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個法。
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統成爲“不正見”。
貪 .嗔 .癡 .慢 .疑.又叫五頓使,不正見又叫“五利使”。
(我們主要來看看五利使)
身見:就是執著“色身”是我,我擁有的就是我的。
邊見:就是偏離一方,不合中道的意思。也可以說是偏見。
見取見:就是因執著“有”,而産生占有的欲望,及十二因緣的取。
戒取見:就是執著“守不合理的戒律”。
邪見:就是邪知邪見,就是可以使他人墜入愚昧無知的思想學說。
根本煩惱,又叫“惑”。五頓使是“思惑”,五利使是“見惑”。
思惑:就是迷情。由于對宇宙生命現象的“無明”,而迷失自我,墜入生死輪回的意思。
見惑:就是分別計度。是對宇宙諸法不正確的分別.計度與見解。(五).隨煩惱:由于根本煩惱的存在,而隨之産生的煩惱。
小隨: 1.忿(嗔恨心突然發出) 2.恨(隱藏在心裏的嗔恨心) 3.惱(煩惱,忿恨到了極點) 4.覆(掩蓋.隱藏自己的缺點) 5.诳(欺騙) 6.谄(chan.溜虛怕馬)7.驕(自滿.不服人) 8.害(損害他人) 9.嫉(妒忌) 10.悭(吝啬)
中隨; 1.無慚(不知自己不如人.自視太高) 2.無愧(不知羞恥)
大隨: 1.不信 2.懈怠(懶惰) 3.放逸(放縱) 4.昏沈(不清醒.不理智) 5.掉舉(內心激動.恐懼不安.失去內心的安甯) 6.失念(忘記) 7. 不正知 8.散亂(不專注)(六).不定:是指本質善惡不定,要看具體的情況才可以定其善惡的心意狀態。
有四個: 1.睡眠 2.惡作(悔恨.後悔曾經所做的業) 3.尋求(尋求.粗略地推度) 4.伺(細微地推度.伺察)。
(這就是全部的心所有法)
叁.色法:
就是宇宙中一切可以看到與看不到的物質統稱色法。
有:1.眼 2.耳 3.鼻 4.舌 5.身(一切有形體的) 6.色(顔色) 7.聲(聲音) 8.香(氣味) 9.味(味道) 10.觸(可以通過接觸而感覺到的法) 11.法處所攝色十一種法。
法處所攝色又分爲:1.極略色(眼睛無法看到的物質) 2.極迥色(肉眼無法看到的極遠的法) 3. 定果色(由禅定變現的法) 4.受所引色(接受佛法的修行而引發出的法) 5.遍計所執色(由意識錯誤的執著,而生出的幻象)五種法。
眼.耳.鼻.舌.身指的是組成生命體的五種器官,我們的色身是由四大物質因緣假和而成的。所以,眼.耳.鼻.舌.身也是色法。
色.聲,顔色與聲音,是我們肉眼不能看到的物質,在空氣中傳播的現象。所以,顔色與聲音也上色法。
氣味與味道,也是由于我們肉眼不能看到的物質,進入了我們的味覺器官與嗅覺器官,才使得我們有了氣味與味覺的感受。所以,氣味與味道都是物質色法的現象。
顔色.聲音.氣味與味道都是當今的“物理學”方面的知識。早在兩千六百多年前的釋迦牟尼,就把當今的科學知識,用佛法的形式給闡述出來了。可見成佛後所起的能力。
這說明佛法就是科學知識,佛法不能脫離現代科學而令設一類。
(這就是全部的色法)
四.心不相應法:
就是由心法的活動而生出,但本身卻不是心意現象。由心法而生卻又不與心法相應,不相合作,是不受心.色二法所攝的另一類。
心法與心所有法.色法都是心識針對外緣而起的功能,而心不相應法沒有這種針對外緣的能力。所以,他與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不相應,不合作。
爲什麼那?因爲,心不相應法是由心法.心所有法.色法,相互交合而産生的。他沒有具體的形質.沒有滯礙.沒有自相.沒有本體,他完全是虛假不實的。所以他不能與其他法相應,相合作。又因爲他具有生滅的特性,所以他也不與無爲法相應.相合作。
分爲二十四種:
1.得:就是法的獲得,由貪心與想.思.取等法交合而産生的。
2.命根:就是生命的根本,由身.火.識叁種構成。身:就是生命所依附的身體。火:就是身體所蘊藏的能量。識:就是神識。這叁種缺一都不可能構成生命的根本。
3.衆同分:就是衆生共同平等擁有的
4.異生分:在衆生具有平等無二的本質的前提下的個別差異。
5.無想定:就是一切意識活動都止息的一種定境。也是一種外道的邪定,因爲這種定境是厭倦生死的感受,止息一切意識活動的定。這種定違背了在“有爲中看到無爲,在世間法中看到出世間法的中庸宗旨,也是一種偏向一邊的偏空現象。
6.滅盡定:就是執持滅除一切煩惱的定境,也是一種外道的邪定,他以勉強的方法來滅除煩惱爲目的的。自性本來不增不減.不垢不淨的,只有淨化自己的身心,使自性顯現,才能初去煩惱的根本。執持滅盡煩惱本身就是煩惱,以煩惱去滅除煩惱怎麼可能?最終只能是,滅除一個煩惱反生令一種煩惱,循環不息.無有休止,終不得解脫。
7.無想報:就是修無想定,舍棄色身後而得到的果報。修無想定舍棄色身後,八識仍然執持.依附于極其細微的色身。這種色身同樣具有生滅的特性,當果報享盡色身敗壞後,依然是要墜入生死輪回中,受種種的煩惱與苦難的逼迫。所以,無想報也是虛假不實的。
8.名身(就是名稱.名詞) 9.句身(就是語句,是用來顯示法的) 10.文身(就是文字,也是用來顯示法的) 11.生(一切法的生起) 12.住(停留) 13.老(敗壞)。
14.無常:就是滅.空的意思。生.住.老.無常:是世間一切事物發展的一個循環規律,就是通常說的成.住.壞.空。
15.流轉:因果相續.遷流不息。
16.定異:善惡果報依法而定,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決不混亂。
17.相應:就是相應因果規律。大家注意,我們現在講的是“不相應法”,爲什麼在不相應法中會有個“相應法”那?
因爲“不相應法”是與“心法.心所有法.色法.無爲法”不相應。而這裏的“相應”是相應的因果規律,不要混淆。這也就是說:在世間法中,任何一法也逃避不了因果的規律。
18.執速(就是果報來勢的速度) 19.次第(先後次序) 20.方(方向.空間) 21.時(時間) 22.數(數目.數量.也可以說是分別心,有數量.數目也就有了分別心。所以,在佛法中數喻分別。) 23.和合性(調和.融合) 24.不和合性(不相融合.不相調和)。
(這就是全部的心不相應法,到這裏有爲法就講完了,我們下面來看看無爲法。)
無爲法
就是恒古不變.常住不滅.平等無有差異,是萬法之體,又稱爲法性。
有:1.虛空無爲 2.擇滅無爲 3.非擇滅無爲 4.不動無爲 5.想受滅無爲 6.真如無爲六種。
1.虛空無爲:
虛:就是虛假不實。
空:不常住.不永恒的空性。
無:是沒有滯礙.沒有障礙.沒有束縛。
爲:是行使.使用。
虛空無爲:就是在虛妄不實的.不常住.不永恒的世間裏,沒有障礙.沒有束縛地任意行使心意識的功能。
也就是上面說的,在有爲中看了到無爲,並在有爲中沒有半點束縛.沒有半點滯礙地無所不爲的一種境界。
2.擇滅無爲:
擇:是選擇。
選擇了什麼?
選擇了心識的智慧與智力,並用以徹底地滅除了自性一切的染汙,得到了一種無爲的解脫境界。在這種境界中,可以沒有半點束縛.沒有半點滯礙地無所不爲。這就是在無爲中依智慧而有爲的解脫境界。
3.非擇滅無爲:
就是沒有經過選擇,全憑法性本能的清淨無染,而自覺.自發地一種解脫境界。這種境界既不依無爲而有爲,也不依有爲而無爲,全憑法性的本能。
4.不動無爲:
就是通過修行,一切相對的苦樂感受都得到了止息,使自性顯現。內心湛然清淨.巍巍如如不動,不爲任何煩惱所動的一種境界。這種境界同樣能夠無爲而無所不爲。
不動無爲,是將前六識轉化爲“成所作智.妙觀察智”,使六識的活動皆依智慧行事而得到的一種境界。
5.想受滅無爲:
就是通過修行,將前七識轉化爲“平等性智”,使得的恒起差別的前七識的,一切活動都徹底地止息,滅盡了心意一切染汙的妄想與種種的苦樂感受,而得到的一種境界。
他與滅盡定的區別在于:
滅盡定是用勉強的方法,而得到的一種外道境界。滅盡定的境界是不永恒.不常住的。滅盡定的境界還沒有逃出因果的生滅法,終有一天是要出定的,出定後煩惱與束縛依然存在。
所以,滅盡定只是一種高深的外道定,他還沒有進入無爲法的境界,還是在有爲法的世間中。
而想受滅無爲,是通過對心意的內在淨化,滅除一切的染汙,而得到的一種出世間的清淨寂滅的境界。這種境界是常.是住.是永恒的,是能夠以無爲而行無所不爲的出世間法。
6.真如無爲:
真如無爲是前五無爲法的本體,爲一切有爲法所依,是宇宙…
《極樂之光 佛法的原理 ~ 宇宙的組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