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念佛法門與大勢至念佛圓通章▪P4

  ..續本文上一頁,亦擎不住風吹日曬。根,即善根,淨土法門以念佛爲善根。但念佛必須至誠懇切,把這一句佛號,一定要念到極樂世界去,才算功夫。所以大勢至菩薩說念、深念,“念”即是植善根,“深念”即是深植善根。彌陀經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是說多善根福德因緣,才能生到西方。念、甚深念,則善根福德俱多,即能與彌陀念衆生之念碰到一起,而生西方了。

  有人說:彌陀大慈大悲,十念即可往生,平日又何必念?更何必深念呢?不錯,十念即能往生,是不錯的!但不十分可靠。你現在念上十口氣的佛,永不再念,等著死了生西吧!那你一定生不去。因爲帶業往生不帶新業,前已講過。你時時在造作叁業,十念功德,敵不過你不斷新造的叁業,怎能生西呢?所以必須多念深念。只顧念佛,自然不致造業了。念佛不但要多念,而且要深念!怎麼叫深念呢?就是一句佛號在“事念”上念到西方,在“理念”上念到自心深處。若只多而不深,則雖多到一日叁千乃至十萬,一面念佛一面妄想,口念而心不念,則善根太淺,仍不能保證生西。必須每句念到自心念到西方,才能與佛念相應,必然生西無疑。

  難得大家發心念佛,既已念佛,還應進一步求深念。怎樣才能“深念”?要作叁種觀想:(一)觀衆生苦;(二)勿負善根;(叁)勿負佛恩。我們觀察衆生,受苦無窮,而欲度無力;所以念佛求生西方,證得無生法忍,還度苦難衆生;思念及此,即應深心念佛。勿負善根:須知人身難得,前生不犯殺盜淫妄,始得現生人身。前生種了念佛的善根,今生方知念佛。而失卻人身則極容易,不念佛造作叁業,轉眼之間,即失掉人身,亦同時辜負了自己的善根,思念及此,應即深心念佛。觀想佛在甚深憶念我們,我不念佛,豈不大負佛恩!思念及此,即應深心念佛。

  現有部分學佛人,不明淨土宗旨及其修法,謗爲“他力教,決不能成佛!”這是錯誤的。古代大德們,贊歎“佛力”,原爲贊歎“淨土法門”的“殊勝”,非謂全靠佛力。這種外行的批評,不要盲從。再說淨土宗標旨爲念佛法門,“念”不是“自力”是甚麼?一面憑“自力”“念”,一面仗“佛力”加庇。前面講過專靠自力專靠他力都難滿願,必須二力因緣和合,方生淨土。佛是隨時等著迎接我們哩!能生西不能生西?只看我們這點“深念”的力量了!

  大家提起精神,好好念佛吧!

  叁、憶佛念佛必定見佛

  1、暫憶力弱難敵散亂

  經文:

  “十力如來,憐念衆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爲?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曆生,不相違遠,若衆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世人最慈悲的,莫過于母親。父母之恩雖相提並論,而母親的慈愛尤超過父親。何以言之?譬如子女不肖,犯了偷盜邪淫,做父親的往往一怒而舍棄之,驅逐于門庭之外。母親則不然,她對于不肖的子女,氣恨固然是氣恨,而在氣恨之中,更深寓憐愍之情,絕不忍舍棄逐出。諸佛對于?生,猶慈母之愛子。衆生雖不念佛,而且造作殺盜淫妄諸惡業,但佛絕不舍棄,認爲是可憐愍者,和慈母不舍棄不肖子女一樣。然而子若背母而逃,母親雖想念,又有甚麼用處呢?佛雖念衆生,而衆生背覺合塵,與佛乖違,佛念亦是無用。倘若兒子忘念母親,像他母親念他一樣,母子必得團聚,而且生生世世不相背離。衆生念佛,如能和佛念衆生一樣的懇切深摯,則現前即能見佛,當來永不離佛。

  本章從開始至此,都是講念佛叁昧的道理。以下講念佛的方法:

  “若衆生心,憶佛念佛;”衆生心是甚麼心?就是現在你我的心。憶念二字,以上都籠統的講,就是思想。此節則說“憶佛”“念佛”,已把憶念二字分開了!可解釋爲:暫念曰憶,久憶曰念。爲甚麼要把此二字分開呢?就是要教我們腳踏實地的修行。我們要知道暫念力弱。敵不過散亂心,現前當來都不易見佛。

  凡夫必須要學佛。不學佛,不但不能認識真心,連妄心也不會認識。甚麼是妄心?即是妄想心。也就是天天乃至瞬息不停的東想西想的心。我們作凡夫,不是自今生開始,從無始以來就是凡夫,妄想成了習氣,不由自主的就要妄想。(注:此時適有一人從外面進來)例如我在這裏講開示,從外面進來一個人,大家不知不覺就要?頭看看,即是證明。天天在妄想,都想些甚麼?不外貪想五欲順境;嗔想逆境;癡糊糊塗塗自己也不知道想些甚?。不但白天在想,睡夢中還在想!這樣無休止的亂想,究竟有甚?益處呢?除去累得頭昏腦漲,使心更加散亂外,可說毫無所得。所以也叫做“散亂心”,這就是妄想心的說明。學了佛法,就知道有個“真心”存在,同時也就認識了“妄想心”散亂心,認識以後才能去製伏它。但是想把散亂心製伏,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自無始以來,它妄想心就隨我們來了,積習已深,力量強大!我們念佛,就是爲了對治妄想心;但是暫念少念,是敵不過它的!所以說:現前當來都不易見佛。昨天已經講過,“十念往生”是靠不住的。但是話得說回來,不但十念可以往生,即使一念亦可以往生。要知道那是約臨命終時講的。到了報盡生西的時候,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十念一念才能往生。但是想在臨終時管製住心意,使不貪戀顛倒,恐怕不太容易!平時充滿愛欲的妄心,到臨終時即愛境現前,常見老人臨命終時,召集家親眷屬,留下許多遺囑,如財務帳目人事等等,倘若心愛的兒女不在面前,還要掙紮等待,等待不及則氣雖斷而目不瞑。這就是心在貪戀,意在顛倒。不應貪戀紅塵的道理誰都知道,但是事實很難作到。若能提起“念佛心”一心念佛,舍一切貪戀,即與佛相應。所以臨終一念非常要緊。又若人到臨命終時,恰遇善知識開示,聞者信受,念至十念其命已絕,必生西方無疑。因臨命終時,生死心切,畏怖心重,願力強,念力大,故能十念乃至一念往生西方。這是約臨命終時說的。

  我們在佛堂念佛,比較容易專心。因有莊嚴的佛像和道場,接觸的人都是清淨道侶。但仍免不了要打妄想。在一般社會中,豈不妄想更甚!這是無始以來的習氣使然。必須平時常念多念,才能對治這種根深蒂固的習氣。千萬不可貪便宜,存偷心。

  2、久念功深便得一心

  “憶佛”的道理,前面已講過。現在講“念佛”的道理;方才講暫念爲憶,念力微弱,不易生西。念佛要發了生死心,若是隨喜念念,只能種善根,而不能了生死。若要了生死,一定要把念佛當作功夫用。或問:佛性人人本具,何必念佛?可是,人有佛性,是佛說出來大家才知道的呀!實際誰看見佛性了呢?凡夫從無始以來,煩惱深厚,把佛性锢蔽了,必須斷除煩惱,佛性方得顯現。而欲斷除煩惱,太不容易了!要生到西方去,才容易斷除,所以帶業往生,是念佛法門的殊勝。但業力煩惱的力量太大;如《地藏經》雲:“業力甚大,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佛道”。你看這個力量有多大呀!斷除固然甚難,帶去亦不太容易。要想把業力帶去,必須多念佛,加強佛的力量才行。古人有固定一天念十萬佛的,即是要增強佛力以便帶業往生。念佛固然越多越好,惟專修方見功夫,兼修恐難如願,例如一天念十萬聲佛,一般出家人已難辦到。何況在家人事務繁多,更難辦到。不念吧!怎能了生死?這要定個功課,早念若幹,晚念若幹,拈珠記數,不可缺少;天天如此,不可間斷。此外隨時隨地加念。忙亦不礙,如做飯、洗衣、坐車、行路。。。。。。無時無地不是念佛的道場。如此,念的就多了,這是念佛法門特有的方便。我們凡夫,任何人都忙,總要忙裏偷閑,不要藉忙偷懶。你忙,他忙,忙到何時爲止?不是到死方休嗎?我們不打算了生死,就不必談了!若打算了生死,一定要認真的念。家務事不能不辦,佛不能不念;各人要把時間善爲分配,務把念佛看作重點。世人多把家事看得比念佛重要,其實這是顛倒,也就是“迷”,一定要把這個觀念轉變過來。在這念佛堂中,年輕的人較少,多半都是幾十歲了,忙了幾十年,究竟忙的是甚麼?也有有子有孫的,等著他們將來行孝呀!那才是“迷”呢!女兒養到二十歲嫁出去了,還是你的人哪?她有飯吃,你也有飯吃,她來了你招待招待,那你們的感情還好。倘若你沒有飯吃,指望女兒養活你的時候,她不但不把你當做媽媽孝敬,甚至還不如一般親友呢!這雖不能一概而論,但大多數是這樣的。男孩子呢?娶了媳婦忘了娘,是一句古話。生了孫子,你還得照應他,倘或照應不周,還得落兒子媳婦的埋怨哩。你想想看,兒女都不能孝養你,還能指望孫子孝養你嗎?豈非迷上加迷。你說你忙,你忙的是甚麼?還不是爲兒孫嗎?忙到你死的時候,誰也替不了你!要明白兒孫都是前生債主,你把債還還就是了,千萬不要迷。念佛才是自己了生死的大事呢?假使不能生西,一失人身,萬劫難複,想修亦不能修了!務須珍重現生人身,好好修行。多念佛加強佛力勝過業力。才能把業帶往西方,而不致被業牽入惡道。這像小學生“拔河”遊戲一樣,力強者勝。有人說:佛力不可思議,如“清珠投于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又何必多念呢?這是說佛號對治散亂的力量,須知這是贊揚淨土殊勝的話。更須知水濁有輕有重。濁甚者必待久而後清。亂心有輕有重,亂輕者一句佛號即能使心不亂。像我們散亂心太重的人,一句兩句佛號,是不能轉散亂心爲佛心的。必須多念始能有濟。譬如賣肥皂的廣告說:“用少許肥皂一洗就淨”,這話並不騙人,垢膩少當然不需要很多肥皂就能洗淨。若垢膩太多,像廚房裏連用多日沒洗的抹布,就得多用肥皂,而且久久浸洗,方能洗淨。念佛對治散亂,勝過業力,也是這個道理。經上把憶念二字分開,用意亦即在此。

  3、感應道交必定見佛

  上面講的憶佛念佛,現在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按淨土本旨講,現在念佛,到報盡命終…

《念佛法門與大勢至念佛圓通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