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是止,止住的意思。止者就是忍,就是智慧的智。所以知者止也,也就是定的意思,定由戒生。我們平時所做的福報,所做的善根,供養諸佛,稱贊如來,廣修供養,普賢十大願王,種種修行的次第,達到知這個地方的時候,戒能生定啊,定者可以生慧,定能製止能通達,能明了世俗谛的本體,那個就是般若之義。如果你沒有過去的福田,沒有過去的善根,你不可能通達此金剛經,可以這樣說。金剛經肯定是從過去世,無量劫來修行感召過來的,如果你沒有過去世的修行,此世間世俗之智你不可能明了它的第一谛,不能通達勝義谛。因爲勝義谛是叫見,有如是知者,必有如是見。如果沒有如是見,不能通達勝義谛,勝義谛跟俗義谛不二啊。安住勝義谛是解脫相,安住俗義谛是菩薩相。俗義谛不離勝義谛,勝義谛不離俗義谛,勝義谛跟俗義谛是不二的。如果你勝義谛離開俗義谛,那是狂見了,那是阿羅漢,是偏見,偏空。俗義谛要離開了勝義谛,那就麻煩了,那是屬于是情見了。俗義谛不了解勝義谛的話,那完全是凡夫,你不了解當下的這個實相,叁千大千世界你不了解它的實相是塵,而這塵是無所得,就是我們的心,法界即我心,了不可得,這個都是一合相而已,這一合相不可以貪著。
那麼說一合相不可以貪著,一合相即空,我們在這個世間,我們靜坐下來,你不斷的思維觀察,此實相他就會現前,因爲你觀察是觀察他的勝義谛,你利益衆生是俗義谛,我現在給你講話是俗義谛,俗義谛不離勝義谛,勝義谛不離俗義谛;所以我現在給你講法我離開了勝義谛,我就變成情見了,講法也沒有用了。講什麼呢?講俗義谛;我現在講叁千大千世界實在是了不可得,我只是講這個東西,大家都在聽法,了不可得就是製止你的妄想,就是說你不要再想了;了不可得,了不可得。說法實在是無話可說,因爲我們只是暢談宇宙實相,跟我們了義相應,我們只是講這個道理,大家聽不聽……如果我在乎大家聽的話,那證明還有衆生之見呢?什麼叫說法如如不動呢?如如不動就是講實相,我就這樣講,講給誰聽都可以;不存在對方聽的一個人,因爲你心裏講也好,口上講也好;都是在講,所以一天到晚都在說法,其實是沒有法可說;爲什麼呢?無非是實相自顯而已,實相裏面顯現出來的而已。我講的聲音啊,大千世界啊都是一合相,而一合相了不可得;因爲了不可得故,空寂。所以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還是由信而解,爲什麼呢?信爲道源功德母,一切知見都是從我們心裏面發出覺悟的心,但是由信而解,信真如解實相,如果你信到真如的時候,究竟覺就出來了,究竟覺在信裏面,知道吧;而這個信的當下,你這個覺就開顯出真如實相。如是知如是見——如者如如不動之意,如是不離此相不離彼相,不離彼相是不離真如體無住體,不離此相就是不離開衆生的體;是者是如來法相,就是說我們現在看到的所有的如來的實相,實相無相,無相即是實相,實相無住,無住而住。法界是住,怎麼住呢?常樂我淨之住。
所以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什麼叫如是住呢?如是知,如是信解,如是降伏其心,如是住,沒有心可得了,真如顯現。信解很重要,信而不解是迷信,解而不信是狂見,解而不信一定是妄見,是從意識裏面出來的。有解他必定有信;信不一定有解。爲什麼呢?你不是如是知如是見,如是知是俗義谛,如是見是勝義谛,俗義谛與勝義谛不二故,是謂菩薩。信解就是真實實相。“如是信解,不生法相”,不生法相就是不生一念,一念不生。禅宗裏面講,無住爲體,無念爲宗。無住即法界,無念爲心,心無念法界無住,法界無住就是法身,無住法界之相即報身相,此法身相此報身相,無念就是化身相。你雖然無量變化,實在是無變而變,變而無變;就是說好象在變,是衆生心在變,實際上是無變,爲什麼呢?無住哪有變呢?沒有我了,誰在變呢?無非是衆生心在變,變而無變,實在是沒有一個我在變;所以法界是自然的。
你看後面講了“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所言法相者,假名法相,因爲在前面講,于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不生法相,就是不生念頭。不生念頭,法相也是一合相啊。生法相無非是你心裏的妄執而起,事實上是沒有法相可得,又不離法相,這裏面叁界非叁界名叁界,這裏相來講就是諸法,這個叫破叁輪之見。一個是破境,一個是破心,一個是破法。發心很重要,這裏面還是勸我們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一部金剛經裏面沒有一個菩薩真實的顯現,但是呢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就是菩薩,而發菩薩心就應該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這個就是菩薩心;所以就是身口意,對戒來講是意,對身來講是對境,對法來講是口。是大乘教法。
我們不管是任何一個戒律,都是對治于身口意來講的。五戒殺盜淫是對于身體來講的,妄對口來講的,酒是對于意來講的,菩薩戒比丘戒所有的戒都是對治于身口意,金剛經依然如是;我們的身重視境故,我們的口重視法故,我們的見重視識故;此意此境此法都破了。無法不是用口談的,此境無所得故,此見不生故;以無住爲體即境,以無念爲宗即口,以妙用(法界的變化)爲顯的話,就是我們法界的變動,輕重無住,這就是化身。也就是說是斷我們意的執著,所以念而無念,看外面的境好象是我們的心在念,但是一下頓破,了知此念彼念是一合相,是現在過去未來,現在過去未來是了不可得,既然了不可得,此境一動,當下即空。看境在動,前念後念是空的,但是我們把他放在一塊兒,象放電影一樣,電影放過去後,好象挺熱鬧的,我的眼睛一彈指有900個刹那,那個念頭刹那刹那的,象放電影似的,大家看電影裏面打仗啊,遊戲啊,其實無非是很多個刹那的前後變化而已,就象用手刷刷的翻這本書“啪啪啪啪啪”的象一把扇子一樣(師用一手拿住書一邊另一手用最快速度翻動這本書),其實一本書而已;你看“啪啪啪啪啪”的這有多少個刹那呢?如果一張紙斷掉了他就不會相續。
人生就是這樣的,其實這個世界所有看到的,講話的聲音也好,色聲香味觸法也好,都象這本書一樣,一刹那刹那的就翻過去了,一切法一切境都是這樣的,釋迦牟尼佛講到這個地方的時候,幾乎把他的一代教法,把他的般若已經顯現出來了:所言法相者,即非法相,是名法相。也就是說把釋迦牟尼佛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全部開顯出來了),就是說我們不管你將來看任何一本書,都應該是這樣的,包括我們現在信阿彌陀佛,信阿彌陀佛應該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如是知:叁千大千世界無量光明無量壽命,無量光、無礙光、無邊光、無對光,這四光是法身光;後面報身光化身光是利他的,法身光裏面已經解決了很多的問題,報身光解決我們衆生心態的問題,化身光解決我們執著的問題,報身光是對治于菩薩的執著,法身光是對于如來的實相,法身光就講實相,無量光代表能,無邊光代表法界,一相是多相,多相是一相,不一不異,不一每個衆生不一樣,不異是一個阿彌陀佛,不生不滅:我們有生滅是我們衆生的心,生滅而無生,無生是阿彌陀佛;佛在無生之中,不生亦不滅,生滅無生生不生,生跟滅本體是無生,無生就是阿彌陀佛;生滅就是衆生,衆生是生滅,就是如來的無生體啊,不離法相而入如來真實意啊。不來不去:不來看不到阿彌陀佛,不去現在的這個體啊就是,不來是無住,來是法相,來是看到法相。
阿彌陀佛在哪裏呢?阿彌陀佛就在我們所謂的體上面,我們看是無,實是有,不來是真來,來是假來(方便),我們看到來是衆生心顯,所謂來了,是我們衆生每個人差別相而已,他來了是應衆生心顯衆生相,所謂不來,不來是自性,是他的本來面目,不來是無相,無相即有相,有相即無相,說有相是衆生的體,說無相是如來體,如來無相于有相,有相于無相,所以有來有去,無來無去。我們有來有去,有來有去的體是無來無去的相,他的真實體啊,這個裏面也是相應的,不斷亦不常:阿彌陀佛不斷光,他也不常光,心中無執是謂不常,心中無住是謂不斷,不住是名真如法性,不常是此世界是變化無住的,無住是叫不常,我們衆生執常爲常,不斷不常是離開我們的真實體了。
不一不異:你聞阿彌陀佛跟這個是一模一樣的,哪有什麼差別呢?聞到阿彌陀佛,對阿彌陀佛有信心,跟金剛經應該是無二無別的,你把金剛經會于阿彌陀經,會于無量壽經,那實在是太容易了,如是信解,如是知:了知實相,(俗義谛)了知于阿彌陀佛,如是見:(勝義谛)我們念南摩阿彌陀佛,如是信解:此阿彌陀佛是究竟覺,你不斷的念南摩阿彌陀佛,萬緣放下了,就是一個南摩阿彌陀佛,真如實相裏面,無量光明,無量壽命,哪有個我在呢?沒有一個我在念阿彌陀佛,你念的阿彌陀佛無念而念,念而無念,爲什麼呢?此無量壽是無念體,無念而念是無量光,無量光是衆生界,衆生的法界衆生的心,叫無念體;他的念是有相的出來了,無念是體,體不離相,相不離體,哪有相離開體呢?光明怎麼會離開太陽呢?
我們的念不可能離開我們無念的體,但是我們衆生執著,以爲有念,你閉關也好,行般舟叁昧也好,種種修行,你念是念,無念是念,那不就麻煩了,你事事在執著,無念在找一個什麼東西,你有念體不能跟無念相應,你念念不是執著是什麼?你塵是塵,相是相,你念念微塵,相是相,找一個什麼東西,那不就是塵是塵,相是相嗎?哪你跟金剛經怎麼合一呢?所以呢?塵相不二,你行而無行,人家問你,你沒有行;閉關,我沒有閉關呢?閉關是相,不閉關:我的真正的阿彌陀佛怎麼要閉關呢?這個世界都是阿彌陀佛,到哪裏去閉關呢?房子也是阿彌陀佛,叁千大千世界都是阿彌陀佛,連我自己都是阿彌陀佛的一個光明…
《《金剛經》系列開示 97》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