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哪有我在闭关不闭关呢?你有闭关和不闭关的这种执著,不还是分别相吗?你在这个分别相上面:与一切法不能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能跟究竟觉相应啊;就是不能跟究竟的阿弥陀佛相应啊,你不能跟阿弥陀佛相应,胜义谛与俗义谛二不能成一,不能不一不异,如心经又如何相应呢?与金刚经如何相应呢?你心跟这个不相应的话,怎么是大乘教义呢?违背大乘,实在是有问题的;
闻到金刚经,实在是通达我们的般若,闻金刚经实在是通向无量寿佛的一个基础,但是呢闻阿弥陀佛绝对是通达般若之体,因为般若是成佛之门呢?闻阿弥陀佛好象不要去闻金刚经了,闻阿弥陀佛一定会会到金刚经;你平时不看金刚经你不知道,看了金刚经后再看无量寿经,过去讲有禅有净土,就象头上带角一样,就不得了是不是?什么叫有禅啊?无住!你念而无住,无住而念,无量寿就是禅,无量光就是净,南摩阿弥陀佛即禅即净,他又是禅宗又是净土,为什么呢?念而无念无住故,无念而念是有住故,有相无相,无相有相,就安住在这个体上面,所以念那个南摩阿弥陀佛,念念之间,吃饭穿衣睡觉,都在这个念的体里面。为什么吃饭念南摩阿弥陀佛?因为吃饭就是南摩阿弥陀佛,当然念南摩阿弥陀佛了。为什么睡觉念南摩阿弥陀佛呢?睡觉就是阿弥陀佛,所以念阿弥陀佛嘛!念阿弥陀佛就是无我嘛!什么叫念阿弥陀佛呢,心忍嘛!什么叫念阿弥陀佛呢,法忍嘛!什么叫念阿弥陀佛呢,无生法忍嘛!什么叫念阿弥陀佛呢,没有我嘛!什么叫念阿弥陀佛呢,法平等嘛!什么叫念阿弥陀佛呢,劝一切人念阿弥陀佛嘛!每个人都是阿弥陀佛嘛,我不念阿弥陀佛念什么呢?你要跟他相违背,哪叫什么?叫恶业,叫什么念佛。所以真正的念阿弥陀佛要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无量阿僧祇就是无量不可思议,无边的意思,不可思议即不可思不可议:不可思是断思维,不可议是断言词,以此不可思议七宝布施不如一念般若相应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大家想一想,金刚经给别人,人家就可以得七宝了,你把七宝给人家,人家还贪著呢?为什么呢?你就是把你自性中所有的七宝搬出来给别人,别人一者不一定能承受,二者可令人贪著,只能养他的身不能养他的慧命啊,令其识得金刚经打开其自性的宝藏不是更好吗?每个人的宝藏都是不二的,给别人讲金刚经不更好吗?或者讲无量寿经弘扬阿弥陀佛就好了;这个就是第一义谛。一切般若皆从此出啊,皆从无量寿佛出,其福甚多啊。发菩萨心就是利他心,我们众生要发利他心,不能够自私自利。若闻到这部经而常寂于世,还不如出来做微浅利他之事。宁可坐于须弥山,不可住于一念空啊。我们做菩萨心啊,利他往往觉得很累?何故:你就是没有会到般若金刚本义啊,如果真正会到般若,做任何事情很轻松的。佛陀把三千大千世界放在手上,可是我们放一粒沙子都嫌多余;为什么会这样呢?一点微尘都不能沾啊,我们这些人就是这样,一点小小事情我们就承担不了;做一点事情就很累;你看云居山过去种地,要种二百亩地,我们呢?二亩地都多了。所以禅宗讲一定农禅并重,在日常生活行住坐卧中会于金刚经本义,了知他的空性,从这里面达成于忍,如果你在这个里面做不到的话,你天天坐在那个地方也没有用。你虽然在思维,但不能在现实中实行,也没有多大的用;在一个小法上面能用的话,你也不错啊。所以我们在生活中适当的干活、念佛啊,这里面要去用它,会它;否则落于空谈了。所以我常讲,叫我深山老林打坐,不如在路边拣块石头,可益一批人也;有人说了,不到深山老林,我练不出功夫啊;却不知道,如果你真正的用心做事,哪有不能解脱之意;如果你不是真心修行,坐在深山老林又有什么用呢?如果你真正发心?哪里不能发心呢?真发起心在哪里都是力量很大的。如果你不发心,在任何地方你都发不了心。你不信试一试,你跟金刚护法作个结缘,你拿一粒石子的话都很开心了,为什么呢?我作结缘感,是不是?如果你真正要是发大菩提心,你要认识到他就是大菩萨,就是古佛再来,我就是亲近于他,那你做的特别有劲啊。因为你不是世俗争名夺利啊,一个泥匠在搬灰的时候,他说呀把衣服搞脏了,我想做泥匠的怕把衣服搞脏了,哪是什么搞泥匠的呢?就象过去我父亲小时候骂我:我小时候看书将衣服穿得很整齐的,袖子都很长的,父亲骂我:不要在家做公子哥,人家在干活,你衣服穿得好好的干吗?我们这些人做事情,要真实的去干,你必须要把衣袖卷起来,即使不卷,心也要发出来啊。念佛时如果你真正发心念阿弥陀佛,完全是不一样的。如果你不发心,懒惰的坐在那里念阿弥陀佛,想念不念的样子,心中无有一种内紧外松的感觉,没有一种真实的发心的感觉。
如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谓不取的究竟了义?
所以做任何事情在于发心呢,我们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一定要常发心啊,何况我们已经了解了金刚经呢?我们末法时代的众生发心上很难到位,真发心者,所有的法都能真实的去修行。释迦牟尼佛说“如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个话特别的有意思,不取于相,不是不要于相,于一切相不取,这个不取就是如如不动,如如不动就是实相相应,就跟我们现在讲法过程之中,因为前面讲了“发菩提心,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这四句偈等,其实佛陀已经说了,“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不取于相是利众,如如不动是自利,就是自利利他,四句偈等,上下偈,就是自利利他;自利利他就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就是获得自度又度别人。受持读诵,受是闻受信受;持是思维,是相续;读诵是你要读懂它。过去有人读不懂,每天要读四五遍;天天念天天念,念了二三年,什么都不懂,后来有人劝他,你不要这样念,你去思维他,你每天念一遍思维他;后来他每天只念一遍,然后就是不断的思维,不断的思维,有一天突然念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唰的一下就开悟了。不是六祖大师那样,闻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开悟了。金刚经每个偈子都可以令我们开悟,六祖大师只是个因缘而已;千万不要以为金刚经就“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究竟义。很多人认为:六祖大师这个体就是真的,后来就认准这句话,就他圆满,余皆不满;那你就完蛋了;它是对六祖大师是这种根基,金刚经每一句偈子都是可以令众生开悟的。如果你老是照葫芦画瓢哪就完了;我们祖师并不是我们这样的,我们一定要了解他的真实处,究竟义。如果假如有一天你跟人说法的时候,你一定要深入其境,把实相现前,然后说啊说啊说啊,说完了后呢?你亦然如如不动。为什么呢?说实相故;实相说完后,众生都变成实相了嘛,哪有众生可度啊;实相就是如来,就是究竟觉,哪有佛可成呢?没有众生可度,没有佛可成;说的这个实相哪是书上的东西呢?所以呢“没有说啊”,故一天到晚再说,一天到晚没有说;这个叫如如不动。不取于相,不是舍于相,是不取于执著的意思,叫如如不动。
如何观出“梦”?观出“影”?观出“露”?
所以我们讲了这么多天,实在是没有讲啊,我们只是讲了如是实相,“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我们可以观察到我们过去无始以来,所作的这个有为之行,象梦幻泡影一样,梦境我们知道是梦就可以了,不需要去舍;既然是梦,何以执著呢?我就把它舍掉,家也不要了,房子也不要了,庙也不要了;此境就是梦,识梦就是悟,知道吧!讲到这个地方时候你应该知道,一切如梦幻泡影并不是叫我们放弃,是叫我们放下心的执著,知道是梦知道是幻,心如幻化师吗?幻有种种境吗?白天有想,晚上有梦吗?过去有做,现在有得,如是因如是果嘛。我们不了解如是因如是果。如是因如是果是什么呢?就是幻,梦幻泡影;叫如是因。什么叫不如是因呢?就是不是梦不是幻,不是泡不是影,我们觉得这个世界不是梦好真实啊;不是幻嘛,我们天天在得什么啊,不是水泡啊,玩得很有意思啊;不觉得是影子啊,……你念念在攀缘之中,您不觉得这是露啊,您觉得还要去追求名啊利啊;你不觉得是电啊;一刹那时间就过去了,电速度多快啊。所以人生如闪电啊,年纪大了就知道了;一生过去,老来将至,两手空空,一辈子争名夺利,绞心绞力的,搞了一辈子,你得到什么呢?得到一身债务一身烦恼一身痛苦一身执著,放都放不下的执著而已啊;什么都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为什么要老了以后才觉悟呢?为什么那么年轻不肯觉悟?为什么当下不肯觉悟呢?所以人就奇怪了,本来老了就是觉悟的时候,结果老了的觉悟,快死故享受不到了;年轻觉悟,你可以享受一辈子啊,为什么不趁年轻好好觉悟呢?非到老来才去抓一个“觉悟”的影子或尾巴呢?
你象我们从小出家多好啊,是不是?从小就知道“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所以我们的思维比较对一点;你想了半天都想不过来。为什么呢?因为平时观察此世界如露如电。今天早晨吃的什么,我实在是想不起来;为什么呢?大脑很钝的感觉,因为我们平时薰习的不是在思维这些东西;我们众生对这些东西有强烈的反应,对于常福来讲,反应实在是很弱很弱的;对一个东西特别执著的体,在我心中实在是找不到;对此世界还有一处强烈的执著,好象我心中实在是没有;除非人家拿刀砍我的时候,我可能稍微有点恐怖;生命受到威胁,可能对生命还是有点执著的;但是呢也不是哪么很强烈的执著。众生就不一样了,开个车子出去,生怕坠下去了,特别有钱的人有名的人就特别怕死;对生命的执著;在家里会对窗户啊,防盗啊,安全啊,对财产的执著;在外面关系…
《《金刚经》系列开示 97》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