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法上的解脱。声音是讲实相的,有我见就有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都会出来。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五见全出来了。一旦回光返照,顿时回归于心,就像阿难一样,三藏十二部全部流入于心,释迦牟尼佛一代教法全流于心中,但是他不能承受,一旦他悟了,这个法全部揭开了。
我过去看书是非常多的,但是不会给别人讲的,所以正在学佛法不需要给别人讲,要自己消化一段时间,确有真实感受受用了,再去跟人家说,自己不解千万不要跟人家说;自己没有亲身的感受,永远不给人家说;为什么呢?你没有落于心,等于这个佛法还在疑惑之中,你跟别人讲的时候,实在是不实在,所以一定要落实下来,你心里面有感触了,深深感触了,你跟人家讲才有力。我在家的时候,我父亲打我骂我赶我,十天二十天不回家的时候是很多的,十三四岁在外面流浪,吃人家丢下来的食品,在铁道边的煤堆里睡觉,脸黑不溜求的,鞋子只剩半边,拖着在铁轨上走来走去,一度自杀过二次。那种苦现在想起来还很真实的,大家想一想我过去受的苦,想在感受出来还是苦,永远是磨灭不掉的,我现在想那个苦还是非常真实的,我在里边敖炼过啊,我把这个苦安到佛法里边来完全是佛法,与佛法太相应了;所以我在家也是佛法,出家也是佛法,在家也是修行,出家也是修行。想想过去,现在我太知足了,剩下的只是思维佛法,对我来讲,想得到更如何如何的东西,好像是没有了,好像我非常知足。人一定不要忘记过去。有的人说我没有受过打击啊,我非要受到点打击才好啊,你这么大了,受打击?除非是结婚生孩子,你辛苦,这个社会受打击是很难的,现在心理学家那么多,吃的好穿的好住大房子,受打击不会那么强烈,不像我们那个时候多苦啊。“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个邪道:只要你与般若不相应,只要你有住,都属于邪道范围,邪道就是正道,正道就是邪道;怎么讲呢?邪道无住就是正道。正道有住就是邪道。所有所有的法不管你怎么修行,在这个世间,只要你有住就是邪。只要你无住就是正,这是很简单的。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相。”因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是自利利他的功德,利他者相,自利者空,自利是空相,利他是大悲之相,大悲是不舍相故,大智是不舍空故,不舍空就是真如,不舍相就是如来,就是不舍实相,实相无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说诸法不能说断灭相,跟前面讲的,这个就是须菩提他闻到了庄严也不可以住,心不可以住,说法也不可以住,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就是不以色见我,不以音声求我”,你想一想,这句话讲出来的时候,每个众生都会想,不以色见我,我们众生马上反应了,不可以看色;不以音声求我,不住法;不住法,不住色,那不是断灭吗?众生动念的时候,释迦牟尼佛马上告诉须菩提:“莫作是念”呢!他就知道须菩提在想什么,他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是那个样子的;不是断灭相。也就是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就是自利利他圆满。有人授菩萨戒,说我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只发菩萨心,可不可以?菩萨心跟菩提心是二回事的,就像地藏菩萨,生生不成佛度众生,这是菩萨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正觉心,无上正等正觉心就是先成佛,后度众生;对于众生来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说我要成佛,要令一切众生成佛;就是自己和众生一起成佛;像阿弥陀佛,同生极乐国就是这样的。
那我们在此世界,一边在念阿弥陀佛,同时要一切众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叫做利他,自己要去一切众生都要去,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果你在此世界只讲我要利益众生行菩萨道,你没有吃的给你吃,你没有穿的给你穿的,不讲般若专门去行菩萨道,八地以上的菩萨可以这样做啊,没有做八地菩萨你做不到;为什么呢?八地菩萨能见诸佛,在般若体里面能利益一切众生,你可以不讲般若经,你也可以不讲了义处,你专讲满意众生所求。过去甘肃有个法师发愿要做龙,希望这方人永远有水用;如果你不是八地菩萨,你不能作主,你发愿要做,还要有行为啊;你要成就这个愿,像阿弥陀佛要成就西方极乐世界,一弹指就可以成就,但是要把西方极乐世界,种到众生心中,那就不是一下子事了,就是说阿弥陀佛要自己成就极乐世界很容易的,他自己成佛很容易的,一弹指就可以去了。他早就摄取诸佛国土微妙庄严了,但要把西方极乐世界这种德住在他的念的体里面,然后把这个念就是你们在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所有的般若行里面,把他西方极乐世界的果用到这个体里面,要让所有的众生一念能够成就,这个就不是一下子的事了;这要无量劫兆载修行。
其实八地菩萨就可以摄取诸佛国土庄严了,他要不度众生一念就可以成就,但是西方极乐世界成就众生故,所以他必须要到众生(心想处)。所有的菩萨都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他要把菩提心用到众生心中去,所以我们念阿弥陀佛能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也就是佛陀他的过去成佛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令众生能在一念之间得圆满故。所以我们要发这样的心,有愿无行,只能令你到八地菩萨,有愿无行,事实是空愿,如我们现在发愿都是假愿、空愿、相似愿,好像你在发愿,连相似愿都不是;阿罗汉才能发相似愿,阿罗汉发相似愿还要从一地菩萨修到七地菩萨,还需要一个大劫的时间,遇到师父佛菩萨的加持,或者遇到释迦牟尼佛神力加持令他很快就得。如果个人去修的话从一地到七地要修一个大劫的时间,但是如果遇到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或是再来的古佛,他就一念可以证到八地菩萨,阿罗汉一念可以到八地菩萨,我们必须要依赖于佛菩萨的加持,在此世界要是遇到善知识或是遇到阿弥陀佛,都是不可思议的。
莫讶一声超十地,这一声南摩阿弥陀佛就是十地菩萨,这一念绝对不是口上的一念,是闻到的这一念。我们有愿,阿罗汉亦是,自己不断的慢慢修慢慢修,自己证到八地菩萨很不容易。我们今天闻到金刚经也是不可思议,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们要认识到愿跟行很重要,信体上讲你看到这个金刚经,如果你没有愿就等于没有菩提心。所以在前面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金刚经首先就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然后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如果你没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你皈依都不肯,你又不肯皈依,又不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那是彻底的凡夫了。我们今天坐在这个地方都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才能与金刚经相应,不然很难相应,一定要发心,发心还不能说断灭相,也不能住有,也不能住空,前面讲是有:“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是讲不能住有的相,这个地方呢“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是讲不能住空的相,既不能执着于空也不能执着于有,众生往往不在空里面就在有里面,所以中观思想叫中道思想。什么样子是不着空不着有呢?在一切处不住而持一切法,只要你无住一切法自然会在空有不二的体里面即中道思想。“莫作是念”就是堵住你这个错误的念头,释迦牟尼佛叫须菩提“莫作是念”也就是叫我们一定要注意这个心。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这里面正好是针对前面二种极端情形的中道思想,以恒河沙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这里面的布施不是讲经的功德有多大,而是讲呢?“知一切法无我”即是无我无住之意,一切法包括前述的布施,如果知道你在布施的体里面(布施是行,般若为首),在一切法里面没有我住“得成于忍”叫无生法忍;心忍、生忍和无生法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或我执、或空执、或法执、或有执,这个布施有二相:一个是落在前面,一个是落在后面。“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这个相对前面来讲,恒河沙七宝叫色,或者叫声音,或者是诸法,布施为法,布施为法代表音声,七宝是代表色,“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运用恒河沙的七宝布施还在行邪道里面。后面讲你用七宝布施或者不以七宝布施,你认为这是空的,布施而没有重视这个相,虽然你在布施做善事,但心中执空,就是说你把你的布施安住在空的体里面,你对这个空没有产生法上的体,而是你心里念上的空,住在空的体里面,不知道空就是有,有就是空,即不二体。
比如随缘而做,社会上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无住之随缘才是真随缘;无住之随缘是你法身是你报身,彻底的没有我的,在这个世界你像放生,今天我们去做佛事,这件事情在你心中是怎么感受?有人说就是随缘做,还是说干么天天做这件事情呢?生烦恼,有人说跟人家做佛事有很大的福报啊,这二个心,同样一定要做,一个人讲随缘做,可做可不做,没有对这件事情的尊重感,他不知道这个是缘起性空的体,就是有法身有报身;第二种人认为可以多做点福报啊,有这个色想,有布施,有布施的因,有法的建立色的建立,就变成行邪道,所以我们做佛事无非是行邪道。同样的做佛事,你没有尊重感没有诚心,内心中无所谓认为是空的不住的,是空的是假的干么要住他呢?你不尊重他对法上面生讨厌心,乃至于不喜欢,好像生出无所谓的感觉,这二种心一个是偏空一个偏有,但是这些事情都做了。就是说“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同样的是做了,但是他有二心的出现都属于是邪道:第一个,你以为布施是获得大功德所以才去布施…
《《金刚经》系列开示 94》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