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念佛法门与大势至念佛圆通章▪P4

  ..续本文上一页,亦擎不住风吹日晒。根,即善根,净土法门以念佛为善根。但念佛必须至诚恳切,把这一句佛号,一定要念到极乐世界去,才算功夫。所以大势至菩萨说念、深念,“念”即是植善根,“深念”即是深植善根。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这是说多善根福德因缘,才能生到西方。念、甚深念,则善根福德俱多,即能与弥陀念众生之念碰到一起,而生西方了。

  有人说:弥陀大慈大悲,十念即可往生,平日又何必念?更何必深念呢?不错,十念即能往生,是不错的!但不十分可靠。你现在念上十口气的佛,永不再念,等着死了生西吧!那你一定生不去。因为带业往生不带新业,前已讲过。你时时在造作叁业,十念功德,敌不过你不断新造的叁业,怎能生西呢?所以必须多念深念。只顾念佛,自然不致造业了。念佛不但要多念,而且要深念!怎么叫深念呢?就是一句佛号在“事念”上念到西方,在“理念”上念到自心深处。若只多而不深,则虽多到一日叁千乃至十万,一面念佛一面妄想,口念而心不念,则善根太浅,仍不能保证生西。必须每句念到自心念到西方,才能与佛念相应,必然生西无疑。

  难得大家发心念佛,既已念佛,还应进一步求深念。怎样才能“深念”?要作叁种观想:(一)观众生苦;(二)勿负善根;(叁)勿负佛恩。我们观察众生,受苦无穷,而欲度无力;所以念佛求生西方,证得无生法忍,还度苦难众生;思念及此,即应深心念佛。勿负善根:须知人身难得,前生不犯杀盗淫妄,始得现生人身。前生种了念佛的善根,今生方知念佛。而失却人身则极容易,不念佛造作叁业,转眼之间,即失掉人身,亦同时辜负了自己的善根,思念及此,应即深心念佛。观想佛在甚深忆念我们,我不念佛,岂不大负佛恩!思念及此,即应深心念佛。

  现有部分学佛人,不明净土宗旨及其修法,谤为“他力教,决不能成佛!”这是错误的。古代大德们,赞叹“佛力”,原为赞叹“净土法门”的“殊胜”,非谓全靠佛力。这种外行的批评,不要盲从。再说净土宗标旨为念佛法门,“念”不是“自力”是甚么?一面凭“自力”“念”,一面仗“佛力”加庇。前面讲过专靠自力专靠他力都难满愿,必须二力因缘和合,方生净土。佛是随时等着迎接我们哩!能生西不能生西?只看我们这点“深念”的力量了!

  大家提起精神,好好念佛吧!

  叁、忆佛念佛必定见佛

  1、暂忆力弱难敌散乱

  经文:

  “十力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世人最慈悲的,莫过于母亲。父母之恩虽相提并论,而母亲的慈爱尤超过父亲。何以言之?譬如子女不肖,犯了偷盗邪淫,做父亲的往往一怒而舍弃之,驱逐于门庭之外。母亲则不然,她对于不肖的子女,气恨固然是气恨,而在气恨之中,更深寓怜愍之情,绝不忍舍弃逐出。诸佛对于?生,犹慈母之爱子。众生虽不念佛,而且造作杀盗淫妄诸恶业,但佛绝不舍弃,认为是可怜愍者,和慈母不舍弃不肖子女一样。然而子若背母而逃,母亲虽想念,又有甚么用处呢?佛虽念众生,而众生背觉合尘,与佛乖违,佛念亦是无用。倘若儿子忘念母亲,像他母亲念他一样,母子必得团聚,而且生生世世不相背离。众生念佛,如能和佛念众生一样的恳切深挚,则现前即能见佛,当来永不离佛。

  本章从开始至此,都是讲念佛叁昧的道理。以下讲念佛的方法: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众生心是甚么心?就是现在你我的心。忆念二字,以上都笼统的讲,就是思想。此节则说“忆佛”“念佛”,已把忆念二字分开了!可解释为:暂念曰忆,久忆曰念。为甚么要把此二字分开呢?就是要教我们脚踏实地的修行。我们要知道暂念力弱。敌不过散乱心,现前当来都不易见佛。

  凡夫必须要学佛。不学佛,不但不能认识真心,连妄心也不会认识。甚么是妄心?即是妄想心。也就是天天乃至瞬息不停的东想西想的心。我们作凡夫,不是自今生开始,从无始以来就是凡夫,妄想成了习气,不由自主的就要妄想。(注:此时适有一人从外面进来)例如我在这里讲开示,从外面进来一个人,大家不知不觉就要?头看看,即是证明。天天在妄想,都想些甚么?不外贪想五欲顺境;嗔想逆境;痴糊糊涂涂自己也不知道想些甚?。不但白天在想,睡梦中还在想!这样无休止的乱想,究竟有甚?益处呢?除去累得头昏脑涨,使心更加散乱外,可说毫无所得。所以也叫做“散乱心”,这就是妄想心的说明。学了佛法,就知道有个“真心”存在,同时也就认识了“妄想心”散乱心,认识以后才能去制伏它。但是想把散乱心制伏,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自无始以来,它妄想心就随我们来了,积习已深,力量强大!我们念佛,就是为了对治妄想心;但是暂念少念,是敌不过它的!所以说:现前当来都不易见佛。昨天已经讲过,“十念往生”是靠不住的。但是话得说回来,不但十念可以往生,即使一念亦可以往生。要知道那是约临命终时讲的。到了报尽生西的时候,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十念一念才能往生。但是想在临终时管制住心意,使不贪恋颠倒,恐怕不太容易!平时充满爱欲的妄心,到临终时即爱境现前,常见老人临命终时,召集家亲眷属,留下许多遗嘱,如财务帐目人事等等,倘若心爱的儿女不在面前,还要挣扎等待,等待不及则气虽断而目不瞑。这就是心在贪恋,意在颠倒。不应贪恋红尘的道理谁都知道,但是事实很难作到。若能提起“念佛心”一心念佛,舍一切贪恋,即与佛相应。所以临终一念非常要紧。又若人到临命终时,恰遇善知识开示,闻者信受,念至十念其命已绝,必生西方无疑。因临命终时,生死心切,畏怖心重,愿力强,念力大,故能十念乃至一念往生西方。这是约临命终时说的。

  我们在佛堂念佛,比较容易专心。因有庄严的佛像和道场,接触的人都是清净道侣。但仍免不了要打妄想。在一般社会中,岂不妄想更甚!这是无始以来的习气使然。必须平时常念多念,才能对治这种根深蒂固的习气。千万不可贪便宜,存偷心。

  2、久念功深便得一心

  “忆佛”的道理,前面已讲过。现在讲“念佛”的道理;方才讲暂念为忆,念力微弱,不易生西。念佛要发了生死心,若是随喜念念,只能种善根,而不能了生死。若要了生死,一定要把念佛当作功夫用。或问:佛性人人本具,何必念佛?可是,人有佛性,是佛说出来大家才知道的呀!实际谁看见佛性了呢?凡夫从无始以来,烦恼深厚,把佛性锢蔽了,必须断除烦恼,佛性方得显现。而欲断除烦恼,太不容易了!要生到西方去,才容易断除,所以带业往生,是念佛法门的殊胜。但业力烦恼的力量太大;如《地藏经》云:“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佛道”。你看这个力量有多大呀!断除固然甚难,带去亦不太容易。要想把业力带去,必须多念佛,加强佛的力量才行。古人有固定一天念十万佛的,即是要增强佛力以便带业往生。念佛固然越多越好,惟专修方见功夫,兼修恐难如愿,例如一天念十万声佛,一般出家人已难办到。何况在家人事务繁多,更难办到。不念吧!怎能了生死?这要定个功课,早念若干,晚念若干,拈珠记数,不可缺少;天天如此,不可间断。此外随时随地加念。忙亦不碍,如做饭、洗衣、坐车、行路。。。。。。无时无地不是念佛的道场。如此,念的就多了,这是念佛法门特有的方便。我们凡夫,任何人都忙,总要忙里偷闲,不要藉忙偷懒。你忙,他忙,忙到何时为止?不是到死方休吗?我们不打算了生死,就不必谈了!若打算了生死,一定要认真的念。家务事不能不办,佛不能不念;各人要把时间善为分配,务把念佛看作重点。世人多把家事看得比念佛重要,其实这是颠倒,也就是“迷”,一定要把这个观念转变过来。在这念佛堂中,年轻的人较少,多半都是几十岁了,忙了几十年,究竟忙的是甚么?也有有子有孙的,等着他们将来行孝呀!那才是“迷”呢!女儿养到二十岁嫁出去了,还是你的人哪?她有饭吃,你也有饭吃,她来了你招待招待,那你们的感情还好。倘若你没有饭吃,指望女儿养活你的时候,她不但不把你当做妈妈孝敬,甚至还不如一般亲友呢!这虽不能一概而论,但大多数是这样的。男孩子呢?娶了媳妇忘了娘,是一句古话。生了孙子,你还得照应他,倘或照应不周,还得落儿子媳妇的埋怨哩。你想想看,儿女都不能孝养你,还能指望孙子孝养你吗?岂非迷上加迷。你说你忙,你忙的是甚么?还不是为儿孙吗?忙到你死的时候,谁也替不了你!要明白儿孙都是前生债主,你把债还还就是了,千万不要迷。念佛才是自己了生死的大事呢?假使不能生西,一失人身,万劫难复,想修亦不能修了!务须珍重现生人身,好好修行。多念佛加强佛力胜过业力。才能把业带往西方,而不致被业牵入恶道。这像小学生“拔河”游戏一样,力强者胜。有人说:佛力不可思议,如“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又何必多念呢?这是说佛号对治散乱的力量,须知这是赞扬净土殊胜的话。更须知水浊有轻有重。浊甚者必待久而后清。乱心有轻有重,乱轻者一句佛号即能使心不乱。像我们散乱心太重的人,一句两句佛号,是不能转散乱心为佛心的。必须多念始能有济。譬如卖肥皂的广告说:“用少许肥皂一洗就净”,这话并不骗人,垢腻少当然不需要很多肥皂就能洗净。若垢腻太多,像厨房里连用多日没洗的抹布,就得多用肥皂,而且久久浸洗,方能洗净。念佛对治散乱,胜过业力,也是这个道理。经上把忆念二字分开,用意亦即在此。

  3、感应道交必定见佛

  上面讲的忆佛念佛,现在讲“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按净土本旨讲,现在念佛,到报尽命终…

《念佛法门与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