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往生西方时,才能见佛。有人怀疑是否可靠?现在就讲不待死后,现前即能见佛的道理及其例证。一是梦中见佛,念想,想念,浸积日久,忆念渐净,即能于梦中得见阿弥陀佛。梦中见佛其理易明,即昼有所思夜有所梦的科学道理。但凡夫所念的是凡夫事,梦境也离不开贪嗔痴。梦见顺境是贪;梦见逆境是嗔;还有一些糊涂梦,梦中就是糊糊涂涂,醒来还是糊糊涂涂,那就是痴。凡夫的梦,大多是这样的。梦见佛的很少。又母亲梦见远游的儿子很容易,如爱子远游,逾期未归,则其倚闾盼望之情,结念成梦。而其子则游兴正浓,早把母亲忘了,绝不会梦见他的母亲。假使有人告知他母亲思念他的情形,他也能一动思亲之念,但还是不曾梦见他的母亲,因为念不切故。倘若游子欲归不得,思亲心切,即能梦寐见之了。这是说梦中见母,尚须深思切念,何况见佛?我们念佛的功力大,能克制叁毒,才能不梦叁毒境界,而梦见佛的境界。俏若仍作乱梦糊涂梦,应生惭愧心,如功念佛。这是说梦见佛也须要相当的工夫。如欲白天见佛,则需要更大的功力。过去净土宗大祖师们,见佛的很多。不但祖师,谁用工夫,谁能见佛。往生集有一则公案: “昔有葛济之者,信道教,学仙术,而其妻信佛。夫劝其妻学仙,妻劝其夫学佛。意见不能一致,于是各修其道。我国古代妇女都织布,葛妇亦日以织布之事,投掷一梭,念佛一声。日久功深,阿弥陀佛显现全身于空际,葛夫人一面礼拜,一面呼夫一同瞻仰。而济之仅见佛之上半身,于是生信,亦随妻学佛,同归净土矣。”
又我亲自听见念佛人讲述他们亲眼见佛的故事,举两则:
(一)民国十七年,苏州灵岩山寺有一老居士,面壁念佛多年。一日,忽见眼前一亮,开目看时,墙壁不见了,惟见西方叁圣像,像高数丈,经过数分钟,才渐渐隐没。
(二)叁十叁年,有喇嘛朝五台,在南台寺外念佛时,忽在空中现出弥陀佛像,其大无比,高约数十丈。喇嘛呼寺僧一同瞻拜,佛像停留约一小时以上,此次同见者有寺僧二十五人。
以上讲的现前见佛例证。远如葛氏夫妇;近如灵岩山居士及五台山喇嘛与寺僧二十五人,都是铁的事实,无可怀疑。那?,我们为何不能见佛呢?因?我们念的都是凡夫境,所以只能看见凡夫,而不能见佛,如同社会上的下流人,念的是下流事,他见的也是下流人。惟有能念圣人者,才能见到圣人,是一样的道理。念佛念的多而切,自能感应道交。现在念佛才念叁、五句,就想求感应,看不见佛,就怨佛不灵,这是天大的错误。你不想想,你念的既少而又不切,可说根本没有“感”的力量,佛怎能“应”呢?佛,如“洪钟在架,有叩则鸣。”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不叩则不鸣。钟不是为谁鸣为谁不鸣。钟具音声遍一切处,时时等着你去叩。佛具慈悲遍一切处,时时等着你去感。
另外,我告诉一些我在助念时的一些经历。1980-1984的四年里,我长期住在苏州的净土道场灵岩山寺。那时,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也是落实宗教政策,恢复一些寺庙本有功能的时期;苏州的净土道场灵岩山寺早在1980年归还了佛教,当年有六十多位老师傅回到了净土道场灵岩山寺,他们大多数都在六十岁以上;我在那儿住的四年期间,有不少老师傅圆寂了,在他们临终前都有机会去助念;所以,我有机会亲自见闻一些临终的奇妙之事。有些老师傅圆寂时,有奇香出现,就是圆寂时助念室里充满了奇香,那香味不是平时寺院里可得的;有些老师傅圆寂时,会大声念佛,我们就大声念佛。有些老师傅圆寂时,会有美妙的音乐突然在助念室里响起。一般的老师傅去世时都是念佛而终,安享而去。我那时还不到十七岁,胆子特小,方丈担心我害怕,初时还不肯走近助念,后来,由于奇异的吸引,就去助念了。
净土目的,在报尽佛迎,了脱生死。莲华一开,即出生见佛,而且常常见佛,永不退堕。八万四千法门,没有比这个法门再容易的。但是我们念佛人也不可把它看的太容易了;要知道谁能念到感应道交,佛来接谁生西。怎样才能念到感应道交呢?即要用昨天讲的叁种观想:(一)观众生苦,愿求生西。成就神通、相好、智慧和辩才,还度众生。(二)勿负自己善根。(叁)观佛念众生的恩德。作此叁种观想,自然就能多念切念。今天再加一种观想,即观自身生死苦,而求解脱。我们生在叁善道,已是烦恼无尽,倘若将来堕入叁恶道,更是苦不可言。现在念佛不能与佛念成一片,乃因妄想太多之故。若观照自身生死苦,则念佛自能恳切,妄想自然逐渐减少。念佛心切,妄念心少,自能感应道交,必定见佛了。
好好念佛吧!
刊载于《澳门佛教》33期
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先讲“去佛不远”,这一句经文,有两种解释;一、据阿弥陀经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亦即过十万亿叁千大千世界,方能见到阿弥陀佛,怎么说不远呢?这是就事相讲的。若就心力来讲。则心力不可思议,若念佛念到“心开”,虽远隔十万亿佛土,屈伸臂顷即到。再就佛力来讲,佛力之不可思议,是大家容易了解的。我们生西方,是阿弥陀佛亲来接引的。既然蒙佛亲自相接,自然“去佛不远”了。而况忆佛念佛,佛即在面前,固不远啊。犹如孔子所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二、生到西方,寿命无量,永不退转,距成佛之期,也就不远了。总之,依佛力和自身的念佛所得力,去见佛和成佛,都不是遥远的。因为念佛见佛一直成佛,这是最为直截了当,不需假借或依赖任何方便,是自得心开的事。
这要从叁点来讲:
1、其他法门皆须方便
本章所说“方便”指“观想”而言
我们是否要修行?修行是否要了生死?若不修行、不要了生死,那就不必谈了。若要修行,了生死;那可不是儿戏的事情!一气不来,便成隔世;一失人身,万劫难复!因此,对所修法门,必须慎重选择,以免行与愿违。谚云:十八般兵器,都能防身制敌。究竟用那一种好?必须遂心应手的,方能克敌致果。修行人选择法门,也是如此。八万四千法门,任何一门都能入道了生死,究竟如何取舍?这要依我们的根机而定。我国大乘佛教,共有八宗,各宗有各宗了生死的法门。宗旨都是“了生死”,修行的方法叫做“法门”。依其所指示的法门修行,即能了生死。但除净土宗持名念佛法门外,其余各宗,都须经过一种“方便”,才能成功。现在略举几种方便法门,看看是否契合我们的根机?
法相宗:以五重唯识观,亦名唯识叁性观,为其主要方便。他将一切法分为叁种性:(一)“遍计所执性”,指执在心外之我法性。(二)“依他起性”,指种子所生之因缘法。(叁)“圆成实性”,指依他起性所依之实体真如。而以心外诸法虚妄非实,应予遮遣。故简去“遍计”,持取“依”“圆”。修此叁性观,自浅而深,有五个层次,称为五重唯识观:(一)遣虚存实观。(二)舍滥留纯观。(叁)摄末归本观。(四)隐劣存胜观。(五)遣相证性观。我们只看看这五种观想的名字,就可知其修行之不易了。
天台宗:“叁止叁观”为其主要方便。将释尊一代说法之次第与教相,分为五时八教。八教是:化仪四教 顿、渐、秘密、不定;化法四教 藏、通、别、圆。专修别圆,而以叁止叁观为方便。叁止是:(一)体真止 体念真如之理,止息一切攀缘之妄想(偏真)。(二)方便随缘止,又名系缘守境止 知空非空,止于诸法幻化之理;分别药病化益者。知空非空为方便,分别药病随缘历境为随缘,安住假谛之理而不动谓之止(偏假)。(叁)息二边分别止,又名制心止 知第一止偏于真,第二止偏于假,息真假二边而止于中谛。叁观是:(一)空观 观一切法之空(真)谛。(二)假观 观一切法之假(俗)谛。(叁)中观 此观有二,观一切法非空非假即是中,谓之双非中观。观一切法亦空亦假即是中,谓之双照中观。又就性德之理称为叁谛,就修德之智称为叁观。以吾人凡常之心,为所观之境而观之,谓之一心叁观。而叁谛叁观。别教与圆教,又有不同之观法。
以此两宗而言,要把它的名相弄清楚,已属不易。且义理微奥,能讲那些经论的法师,已不可多得。即便有法师讲演,一般人亦不易听懂。即使有能听懂的,也不过是文字相,依文解义而已。至其奥义玄理方面,恐怕费上几十年功夫,也不易弄明白,还能谈到修行用功吗?
禅宗虽亦不假方便,但只接引上根利智之人。如云门宗文偃祖以顾鉴咦着称,他逢僧必加“顾”视曰“鉴”,僧有拟议,则曰“咦!”学人有问,每以一字答之,即所谓“一字关”,能明其旨趣者,实在太少了。临济宗则着重棒喝,乃黄檗、义玄两祖师授受之心传。故该宗接人,棒喝交驰。契机者一棒一喝即能开悟;不契机者打死也开悟不了!试问今天还有几人参这两种禅?原因:第一学者根器不够。第二善知识不可多得。即如义玄禅师以受棒喝而开悟,亦以棒喝接引后学。及其入灭之前,召集弟子问“如何接引后人”?其中一人大喝一声!义玄叹曰:“想不到临济宗风,毁在你这瞎驴子手里!”这充分说明难学难修,故善知识实不易遇到。道源虽习净土,但愿各宗普皆兴盛,绝不自誉毁他。不过说明其他法门 方便难学难修,作大家选择之参考而已。
2、念佛法门不假方便
刚才讲过,其他法门皆须“方便”。现在讲净土 念佛法门不假“方便”。弘扬净土有五部经:《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经》和《佛说阿弥陀经》,这叁部经是净土专经;另外是《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与《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观无量寿佛经》以十六种观想念佛为法门。《无量寿经》以实相念佛为法门。《阿弥陀经》以持名念佛为法门。本章既称“不假方便”,当然不…
《念佛法门与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