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大師基本上也是從性上面來講的。衆生看到這個東西要從性上面去會。但是真正的要講金剛經,要在相上破自性。因爲衆生本來就是沒有我見的。我們凡夫有我執,但是我執的本體它又是無住的。你不管怎麼執著我們都是無住體,因爲叁千大千世界非叁千大千世界,是名叁千大千世界。這裏面就告訴我們,大千世界非大千世界,是代表無住體,無住就是微塵,就是沒有我的意思,就是沒有大千世界。沒有大千世界是名大千世界,不毀名故。就是說,此相還在,衆生從這個相上去覺,覺到這裏面無住。
這個裏面,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就是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是對于念頭講。若無身執,即離兩邊。衆生見就是識,就是我們的意識。壽者見,就重視我們的生命相續,昨天、明天,在尋找什麼,就是計量,這叫比量,我們在比量上面生活。什麼叫比量呢?就是說,我看到這個東西,然後在這裏面産生一個虛幻的思維,這種思維就是我執,然後在我執裏面,這個叫做比量。就是說,永遠活不到體裏面去,不是在這個絕對的體上面,是在相對的量上面來講話,就是抓不到真實的地方。只有比量,沒有現量的東西。就像我們到廬山去,你說它很美很美啊,但是你不上去,你感覺到很美,但你永遠嘗不到那個廬山的味道。就是說,你只是心裏面的一點幻景而已,事實上你沒有真實的跟它相應,就像隔靴抓癢一樣。就是說,你有這個癢天天抓它,但是不能解決這個癢的問題,它還是在癢,因爲根沒有抓掉。好像抓了癢,其實是隔靴抓癢。所以在我相裏面就有人相、衆生相,有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這樣的一個知見出來。如果在比量上面有個我執的話,你這個現量上的解脫就不會現前。如果我們現量上面在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裏面,你突然建立了一個無住,就像金剛經裏面,你就有現量上的這個究竟覺性現前了。比量上錯了,現量上就錯了。現量上面你有這樣的思維的話,那比量上面這個我見人見衆生見就轉過來,是名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就變成五蘊皆空。人見變成四大皆空,衆生見變成識空,壽者見變成性空。壽者見就是現在過去未來已經沒有了,當下這一念裏面,心是空的,我見沒有了,哪有什麼現在過去未來呢?現在過去未來是我究竟空。識空,這個分別心沒有了。分別現叁界,叁界唯心,諸法唯識。就是說,一切法都是自己的意識。你識空,諸法滅。什麼法界,包括出家在家啊,行諸般若蜜啊,忍辱精進禅定智慧這些,所有東西,包括所有所有的法都已經被你滅了。因爲識空一切法空,只有識空才能建立法空。
如果你識不空,你法怎麼空呢?只要你識不空,任何一個法都不空。只要法空,諸法實相就是空相,若見諸法空相則生實相。如你諸法不見空相,那你不能夠見到實相。所以我們這個識害死人,平時我們就動這個識。動這個識不管怎麼修,因爲你識不空啊,諸法就顯現。只要你識空了,法界即離了,這個法界的塵就是你的塵了,法界就現清淨體了。這裏直接告訴我們,我們的肉體四大皆空,我們四大所住猶如焰火,就像那個火在燒,焰一樣,這個焰的本體是空的,但是有焰存在,你知道它是空的,它沒有一個實體能抓得住的。能不能把火抓得住呢?你只有把材拿在手上,你認爲把火抓住了。如果沒有材的時候,火能抓得住嗎?所以我們人身的四大,就像火焰一樣,只能看到相,但是沒有實體。如果你照見五蘊皆空,你五蘊空,我見就空掉了。所以我見有色受想行識。色就是我們看到的色相。比如在書上面介紹又叫焰火,就像火燒起來的焰一樣。色受想行識實在是沒有真實體。色沒有相;受,我吃的東西很甜,沒有吃就沒有了,這個甜的東西在哪裏呢?比如說這個想,想的本體也是空的,只是你在顛倒,影響我們的肉體而已。你想多了,你的肉體就不清白了。想多會傷什麼?會傷神的,傷精的,出現毛病就越想越多,就像喝了茶一樣,你晚上睡不著覺的。我們的身體想得太多了就出現毛病,四大不調,四大一旦不調,要不就起火,要不就是下沈,有這個病有那個病,身體有病不想得越來越多嗎?所以呢,想上套想,想上套想,越來越麻煩。只要你不想,什麼病都不會生的。所以是一種想魔啊。有想就變成行,我們的行爲,就是取和舍。有取舍之心就是有住之心。有取舍就變成識,後面叫人見衆生見自然會出來,就是果報啊。說比量、現量、證量,證量就是我見,是名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叫證量。現量,實在是沒有我,沒有人,沒有衆生,沒有壽者。比量,就是你現在看到的我人衆生壽者,這個相,建立覺悟的心,現量是覺悟的心,就有證量的現前。證量有幾種。若你現量上面不是非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那就肯定不是名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我們就不能叫名叫了。我們現量上面,執著于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若你現量上面執著了,那你證量是什麼呢?你證量就不是是名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不是如幻如化了,那是實實在在的墮地獄餓鬼畜生了,那就麻煩了。那證量上面可能證的是惡道了。所以我們從這裏面要知道,我們見到這個相要明性實修,就是說見到我們現在的所有的相,要明了它的本性,然後實際的修行。如果你現量上面不了解它的性,你就不能實修。
所以我人衆生壽者,這個相不離相,就是無住。無住生心,生什麼心呢?生無住之心。從這裏面,若有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都是在微塵裏面來講。就是說,說微塵非微塵,是名微塵。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都是從這裏面出來的。因爲衆生在微塵裏面不識微塵,在世界裏面不識世界的本體。相上執相,空上執空。沒有的時候就認爲是空,在有的時候就執著于相。見就代表我們這個念頭,微塵是代表我們這個無住之心。因爲無住之心現的這個境界,得和失、大千世界、長短高低,本身就是我們的知見。此境由見生,沒有見哪有心生呢?見就是自己的思維。自己思維對了,你的知見念頭對了,四大就變成空。如果你的見不對,你的叁千大千世界非叁千大千世界,是名叁千大千世界,這叫做正見。如果你要是不正見,叁千大千世界就不叫非叁千大千世界,是名叁千大千世界了。那叁千大千世界還是叁千大千世界,我是我,你是你,那就是我們的知見。那我們的知見肯定會出了問題。那我們要如實相修行的話,一定要知道,叁千大千世界無非是我們一念心故。這一念心就是我們叁千大千世界。這叫做見,這叫正確的知見。如來是依這種知見。如果你不依此知見的話,你怎麼跟如來相應呢?這裏面世尊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佛說就是對于究竟覺來講,究竟覺是對于我們現在的覺來講。所以釋迦牟尼佛是代表我們的究竟覺,他是一個表現者。如果你要是認爲佛有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意思說我們那個究竟覺裏面還有一個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也就告訴我們,你還不了解般若,你還不是究竟覺者,究竟覺者與佛是無二無別的。如來所說,就是如來的這個真實體,就是釋迦牟尼佛說如來體,就是說宇宙的實相。以佛陀究竟覺通達如來義。
如果你要跟這個究竟覺不相應,就等于你沒有悟到這個金剛經。這就明顯的告訴我們這個究竟覺應該是怎麼樣的修法。就是說,諸微塵非微塵,是名微塵,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說一合相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這個體裏面,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凡夫住境故。這裏面是講我們的念。一個是念,一個是境,此念此境,都是講覺和不覺。什麼叫一合相呢?微塵非微塵,世界非世界,這裏面這個境已經讓我們明了一個實相了。爲什麼呢?此境此心,此心此境。此境即微塵,微塵即境。微塵不可得,世界就不可得。我們悟到這個道理,就知道一合相了不可得,這個就是佛的知見。前面是對境來講,對于實相來講,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這是如來說。也就是說,就是一合相即非一合相,只要衆生不貪著就對了!而此境是見,是我們的心,就是一念覺。就是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那是一念覺而已。只要你識前面的意思,後面意思也就自然通達了。如果前面意思不解,後面意思你自然就不會解開,爲什麼呢?我們就迷在境上面,我們境解則心自滅。你了解這個世界是不可得,是我們的心,那我們的心是不可住,此塵是不可住的,世界不可住,一合相就不可住,那我們的心就滅了,法界也就滅掉了,哪還有我見,寂滅了,那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自然就不存在了。所以一覺全覺。
釋迦牟尼佛前面打比喻,後面打比喻,比喻什麼呢?一個衆生對于境上的執著,一個衆生對于念上的執著,它是破我們這個念。你看:“須菩提,發阿耨多耨叁藐叁菩提心者,于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這句話什麼意思呢?釋迦牟尼佛一再的勸請啊,我們發阿耨多耨自利利他的心,阿耨多耨叁藐叁菩提就是成等正覺的心,于一切法,就是所有的法,包括我們心法,和境上的法,就是世間法出世間法心法所法,能所種種法,包括色聲香味觸法,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乃至于世界微塵,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大願大行,還廣度衆生,莊嚴佛土,或者離相離念離我見,種種行,乃至于什麼實相,乃至于從第一稀有,一切福德功德,忍,須陀洹阿那含阿羅漢,乃至于諸佛,乃至于阿耨多耨叁藐叁菩提,一切之法,都包括在裏面,要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如是知,知者製者,製止之義。知,就是了知它的實相。就是說,它已經把叁千大千世界包括了一切法的意思。微塵是代表我們微細的執著,微細的無住之心,應該通達明了。知者止義,止者智義,智者仁義,就是說在此世界了知通達實相,跟實相相應。所以如是知如是見,見者,見是慧之義,通達勝義谛與俗義谛。智者就是俗義谛,俗谛通達于勝義谛,了解俗義谛叫做知。就是說,我對于俗義谛就是相上面,我內心非常明了,明了它的實相,而這個實相叫知,知者…
《《金剛經》系列開示 97》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