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为我无住,我是清净的。在外面他有住他就会说你,你好你不好,你美你丑,这是俗人,对方的住心,你要了解对方有住,我不能随其住而住。我是我,你是你,跟我没有关系。你骂我没有关系,但是我无住,我是永远幸福的。只要你无住了,你就包容了他。
就像国王包容国民一样,国王认为你是我的孩子。你像我们,我并不是说有多大的包容心,但是我认为自己是一寺之主啊,不管你们对我怎么样的评论,但对我来说永远在包容之中。因为我心中认为,你在我这个地方,我一定要关心你,不能对你有任何瞋恨心,我要把你包容在里面大家一起修行,你对我有烦恼也好,你对我有亲近也好,对我有善也好恶也好,对我来说好像无关紧要,因为我站在这个上面,就像国王要关心平民生活一样,我必须要有这样的心。因为我这样的心一直在观照一直在观照,徒弟对我来说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调皮一点不调皮一点,对我来说我一定要关心他,在我意识中我认为就应该这样做的。所以在我这个地方来住的人,不管他是善的恶的,调皮的不调皮的,对我来说我都是用心来护持,但是不一定我从口上说,我都是用心来护持的,大家可能也能看得到。但是在下面的人就不一样了,如果你要想成就的话,你必须要把这种心量扩大,这种心量一定要达到。如果你不修这个东西,在家里来讲,一个家庭主妇也好、一家之主也好,你都应该有一个非常柔和的心。现在首先要学佛,要通达无住之义,只要你无住了就能包容。
所以无住是佛,佛是我父母。千万不要把心给某一个人,给佛,佛是跟我心是在一块。我所有的委屈,所有的烦恼,所有的不高兴,所有过去的业习,可能会显露出来。但是我心中有佛,因为心中有佛有大安慰,有大解脱,有大精进,大寂灭,大庄严。在我心中不祈请别人给我什么,因为佛陀全部给我了。在你心中安住在佛的智慧的体里面,包容体里面,不祈求别人给我什么了。从智慧体上来讲,智慧是对愚痴来讲,没有愚痴的人哪有智慧的人呢?从法义上来讲。从社会上来讲,奴隶与奴隶主就像愚痴与智慧者,智慧者永远是照顾愚痴的,智慧的人以照顾愚痴的人而幸福。如果你能够把愚痴包容了,你是一个最幸福的人,你本身就跟他是一体的。比如有钱的人跟没钱的人在一块,他的幸福是因为他可以拿一点钱给他,他觉得最幸福了,如果身边没有贫穷的人,他会寂寞会孤独。证明两者是相对的,有钱人的幸福可能是来自于那个贫穷的人,贫穷人的幸福是来自于有钱的人,所以两者的幸福是一样的,但是有钱没钱是不一样的。所以不一样的是众生的凡夫心,但是幸福是一样的。这是鲁迅讲的,他说人的幸福基本上是平等的。但是每个人的相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今天坐在这个地方,我认为很幸福是因为来自于你们,你们的幸福是来自于我,这里面我有善心你有善心,我的善心在你们心中显现出来,你们的善心在我心中显现出来,互相都感觉到幸福。如果我的幸福在你心中感觉到我有另外的所求,那我会孤独寂寞,所以在法上面显现,我在当下一定要显现出来。这个是用世俗来比喻的说法。
最重要的我们在法上通,又不离当下通。当下烦恼的时候就代表你有住,当下不烦恼的时候代表你无住,你无住与不无住当下一念就可以看得到,所以智慧的人一看到烦恼的时候马上就知道了,哦,执着了有住了。如果你没有住,你很幸福,哦,今天很快乐,看到你笑笑的,那你心里面肯定现在无住。不管你是装也好不装也好,内心里面知道,就是说这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以音声求我”,我们这个音声是非常害人的。讲一句话你马上就会执着。你本来是个很清净的人,但是听到某一句话你会极为的烦恼焦虑不安啊,无缘无故的人家打个电话给你就生烦恼了,你本来很快乐,就被几句话烦恼了。比如你本来在庙里面,像那些小女孩子在庙里面住着很清净,如果外面一个男孩子在追她,啊,我很爱你,我很想你,你赶快到我这个地方来,她心中在庙里就住不下去了,烦恼了焦虑不安了,她要出去跑了。人本来是清净的,被一句话搅动了,其实他真的会爱你吗?这个爱就是私欲,你有贪我有贪私欲,结果在外面搞得一塌糊涂,然后自己烦恼痛苦,全身是血头破血流,然后跑回来:师父,我现在终于觉悟了,我要出家!为什么呢?她不知道那种骗局,就不知道那是烦恼的因在诱惑你啊。在这个清净里面,会有很多东西在干扰你。我们在这个世界上都是这样子,很多的音声会干扰我们。为什么对这个话那么执着呢?只要你无住,就是如梦幻泡影啊!
所以释迦牟尼佛包括讲法,过去一个法师在讲法的时候,讲了半天就问对方,你听懂了没有?她说没听懂,不知道讲什么东西。后来问她听什么,因为那个法师是北方人,讲话是标准的口腔,非常好听,她就听到了一个东西,就是你讲话非常好听!就是不管你讲话意思什么样的,你讲话的声音太好听了!我就喜欢听这种声音!特别女众喜欢听男众的这种声音,女众很陶醉的,就是男众讲的声音很好听的时候啊,女众听不到他声音的内容,就是听到声音在波动,所以她心中特别的舒服,她就听到那个声音的波动,听不到法的妙用。很多众生都是执着于声音,那就麻烦了。
声音就像音乐一样,对于声音不起观照,不立实相,这个声音也没有意义,变成意识的思维,变成学识,一个是贪瞋痴慢疑,一个是世智聪辩。就是说我们听法的时候,如果你没有智慧会生出两个东西,一个生贪心,这个师父好那个师父好,我跟着你了!然后她对法什么都听不懂,不晓得讲的法是什么意思。就觉得师父你相貌又庄严,你穿着红袈裟很漂亮,你讲的声音很好听。出家人一剃了和尚头都是很庄严的。你像在缅甸那边,那个男女长得都很难看的,但是和尚头一剃,他这种庄严相就出来了,很庄严的,所有的和尚都非常庄严,头发一长起来就丑陋无比。很多人都很喜欢出家人这种形象,所以对这个色声音产生执着,会生贪心。有贪就有瞋,贪是绵绵密密的。我们贪心生起来以后,那个贪心很容易生起来,我们现在贪心确实很多,我们认为自己不是很贪,实际上稍微讲几句好话,你就会很欢喜,稍微一个糖给你吃了,你就会生欢喜,你就会迷惑。就像孩子一样,很多大学生让人给骗到边远地区“泥巴房”里面去,就是几句飘亮话而已,贫穷出下贱,有了钱他就会变质,贫穷不是善良。有仙人试验:见二贫穷人好的不得了,受金财后一人下毒一人准备斧头相互残杀而皆死。见钱眼就开了;没有见钱他们非常好;真有钱后,就没有了;所以真正还是有福报的,不然我们修福干啥。你看释迦牟尼佛讲法都是在城边上,到乡下去实在是讲不了法,他们只喜欢神密的东西。
有贪就会有嗔,你贪我也贪的时候,中间就会产生嫉妒出来,你比我多,我比你少,因为这个世界的贪心与人八万四千岁的时候是不一样的;人在二三万岁的时候,人一贪心里面就有斗争了,在二万岁以前,人的贪心还没有斗争,互相不打,后来就有打了,只要有贪就打就斗,贪嗔本是姐妹,一个丑一个美,有丑的就必定有美的,你有爱就有恨,爱的深恨的就深,所以对贪心不要产生一种强烈的执著。现在的恨现在的烦恼,要怪你过去为什么爱哪么深?为什么贪哪么重?这样想。
痴:就像今天我们做佛事,一个人跳楼自杀,从五楼跳下来,1961年出生的,二个孩子不管了,老人不管了,毫不犹豫就自杀了。为什么呢?有贪就有嗔,有嗔就有痴,这个叫痴,愚迷。比如无缘无故的把一个杯子打掉,这就是自杀的预兆,这么飘亮的一个杯子打掉,还有像砸电视机,无缘无故的踢一脚一只鸡,随意的把小动物踩死等行为都是非常愚痴的行为,你家里的财富你如此不珍贵,对生命如此不尊重;这都是作贱自己。如在桥下等爱人而被水淹死的人。这个痴使人增长无明,这个无明又使人增长贪嗔痴烦恼。一个无明生出来就被迷惑,后来在外面,贪嗔痴就会不断的重复暂转,这个都是只怪自己啊,为什么那么愚痴呢?为什么为他痴情呢?为什么要在一棵树上吊死呢?为什么不到城里去,那里那么多树呢?所以对这个声音贪婪,会增长贪嗔痴,有贪必有嗔,在你嗔恨心生起的哪一刹那,就是你前面一个贪心的相续,你无缘无故对那个东西嗔恨的时候,你细细静下来观察,你对他痴的前面有个贪的东西在那里,因为没有贪不可能有嫉妒和嗔恨,跟他没有关系你干吗要对他嗔呢?肯定有关系在那个地方吗?所以有贪有嗔有痴,有了贪嗔痴,你就会慢,慢就会孤独,寂寞,烦恼,焦虑不安,不和;慢就是怀疑,疑心就出来了。在这个声音上面下功夫的人,见色相啊,听音乐啊,唱歌跳舞啊,都是这样。
还有一个就是知见烦恼,听了佛法后,他不是用观照,用智慧观照,而是用思维,自己对立的思维,就像经典上什么意思什么意思,想了半天还是经典上面的,跟实相不相应,这个叫做世智聪辩,增长我见,为什么呢?不管你的思维是对的错的,都是我见,都是增长我见;思的范围内想了半天,离开思就没有了;这里面就是我见,想的对也是错的,因为书上想的永远是知识性质的,知识是你大脑中装的,没有解决我们烦恼的问题。就像毒箭射在身上,你没有拨掉,分析来分析去,条条是道,款款清晰,有什么用;你讲起来头头是道,好像人家解脱的人讲的是一模一样的,与经典好像也是很吻合的,事实上呢?你根本没有拨毒,所以看经典思维是解决我们的拨毒问题,并不是为了给人家讲,所以很多人给人家讲法,讲得天花乱坠,热闹非凡,人家听得好像头头是道,其实出来以后,跟书一点关系都没有;这个讲法有什么用,这叫世智聪辩呢?这个叫做我见;用思维用意识的思维,不是用观照用智慧的观照,思维与观照是二回事;思维是思维解脱,越思维越解脱,越思维这个世界越平等,在声音里面求得…
《《金刚经》系列开示 94》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