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因爲布施是法七寶爲色。第二個,以七寶布施你不執著,你這個意念裏有個“我不執著它”,你布施就布施掉了,但念裏面還有一個“不執著的”體,這個還是叫念,不執著就是無所謂的意思,我可以給也可以不給。你認爲“不執著”的時候,其實是無處不在執著,因還有個我不執著的“念”。這一篇裏面是講念的體,這本書上面講就叫“信解行證”。
證的體裏面是什麼樣子的?就告訴我證的體是什麼樣子的呢?以恒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不能偏有不能偏空,應該是什麼樣子呢?若複有人,知一切法無我,無有一個單獨的我的念在,並不是說這個法裏面有我,是實在是沒有我這個念,念空則一切法現前。你這個念斷了,你這個念實在是虛假的,所以布施的時候對法裏面沒有生起任何我念的體,因爲這個法本來無我,七寶布施也好,做一切善事也好,這裏面本身就是我法身就是我報身,一切無住是我法身,一切無相是我報身,這裏面沒有我、人、所的念,沒有相因爲相上無,沒有無住無住就是相,相跟無住是一體的,相跟無住是一體的就是大空寂,是空有不二的,沒有一個能,沒有一個所,沒有一個“所布施的有和無”的境的這種執著,能所二空。從相上這件事情就是說境與心,從念上講能與所,能與所是對于念來講的,相與境是對于住于無住的體來講的。念是內俱生,是二種俱生:一個是境上四相,一個有住心生四相。心裏面是俱生四相,只要有念就有四相出現,念裏面能念和所念都是俱生四相,四相即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就是境上與念上;所以叫做離相就是境與心,離念就是能念和所念,叫離念離相。離念離相這個都斷掉了,一切法無我,那個我成就于忍,這個叫做無生法忍。
這個不可思議,大悲大智,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合于究竟覺合于真如之見,合于如來實相,因爲什麼呢?實相就是你自己啊,不是一個獨立的我看到實相,實相就是你了,也是你超越自己了,實相現前。究竟覺,覺是實相體,實相與覺相應就是真如,所以整個世界就是大真如,一個大真如現前的時候一刹那時間聚七寶,就是說在地下拿一把沙子起來也是七寶聚。所以恒河沙的七寶無非你這一念覺而已,恒河沙就在一念覺之間,“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菩薩爲一念,恒河沙代表多的意思,菩薩代表一的意思,一即多,多即一,不二故。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所以在此世界以一念的功德成就,成就于忍。我們講來講去什麼叫證量,證量就是忍,所謂忍並不是忍耐的忍,冒火的忍,心裏煩惱著的忍,實在是無忍之忍。
爲什麼呢?通達一切法,了知無我故,則成就于忍,成就于忍則精進禅定都會出來,有了精進會放棄一切妄見故,妄見你舍掉了,什麼兒子孫子家庭你我都不存在了。精進相續那刹那刹那之間功德都是不可思議的,沒辦法想,這個叫精進禅定現前;一切叁昧都會現前。忍就是成就于叁昧的,什麼叫叁昧,有叁種:心上叁昧,法上叁昧,無生法忍的叁昧。也即成就一切諸佛現前叁昧,成就一切大悲心叁昧,成就普賢行願叁昧。普賢行願就是叁賢之德,大悲就是地位上的菩薩,地位上的菩薩成就法界一切菩薩所依,所有在外面行事的大悲菩薩,大悲他攝取了什麼呢?攝取了十方諸佛在外面很多衆生,攝取了普賢之德,攝取了所有我們現在利益衆生的大悲心,我們現在幫助別人這個悲心來自于何方呢?來自于觀世音。如果你要是成就于忍,所有衆生的悲心就是你的一念悲心,你這一念悲心就是所有衆生之忍,這個悲心是通達一切衆生的,這叫大悲之忍,叫月光叁昧。普賢叁昧也就現前是叁賢之德,十住十行十回向,住是住在普賢上面,行是行在普賢上面,回向是回向在普賢上面,告訴我們一個什麼樣的問題:一切皆無我。你在大悲體裏是觀音菩薩,你念佛是普賢之住,佛之住就是普賢之住,佛之行還是普賢叁德之行,回向還是佛之回向,佛之回向是普賢之德啊,爲什麼在無量壽經四十八願裏面有普賢之德,普賢之德就是二十二願,所以我們在佛之住,佛之行,佛之回向,都是普賢之德,所以我們現在念佛的人都是普賢之德,沒有一個不是普賢之德,爲什麼呢?只要你住在佛裏面,就是普賢之德,這裏面就告訴我們沒有我,都是普賢之德。從利益衆生大悲心生起的時候,你持菩薩戒就是觀音菩薩大悲心,悲心在一切衆生心中,你不要有一個獨立的觀音菩薩出來,大悲心就是無我的,無有我就是獨立的觀世音;你不能說我是觀世音,觀世音就是觀世音,不是我是觀世音,沒有我是觀世音,還有我是觀世音不就生我見嗎?還有我見不就麻煩了。你說西方極樂世界光明無量、壽命無量,光明無量法界故,壽命無量心故,生命和法界沒有我,沒有我就對了。有我,我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我,這個觀點是錯誤的,爲什麼?沒有我,哪有我是阿彌陀佛?全部的阿彌陀佛;那就是沒有我了,這叫做離念。離念就是金剛,離念就是親證,離念就是實際修行,你只要離開這個念你就是實實在在的“信解行證”,都已具足了。念阿彌陀佛在信體裏面,如果你了解實相的話,你就是解了,你念就是行,一念的體沒有我就是證啊,信解行證在一念之間具足了,這是不可思議的。這一念離念就是實相就是親證,這一念的功德是暗合妙道,不可思議境界,但是我們衆生往往把這種境界迷失了,不知道我們現前具足。時間到了,明天再講,南摩阿彌陀佛。
《《金剛經》系列開示 94》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