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系列開示 94▪P3

  ..續本文上一頁爲我無住,我是清淨的。在外面他有住他就會說你,你好你不好,你美你醜,這是俗人,對方的住心,你要了解對方有住,我不能隨其住而住。我是我,你是你,跟我沒有關系。你罵我沒有關系,但是我無住,我是永遠幸福的。只要你無住了,你就包容了他。

  就像國王包容國民一樣,國王認爲你是我的孩子。你像我們,我並不是說有多大的包容心,但是我認爲自己是一寺之主啊,不管你們對我怎麼樣的評論,但對我來說永遠在包容之中。因爲我心中認爲,你在我這個地方,我一定要關心你,不能對你有任何瞋恨心,我要把你包容在裏面大家一起修行,你對我有煩惱也好,你對我有親近也好,對我有善也好惡也好,對我來說好像無關緊要,因爲我站在這個上面,就像國王要關心平民生活一樣,我必須要有這樣的心。因爲我這樣的心一直在觀照一直在觀照,徒弟對我來說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調皮一點不調皮一點,對我來說我一定要關心他,在我意識中我認爲就應該這樣做的。所以在我這個地方來住的人,不管他是善的惡的,調皮的不調皮的,對我來說我都是用心來護持,但是不一定我從口上說,我都是用心來護持的,大家可能也能看得到。但是在下面的人就不一樣了,如果你要想成就的話,你必須要把這種心量擴大,這種心量一定要達到。如果你不修這個東西,在家裏來講,一個家庭主婦也好、一家之主也好,你都應該有一個非常柔和的心。現在首先要學佛,要通達無住之義,只要你無住了就能包容。

  所以無住是佛,佛是我父母。千萬不要把心給某一個人,給佛,佛是跟我心是在一塊。我所有的委屈,所有的煩惱,所有的不高興,所有過去的業習,可能會顯露出來。但是我心中有佛,因爲心中有佛有大安慰,有大解脫,有大精進,大寂滅,大莊嚴。在我心中不祈請別人給我什麼,因爲佛陀全部給我了。在你心中安住在佛的智慧的體裏面,包容體裏面,不祈求別人給我什麼了。從智慧體上來講,智慧是對愚癡來講,沒有愚癡的人哪有智慧的人呢?從法義上來講。從社會上來講,奴隸與奴隸主就像愚癡與智慧者,智慧者永遠是照顧愚癡的,智慧的人以照顧愚癡的人而幸福。如果你能夠把愚癡包容了,你是一個最幸福的人,你本身就跟他是一體的。比如有錢的人跟沒錢的人在一塊,他的幸福是因爲他可以拿一點錢給他,他覺得最幸福了,如果身邊沒有貧窮的人,他會寂寞會孤獨。證明兩者是相對的,有錢人的幸福可能是來自于那個貧窮的人,貧窮人的幸福是來自于有錢的人,所以兩者的幸福是一樣的,但是有錢沒錢是不一樣的。所以不一樣的是衆生的凡夫心,但是幸福是一樣的。這是魯迅講的,他說人的幸福基本上是平等的。但是每個人的相是不一樣的。所以我今天坐在這個地方,我認爲很幸福是因爲來自于你們,你們的幸福是來自于我,這裏面我有善心你有善心,我的善心在你們心中顯現出來,你們的善心在我心中顯現出來,互相都感覺到幸福。如果我的幸福在你心中感覺到我有另外的所求,那我會孤獨寂寞,所以在法上面顯現,我在當下一定要顯現出來。這個是用世俗來比喻的說法。

  最重要的我們在法上通,又不離當下通。當下煩惱的時候就代表你有住,當下不煩惱的時候代表你無住,你無住與不無住當下一念就可以看得到,所以智慧的人一看到煩惱的時候馬上就知道了,哦,執著了有住了。如果你沒有住,你很幸福,哦,今天很快樂,看到你笑笑的,那你心裏面肯定現在無住。不管你是裝也好不裝也好,內心裏面知道,就是說這不是做給別人看的。

  “以音聲求我”,我們這個音聲是非常害人的。講一句話你馬上就會執著。你本來是個很清淨的人,但是聽到某一句話你會極爲的煩惱焦慮不安啊,無緣無故的人家打個電話給你就生煩惱了,你本來很快樂,就被幾句話煩惱了。比如你本來在廟裏面,像那些小女孩子在廟裏面住著很清淨,如果外面一個男孩子在追她,啊,我很愛你,我很想你,你趕快到我這個地方來,她心中在廟裏就住不下去了,煩惱了焦慮不安了,她要出去跑了。人本來是清淨的,被一句話攪動了,其實他真的會愛你嗎?這個愛就是私欲,你有貪我有貪私欲,結果在外面搞得一塌糊塗,然後自己煩惱痛苦,全身是血頭破血流,然後跑回來:師父,我現在終于覺悟了,我要出家!爲什麼呢?她不知道那種騙局,就不知道那是煩惱的因在誘惑你啊。在這個清淨裏面,會有很多東西在幹擾你。我們在這個世界上都是這樣子,很多的音聲會幹擾我們。爲什麼對這個話那麼執著呢?只要你無住,就是如夢幻泡影啊!

  所以釋迦牟尼佛包括講法,過去一個法師在講法的時候,講了半天就問對方,你聽懂了沒有?她說沒聽懂,不知道講什麼東西。後來問她聽什麼,因爲那個法師是北方人,講話是標准的口腔,非常好聽,她就聽到了一個東西,就是你講話非常好聽!就是不管你講話意思什麼樣的,你講話的聲音太好聽了!我就喜歡聽這種聲音!特別女衆喜歡聽男衆的這種聲音,女衆很陶醉的,就是男衆講的聲音很好聽的時候啊,女衆聽不到他聲音的內容,就是聽到聲音在波動,所以她心中特別的舒服,她就聽到那個聲音的波動,聽不到法的妙用。很多衆生都是執著于聲音,那就麻煩了。

  聲音就像音樂一樣,對于聲音不起觀照,不立實相,這個聲音也沒有意義,變成意識的思維,變成學識,一個是貪瞋癡慢疑,一個是世智聰辯。就是說我們聽法的時候,如果你沒有智慧會生出兩個東西,一個生貪心,這個師父好那個師父好,我跟著你了!然後她對法什麼都聽不懂,不曉得講的法是什麼意思。就覺得師父你相貌又莊嚴,你穿著紅袈裟很漂亮,你講的聲音很好聽。出家人一剃了和尚頭都是很莊嚴的。你像在緬甸那邊,那個男女長得都很難看的,但是和尚頭一剃,他這種莊嚴相就出來了,很莊嚴的,所有的和尚都非常莊嚴,頭發一長起來就醜陋無比。很多人都很喜歡出家人這種形象,所以對這個色聲音産生執著,會生貪心。有貪就有瞋,貪是綿綿密密的。我們貪心生起來以後,那個貪心很容易生起來,我們現在貪心確實很多,我們認爲自己不是很貪,實際上稍微講幾句好話,你就會很歡喜,稍微一個糖給你吃了,你就會生歡喜,你就會迷惑。就像孩子一樣,很多大學生讓人給騙到邊遠地區“泥巴房”裏面去,就是幾句飄亮話而已,貧窮出下賤,有了錢他就會變質,貧窮不是善良。有仙人試驗:見二貧窮人好的不得了,受金財後一人下毒一人准備斧頭相互殘殺而皆死。見錢眼就開了;沒有見錢他們非常好;真有錢後,就沒有了;所以真正還是有福報的,不然我們修福幹啥。你看釋迦牟尼佛講法都是在城邊上,到鄉下去實在是講不了法,他們只喜歡神密的東西。

   有貪就會有嗔,你貪我也貪的時候,中間就會産生嫉妒出來,你比我多,我比你少,因爲這個世界的貪心與人八萬四千歲的時候是不一樣的;人在二叁萬歲的時候,人一貪心裏面就有鬥爭了,在二萬歲以前,人的貪心還沒有鬥爭,互相不打,後來就有打了,只要有貪就打就鬥,貪嗔本是姐妹,一個醜一個美,有醜的就必定有美的,你有愛就有恨,愛的深恨的就深,所以對貪心不要産生一種強烈的執著。現在的恨現在的煩惱,要怪你過去爲什麼愛哪麼深?爲什麼貪哪麼重?這樣想。

  癡:就像今天我們做佛事,一個人跳樓自殺,從五樓跳下來,1961年出生的,二個孩子不管了,老人不管了,毫不猶豫就自殺了。爲什麼呢?有貪就有嗔,有嗔就有癡,這個叫癡,愚迷。比如無緣無故的把一個杯子打掉,這就是自殺的預兆,這麼飄亮的一個杯子打掉,還有像砸電視機,無緣無故的踢一腳一只雞,隨意的把小動物踩死等行爲都是非常愚癡的行爲,你家裏的財富你如此不珍貴,對生命如此不尊重;這都是作賤自己。如在橋下等愛人而被水淹死的人。這個癡使人增長無明,這個無明又使人增長貪嗔癡煩惱。一個無明生出來就被迷惑,後來在外面,貪嗔癡就會不斷的重複暫轉,這個都是只怪自己啊,爲什麼那麼愚癡呢?爲什麼爲他癡情呢?爲什麼要在一棵樹上吊死呢?爲什麼不到城裏去,那裏那麼多樹呢?所以對這個聲音貪婪,會增長貪嗔癡,有貪必有嗔,在你嗔恨心生起的哪一刹那,就是你前面一個貪心的相續,你無緣無故對那個東西嗔恨的時候,你細細靜下來觀察,你對他癡的前面有個貪的東西在那裏,因爲沒有貪不可能有嫉妒和嗔恨,跟他沒有關系你幹嗎要對他嗔呢?肯定有關系在那個地方嗎?所以有貪有嗔有癡,有了貪嗔癡,你就會慢,慢就會孤獨,寂寞,煩惱,焦慮不安,不和;慢就是懷疑,疑心就出來了。在這個聲音上面下功夫的人,見色相啊,聽音樂啊,唱歌跳舞啊,都是這樣。

  還有一個就是知見煩惱,聽了佛法後,他不是用觀照,用智慧觀照,而是用思維,自己對立的思維,就像經典上什麼意思什麼意思,想了半天還是經典上面的,跟實相不相應,這個叫做世智聰辯,增長我見,爲什麼呢?不管你的思維是對的錯的,都是我見,都是增長我見;思的範圍內想了半天,離開思就沒有了;這裏面就是我見,想的對也是錯的,因爲書上想的永遠是知識性質的,知識是你大腦中裝的,沒有解決我們煩惱的問題。就像毒箭射在身上,你沒有撥掉,分析來分析去,條條是道,款款清晰,有什麼用;你講起來頭頭是道,好像人家解脫的人講的是一模一樣的,與經典好像也是很吻合的,事實上呢?你根本沒有撥毒,所以看經典思維是解決我們的撥毒問題,並不是爲了給人家講,所以很多人給人家講法,講得天花亂墜,熱鬧非凡,人家聽得好像頭頭是道,其實出來以後,跟書一點關系都沒有;這個講法有什麼用,這叫世智聰辯呢?這個叫做我見;用思維用意識的思維,不是用觀照用智慧的觀照,思維與觀照是二回事;思維是思維解脫,越思維越解脫,越思維這個世界越平等,在聲音裏面求得…

《《金剛經》系列開示 94》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