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之道》与《菩提道次第广论》之比观
如吉法师
西藏黄教教祖宗喀吧大师根据阿底峡尊者展转传来的三士道的教法,于1402年著成《菩提道次第广论》(1)(以下简称《广论》)。当今佛学泰斗印顺导师依据民国年间太虚大师关于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和大乘特法层次建立的开示(2),而著成《成佛之道》(3)(以下简称《成佛》)。其中,下士道即五乘共法,中士道即三乘共法,上士道便是大乘法。所以《广论》与《成佛》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同中也有异,本文试对此略加说明,以使对二论有兴趣者,可根据自已的需要侧重阅读,也请同仁批评指正。
一、圆满含摄一切教法而指示菩萨道之纲要
试图统摄释迦如来一代时教,指示大乘道之纲要,这是《广论》与《成佛》共同努力的目标之一。
宗喀吧大师的时代,西藏佛教支离破碎,残缺不全。如《法尊法师佛学论文集》说:“西藏佛教自唐至元,凡数百年,其兴废变迁之浪,起没非一。
诸讲论者,多无切实之行持,以多盲无闻慧。学显教者则专务大乘无羁之行;乐密法者,尤以躐等为能事;戒律禁行,弃如糠稗,僧伽羯摩,那是全无见闻了。”宗喀吧大师面对这种教法凋零的状况,无限伤感,便以其超群卓绝的智慧和深切悲心,对整个西藏佛教力挽汪澜、拨乱反正。法尊法师《文集》中又说:“尔时有宗喀吧大师者应云而出,多闻实行慎重戒律,依据阿底峡尊者之教授,若显若密,皆建立修行一定之程序,堵绝学者偷便宜之心理,西藏佛教又为之一振......”大师在整理佛教时,所著的关于显教方面的纲领性文件,即是《广论》。所以,《广论》是以融贯、统摄全部教法为已任的。
《广论》卷一云:“此(指本论)中总摄一切佛语扼要,遍摄龙猛、无著地大车(流派)之道轨,往趋一切种智地位胜士法范(即成佛之菩萨道),(上中下)三种士夫,一切行持所有次第地无所缺少。依菩提道次第门中,导具善者趣佛地理,是谓此中所诠诸法。”
中国汉传佛教至清末,已衰微至极。太虚大师曾说:“中国(汉传佛教)至清季,除参话头,念弥陀外,一时讲习者亦禅之《楞严》,净之《弥陀疏钞》,及天台《法华》与《四教义》。或贤首《五教仪》,附《相宗八要》而已。经律论古疏早多散失。保之大藏者,亦徒资供奉,或翻阅以种善根耳。空疏、(4)陋之既极,唯仗沿习风俗以支持。(《广论·序》)又说:“(汉传佛教)仅存零的念弥陀名号之势。幻人法师(印光法师曾与之论辩者)以“昔玄奘携所取经,过河落水,晒河岸上,被一龟食尽,今只存阿弥陀佛四字”讥之。”(5)“太虚大师深感于中国佛教末流的空疏贫乏,所以以“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统摄一切佛法,开显由人而成佛的正道。”(《成佛·序》)而《成佛》是印公根据太虚大师对全部佛法整理的结果所写成的巨著,综贯一切佛法自然是它的任务之一。印公在《成佛·序》中称:“从前在香港时,就想依据太虚大师的开示,参考宗喀吧大师的菩提道次,综合在法藏中的管窥一斑,写一部简要的《成佛之道》,综贯一切佛法,而归于一乘。这直到公元1954年,在台湾善导寺的共修会中,才由浅而深,编几句偈颂,一面讲。......去年(1995年)底,在善光寺度旧历年,这才全部脱稿。”
太虚大师以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贯摄全部佛法,“这与西藏宗喀吧大师,宗承印度的中观与瑜伽,以“共下士道”、“共中士道”、“上士道”,而综贯成佛的菩提道次第,恰好相合。”(《成佛·序》)太虚大师自已亦曾说:“这三级的分说,与《菩提道次第论》的三士道颇相似,不过我所说的名字,与之不同罢了。这种名称是在民国十五年(1926年)我讲《佛学概要》的时候说出,所以三级者: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亦名大乘特法)。”(6)可见,《成佛》与《广论》在能包容全部教法方面是一致的。
尽管二论在融摄全体佛法上具有一致性,但意趣仍有差别:《广论》以出离心作为一个中心点,以念死作为下士道的入门,又以密法作为更高的归趣;而《成佛》则以人间常道(追求人天胜乐)为五乘共法之入门,倡导由人生而直趋成佛。
《广论》以出离心、菩提心、清净见为中心。法尊法师说:“本论以三个要点为它的骨干,称为“三种要道”。三种要道就是:一、出离心,二、菩提心,三、清净见。”,(《广论》附录三)修出离心者,是以念死为开始的,《成佛·序》中说:
“由于佛法的重心在出世,(出世是胜过世间一般的意思)......这种以二乘为本的倾向,宗喀吧大师也不能免,所以它说的共下士道,把念死作为入道的要门。”《广论》又把密法作为三士道之上的更高归趣。论中卷三云:“如是以诸共道(即三士道)净相续(身心)已,决定应须趣入密咒。以若入密,速能圆满(福智)二资粮故。”卷二十四亦云:“已释上士道次第中学菩萨行。......第二特学金刚乘法。如是善修显密共道(即三士道),其后无疑当入密咒,以彼密道较诸余法最为希贵,速能圆满二资粮故”。太虚大师曾说:“西藏之宗喀吧派,在菩提道次显教上更安密宗,修学五部教律,于三士道次第为基,上士道之上稳建密宗。”(7)
《成佛》是以人乘正行为入道之初门,开显由人乘而归趋佛乘之密要。
《成佛·序》中说:“太虚大师深入佛乘,独具只眼,揭示了如来出世的真正意趣——教导人类,由人生而直趋佛道。所以着重熏修十善正行,不废世间资生事业,依人乘正行而趣向佛乘,而不以厌离(念死)为初学的法门。”
《成佛》说大乘道的心要是:菩提心、大悲心和法空慧。即是说修一切法,要与菩提心相应,以慈悲心为上首,以法空慧为方便。有了这三心,一切善行都是大乘法。以三心来解说“即人成佛”之理论,《成佛》第五章说:“这三心是大乘的通行......这本是人类的特胜:忆念胜(智),梵行胜(愿)”,坚忍胜(悲)。......大乘法,本是着重依人乘而直入佛道的,所以也就揭示了:究竟无上的志愿——菩提心;普遍平等的同情——慈悲;彻法源底的智慧——空慧,为大乘行必备的通德。因此,大乘法行,就是使人类特胜的德行净化(俗称升华),使它融和进展而到达完成。成佛时,菩提心成法身德,慈悲心成解脱德,法空慧成般若德。如来的三德秘藏,不是别的,只是人生德行的最高完成。......大乘的真义,实是人生的趋向于究竟,“即人成佛”的法门。”印公在此已将太虚大师“即人成佛”的法门发挥得淋漓尽致,真是直探大师之心要,深得大师之秘藏!
二、以三士道(或三级)建立佛法之层次
以三士道(或三级)来成立佛法的层次,这也是《广论》和《成佛》相同之处。
《广论》以三士道来安立佛法之层次。论中卷二十四云:“总摄一切佛语扼要,龙猛、无著二师道轨,能往一切种智地胜士法范(即修行成佛之菩萨道),(上中下)三士所修一切次第圆满开示,如此菩提道次第。”信解轮回因果,为追求后世乐、今世乐,而修十善业,归依三宝等,即是下士道。
《广论》卷三云:“殊胜下士者,是于现世不以为重,希求后世善趣圆满,以集能往善趣因故。”人天虽乐,毕竟还不出生死,只有发心出离,修习戒定慧,证得寂灭,才算从佛法中获得大利益。这种出世的心、行,即是中士道。《广论》卷三云:“中士夫者,谓发厌患一切诸有,为求自利,欲得度,出三有解脱,以趣解脱方便之道三种学故。”修中士道,成就自利,然为报无始以来具有亲眷关系的众生之恩,而发大悲心、菩提心,修六度万行等,成就佛果,这便是上士道。同论同卷云:“上士夫者,谓由大悲自在(支配)而转,为尽有情一切苦故,希得成佛,学习六度及(生起、圆满)二次第等故。”《广论》这种以下中上士道建六佛法的层次,并依次引导修习,卷三中引《四百论》为成立此次第之根据说:“先遮止非福(恶业),中间破除我(指证空慧),后断一切见(离声闻之偏空见),若知为善巧。”关于这种次第结构,法尊法师曾指出:“本论(指《广论》)是根据《菩提道炬论》所说的“三士道”——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次第而组织的。”《广论》附录三)
再说《成佛》的层次建立。《成佛》是以三级来安立其结构层次,三级的内容,与三士道是一样的。该书第二章中说:“太虚大师称下士法为五乘共法,中士法为三乘共法,宗喀吧大师的《菩提道次第论》,称下士法为共下士道,中士法为共中士道”可见,《广论》三士道的次第组织上和《成佛》三级的层次结构是相似的。
如上所述,二论在层次安立上大致相同,但其中仍有差异,这主要表现在:
《广论》对三士的发心阐释详明,对三士道各自的修证阶位则只字不提;又把下中士道作为上士道的基础,所以对下中道的具体修行内容语焉不详。而《成佛》虽以五乘共法、三乘共法作为大乘之方便,摄一切法归于佛乘,但对三级修法各自的行、果给予了详尽的解说,使读者对佛法各个层次的境、行、果有了一个完整的了解。
在下士道中,《广论》详说归依三宝和业果的道理,尤其强调信解业果是一切佛子之根本正见。论中卷四云:“若于业果,或决定相,或无欺罔,获决定解者,是为一切内佛子所有正见,赞为一切白法(即善法)根本。”
又明确肯定追求后世福乐跟求现世快乐一样的诚恳,是下士发心的标准。《成佛》详说世间正见、正思维乃至正定等八正道的修习内容,劝修布施、持戒和修定等世间福业,并根据太虚大师“《弥勒上生经》是一生成佛之秘要”的教旨,盛赞弥勒净土法门,劝令往生弥勒兜率内院,见佛闻法,得不退转。
讲中士道时,《广论》详…
《《成佛之道》与《菩提道次第广论》之比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