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大师基本上也是从性上面来讲的。众生看到这个东西要从性上面去会。但是真正的要讲金刚经,要在相上破自性。因为众生本来就是没有我见的。我们凡夫有我执,但是我执的本体它又是无住的。你不管怎么执着我们都是无住体,因为三千大千世界非三千大千世界,是名三千大千世界。这里面就告诉我们,大千世界非大千世界,是代表无住体,无住就是微尘,就是没有我的意思,就是没有大千世界。没有大千世界是名大千世界,不毁名故。就是说,此相还在,众生从这个相上去觉,觉到这里面无住。
这个里面,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是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对于念头讲。若无身执,即离两边。众生见就是识,就是我们的意识。寿者见,就重视我们的生命相续,昨天、明天,在寻找什么,就是计量,这叫比量,我们在比量上面生活。什么叫比量呢?就是说,我看到这个东西,然后在这里面产生一个虚幻的思维,这种思维就是我执,然后在我执里面,这个叫做比量。就是说,永远活不到体里面去,不是在这个绝对的体上面,是在相对的量上面来讲话,就是抓不到真实的地方。只有比量,没有现量的东西。就像我们到庐山去,你说它很美很美啊,但是你不上去,你感觉到很美,但你永远尝不到那个庐山的味道。就是说,你只是心里面的一点幻景而已,事实上你没有真实的跟它相应,就像隔靴抓痒一样。就是说,你有这个痒天天抓它,但是不能解决这个痒的问题,它还是在痒,因为根没有抓掉。好像抓了痒,其实是隔靴抓痒。所以在我相里面就有人相、众生相,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这样的一个知见出来。如果在比量上面有个我执的话,你这个现量上的解脱就不会现前。如果我们现量上面在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里面,你突然建立了一个无住,就像金刚经里面,你就有现量上的这个究竟觉性现前了。比量上错了,现量上就错了。现量上面你有这样的思维的话,那比量上面这个我见人见众生见就转过来,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就变成五蕴皆空。人见变成四大皆空,众生见变成识空,寿者见变成性空。寿者见就是现在过去未来已经没有了,当下这一念里面,心是空的,我见没有了,哪有什么现在过去未来呢?现在过去未来是我究竟空。识空,这个分别心没有了。分别现三界,三界唯心,诸法唯识。就是说,一切法都是自己的意识。你识空,诸法灭。什么法界,包括出家在家啊,行诸般若蜜啊,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些,所有东西,包括所有所有的法都已经被你灭了。因为识空一切法空,只有识空才能建立法空。
如果你识不空,你法怎么空呢?只要你识不空,任何一个法都不空。只要法空,诸法实相就是空相,若见诸法空相则生实相。如你诸法不见空相,那你不能够见到实相。所以我们这个识害死人,平时我们就动这个识。动这个识不管怎么修,因为你识不空啊,诸法就显现。只要你识空了,法界即离了,这个法界的尘就是你的尘了,法界就现清净体了。这里直接告诉我们,我们的肉体四大皆空,我们四大所住犹如焰火,就像那个火在烧,焰一样,这个焰的本体是空的,但是有焰存在,你知道它是空的,它没有一个实体能抓得住的。能不能把火抓得住呢?你只有把材拿在手上,你认为把火抓住了。如果没有材的时候,火能抓得住吗?所以我们人身的四大,就像火焰一样,只能看到相,但是没有实体。如果你照见五蕴皆空,你五蕴空,我见就空掉了。所以我见有色受想行识。色就是我们看到的色相。比如在书上面介绍又叫焰火,就像火烧起来的焰一样。色受想行识实在是没有真实体。色没有相;受,我吃的东西很甜,没有吃就没有了,这个甜的东西在哪里呢?比如说这个想,想的本体也是空的,只是你在颠倒,影响我们的肉体而已。你想多了,你的肉体就不清白了。想多会伤什么?会伤神的,伤精的,出现毛病就越想越多,就像喝了茶一样,你晚上睡不着觉的。我们的身体想得太多了就出现毛病,四大不调,四大一旦不调,要不就起火,要不就是下沉,有这个病有那个病,身体有病不想得越来越多吗?所以呢,想上套想,想上套想,越来越麻烦。只要你不想,什么病都不会生的。所以是一种想魔啊。有想就变成行,我们的行为,就是取和舍。有取舍之心就是有住之心。有取舍就变成识,后面叫人见众生见自然会出来,就是果报啊。说比量、现量、证量,证量就是我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叫证量。现量,实在是没有我,没有人,没有众生,没有寿者。比量,就是你现在看到的我人众生寿者,这个相,建立觉悟的心,现量是觉悟的心,就有证量的现前。证量有几种。若你现量上面不是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那就肯定不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我们就不能叫名叫了。我们现量上面,执着于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若你现量上面执着了,那你证量是什么呢?你证量就不是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不是如幻如化了,那是实实在在的堕地狱饿鬼畜生了,那就麻烦了。那证量上面可能证的是恶道了。所以我们从这里面要知道,我们见到这个相要明性实修,就是说见到我们现在的所有的相,要明了它的本性,然后实际的修行。如果你现量上面不了解它的性,你就不能实修。
所以我人众生寿者,这个相不离相,就是无住。无住生心,生什么心呢?生无住之心。从这里面,若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都是在微尘里面来讲。就是说,说微尘非微尘,是名微尘。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都是从这里面出来的。因为众生在微尘里面不识微尘,在世界里面不识世界的本体。相上执相,空上执空。没有的时候就认为是空,在有的时候就执着于相。见就代表我们这个念头,微尘是代表我们这个无住之心。因为无住之心现的这个境界,得和失、大千世界、长短高低,本身就是我们的知见。此境由见生,没有见哪有心生呢?见就是自己的思维。自己思维对了,你的知见念头对了,四大就变成空。如果你的见不对,你的三千大千世界非三千大千世界,是名三千大千世界,这叫做正见。如果你要是不正见,三千大千世界就不叫非三千大千世界,是名三千大千世界了。那三千大千世界还是三千大千世界,我是我,你是你,那就是我们的知见。那我们的知见肯定会出了问题。那我们要如实相修行的话,一定要知道,三千大千世界无非是我们一念心故。这一念心就是我们三千大千世界。这叫做见,这叫正确的知见。如来是依这种知见。如果你不依此知见的话,你怎么跟如来相应呢?这里面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佛说就是对于究竟觉来讲,究竟觉是对于我们现在的觉来讲。所以释迦牟尼佛是代表我们的究竟觉,他是一个表现者。如果你要是认为佛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意思说我们那个究竟觉里面还有一个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也就告诉我们,你还不了解般若,你还不是究竟觉者,究竟觉者与佛是无二无别的。如来所说,就是如来的这个真实体,就是释迦牟尼佛说如来体,就是说宇宙的实相。以佛陀究竟觉通达如来义。
如果你要跟这个究竟觉不相应,就等于你没有悟到这个金刚经。这就明显的告诉我们这个究竟觉应该是怎么样的修法。就是说,诸微尘非微尘,是名微尘,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说一合相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这个体里面,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凡夫住境故。这里面是讲我们的念。一个是念,一个是境,此念此境,都是讲觉和不觉。什么叫一合相呢?微尘非微尘,世界非世界,这里面这个境已经让我们明了一个实相了。为什么呢?此境此心,此心此境。此境即微尘,微尘即境。微尘不可得,世界就不可得。我们悟到这个道理,就知道一合相了不可得,这个就是佛的知见。前面是对境来讲,对于实相来讲,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这是如来说。也就是说,就是一合相即非一合相,只要众生不贪着就对了!而此境是见,是我们的心,就是一念觉。就是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那是一念觉而已。只要你识前面的意思,后面意思也就自然通达了。如果前面意思不解,后面意思你自然就不会解开,为什么呢?我们就迷在境上面,我们境解则心自灭。你了解这个世界是不可得,是我们的心,那我们的心是不可住,此尘是不可住的,世界不可住,一合相就不可住,那我们的心就灭了,法界也就灭掉了,哪还有我见,寂灭了,那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自然就不存在了。所以一觉全觉。
释迦牟尼佛前面打比喻,后面打比喻,比喻什么呢?一个众生对于境上的执着,一个众生对于念上的执着,它是破我们这个念。你看:“须菩提,发阿耨多耨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这句话什么意思呢?释迦牟尼佛一再的劝请啊,我们发阿耨多耨自利利他的心,阿耨多耨三藐三菩提就是成等正觉的心,于一切法,就是所有的法,包括我们心法,和境上的法,就是世间法出世间法心法所法,能所种种法,包括色声香味触法,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乃至于世界微尘,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大愿大行,还广度众生,庄严佛土,或者离相离念离我见,种种行,乃至于什么实相,乃至于从第一稀有,一切福德功德,忍,须陀洹阿那含阿罗汉,乃至于诸佛,乃至于阿耨多耨三藐三菩提,一切之法,都包括在里面,要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如是知,知者制者,制止之义。知,就是了知它的实相。就是说,它已经把三千大千世界包括了一切法的意思。微尘是代表我们微细的执着,微细的无住之心,应该通达明了。知者止义,止者智义,智者仁义,就是说在此世界了知通达实相,跟实相相应。所以如是知如是见,见者,见是慧之义,通达胜义谛与俗义谛。智者就是俗义谛,俗谛通达于胜义谛,了解俗义谛叫做知。就是说,我对于俗义谛就是相上面,我内心非常明了,明了它的实相,而这个实相叫知,知者…
《《金刚经》系列开示 97》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