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釋苦集二谛的內容,使學人對世間生起厭離,然後說明持戒的重要性,及修持戒律應注意的事項。而《成佛》除了闡述苦集的內容,還詳說叁十七道品、八正道和叁學等道谛的要目,又對四果、四向等聲聞果位,亦介紹甚詳。
對上士道,《廣論》先介紹了七因果(佛果從菩提心生,菩提心從強烈的利他心生,利他心從大悲心生,大悲心從慈心生,慈心從報恩心生,報恩心從念恩心生,念恩從知母生)和自他換(思維將自利換成利他)的修菩提心方法。其後除說明六度修法外,還特別重點闡述修止方法和諸法無自性空理。《成佛》除了說到發菩提心外,還討論了成佛的原理——佛性論;趣入大乘的各種門徑:從人乘入、天乘入和二乘入。也估價了作爲“易行道”的念佛法門在大乘中的地位;又說明了法性空慧系、法相唯識系和如來藏思想各自的基本特征,以及這叁系教法的內在聯系。還述說了從十信開始,中間經十地等修道位次而成佛,最後又敘述了成佛所獲法身、報身、化身等功德。
由此可見,《廣論》與《成佛》雖然有著大致相同的結構層次,但在具體的內容說明方面還是有著不同的側重點。
叁、宗奉龍樹菩薩的中觀見
《廣論》和《成佛》都認爲龍樹的般若中觀見,是大乘中最究竟了義的見解,必須依之而修行成佛。《廣論》卷十七雲:“謂佛世尊,于多經續(續即密法典藉)明了授記:能解深義聖教心藏,遠離一切有無二邊,曰聖龍猛(即龍樹),遍揚叁處(南贍部洲、西牛貨洲、東勝神洲),應依彼論而求通達空性見解。”《成佛》中雲:“《無盡意經》說:顯示世俗的,是不了義經:顯示勝義的,是了義經。顯示無我、空、無生,是了義的。這也如(叁摩地王經)等說。這樣,《般若經》、《中觀論》、《龍樹著》等,深廣宣說無自性、空、不生滅等,是了義教,是義理決了、究竟、最徹底的教說。”二論雖同依于龍樹菩薩的空性正見,但由于各自所依的佛教環境的差異,所以它們的抉擇空性正見方面也不一致。
《廣論》是在衆多的中觀流派中,依月稱論師的應成派來尋求龍樹之正見。據《法尊法師佛學論文集》介紹:西藏佛教的前弘期,印度唯識宗的經論都曾譯傳到西藏,只是未獲弘揚;而中觀方面的經論,傳譯、弘揚甚盛。“龍猛教學方面,前弘期譯出的有《中觀論》,《無畏疏》,《佛護釋》,清辯《般若燈》及大疏,《七十空性論》,《六十正理論》,《回诤論》及注,月稱的《六十正理論釋》,靜命的《中觀莊嚴論》,蓮花戒的《中觀明論》,智藏的《二谛論》等。”這一時期,“從印度請來的譯經大德,多系中觀宗的,在見解上是中觀正見,即是說一切諸法皆無自性的見解。”到了西藏佛教的後弘時期,中觀見的弘揚更爲廣泛。就流派而論,有經部行中觀師和瑜伽行中觀師。《廣論》卷七十雲:“又有一類先覺知識作如是言:“就立名言而立名者,略有二類大中觀師,謂于名言許外境者,名經部行中觀師;及于名言不許外境者,名瑜伽行中觀師。”又有應成派和自續派之區分,論中同卷雲:“雪山聚中(指西藏)後弘教時,有諸智于中觀師安立二名,曰應成師及自續師。”在這衆多的中觀教典和流派中,《廣論》是宗依于月稱師的應成派。因爲作者宗奉的是阿底峽尊者的噶當派,而阿底峽是推尊月稱論師的,以爲月稱論師的見解不同于經部行派等,而是吸收了佛護和清辯(屬于自續派)的善巧之說,如理地闡發龍樹菩薩的中觀思想。論中卷十七雲:“然月稱論師雖于名言許外境有(經部行派持這種觀點),然不隨順余宗門徑,故不可名經部行者。
如是有說同婆娑師,亦極非理。”“若爾,于此諸大論師應隨誰行,而求聖者父子(龍樹、提婆)意趣?大依怙(指阿底峽)尊宗于月稱論師派。......月稱論師于中觀論諸解釋中,唯見佛護論師圓滿解釋聖者意趣,以彼爲本,更多采取清辯論師所有善說,略有非理亦爲破除,而正解釋聖者密意。”“故今當隨行佛護論師、月稱論師,抉擇聖者所有密意。”
《成佛》在中觀、唯識、如來藏思想的並行中探求般若正見。中國漢傳佛教,自東漢經魏晉南北朝而至隋唐,般若中觀、如來藏思想和法相唯識先後從印度傳入漢土,形成了叁論、天臺、華嚴、禅、唯識等諸宗。印公沖破宗派藩蓠,以古代華嚴宗關于法相宗、破相宗、(即中觀)法性宗(指如來藏思想)的分判大乘教法的方法爲依據,直接探求各系教法的原典,理清其頭緒,而加以抉擇。,《成佛》第五章中雲:“以大乘法來說,可分別爲叁大系......古代賢首宗(即華嚴宗)判大乘爲:法相宗、破相宗、法性宗,也還是這大乘叁系。......”“關于法性般若,上來雖依般若經論而略爲解說,如余系的學者讀起來,是不會同情的,所以又不能不略說叁宗。現在撇開後代學者的異見,直從根本經論中去求這一消息。”經比較抉擇,以爲般若系是究竟了義之數,是超凡人聖、成就佛道的根本依據。《成佛》第五章雲:
“般若波羅密多......從凡情而點出生死的症結所在,給于根本的重點突破,這是不共世間的特法。法性空義,所以是甚深難見,非世間學者所能夢想到的。......經上說:“菩提薩土垂,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挂礙:......叁世諸佛依般若密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因此,“般若——無分別智現前,比如:“般若將人畢竟空,絕諸戲論。”又說:“慧眼于一切法,都無所見”......這與未世的擬議圓融(暗指漢傳諸宗),不知重點突破的方便,不可並論!”所以說:“般若波羅密多,是諸佛甚深法寶藏,如學佛而不進修這一法門,不真是如入寶山而空回嗎?”
般若系的教法,是出生死、成佛道的捷徑,非上根利智者,難以直接契證,所以世尊施設如來藏、唯識等教義。《成佛》第五章雲:“于一切法空性立一切法,真是擔草束過大火而不燒的大作略,原非一般所能......所以爲了攝化計我外道,就密意說法空性爲如來藏。”又說:“一般凡夫、外道、不信無常、無我(空)、不能于無常無我立一切法,佛就不能不引出方便,說一切衆生身中有如來藏了。”這就是說,佛爲接引不信無常、無我的凡夫、外道而安立如來藏。該章還引《楞嚴經》的經言文,來進一步說明此義,經文
又說:“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如來爲斷愚夫畏無我句故,說離妄想無所有如來藏門......于法無我,離一切妄想,以種種智慧善巧方便,或說如來藏,或說無我。”也就是說,如來藏即法空性的方便說。
關于安立唯識教義,《成佛》第五章中雲:“說到方便,第一、性空唯名系(即中觀),能于畢竟空中立一切法;不能成立的,要以“依實立假”爲方便,說依他自相有。”即是說,只有對于法空性不能立一切法者,才需要說:遍計執爲實無,依他起和圓成實爲自性有的唯識義。該章還引《解深密經》的經文,顯示唯識的叁自性(遍計執、依他起、圓成實叁種自性)說,只是對“五事(8)不具”的鈍根衆生的一種方便施設。如雲:“但或有五事不具足的,對于一切法無性的說教,就有問題......對于這(指法空性)信而
不解的、信而誤解的鈍根,佛所以又說《解深密經》:“我依叁種無自性性,密意說一切諸法皆無自性”。簡單的說:依叁無性,遣除遍計所執性,說一切法無自性。其實,緣起法——依他起,寂滅法性——圓成實性,是有自性的......這才使不信不解的,也不反對了;誤解什麼都沒有的,也不誤解了;有信而不解的,也可以依著進修了。依經文的敘述去了解,在五事具足的,于一切法無自性空,能成立一切法,能修能證。”可見,唯識教義是爲衆生開顯的方便。同章還肯定地指出:“般若經等說一切法無性空,一切唯名唯假,對般若法會的根性來說,是究竟的了義教。不過在五事不具的根性看來,深而又密,這所以又要解釋一番(指建立唯識義),淺顯明了,能信能解,覺得這才是了義法門。”
在《成佛》中,抉擇各系佛法,以中觀系爲究竟之談,唯識與如來藏思想爲方便之說。又對待叁系佛法應具有的態度方面,該章是告誡讀者:“叁系原是同歸一致的,智者應善巧地貫攝,使成爲“一道一清淨”、一味一解脫的法門,免得多生爭執。最要緊的是:不能執著方便,忘記真實!”
可見,《廣論》和《成佛》同宗中觀正見,但是在不同的佛教環境中抉擇這一究竟法義。
要之,《成佛》和《廣論》的同中含異之處甚多,本文僅舉其大端者叁,而且論述很不充分,尚祈行家教正。
注釋
(1)宗喀吧大師著,法尊法師譯,1992年臺灣佛陀教育基金會印行。
(2)《我怎樣判攝一切佛法》,收于1995年12月版《太虛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臺灣印順導師著,1996年福建廈門南普陀寺慈善基金會印行`。
(4)1990年12月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印行。
(5)《中國佛學》1994年中國佛教協會出版。
(6)同(2)
(7)同(5)
(8)已種上品善根、清淨諸障、成熟身心、多修勝解、積集上品福智資糧。
(9)即相無性、生無性、勝義無性。這是對于叁性而安立的,依遍計執性立相無性,依依他起性立生無性,依圓成實性立勝義無性
1998年11月20日
《《成佛之道》與《菩提道次第廣論》之比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