菩薩種種度衆生的方便,皆是深入通達無衆生的義理,若是見有衆生可度,即是有我,慈悲心則低劣,怎麼能夠行如是大慈大悲的饒益衆生之行呢?”
第五,稱法行。法界之海無量無邊,修行之海也是無量無邊。是故菩薩的一切行,皆是稱合于自性,非有非無、非行非不行。合于佛法的自性,不是最初發心即得,也不是最後證果才得。現今應當簡略地說明其相貌:一者,菩薩廣度一切衆生,皆令至于究竟無余的涅槃,而衆生界並不曾減少。例如登上戲場的傀儡,悲傷歡笑宛然真實的一般,而終究只是一堆泥土,空無所有。二者,菩薩雖行五無間罪,而沒有煩惱嗔恚。乃至于下地獄,也無諸罪垢。至于畜生,也沒有無明憍慢等過失。例如女子離魂脫出色身,乃至于在外生子,而身體仍然常在母親之前。叁者,菩薩自身入定而從他身起,一身入定而多身而起,有情身入定從無情身而起。例如猛虎咒起死屍,令死屍跪拜作舞,此只是猛虎的意欲,而死屍一無所知。四者,菩薩于小衆生的身中,轉大*輪,燃大法炬,震大法雷,魔宮摧毀,大地震動,度無量無邊的衆生,而此小衆生不覺不知。例如天帝的樂人,逃入小女子的鼻孔中,而此女不知不覺。五者,菩薩如果想要久住世間,即將一念頃的時間延伸爲無量無數百千億那由他劫。想要減少住世的時間,即把無量無數百千億那由他劫的時間,縮短爲一念之頃。例如小孩子看走馬燈中的走馬,想要計算其走馬的多少或其開頭和結尾,了不可得。
若是證得如是不可思議之行,于一念之中,叁世諸佛的淨土,皆能攝入而無余。這就是所謂的菩薩莊嚴淨土之行。這是以無思慮的智慧觀照才可得見,不是凡夫的情意思量所能猜測定量,何以故,因爲自性是超越一切的數量名言的緣故。”
《西方合論》這一書作成之後,宗道和中道,皆同時發心回向淨土。不久之後袁宏道又出任從前的官職,又遷官至稽勳司(考核功績的部門)擔任郎中,後來又再度因病歸鄉,回家不到數日,入于荊州城,住宿在僧寺,無疾而命終。袁中道,官爲南禮部郎中,乞求退休,養老于家,平日常常精勤地禮拜課誦。明神宗萬曆四十二年(西元一六一四年)在一個月圓的晚上,課誦完畢後跏趺靜坐,形體心神寂靜清爽,忽然間入定,心神飛出屋子之上,飄然地乘著白雲。此時有二位童子引導他向西飛行,不久之後下降到地上,童子說:“停!”袁中道隨著他停下來,見到大地平坦如掌,光耀明淨細滑柔潤。旁邊有水渠,寬十余丈。水中有五色的蓮華,香氣芬芳異常,並有金色的橋梁跨過水渠,七寶的欄楯交羅排列,樓閣極爲整齊美麗。
袁中道于是向童子作揖問道:“此是何地?您是何人?”童子說:“我乃靈和先生的侍者也!”中道問:“靈和先生是誰呢?”童子說:“正是您的兄長袁中郎(袁宏道)啊!他現在正在等您,有話要跟您說,您可以趕緊前去。”接著就依著步道走到了另一個地方,有樹木十余棵,池水流動作聲,水池上有一個白玉的門扉,其中一位童子先進入,另一位導引袁中道,經過樓閣二十幾重,到了一座樓閣之下。此時有一個人下來迎接,其容貌如同美玉,衣服如同雲霞,身長有一丈余,見到袁中道後,歡喜地說:“弟弟你來了!”袁中道仔細地一看,原來是袁宏道。
兩人于是上樓作禮交拜,有四五個人前來共坐。宏道說:“此是西方極樂世界的邊地,信解尚未成就,持戒尚未完全的,大多生于此地。又稱爲“懈慢國”。上方有化佛的樓臺,前面有大蓮池,約有一百由旬(一由旬約四十~八十裏),其中有殊妙的蓮華,是衆生的化生之處。一旦已往生此地之後,則散處在各個樓臺,與有緣的淨土蓮友相聚。因爲此地沒有淫聲美色的惑亂,勝解容易成就,不久之後,就能進升爲淨土中之人。”袁中道問:“不知兄長您生在何處?”
袁宏道說:“我往生淨土的願力雖然很深,但是情執染著的習氣未除,剛開始化生于此邊地一小段時間!現今已經居住在淨土了。但是終究因爲以前持戒不夠嚴謹精進,因此只能在地面居住,不能與大菩薩們一起飛翔于廣遍的虛空和七寶樓閣之間,仍需要再進一步的修行。所幸我宿世生來智慧猛利,又曾經作《西方合論》,贊歎如來不可思議度化衆生之力,感得飛行自在,可以遊行于十方的諸佛刹土,十方諸佛說法,我皆得以前往恭聽,此實在是很殊勝啊!”接著宏道就牽著中道的手向上飛升,刹那之間就飛越了千萬裏。到了一個地方,光明照耀無所障礙,以琉璃爲地,以七寶行樹爲界,皆散發栴檀吉祥的妙香,並且開著衆多殊妙的華朵,皆是奇異珍寶的妙色。下方爲衆寶蓮池,水波中激揚著自然微妙的音聲。池中衆寶蓮華,華葉皆散發出五色的光明。水池上隱隱約約有高樓如絲帶般回旋聳立,閣樓則有旁出的道路。到處皆有無量的樂器,演奏著種種的法音。
袁宏道說:“你所看到的,是極樂淨土中依著地上而行之衆生的依報世界。經過此地之後,則是法身大士居住的地方,其境界甚爲美妙,勝過千萬倍于此地,其神通變化也是千萬倍于此地衆生,我以慧力的緣故、得以遊行于其間,但是不能夠居住于彼地。再經過彼地則是十地、等覺菩薩所居住,其境界我就不得而知了。再經過十地、等覺的居住地則是妙覺如來所居住的地方,只有佛與佛才能究竟了知。”說完,又到另一個地方,沒有牆壁,有欄楯,光明耀眼更勝于前。坐了一會兒,宏道又說:“我沒有想到極樂世界快樂到這種程度,假使我前生時能夠嚴持戒律,我的境界尚不止是如此而已。大體上來說在教理和戒律都精進嚴謹的人,往生的品位最高。其次是持戒嚴謹的人,往生最穩當。如果是只有教理而無持戒的人,大多爲業力所牽,流入八部鬼神衆去了,這種狀況我所親見到的有很多。
弟弟你的般若氣分頗深,但是戒力定力甚少。如果只是體悟教理而不能生起戒定,此是狂慧也。你回五濁惡世後,趁著色身仍然強健,要實修實悟,兼持往生淨土的…
《淨土聖賢錄易解 (往生王臣第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