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系列開示 94▪P4

  ..續本文上一頁法上的解脫。聲音是講實相的,有我見就有人見衆生見壽者見都會出來。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五見全出來了。一旦回光返照,頓時回歸于心,就像阿難一樣,叁藏十二部全部流入于心,釋迦牟尼佛一代教法全流于心中,但是他不能承受,一旦他悟了,這個法全部揭開了。

   我過去看書是非常多的,但是不會給別人講的,所以正在學佛法不需要給別人講,要自己消化一段時間,確有真實感受受用了,再去跟人家說,自己不解千萬不要跟人家說;自己沒有親身的感受,永遠不給人家說;爲什麼呢?你沒有落于心,等于這個佛法還在疑惑之中,你跟別人講的時候,實在是不實在,所以一定要落實下來,你心裏面有感觸了,深深感觸了,你跟人家講才有力。我在家的時候,我父親打我罵我趕我,十天二十天不回家的時候是很多的,十叁四歲在外面流浪,吃人家丟下來的食品,在鐵道邊的煤堆裏睡覺,臉黑不溜求的,鞋子只剩半邊,拖著在鐵軌上走來走去,一度自殺過二次。那種苦現在想起來還很真實的,大家想一想我過去受的苦,想在感受出來還是苦,永遠是磨滅不掉的,我現在想那個苦還是非常真實的,我在裏邊敖煉過啊,我把這個苦安到佛法裏邊來完全是佛法,與佛法太相應了;所以我在家也是佛法,出家也是佛法,在家也是修行,出家也是修行。想想過去,現在我太知足了,剩下的只是思維佛法,對我來講,想得到更如何如何的東西,好像是沒有了,好像我非常知足。人一定不要忘記過去。有的人說我沒有受過打擊啊,我非要受到點打擊才好啊,你這麼大了,受打擊?除非是結婚生孩子,你辛苦,這個社會受打擊是很難的,現在心理學家那麼多,吃的好穿的好住大房子,受打擊不會那麼強烈,不像我們那個時候多苦啊。“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個邪道:只要你與般若不相應,只要你有住,都屬于邪道範圍,邪道就是正道,正道就是邪道;怎麼講呢?邪道無住就是正道。正道有住就是邪道。所有所有的法不管你怎麼修行,在這個世間,只要你有住就是邪。只要你無住就是正,這是很簡單的。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相。”因爲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是自利利他的功德,利他者相,自利者空,自利是空相,利他是大悲之相,大悲是不舍相故,大智是不舍空故,不舍空就是真如,不舍相就是如來,就是不舍實相,實相無相。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說諸法不能說斷滅相,跟前面講的,這個就是須菩提他聞到了莊嚴也不可以住,心不可以住,說法也不可以住,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就是不以色見我,不以音聲求我”,你想一想,這句話講出來的時候,每個衆生都會想,不以色見我,我們衆生馬上反應了,不可以看色;不以音聲求我,不住法;不住法,不住色,那不是斷滅嗎?衆生動念的時候,釋迦牟尼佛馬上告訴須菩提:“莫作是念”呢!他就知道須菩提在想什麼,他說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是那個樣子的;不是斷滅相。也就是說,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就是自利利他圓滿。有人授菩薩戒,說我不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我只發菩薩心,可不可以?菩薩心跟菩提心是二回事的,就像地藏菩薩,生生不成佛度衆生,這是菩薩心。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是正覺心,無上正等正覺心就是先成佛,後度衆生;對于衆生來講,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就是說我要成佛,要令一切衆生成佛;就是自己和衆生一起成佛;像阿彌陀佛,同生極樂國就是這樣的。

  那我們在此世界,一邊在念阿彌陀佛,同時要一切衆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叫做利他,自己要去一切衆生都要去,就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如果你在此世界只講我要利益衆生行菩薩道,你沒有吃的給你吃,你沒有穿的給你穿的,不講般若專門去行菩薩道,八地以上的菩薩可以這樣做啊,沒有做八地菩薩你做不到;爲什麼呢?八地菩薩能見諸佛,在般若體裏面能利益一切衆生,你可以不講般若經,你也可以不講了義處,你專講滿意衆生所求。過去甘肅有個法師發願要做龍,希望這方人永遠有水用;如果你不是八地菩薩,你不能作主,你發願要做,還要有行爲啊;你要成就這個願,像阿彌陀佛要成就西方極樂世界,一彈指就可以成就,但是要把西方極樂世界,種到衆生心中,那就不是一下子事了,就是說阿彌陀佛要自己成就極樂世界很容易的,他自己成佛很容易的,一彈指就可以去了。他早就攝取諸佛國土微妙莊嚴了,但要把西方極樂世界這種德住在他的念的體裏面,然後把這個念就是你們在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所有的般若行裏面,把他西方極樂世界的果用到這個體裏面,要讓所有的衆生一念能夠成就,這個就不是一下子的事了;這要無量劫兆載修行。

  其實八地菩薩就可以攝取諸佛國土莊嚴了,他要不度衆生一念就可以成就,但是西方極樂世界成就衆生故,所以他必須要到衆生(心想處)。所有的菩薩都要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他要把菩提心用到衆生心中去,所以我們念阿彌陀佛能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也就是佛陀他的過去成佛是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令衆生能在一念之間得圓滿故。所以我們要發這樣的心,有願無行,只能令你到八地菩薩,有願無行,事實是空願,如我們現在發願都是假願、空願、相似願,好像你在發願,連相似願都不是;阿羅漢才能發相似願,阿羅漢發相似願還要從一地菩薩修到七地菩薩,還需要一個大劫的時間,遇到師父佛菩薩的加持,或者遇到釋迦牟尼佛神力加持令他很快就得。如果個人去修的話從一地到七地要修一個大劫的時間,但是如果遇到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或是再來的古佛,他就一念可以證到八地菩薩,阿羅漢一念可以到八地菩薩,我們必須要依賴于佛菩薩的加持,在此世界要是遇到善知識或是遇到阿彌陀佛,都是不可思議的。

  莫訝一聲超十地,這一聲南摩阿彌陀佛就是十地菩薩,這一念絕對不是口上的一念,是聞到的這一念。我們有願,阿羅漢亦是,自己不斷的慢慢修慢慢修,自己證到八地菩薩很不容易。我們今天聞到金剛經也是不可思議,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我們要認識到願跟行很重要,信體上講你看到這個金剛經,如果你沒有願就等于沒有菩提心。所以在前面講,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金剛經首先就是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然後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如果你沒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你皈依都不肯,你又不肯皈依,又不肯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那是徹底的凡夫了。我們今天坐在這個地方都是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才能與金剛經相應,不然很難相應,一定要發心,發心還不能說斷滅相,也不能住有,也不能住空,前面講是有:“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是講不能住有的相,這個地方呢“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于法不說斷滅相。”是講不能住空的相,既不能執著于空也不能執著于有,衆生往往不在空裏面就在有裏面,所以中觀思想叫中道思想。什麼樣子是不著空不著有呢?在一切處不住而持一切法,只要你無住一切法自然會在空有不二的體裏面即中道思想。“莫作是念”就是堵住你這個錯誤的念頭,釋迦牟尼佛叫須菩提“莫作是念”也就是叫我們一定要注意這個心。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複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這裏面正好是針對前面二種極端情形的中道思想,以恒河沙世界七寶持用布施,這裏面的布施不是講經的功德有多大,而是講呢?“知一切法無我”即是無我無住之意,一切法包括前述的布施,如果知道你在布施的體裏面(布施是行,般若爲首),在一切法裏面沒有我住“得成于忍”叫無生法忍;心忍、生忍和無生法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或我執、或空執、或法執、或有執,這個布施有二相:一個是落在前面,一個是落在後面。“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這個相對前面來講,恒河沙七寶叫色,或者叫聲音,或者是諸法,布施爲法,布施爲法代表音聲,七寶是代表色,“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運用恒河沙的七寶布施還在行邪道裏面。後面講你用七寶布施或者不以七寶布施,你認爲這是空的,布施而沒有重視這個相,雖然你在布施做善事,但心中執空,就是說你把你的布施安住在空的體裏面,你對這個空沒有産生法上的體,而是你心裏念上的空,住在空的體裏面,不知道空就是有,有就是空,即不二體。

  比如隨緣而做,社會上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無住之隨緣才是真隨緣;無住之隨緣是你法身是你報身,徹底的沒有我的,在這個世界你像放生,今天我們去做佛事,這件事情在你心中是怎麼感受?有人說就是隨緣做,還是說幹麼天天做這件事情呢?生煩惱,有人說跟人家做佛事有很大的福報啊,這二個心,同樣一定要做,一個人講隨緣做,可做可不做,沒有對這件事情的尊重感,他不知道這個是緣起性空的體,就是有法身有報身;第二種人認爲可以多做點福報啊,有這個色想,有布施,有布施的因,有法的建立色的建立,就變成行邪道,所以我們做佛事無非是行邪道。同樣的做佛事,你沒有尊重感沒有誠心,內心中無所謂認爲是空的不住的,是空的是假的幹麼要住他呢?你不尊重他對法上面生討厭心,乃至于不喜歡,好像生出無所謂的感覺,這二種心一個是偏空一個偏有,但是這些事情都做了。就是說“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同樣的是做了,但是他有二心的出現都屬于是邪道:第一個,你以爲布施是獲得大功德所以才去布施…

《《金剛經》系列開示 94》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