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哪有我在閉關不閉關呢?你有閉關和不閉關的這種執著,不還是分別相嗎?你在這個分別相上面:與一切法不能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能跟究竟覺相應啊;就是不能跟究竟的阿彌陀佛相應啊,你不能跟阿彌陀佛相應,勝義谛與俗義谛二不能成一,不能不一不異,如心經又如何相應呢?與金剛經如何相應呢?你心跟這個不相應的話,怎麼是大乘教義呢?違背大乘,實在是有問題的;
聞到金剛經,實在是通達我們的般若,聞金剛經實在是通向無量壽佛的一個基礎,但是呢聞阿彌陀佛絕對是通達般若之體,因爲般若是成佛之門呢?聞阿彌陀佛好象不要去聞金剛經了,聞阿彌陀佛一定會會到金剛經;你平時不看金剛經你不知道,看了金剛經後再看無量壽經,過去講有禅有淨土,就象頭上帶角一樣,就不得了是不是?什麼叫有禅啊?無住!你念而無住,無住而念,無量壽就是禅,無量光就是淨,南摩阿彌陀佛即禅即淨,他又是禅宗又是淨土,爲什麼呢?念而無念無住故,無念而念是有住故,有相無相,無相有相,就安住在這個體上面,所以念那個南摩阿彌陀佛,念念之間,吃飯穿衣睡覺,都在這個念的體裏面。爲什麼吃飯念南摩阿彌陀佛?因爲吃飯就是南摩阿彌陀佛,當然念南摩阿彌陀佛了。爲什麼睡覺念南摩阿彌陀佛呢?睡覺就是阿彌陀佛,所以念阿彌陀佛嘛!念阿彌陀佛就是無我嘛!什麼叫念阿彌陀佛呢,心忍嘛!什麼叫念阿彌陀佛呢,法忍嘛!什麼叫念阿彌陀佛呢,無生法忍嘛!什麼叫念阿彌陀佛呢,沒有我嘛!什麼叫念阿彌陀佛呢,法平等嘛!什麼叫念阿彌陀佛呢,勸一切人念阿彌陀佛嘛!每個人都是阿彌陀佛嘛,我不念阿彌陀佛念什麼呢?你要跟他相違背,哪叫什麼?叫惡業,叫什麼念佛。所以真正的念阿彌陀佛要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無量阿僧祇就是無量不可思議,無邊的意思,不可思議即不可思不可議:不可思是斷思維,不可議是斷言詞,以此不可思議七寶布施不如一念般若相應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薩心者。持于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爲人演說其福勝彼。”大家想一想,金剛經給別人,人家就可以得七寶了,你把七寶給人家,人家還貪著呢?爲什麼呢?你就是把你自性中所有的七寶搬出來給別人,別人一者不一定能承受,二者可令人貪著,只能養他的身不能養他的慧命啊,令其識得金剛經打開其自性的寶藏不是更好嗎?每個人的寶藏都是不二的,給別人講金剛經不更好嗎?或者講無量壽經弘揚阿彌陀佛就好了;這個就是第一義谛。一切般若皆從此出啊,皆從無量壽佛出,其福甚多啊。發菩薩心就是利他心,我們衆生要發利他心,不能夠自私自利。若聞到這部經而常寂于世,還不如出來做微淺利他之事。甯可坐于須彌山,不可住于一念空啊。我們做菩薩心啊,利他往往覺得很累?何故:你就是沒有會到般若金剛本義啊,如果真正會到般若,做任何事情很輕松的。佛陀把叁千大千世界放在手上,可是我們放一粒沙子都嫌多余;爲什麼會這樣呢?一點微塵都不能沾啊,我們這些人就是這樣,一點小小事情我們就承擔不了;做一點事情就很累;你看雲居山過去種地,要種二百畝地,我們呢?二畝地都多了。所以禅宗講一定農禅並重,在日常生活行住坐臥中會于金剛經本義,了知他的空性,從這裏面達成于忍,如果你在這個裏面做不到的話,你天天坐在那個地方也沒有用。你雖然在思維,但不能在現實中實行,也沒有多大的用;在一個小法上面能用的話,你也不錯啊。所以我們在生活中適當的幹活、念佛啊,這裏面要去用它,會它;否則落于空談了。所以我常講,叫我深山老林打坐,不如在路邊揀塊石頭,可益一批人也;有人說了,不到深山老林,我練不出功夫啊;卻不知道,如果你真正的用心做事,哪有不能解脫之意;如果你不是真心修行,坐在深山老林又有什麼用呢?如果你真正發心?哪裏不能發心呢?真發起心在哪裏都是力量很大的。如果你不發心,在任何地方你都發不了心。你不信試一試,你跟金剛護法作個結緣,你拿一粒石子的話都很開心了,爲什麼呢?我作結緣感,是不是?如果你真正要是發大菩提心,你要認識到他就是大菩薩,就是古佛再來,我就是親近于他,那你做的特別有勁啊。因爲你不是世俗爭名奪利啊,一個泥匠在搬灰的時候,他說呀把衣服搞髒了,我想做泥匠的怕把衣服搞髒了,哪是什麼搞泥匠的呢?就象過去我父親小時候罵我:我小時候看書將衣服穿得很整齊的,袖子都很長的,父親罵我:不要在家做公子哥,人家在幹活,你衣服穿得好好的幹嗎?我們這些人做事情,要真實的去幹,你必須要把衣袖卷起來,即使不卷,心也要發出來啊。念佛時如果你真正發心念阿彌陀佛,完全是不一樣的。如果你不發心,懶惰的坐在那裏念阿彌陀佛,想念不念的樣子,心中無有一種內緊外松的感覺,沒有一種真實的發心的感覺。
如何爲人演說,不取于相,如如不動?何謂不取的究竟了義?
所以做任何事情在于發心呢,我們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一定要常發心啊,何況我們已經了解了金剛經呢?我們末法時代的衆生發心上很難到位,真發心者,所有的法都能真實的去修行。釋迦牟尼佛說“如何爲人演說,不取于相,如如不動?”這個話特別的有意思,不取于相,不是不要于相,于一切相不取,這個不取就是如如不動,如如不動就是實相相應,就跟我們現在講法過程之中,因爲前面講了“發菩提心,持于此經乃至四句偈等”這四句偈等,其實佛陀已經說了,“爲人演說,不取于相,如如不動”不取于相是利衆,如如不動是自利,就是自利利他,四句偈等,上下偈,就是自利利他;自利利他就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動;就是獲得自度又度別人。受持讀誦,受是聞受信受;持是思維,是相續;讀誦是你要讀懂它。過去有人讀不懂,每天要讀四五遍;天天念天天念,念了二叁年,什麼都不懂,後來有人勸他,你不要這樣念,你去思維他,你每天念一遍思維他;後來他每天只念一遍,然後就是不斷的思維,不斷的思維,有一天突然念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動”唰的一下就開悟了。不是六祖大師那樣,聞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開悟了。金剛經每個偈子都可以令我們開悟,六祖大師只是個因緣而已;千萬不要以爲金剛經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究竟義。很多人認爲:六祖大師這個體就是真的,後來就認准這句話,就他圓滿,余皆不滿;那你就完蛋了;它是對六祖大師是這種根基,金剛經每一句偈子都是可以令衆生開悟的。如果你老是照葫蘆畫瓢哪就完了;我們祖師並不是我們這樣的,我們一定要了解他的真實處,究竟義。如果假如有一天你跟人說法的時候,你一定要深入其境,把實相現前,然後說啊說啊說啊,說完了後呢?你亦然如如不動。爲什麼呢?說實相故;實相說完後,衆生都變成實相了嘛,哪有衆生可度啊;實相就是如來,就是究竟覺,哪有佛可成呢?沒有衆生可度,沒有佛可成;說的這個實相哪是書上的東西呢?所以呢“沒有說啊”,故一天到晚再說,一天到晚沒有說;這個叫如如不動。不取于相,不是舍于相,是不取于執著的意思,叫如如不動。
如何觀出“夢”?觀出“影”?觀出“露”?
所以我們講了這麼多天,實在是沒有講啊,我們只是講了如是實相,“何以故。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們可以觀察到我們過去無始以來,所作的這個有爲之行,象夢幻泡影一樣,夢境我們知道是夢就可以了,不需要去舍;既然是夢,何以執著呢?我就把它舍掉,家也不要了,房子也不要了,廟也不要了;此境就是夢,識夢就是悟,知道吧!講到這個地方時候你應該知道,一切如夢幻泡影並不是叫我們放棄,是叫我們放下心的執著,知道是夢知道是幻,心如幻化師嗎?幻有種種境嗎?白天有想,晚上有夢嗎?過去有做,現在有得,如是因如是果嘛。我們不了解如是因如是果。如是因如是果是什麼呢?就是幻,夢幻泡影;叫如是因。什麼叫不如是因呢?就是不是夢不是幻,不是泡不是影,我們覺得這個世界不是夢好真實啊;不是幻嘛,我們天天在得什麼啊,不是水泡啊,玩得很有意思啊;不覺得是影子啊,……你念念在攀緣之中,您不覺得這是露啊,您覺得還要去追求名啊利啊;你不覺得是電啊;一刹那時間就過去了,電速度多快啊。所以人生如閃電啊,年紀大了就知道了;一生過去,老來將至,兩手空空,一輩子爭名奪利,絞心絞力的,搞了一輩子,你得到什麼呢?得到一身債務一身煩惱一身痛苦一身執著,放都放不下的執著而已啊;什麼都帶不去,唯有業隨身!爲什麼要老了以後才覺悟呢?爲什麼那麼年輕不肯覺悟?爲什麼當下不肯覺悟呢?所以人就奇怪了,本來老了就是覺悟的時候,結果老了的覺悟,快死故享受不到了;年輕覺悟,你可以享受一輩子啊,爲什麼不趁年輕好好覺悟呢?非到老來才去抓一個“覺悟”的影子或尾巴呢?
你象我們從小出家多好啊,是不是?從小就知道“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所以我們的思維比較對一點;你想了半天都想不過來。爲什麼呢?因爲平時觀察此世界如露如電。今天早晨吃的什麼,我實在是想不起來;爲什麼呢?大腦很鈍的感覺,因爲我們平時薰習的不是在思維這些東西;我們衆生對這些東西有強烈的反應,對于常福來講,反應實在是很弱很弱的;對一個東西特別執著的體,在我心中實在是找不到;對此世界還有一處強烈的執著,好象我心中實在是沒有;除非人家拿刀砍我的時候,我可能稍微有點恐怖;生命受到威脅,可能對生命還是有點執著的;但是呢也不是哪麼很強烈的執著。衆生就不一樣了,開個車子出去,生怕墜下去了,特別有錢的人有名的人就特別怕死;對生命的執著;在家裏會對窗戶啊,防盜啊,安全啊,對財産的執著;在外面關系…
《《金剛經》系列開示 97》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