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念佛法門與大勢至念佛圓通章▪P5

  ..續本文上一頁往生西方時,才能見佛。有人懷疑是否可靠?現在就講不待死後,現前即能見佛的道理及其例證。一是夢中見佛,念想,想念,浸積日久,憶念漸淨,即能于夢中得見阿彌陀佛。夢中見佛其理易明,即晝有所思夜有所夢的科學道理。但凡夫所念的是凡夫事,夢境也離不開貪嗔癡。夢見順境是貪;夢見逆境是嗔;還有一些糊塗夢,夢中就是糊糊塗塗,醒來還是糊糊塗塗,那就是癡。凡夫的夢,大多是這樣的。夢見佛的很少。又母親夢見遠遊的兒子很容易,如愛子遠遊,逾期未歸,則其倚闾盼望之情,結念成夢。而其子則遊興正濃,早把母親忘了,絕不會夢見他的母親。假使有人告知他母親思念他的情形,他也能一動思親之念,但還是不曾夢見他的母親,因爲念不切故。倘若遊子欲歸不得,思親心切,即能夢寐見之了。這是說夢中見母,尚須深思切念,何況見佛?我們念佛的功力大,能克製叁毒,才能不夢叁毒境界,而夢見佛的境界。俏若仍作亂夢糊塗夢,應生慚愧心,如功念佛。這是說夢見佛也須要相當的工夫。如欲白天見佛,則需要更大的功力。過去淨土宗大祖師們,見佛的很多。不但祖師,誰用工夫,誰能見佛。往生集有一則公案:   “昔有葛濟之者,信道教,學仙術,而其妻信佛。夫勸其妻學仙,妻勸其夫學佛。意見不能一致,于是各修其道。我國古代婦女都織布,葛婦亦日以織布之事,投擲一梭,念佛一聲。日久功深,阿彌陀佛顯現全身于空際,葛夫人一面禮拜,一面呼夫一同瞻仰。而濟之僅見佛之上半身,于是生信,亦隨妻學佛,同歸淨土矣。”

  又我親自聽見念佛人講述他們親眼見佛的故事,舉兩則:

  (一)民國十七年,蘇州靈岩山寺有一老居士,面壁念佛多年。一日,忽見眼前一亮,開目看時,牆壁不見了,惟見西方叁聖像,像高數丈,經過數分鍾,才漸漸隱沒。

  (二)叁十叁年,有喇嘛朝五臺,在南臺寺外念佛時,忽在空中現出彌陀佛像,其大無比,高約數十丈。喇嘛呼寺僧一同瞻拜,佛像停留約一小時以上,此次同見者有寺僧二十五人。

  以上講的現前見佛例證。遠如葛氏夫婦;近如靈岩山居士及五臺山喇嘛與寺僧二十五人,都是鐵的事實,無可懷疑。那?,我們爲何不能見佛呢?因?我們念的都是凡夫境,所以只能看見凡夫,而不能見佛,如同社會上的下流人,念的是下流事,他見的也是下流人。惟有能念聖人者,才能見到聖人,是一樣的道理。念佛念的多而切,自能感應道交。現在念佛才念叁、五句,就想求感應,看不見佛,就怨佛不靈,這是天大的錯誤。你不想想,你念的既少而又不切,可說根本沒有“感”的力量,佛怎能“應”呢?佛,如“洪鍾在架,有叩則鳴。”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不叩則不鳴。鍾不是爲誰鳴爲誰不鳴。鍾具音聲遍一切處,時時等著你去叩。佛具慈悲遍一切處,時時等著你去感。

  另外,我告訴一些我在助念時的一些經曆。1980-1984的四年裏,我長期住在蘇州的淨土道場靈岩山寺。那時,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初期,也是落實宗教政策,恢複一些寺廟本有功能的時期;蘇州的淨土道場靈岩山寺早在1980年歸還了佛教,當年有六十多位老師傅回到了淨土道場靈岩山寺,他們大多數都在六十歲以上;我在那兒住的四年期間,有不少老師傅圓寂了,在他們臨終前都有機會去助念;所以,我有機會親自見聞一些臨終的奇妙之事。有些老師傅圓寂時,有奇香出現,就是圓寂時助念室裏充滿了奇香,那香味不是平時寺院裏可得的;有些老師傅圓寂時,會大聲念佛,我們就大聲念佛。有些老師傅圓寂時,會有美妙的音樂突然在助念室裏響起。一般的老師傅去世時都是念佛而終,安享而去。我那時還不到十七歲,膽子特小,方丈擔心我害怕,初時還不肯走近助念,後來,由于奇異的吸引,就去助念了。

  淨土目的,在報盡佛迎,了脫生死。蓮華一開,即出生見佛,而且常常見佛,永不退墮。八萬四千法門,沒有比這個法門再容易的。但是我們念佛人也不可把它看的太容易了;要知道誰能念到感應道交,佛來接誰生西。怎樣才能念到感應道交呢?即要用昨天講的叁種觀想:(一)觀衆生苦,願求生西。成就神通、相好、智慧和辯才,還度衆生。(二)勿負自己善根。(叁)觀佛念衆生的恩德。作此叁種觀想,自然就能多念切念。今天再加一種觀想,即觀自身生死苦,而求解脫。我們生在叁善道,已是煩惱無盡,倘若將來墮入叁惡道,更是苦不可言。現在念佛不能與佛念成一片,乃因妄想太多之故。若觀照自身生死苦,則念佛自能懇切,妄想自然逐漸減少。念佛心切,妄念心少,自能感應道交,必定見佛了。

  好好念佛吧!

  刊載于《澳門佛教》33期

  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先講“去佛不遠”,這一句經文,有兩種解釋;一、據阿彌陀經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亦即過十萬億叁千大千世界,方能見到阿彌陀佛,怎麼說不遠呢?這是就事相講的。若就心力來講。則心力不可思議,若念佛念到“心開”,雖遠隔十萬億佛土,屈伸臂頃即到。再就佛力來講,佛力之不可思議,是大家容易了解的。我們生西方,是阿彌陀佛親來接引的。既然蒙佛親自相接,自然“去佛不遠”了。而況憶佛念佛,佛即在面前,固不遠啊。猶如孔子所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二、生到西方,壽命無量,永不退轉,距成佛之期,也就不遠了。總之,依佛力和自身的念佛所得力,去見佛和成佛,都不是遙遠的。因爲念佛見佛一直成佛,這是最爲直截了當,不需假借或依賴任何方便,是自得心開的事。 

  這要從叁點來講: 

  1、其他法門皆須方便

  本章所說“方便”指“觀想”而言 

  我們是否要修行?修行是否要了生死?若不修行、不要了生死,那就不必談了。若要修行,了生死;那可不是兒戲的事情!一氣不來,便成隔世;一失人身,萬劫難複!因此,對所修法門,必須慎重選擇,以免行與願違。諺雲:十八般兵器,都能防身製敵。究竟用那一種好?必須遂心應手的,方能克敵致果。修行人選擇法門,也是如此。八萬四千法門,任何一門都能入道了生死,究竟如何取舍?這要依我們的根機而定。我國大乘佛教,共有八宗,各宗有各宗了生死的法門。宗旨都是“了生死”,修行的方法叫做“法門”。依其所指示的法門修行,即能了生死。但除淨土宗持名念佛法門外,其余各宗,都須經過一種“方便”,才能成功。現在略舉幾種方便法門,看看是否契合我們的根機?

  法相宗:以五重唯識觀,亦名唯識叁性觀,爲其主要方便。他將一切法分爲叁種性:(一)“遍計所執性”,指執在心外之我法性。(二)“依他起性”,指種子所生之因緣法。(叁)“圓成實性”,指依他起性所依之實體真如。而以心外諸法虛妄非實,應予遮遣。故簡去“遍計”,持取“依”“圓”。修此叁性觀,自淺而深,有五個層次,稱爲五重唯識觀:(一)遣虛存實觀。(二)舍濫留純觀。(叁)攝末歸本觀。(四)隱劣存勝觀。(五)遣相證性觀。我們只看看這五種觀想的名字,就可知其修行之不易了。

  天臺宗:“叁止叁觀”爲其主要方便。將釋尊一代說法之次第與教相,分爲五時八教。八教是:化儀四教 頓、漸、秘密、不定;化法四教 藏、通、別、圓。專修別圓,而以叁止叁觀爲方便。叁止是:(一)體真止 體念真如之理,止息一切攀緣之妄想(偏真)。(二)方便隨緣止,又名系緣守境止 知空非空,止于諸法幻化之理;分別藥病化益者。知空非空爲方便,分別藥病隨緣曆境爲隨緣,安住假谛之理而不動謂之止(偏假)。(叁)息二邊分別止,又名製心止 知第一止偏于真,第二止偏于假,息真假二邊而止于中谛。叁觀是:(一)空觀 觀一切法之空(真)谛。(二)假觀 觀一切法之假(俗)谛。(叁)中觀 此觀有二,觀一切法非空非假即是中,謂之雙非中觀。觀一切法亦空亦假即是中,謂之雙照中觀。又就性德之理稱爲叁谛,就修德之智稱爲叁觀。以吾人凡常之心,爲所觀之境而觀之,謂之一心叁觀。而叁谛叁觀。別教與圓教,又有不同之觀法。

  以此兩宗而言,要把它的名相弄清楚,已屬不易。且義理微奧,能講那些經論的法師,已不可多得。即便有法師講演,一般人亦不易聽懂。即使有能聽懂的,也不過是文字相,依文解義而已。至其奧義玄理方面,恐怕費上幾十年功夫,也不易弄明白,還能談到修行用功嗎? 

  禅宗雖亦不假方便,但只接引上根利智之人。如雲門宗文偃祖以顧鑒咦著稱,他逢僧必加“顧”視曰“鑒”,僧有擬議,則曰“咦!”學人有問,每以一字答之,即所謂“一字關”,能明其旨趣者,實在太少了。臨濟宗則著重棒喝,乃黃檗、義玄兩祖師授受之心傳。故該宗接人,棒喝交馳。契機者一棒一喝即能開悟;不契機者打死也開悟不了!試問今天還有幾人參這兩種禅?原因:第一學者根器不夠。第二善知識不可多得。即如義玄禅師以受棒喝而開悟,亦以棒喝接引後學。及其入滅之前,召集弟子問“如何接引後人”?其中一人大喝一聲!義玄歎曰:“想不到臨濟宗風,毀在你這瞎驢子手裏!”這充分說明難學難修,故善知識實不易遇到。道源雖習淨土,但願各宗普皆興盛,絕不自譽毀他。不過說明其他法門 方便難學難修,作大家選擇之參考而已。 

  2、念佛法門不假方便

  剛才講過,其他法門皆須“方便”。現在講淨土 念佛法門不假“方便”。弘揚淨土有五部經:《觀無量壽佛經》、《無量壽經》和《佛說阿彌陀經》,這叁部經是淨土專經;另外是《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與《楞嚴經.大勢至念佛圓通章》。《觀無量壽佛經》以十六種觀想念佛爲法門。《無量壽經》以實相念佛爲法門。《阿彌陀經》以持名念佛爲法門。本章既稱“不假方便”,當然不…

《念佛法門與大勢至念佛圓通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