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释苦集二谛的内容,使学人对世间生起厌离,然后说明持戒的重要性,及修持戒律应注意的事项。而《成佛》除了阐述苦集的内容,还详说三十七道品、八正道和三学等道谛的要目,又对四果、四向等声闻果位,亦介绍甚详。
对上士道,《广论》先介绍了七因果(佛果从菩提心生,菩提心从强烈的利他心生,利他心从大悲心生,大悲心从慈心生,慈心从报恩心生,报恩心从念恩心生,念恩从知母生)和自他换(思维将自利换成利他)的修菩提心方法。其后除说明六度修法外,还特别重点阐述修止方法和诸法无自性空理。《成佛》除了说到发菩提心外,还讨论了成佛的原理——佛性论;趣入大乘的各种门径:从人乘入、天乘入和二乘入。也估价了作为“易行道”的念佛法门在大乘中的地位;又说明了法性空慧系、法相唯识系和如来藏思想各自的基本特征,以及这三系教法的内在联系。还述说了从十信开始,中间经十地等修道位次而成佛,最后又叙述了成佛所获法身、报身、化身等功德。
由此可见,《广论》与《成佛》虽然有着大致相同的结构层次,但在具体的内容说明方面还是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三、宗奉龙树菩萨的中观见
《广论》和《成佛》都认为龙树的般若中观见,是大乘中最究竟了义的见解,必须依之而修行成佛。《广论》卷十七云:“谓佛世尊,于多经续(续即密法典藉)明了授记:能解深义圣教心藏,远离一切有无二边,曰圣龙猛(即龙树),遍扬三处(南赡部洲、西牛货洲、东胜神洲),应依彼论而求通达空性见解。”《成佛》中云:“《无尽意经》说:显示世俗的,是不了义经:显示胜义的,是了义经。显示无我、空、无生,是了义的。这也如(三摩地王经)等说。这样,《般若经》、《中观论》、《龙树著》等,深广宣说无自性、空、不生灭等,是了义教,是义理决了、究竟、最彻底的教说。”二论虽同依于龙树菩萨的空性正见,但由于各自所依的佛教环境的差异,所以它们的抉择空性正见方面也不一致。
《广论》是在众多的中观流派中,依月称论师的应成派来寻求龙树之正见。据《法尊法师佛学论文集》介绍:西藏佛教的前弘期,印度唯识宗的经论都曾译传到西藏,只是未获弘扬;而中观方面的经论,传译、弘扬甚盛。“龙猛教学方面,前弘期译出的有《中观论》,《无畏疏》,《佛护释》,清辩《般若灯》及大疏,《七十空性论》,《六十正理论》,《回诤论》及注,月称的《六十正理论释》,静命的《中观庄严论》,莲花戒的《中观明论》,智藏的《二谛论》等。”这一时期,“从印度请来的译经大德,多系中观宗的,在见解上是中观正见,即是说一切诸法皆无自性的见解。”到了西藏佛教的后弘时期,中观见的弘扬更为广泛。就流派而论,有经部行中观师和瑜伽行中观师。《广论》卷七十云:“又有一类先觉知识作如是言:“就立名言而立名者,略有二类大中观师,谓于名言许外境者,名经部行中观师;及于名言不许外境者,名瑜伽行中观师。”又有应成派和自续派之区分,论中同卷云:“雪山聚中(指西藏)后弘教时,有诸智于中观师安立二名,曰应成师及自续师。”在这众多的中观教典和流派中,《广论》是宗依于月称师的应成派。因为作者宗奉的是阿底峡尊者的噶当派,而阿底峡是推尊月称论师的,以为月称论师的见解不同于经部行派等,而是吸收了佛护和清辩(属于自续派)的善巧之说,如理地阐发龙树菩萨的中观思想。论中卷十七云:“然月称论师虽于名言许外境有(经部行派持这种观点),然不随顺余宗门径,故不可名经部行者。
如是有说同婆娑师,亦极非理。”“若尔,于此诸大论师应随谁行,而求圣者父子(龙树、提婆)意趣?大依怙(指阿底峡)尊宗于月称论师派。......月称论师于中观论诸解释中,唯见佛护论师圆满解释圣者意趣,以彼为本,更多采取清辩论师所有善说,略有非理亦为破除,而正解释圣者密意。”“故今当随行佛护论师、月称论师,抉择圣者所有密意。”
《成佛》在中观、唯识、如来藏思想的并行中探求般若正见。中国汉传佛教,自东汉经魏晋南北朝而至隋唐,般若中观、如来藏思想和法相唯识先后从印度传入汉土,形成了三论、天台、华严、禅、唯识等诸宗。印公冲破宗派藩蓠,以古代华严宗关于法相宗、破相宗、(即中观)法性宗(指如来藏思想)的分判大乘教法的方法为依据,直接探求各系教法的原典,理清其头绪,而加以抉择。,《成佛》第五章中云:“以大乘法来说,可分别为三大系......古代贤首宗(即华严宗)判大乘为:法相宗、破相宗、法性宗,也还是这大乘三系。......”“关于法性般若,上来虽依般若经论而略为解说,如余系的学者读起来,是不会同情的,所以又不能不略说三宗。现在撇开后代学者的异见,直从根本经论中去求这一消息。”经比较抉择,以为般若系是究竟了义之数,是超凡人圣、成就佛道的根本依据。《成佛》第五章云:
“般若波罗密多......从凡情而点出生死的症结所在,给于根本的重点突破,这是不共世间的特法。法性空义,所以是甚深难见,非世间学者所能梦想到的。......经上说:“菩提萨土垂,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三世诸佛依般若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此,“般若——无分别智现前,比如:“般若将人毕竟空,绝诸戏论。”又说:“慧眼于一切法,都无所见”......这与未世的拟议圆融(暗指汉传诸宗),不知重点突破的方便,不可并论!”所以说:“般若波罗密多,是诸佛甚深法宝藏,如学佛而不进修这一法门,不真是如入宝山而空回吗?”
般若系的教法,是出生死、成佛道的捷径,非上根利智者,难以直接契证,所以世尊施设如来藏、唯识等教义。《成佛》第五章云:“于一切法空性立一切法,真是担草束过大火而不烧的大作略,原非一般所能......所以为了摄化计我外道,就密意说法空性为如来藏。”又说:“一般凡夫、外道、不信无常、无我(空)、不能于无常无我立一切法,佛就不能不引出方便,说一切众生身中有如来藏了。”这就是说,佛为接引不信无常、无我的凡夫、外道而安立如来藏。该章还引《楞严经》的经言文,来进一步说明此义,经文
又说:“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如来为断愚夫畏无我句故,说离妄想无所有如来藏门......于法无我,离一切妄想,以种种智慧善巧方便,或说如来藏,或说无我。”也就是说,如来藏即法空性的方便说。
关于安立唯识教义,《成佛》第五章中云:“说到方便,第一、性空唯名系(即中观),能于毕竟空中立一切法;不能成立的,要以“依实立假”为方便,说依他自相有。”即是说,只有对于法空性不能立一切法者,才需要说:遍计执为实无,依他起和圆成实为自性有的唯识义。该章还引《解深密经》的经文,显示唯识的三自性(遍计执、依他起、圆成实三种自性)说,只是对“五事(8)不具”的钝根众生的一种方便施设。如云:“但或有五事不具足的,对于一切法无性的说教,就有问题......对于这(指法空性)信而
不解的、信而误解的钝根,佛所以又说《解深密经》:“我依三种无自性性,密意说一切诸法皆无自性”。简单的说:依三无性,遣除遍计所执性,说一切法无自性。其实,缘起法——依他起,寂灭法性——圆成实性,是有自性的......这才使不信不解的,也不反对了;误解什么都没有的,也不误解了;有信而不解的,也可以依著进修了。依经文的叙述去了解,在五事具足的,于一切法无自性空,能成立一切法,能修能证。”可见,唯识教义是为众生开显的方便。同章还肯定地指出:“般若经等说一切法无性空,一切唯名唯假,对般若法会的根性来说,是究竟的了义教。不过在五事不具的根性看来,深而又密,这所以又要解释一番(指建立唯识义),浅显明了,能信能解,觉得这才是了义法门。”
在《成佛》中,抉择各系佛法,以中观系为究竟之谈,唯识与如来藏思想为方便之说。又对待三系佛法应具有的态度方面,该章是告诫读者:“三系原是同归一致的,智者应善巧地贯摄,使成为“一道一清净”、一味一解脱的法门,免得多生争执。最要紧的是:不能执著方便,忘记真实!”
可见,《广论》和《成佛》同宗中观正见,但是在不同的佛教环境中抉择这一究竟法义。
要之,《成佛》和《广论》的同中含异之处甚多,本文仅举其大端者三,而且论述很不充分,尚祈行家教正。
注释
(1)宗喀吧大师著,法尊法师译,1992年台湾佛陀教育基金会印行。
(2)《我怎样判摄一切佛法》,收于1995年12月版《太虚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台湾印顺导师著,1996年福建厦门南普陀寺慈善基金会印行`。
(4)1990年12月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印行。
(5)《中国佛学》1994年中国佛教协会出版。
(6)同(2)
(7)同(5)
(8)已种上品善根、清净诸障、成熟身心、多修胜解、积集上品福智资粮。
(9)即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这是对于三性而安立的,依遍计执性立相无性,依依他起性立生无性,依圆成实性立胜义无性
1998年11月20日
《《成佛之道》与《菩提道次第广论》之比观》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