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佛之道》與《菩提道次第廣論》之比觀

  《成佛之道》與《菩提道次第廣論》之比觀

  如吉法師 

  西藏黃教教祖宗喀吧大師根據阿底峽尊者展轉傳來的叁士道的教法,于1402年著成《菩提道次第廣論》(1)(以下簡稱《廣論》)。當今佛學泰鬥印順導師依據民國年間太虛大師關于五乘共法、叁乘共法和大乘特法層次建立的開示(2),而著成《成佛之道》(3)(以下簡稱《成佛》)。其中,下士道即五乘共法,中士道即叁乘共法,上士道便是大乘法。所以《廣論》與《成佛》有許多相同之處,但同中也有異,本文試對此略加說明,以使對二論有興趣者,可根據自已的需要側重閱讀,也請同仁批評指正。

  一、圓滿含攝一切教法而指示菩薩道之綱要

  試圖統攝釋迦如來一代時教,指示大乘道之綱要,這是《廣論》與《成佛》共同努力的目標之一。

  宗喀吧大師的時代,西藏佛教支離破碎,殘缺不全。如《法尊法師佛學論文集》說:“西藏佛教自唐至元,凡數百年,其興廢變遷之浪,起沒非一。

  諸講論者,多無切實之行持,以多盲無聞慧。學顯教者則專務大乘無羁之行;樂密法者,尤以躐等爲能事;戒律禁行,棄如糠稗,僧伽羯摩,那是全無見聞了。”宗喀吧大師面對這種教法凋零的狀況,無限傷感,便以其超群卓絕的智慧和深切悲心,對整個西藏佛教力挽汪瀾、撥亂反正。法尊法師《文集》中又說:“爾時有宗喀吧大師者應雲而出,多聞實行慎重戒律,依據阿底峽尊者之教授,若顯若密,皆建立修行一定之程序,堵絕學者偷便宜之心理,西藏佛教又爲之一振......”大師在整理佛教時,所著的關于顯教方面的綱領性文件,即是《廣論》。所以,《廣論》是以融貫、統攝全部教法爲已任的。

  《廣論》卷一雲:“此(指本論)中總攝一切佛語扼要,遍攝龍猛、無著地大車(流派)之道軌,往趨一切種智地位勝士法範(即成佛之菩薩道),(上中下)叁種士夫,一切行持所有次第地無所缺少。依菩提道次第門中,導具善者趣佛地理,是謂此中所诠諸法。”

  中國漢傳佛教至清末,已衰微至極。太虛大師曾說:“中國(漢傳佛教)至清季,除參話頭,念彌陀外,一時講習者亦禅之《楞嚴》,淨之《彌陀疏鈔》,及天臺《法華》與《四教義》。或賢首《五教儀》,附《相宗八要》而已。經律論古疏早多散失。保之大藏者,亦徒資供奉,或翻閱以種善根耳。空疏、(4)陋之既極,唯仗沿習風俗以支持。(《廣論·序》)又說:“(漢傳佛教)僅存零的念彌陀名號之勢。幻人法師(印光法師曾與之論辯者)以“昔玄奘攜所取經,過河落水,曬河岸上,被一龜食盡,今只存阿彌陀佛四字”譏之。”(5)“太虛大師深感于中國佛教末流的空疏貧乏,所以以“五乘共法”、“叁乘共法”、“大乘不共法”,統攝一切佛法,開顯由人而成佛的正道。”(《成佛·序》)而《成佛》是印公根據太虛大師對全部佛法整理的結果所寫成的巨著,綜貫一切佛法自然是它的任務之一。印公在《成佛·序》中稱:“從前在香港時,就想依據太虛大師的開示,參考宗喀吧大師的菩提道次,綜合在法藏中的管窺一斑,寫一部簡要的《成佛之道》,綜貫一切佛法,而歸于一乘。這直到公元1954年,在臺灣善導寺的共修會中,才由淺而深,編幾句偈頌,一面講。......去年(1995年)底,在善光寺度舊曆年,這才全部脫稿。”

  太虛大師以五乘共法、叁乘共法、大乘不共法貫攝全部佛法,“這與西藏宗喀吧大師,宗承印度的中觀與瑜伽,以“共下士道”、“共中士道”、“上士道”,而綜貫成佛的菩提道次第,恰好相合。”(《成佛·序》)太虛大師自已亦曾說:“這叁級的分說,與《菩提道次第論》的叁士道頗相似,不過我所說的名字,與之不同罷了。這種名稱是在民國十五年(1926年)我講《佛學概要》的時候說出,所以叁級者:五乘共法、叁乘共法、大乘不共法(亦名大乘特法)。”(6)可見,《成佛》與《廣論》在能包容全部教法方面是一致的。

  盡管二論在融攝全體佛法上具有一致性,但意趣仍有差別:《廣論》以出離心作爲一個中心點,以念死作爲下士道的入門,又以密法作爲更高的歸趣;而《成佛》則以人間常道(追求人天勝樂)爲五乘共法之入門,倡導由人生而直趨成佛。

  《廣論》以出離心、菩提心、清淨見爲中心。法尊法師說:“本論以叁個要點爲它的骨幹,稱爲“叁種要道”。叁種要道就是:一、出離心,二、菩提心,叁、清淨見。”,(《廣論》附錄叁)修出離心者,是以念死爲開始的,《成佛·序》中說:

  “由于佛法的重心在出世,(出世是勝過世間一般的意思)......這種以二乘爲本的傾向,宗喀吧大師也不能免,所以它說的共下士道,把念死作爲入道的要門。”《廣論》又把密法作爲叁士道之上的更高歸趣。論中卷叁雲:“如是以諸共道(即叁士道)淨相續(身心)已,決定應須趣入密咒。以若入密,速能圓滿(福智)二資糧故。”卷二十四亦雲:“已釋上士道次第中學菩薩行。......第二特學金剛乘法。如是善修顯密共道(即叁士道),其後無疑當入密咒,以彼密道較諸余法最爲希貴,速能圓滿二資糧故”。太虛大師曾說:“西藏之宗喀吧派,在菩提道次顯教上更安密宗,修學五部教律,于叁士道次第爲基,上士道之上穩建密宗。”(7)

  《成佛》是以人乘正行爲入道之初門,開顯由人乘而歸趨佛乘之密要。

  《成佛·序》中說:“太虛大師深入佛乘,獨具只眼,揭示了如來出世的真正意趣——教導人類,由人生而直趨佛道。所以著重熏修十善正行,不廢世間資生事業,依人乘正行而趣向佛乘,而不以厭離(念死)爲初學的法門。”

  《成佛》說大乘道的心要是:菩提心、大悲心和法空慧。即是說修一切法,要與菩提心相應,以慈悲心爲上首,以法空慧爲方便。有了這叁心,一切善行都是大乘法。以叁心來解說“即人成佛”之理論,《成佛》第五章說:“這叁心是大乘的通行......這本是人類的特勝:憶念勝(智),梵行勝(願)”,堅忍勝(悲)。......大乘法,本是著重依人乘而直入佛道的,所以也就揭示了:究竟無上的志願——菩提心;普遍平等的同情——慈悲;徹法源底的智慧——空慧,爲大乘行必備的通德。因此,大乘法行,就是使人類特勝的德行淨化(俗稱升華),使它融和進展而到達完成。成佛時,菩提心成法身德,慈悲心成解脫德,法空慧成般若德。如來的叁德秘藏,不是別的,只是人生德行的最高完成。......大乘的真義,實是人生的趨向于究竟,“即人成佛”的法門。”印公在此已將太虛大師“即人成佛”的法門發揮得淋漓盡致,真是直探大師之心要,深得大師之秘藏!

  二、以叁士道(或叁級)建立佛法之層次

  以叁士道(或叁級)來成立佛法的層次,這也是《廣論》和《成佛》相同之處。

  《廣論》以叁士道來安立佛法之層次。論中卷二十四雲:“總攝一切佛語扼要,龍猛、無著二師道軌,能往一切種智地勝士法範(即修行成佛之菩薩道),(上中下)叁士所修一切次第圓滿開示,如此菩提道次第。”信解輪回因果,爲追求後世樂、今世樂,而修十善業,歸依叁寶等,即是下士道。

  《廣論》卷叁雲:“殊勝下士者,是于現世不以爲重,希求後世善趣圓滿,以集能往善趣因故。”人天雖樂,畢竟還不出生死,只有發心出離,修習戒定慧,證得寂滅,才算從佛法中獲得大利益。這種出世的心、行,即是中士道。《廣論》卷叁雲:“中士夫者,謂發厭患一切諸有,爲求自利,欲得度,出叁有解脫,以趣解脫方便之道叁種學故。”修中士道,成就自利,然爲報無始以來具有親眷關系的衆生之恩,而發大悲心、菩提心,修六度萬行等,成就佛果,這便是上士道。同論同卷雲:“上士夫者,謂由大悲自在(支配)而轉,爲盡有情一切苦故,希得成佛,學習六度及(生起、圓滿)二次第等故。”《廣論》這種以下中上士道建六佛法的層次,並依次引導修習,卷叁中引《四百論》爲成立此次第之根據說:“先遮止非福(惡業),中間破除我(指證空慧),後斷一切見(離聲聞之偏空見),若知爲善巧。”關于這種次第結構,法尊法師曾指出:“本論(指《廣論》)是根據《菩提道炬論》所說的“叁士道”——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次第而組織的。”《廣論》附錄叁)

  再說《成佛》的層次建立。《成佛》是以叁級來安立其結構層次,叁級的內容,與叁士道是一樣的。該書第二章中說:“太虛大師稱下士法爲五乘共法,中士法爲叁乘共法,宗喀吧大師的《菩提道次第論》,稱下士法爲共下士道,中士法爲共中士道”可見,《廣論》叁士道的次第組織上和《成佛》叁級的層次結構是相似的。

  如上所述,二論在層次安立上大致相同,但其中仍有差異,這主要表現在:

  《廣論》對叁士的發心闡釋詳明,對叁士道各自的修證階位則只字不提;又把下中士道作爲上士道的基礎,所以對下中道的具體修行內容語焉不詳。而《成佛》雖以五乘共法、叁乘共法作爲大乘之方便,攝一切法歸于佛乘,但對叁級修法各自的行、果給予了詳盡的解說,使讀者對佛法各個層次的境、行、果有了一個完整的了解。

  在下士道中,《廣論》詳說歸依叁寶和業果的道理,尤其強調信解業果是一切佛子之根本正見。論中卷四雲:“若于業果,或決定相,或無欺罔,獲決定解者,是爲一切內佛子所有正見,贊爲一切白法(即善法)根本。”

  又明確肯定追求後世福樂跟求現世快樂一樣的誠懇,是下士發心的標准。《成佛》詳說世間正見、正思維乃至正定等八正道的修習內容,勸修布施、持戒和修定等世間福業,並根據太虛大師“《彌勒上生經》是一生成佛之秘要”的教旨,盛贊彌勒淨土法門,勸令往生彌勒兜率內院,見佛聞法,得不退轉。

  講中士道時,《廣論》詳…

《《成佛之道》與《菩提道次第廣論》之比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