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就是止,止住的意思。止者就是忍,就是智慧的智。所以知者止也,也就是定的意思,定由戒生。我们平时所做的福报,所做的善根,供养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普贤十大愿王,种种修行的次第,达到知这个地方的时候,戒能生定啊,定者可以生慧,定能制止能通达,能明了世俗谛的本体,那个就是般若之义。如果你没有过去的福田,没有过去的善根,你不可能通达此金刚经,可以这样说。金刚经肯定是从过去世,无量劫来修行感召过来的,如果你没有过去世的修行,此世间世俗之智你不可能明了它的第一谛,不能通达胜义谛。因为胜义谛是叫见,有如是知者,必有如是见。如果没有如是见,不能通达胜义谛,胜义谛跟俗义谛不二啊。安住胜义谛是解脱相,安住俗义谛是菩萨相。俗义谛不离胜义谛,胜义谛不离俗义谛,胜义谛跟俗义谛是不二的。如果你胜义谛离开俗义谛,那是狂见了,那是阿罗汉,是偏见,偏空。俗义谛要离开了胜义谛,那就麻烦了,那是属于是情见了。俗义谛不了解胜义谛的话,那完全是凡夫,你不了解当下的这个实相,三千大千世界你不了解它的实相是尘,而这尘是无所得,就是我们的心,法界即我心,了不可得,这个都是一合相而已,这一合相不可以贪着。
那么说一合相不可以贪着,一合相即空,我们在这个世间,我们静坐下来,你不断的思维观察,此实相他就会现前,因为你观察是观察他的胜义谛,你利益众生是俗义谛,我现在给你讲话是俗义谛,俗义谛不离胜义谛,胜义谛不离俗义谛;所以我现在给你讲法我离开了胜义谛,我就变成情见了,讲法也没有用了。讲什么呢?讲俗义谛;我现在讲三千大千世界实在是了不可得,我只是讲这个东西,大家都在听法,了不可得就是制止你的妄想,就是说你不要再想了;了不可得,了不可得。说法实在是无话可说,因为我们只是畅谈宇宙实相,跟我们了义相应,我们只是讲这个道理,大家听不听……如果我在乎大家听的话,那证明还有众生之见呢?什么叫说法如如不动呢?如如不动就是讲实相,我就这样讲,讲给谁听都可以;不存在对方听的一个人,因为你心里讲也好,口上讲也好;都是在讲,所以一天到晚都在说法,其实是没有法可说;为什么呢?无非是实相自显而已,实相里面显现出来的而已。我讲的声音啊,大千世界啊都是一合相,而一合相了不可得;因为了不可得故,空寂。所以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还是由信而解,为什么呢?信为道源功德母,一切知见都是从我们心里面发出觉悟的心,但是由信而解,信真如解实相,如果你信到真如的时候,究竟觉就出来了,究竟觉在信里面,知道吧;而这个信的当下,你这个觉就开显出真如实相。如是知如是见——如者如如不动之意,如是不离此相不离彼相,不离彼相是不离真如体无住体,不离此相就是不离开众生的体;是者是如来法相,就是说我们现在看到的所有的如来的实相,实相无相,无相即是实相,实相无住,无住而住。法界是住,怎么住呢?常乐我净之住。
所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什么叫如是住呢?如是知,如是信解,如是降伏其心,如是住,没有心可得了,真如显现。信解很重要,信而不解是迷信,解而不信是狂见,解而不信一定是妄见,是从意识里面出来的。有解他必定有信;信不一定有解。为什么呢?你不是如是知如是见,如是知是俗义谛,如是见是胜义谛,俗义谛与胜义谛不二故,是谓菩萨。信解就是真实实相。“如是信解,不生法相”,不生法相就是不生一念,一念不生。禅宗里面讲,无住为体,无念为宗。无住即法界,无念为心,心无念法界无住,法界无住就是法身,无住法界之相即报身相,此法身相此报身相,无念就是化身相。你虽然无量变化,实在是无变而变,变而无变;就是说好象在变,是众生心在变,实际上是无变,为什么呢?无住哪有变呢?没有我了,谁在变呢?无非是众生心在变,变而无变,实在是没有一个我在变;所以法界是自然的。
你看后面讲了“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所言法相者,假名法相,因为在前面讲,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不生法相,就是不生念头。不生念头,法相也是一合相啊。生法相无非是你心里的妄执而起,事实上是没有法相可得,又不离法相,这里面三界非三界名三界,这里相来讲就是诸法,这个叫破三轮之见。一个是破境,一个是破心,一个是破法。发心很重要,这里面还是劝我们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一部金刚经里面没有一个菩萨真实的显现,但是呢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菩萨,而发菩萨心就应该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这个就是菩萨心;所以就是身口意,对戒来讲是意,对身来讲是对境,对法来讲是口。是大乘教法。
我们不管是任何一个戒律,都是对治于身口意来讲的。五戒杀盗淫是对于身体来讲的,妄对口来讲的,酒是对于意来讲的,菩萨戒比丘戒所有的戒都是对治于身口意,金刚经依然如是;我们的身重视境故,我们的口重视法故,我们的见重视识故;此意此境此法都破了。无法不是用口谈的,此境无所得故,此见不生故;以无住为体即境,以无念为宗即口,以妙用(法界的变化)为显的话,就是我们法界的变动,轻重无住,这就是化身。也就是说是断我们意的执著,所以念而无念,看外面的境好象是我们的心在念,但是一下顿破,了知此念彼念是一合相,是现在过去未来,现在过去未来是了不可得,既然了不可得,此境一动,当下即空。看境在动,前念后念是空的,但是我们把他放在一块儿,象放电影一样,电影放过去后,好象挺热闹的,我的眼睛一弹指有900个刹那,那个念头刹那刹那的,象放电影似的,大家看电影里面打仗啊,游戏啊,其实无非是很多个刹那的前后变化而已,就象用手刷刷的翻这本书“啪啪啪啪啪”的象一把扇子一样(师用一手拿住书一边另一手用最快速度翻动这本书),其实一本书而已;你看“啪啪啪啪啪”的这有多少个刹那呢?如果一张纸断掉了他就不会相续。
人生就是这样的,其实这个世界所有看到的,讲话的声音也好,色声香味触法也好,都象这本书一样,一刹那刹那的就翻过去了,一切法一切境都是这样的,释迦牟尼佛讲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几乎把他的一代教法,把他的般若已经显现出来了:所言法相者,即非法相,是名法相。也就是说把释迦牟尼佛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全部开显出来了),就是说我们不管你将来看任何一本书,都应该是这样的,包括我们现在信阿弥陀佛,信阿弥陀佛应该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如是知:三千大千世界无量光明无量寿命,无量光、无碍光、无边光、无对光,这四光是法身光;后面报身光化身光是利他的,法身光里面已经解决了很多的问题,报身光解决我们众生心态的问题,化身光解决我们执著的问题,报身光是对治于菩萨的执著,法身光是对于如来的实相,法身光就讲实相,无量光代表能,无边光代表法界,一相是多相,多相是一相,不一不异,不一每个众生不一样,不异是一个阿弥陀佛,不生不灭:我们有生灭是我们众生的心,生灭而无生,无生是阿弥陀佛;佛在无生之中,不生亦不灭,生灭无生生不生,生跟灭本体是无生,无生就是阿弥陀佛;生灭就是众生,众生是生灭,就是如来的无生体啊,不离法相而入如来真实意啊。不来不去:不来看不到阿弥陀佛,不去现在的这个体啊就是,不来是无住,来是法相,来是看到法相。
阿弥陀佛在哪里呢?阿弥陀佛就在我们所谓的体上面,我们看是无,实是有,不来是真来,来是假来(方便),我们看到来是众生心显,所谓来了,是我们众生每个人差别相而已,他来了是应众生心显众生相,所谓不来,不来是自性,是他的本来面目,不来是无相,无相即有相,有相即无相,说有相是众生的体,说无相是如来体,如来无相于有相,有相于无相,所以有来有去,无来无去。我们有来有去,有来有去的体是无来无去的相,他的真实体啊,这个里面也是相应的,不断亦不常:阿弥陀佛不断光,他也不常光,心中无执是谓不常,心中无住是谓不断,不住是名真如法性,不常是此世界是变化无住的,无住是叫不常,我们众生执常为常,不断不常是离开我们的真实体了。
不一不异:你闻阿弥陀佛跟这个是一模一样的,哪有什么差别呢?闻到阿弥陀佛,对阿弥陀佛有信心,跟金刚经应该是无二无别的,你把金刚经会于阿弥陀经,会于无量寿经,那实在是太容易了,如是信解,如是知:了知实相,(俗义谛)了知于阿弥陀佛,如是见:(胜义谛)我们念南摩阿弥陀佛,如是信解:此阿弥陀佛是究竟觉,你不断的念南摩阿弥陀佛,万缘放下了,就是一个南摩阿弥陀佛,真如实相里面,无量光明,无量寿命,哪有个我在呢?没有一个我在念阿弥陀佛,你念的阿弥陀佛无念而念,念而无念,为什么呢?此无量寿是无念体,无念而念是无量光,无量光是众生界,众生的法界众生的心,叫无念体;他的念是有相的出来了,无念是体,体不离相,相不离体,哪有相离开体呢?光明怎么会离开太阳呢?
我们的念不可能离开我们无念的体,但是我们众生执著,以为有念,你闭关也好,行般舟三昧也好,种种修行,你念是念,无念是念,那不就麻烦了,你事事在执著,无念在找一个什么东西,你有念体不能跟无念相应,你念念不是执著是什么?你尘是尘,相是相,你念念微尘,相是相,找一个什么东西,那不就是尘是尘,相是相吗?哪你跟金刚经怎么合一呢?所以呢?尘相不二,你行而无行,人家问你,你没有行;闭关,我没有闭关呢?闭关是相,不闭关:我的真正的阿弥陀佛怎么要闭关呢?这个世界都是阿弥陀佛,到哪里去闭关呢?房子也是阿弥陀佛,三千大千世界都是阿弥陀佛,连我自己都是阿弥陀佛的一个光明…
《《金刚经》系列开示 97》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