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學之重要性之叁
菩提之旅靜修營97演講稿之四
淨因法師
英國人認爲國會議事製度和英文,是他們對現代文明社會的最大貢獻,並引以爲驕傲。其實早在兩千五百年前,佛陀建立僧團時,便創立了這種民主議事製度。所以嚴格地說,佛陀是世界上創立國會民主議事製度的第一人。本講座從佛教的立法、施法和執法叁方面探討戒律的精神與特色。
立 法
天地日月,按自然規律運行;鳥獸蟲魚,按自然規律成長;草木花卉,按其規律生長;大到國家、組識、團體;小至學校、家庭,都有一種有形或無形的製度運作。家有家規,國有國法,即使是小孩玩遊戲,也必須遵循一定的規則。否則,遊戲便沒法玩。同樣,僧團或佛教徒,爲了使大衆和合相處,獲得最高的解脫,也必須遵守一定的規則。戒律便是佛教的根本大法。
爲了達人生社會的最善、最高的快樂和最高理想境界,進入涅槃城,佛陀講經四十五年,說法叁百余會,指示給我們八萬四千法門,其目的不外乎教我們煩惱衆生如何:少欲知足、斷惡修善、自淨其意、勇猛精進、自利利他等等,這些精神不僅是佛陀製訂佛教的根本大法──戒律的依據,也是整個佛教教義的精要所在。所以過去七佛偈說:“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換而言之,斷惡、修善和利他是過去、現在和未來叁世一切諸佛教誨的精要所在,戒律的製訂當然也不會離開這些精神(見表一)。
戒律未製定前──止惡、行善和利他是僧人的行爲准則
佛陀成道後最初十二年,並未給僧團製定任何戒條,他只隨機宣說他所悟證的法。利根者在聽聞佛法時,即聞即悟,當下心與道合,獲得“道共戒",因此就不用製定任何戒律。在佛陀的弟子中,很多是以聽聞佛法的當下即大徹大悟。譬喻:佛陀在鹿野苑中初轉*輪,馬勝比丘當下即證阿羅漢果;當舍利弗看到馬勝比丘儀表莊嚴,非同凡響,生歡喜心,立即上前向馬勝比丘請教:“尊者,你的老師是誰?你修何種法?爲甚麽你如此安祥?"馬勝比丘回答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舍利弗聽後當下證得初果,立即去聽佛講法,當下證阿羅漢果。所以對利根人來說,一念正念生,當下就能達到斷惡,修善和利益衆生的目的,因而獲得解脫。這是佛陀說法度衆生的第一階段。
止惡、行善和利他是佛陀製戒之依據
十二年後,等到佛法廣大弘傳,出家的愈來愈多,不免有流品雜濫(動機不純,賴佛以求生活),問題也多了,不得不在德化(法治)的基礎上,融入律治的精神,正如中國古代,以禮法治國,而後來卻不得不頒布刑法一樣。佛陀因此也開始因事製戒,向大衆公布,要大家憶持,並理解其意義。隨著時間的流逝,製定的戒條越來越多,分類也越來越細,最後因人而異,守持的戒條也各不相同。由於學佛的人共有七衆: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正學女)、優婆塞、優婆夷,他們各自所遵守的戒也不相同。在家二衆爲優婆塞、優婆夷,均可受持叁歸、五戒、八戒。出家五衆爲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尼、比丘、比丘尼。其中,沙彌、沙彌尼受十戒;式叉摩那尼受六法戒;依據四分律,比丘戒、比丘尼分別受持二百五十戒、叁百四十八戒。
《恒水經》雲:“持五戒者還得人生中,持十善戒者得生天上,能持二百五十淨戒者,現世可得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泥洹大道果。“現將佛門七衆所受持之戒簡述如下。(見表一)
七衆受持諸戒一覽表(表一)
戒律之精神──止惡、行善、利他
菩薩叁聚戒──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
攝律儀戒──止惡
優婆塞/優婆夷——叁歸——在家五戒——八戒
沙彌/沙彌尼——聲聞別解脫戒——式叉摩那──六法戒──十戒
比丘——250具足戒
比丘尼——348具足戒
在家菩薩戒條──六重二十八輕戒
出家菩薩戒條──十重四十八輕戒
攝善法戒——行善
定共戒
道共戒饒益有情戒──利他
持五戒者得人生中
五戒爲不殺生,不偷盜,不邪 ,不妄語和不飲酒。本來,五戒並不僅是在家人應守之戒,而是一般佛教信者應守之道德,不過,後來卻把這五戒,與出家的戒律對比,而認爲它是在家之戒,但在出家戒律中,當然也包含這五戒的內容。五戒不單是佛教所說,同時是印度諸宗教均有所說的,而其內容卻也大體一致。所以說,這五戒是諸戒之母,能夠嚴持五戒,即得無量無邊的功德,確保人生。在當今物欲橫流的社會,誘惑太多,強調持五戒有更大的現實意義(詳見“五戒的現代意義")。
八關齋戒(astan-samanvagatopavasa)
八關齋戒,又名八關戒、八戒,是指在家學佛之士,必須修持的八條戒。“關"是禁閉的意思。其意爲,若能受持八關齋戒,則能滅除諸罪,離諸惡法,便可關閉惡道之門。“齋"原可通作齊,是謂齊攝一心,統諸根門,因爲人心,自無始劫來,一味趨向散漫多欲,不得而齊,古人說:“祭必先齋戒沐浴,以自齊潔",在大乘義章也說:“潔清故名爲齋"。
據齋的本義。梵語謂布薩,或布沙陀(Posada),譯爲淨住,或長養等。意思是:依照布薩法受持,則能去惡修善,得清淨而住。由清淨住於善法,而得養成諸善根,更使善根增長,所以稱爲長養。但,修持布薩法,有出家、在家的分別:若依律藏,半月說戒,犯則忏悔,使諸比丘,住於淨戒之中,增長善法,爲出家的布薩法;在家二衆,即在六齋日(每月八,十四,十五,廿叁,廿九,叁十)受持八戒,就是修布薩法。
由此觀之,齋的含義,並非只是世人所謂的素食爲齋的解釋而已。若以素食爲齋的說話,這是只偏於乘的別義,與齋的本義無關。在小乘律的解釋,凡是午前的食品統稱爲齋,不限定素食品,他們是說:“過午不食,則能得身心清淨",於是就稱中食爲齋食,道宣律師也說:“過午不食,能得清心,惡法可離。"齋的解釋,更可含攝清淨的意義,謂清淨能攝其心,速斷一切惡非,不爲欲邪所染,所以很多的隱士,題其閑靜之室謂“齋"。
在家人平常是容易墜落於愛欲與物欲的生活中,或爲事業、子女、應酬、家務所累,不能如出家人那樣的專心進精修行,爲了讓在家弟子也有機會體會出家戒,過一天清心寡欲、遠離物欲的生活,令在家學佛者熏習長養出世善根,使其來世,得大安樂,所以佛陀才製定每月的六齋日1,使在家人實行禁欲,奉行八戒,效法出家人的清淨生活,藉習離塵解脫的良因。受八關齋戒者必須一日一夜遠離家居,最好在寺院中受持,以便有機會親近僧伽或證果之聖者,過著像出家人的那種禁欲生活,以靠近宗教的境界,所以圈這叫做“近住",而此戒叫做“近住律儀"。這是靠近佛道而住的意思。
設定一個日期,以宗教的信念來過著克己、禁欲的生活,是很有意義的,猶其如今日物欲橫流,道德淪喪的社會中,八關齋戒更具有其現實意義。
八關齋戒的內容爲:1、不殺生;2、不偷盜;3、不淫;4、不忘語;5、不飲酒;6、不著香華 歌舞觀聽戒;7、不臥坐高廣大床;8、不非時食(見表二)。
五戒、八戒和正學女戒對照表(表二)
現將八關齋戒的有關內容解釋如下
3、不淫,勵行禁欲的生活。
6、不著香華 歌舞觀聽戒,這是將塗飾香華和觀聽歌舞兩項,合而爲一的戒律。說到以華作 ,或是塗抹香油,這是所有的女人們最愛好的行爲,近來的男人們,也有以香油著身等等的裝飾,這有濃厚的誘惑性,是以佛陀才製定:凡是修道的信衆,只宜穿著常服,以樸素,清潔爲標准,能維持禮貌就夠了,如果存有絲毫愛好華麗的心理,這是甚不適宜的。至於觀聽歌舞一項,這是世人爲耳目之娛而設,也是很容易使身心放縱,是以修道之士,必當戒絕,所謂:“色聲之塵,不可染近",近還不可以,那可親自去作爲,這當然更不行了。在《大毗婆沙論》載:“昔某,已得五種神通,時常出入於宮內,聽著宮女奏樂,音聲美妙,忽生起邪念,致五通全失。"由斯看來,不合宜的觀聽,凡是佛教徒,應該要予以戒絕的。
7、不坐高廣大床。戒床席是一種息身的工具,只要能夠供身臥下,平穩適宜,就行了。如果定要席豐履厚,重褥 ,那便是縱逸軀體,而容易生出 慢心來。所以,佛製的床座,“高不過如來八指"(約合一尺六寸),”廣不過如來叁肘“(約爲五尺四寸),超過了這種限度,就是不合宜的了。
所謂床的高大,還有一種的解釋,凡是華麗的床座,雖是不大,也作高大看。例如:曾用金銀牙角,彩漆雕刻,以及紗絹帳褥,細軟殊妙的床,雖沒有超過佛製的規定高廣度,但是佛門弟子,爲養成道力,使身心不予放逸,卻也是不宜坐臥的。
8、不非時食戒此戒,儒家的孔夫子,也曾說過:“不時不食"的話。是說非是合宜吃的時候,就不可以吃,這與佛製的“不非時食"戒的製訂,是如出一轍的。不過,孔夫子所說的比較簡略,而佛陀的製戒,那就特別的詳盡了。
佛陀所謂“食時",是指從日出以至日中,所謂“非時",是指日影過一發一,乃至翌晨日出之初,都叫作非時,所以《毗羅叁昧經》便說:“早起諸天食,日中叁世諸佛食,日西畜牲食,日暮鬼神食,如欲斷六趣,令人入道中,故製令同叁世佛食。"
這是就六趣(六道)的食時不同而加以說明的,我們既是佛門弟子,當然就應該遵守佛陀的製戒,與叁世諸佛的食時,采取一致的行動,那才算是合理合儀的食法,否則,便是犯戒了。
對此戒的說明,藕益大師曾著有:“非時食戒十大益論",敘述受持此戒的功過甚詳,茲爲末法的學人著想,謹錄於次,以資參考。夫齋法是十方叁世諸佛弟子通行大道,出生死之要津也。愚夫遂逐口腹,甘爲飲食之人,既畏…
《戒學之重要性之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