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因为布施是法七宝为色。第二个,以七宝布施你不执著,你这个意念里有个“我不执著它”,你布施就布施掉了,但念里面还有一个“不执著的”体,这个还是叫念,不执著就是无所谓的意思,我可以给也可以不给。你认为“不执著”的时候,其实是无处不在执著,因还有个我不执著的“念”。这一篇里面是讲念的体,这本书上面讲就叫“信解行证”。
证的体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就告诉我证的体是什么样子的呢?以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不能偏有不能偏空,应该是什么样子呢?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无有一个单独的我的念在,并不是说这个法里面有我,是实在是没有我这个念,念空则一切法现前。你这个念断了,你这个念实在是虚假的,所以布施的时候对法里面没有生起任何我念的体,因为这个法本来无我,七宝布施也好,做一切善事也好,这里面本身就是我法身就是我报身,一切无住是我法身,一切无相是我报身,这里面没有我、人、所的念,没有相因为相上无,没有无住无住就是相,相跟无住是一体的,相跟无住是一体的就是大空寂,是空有不二的,没有一个能,没有一个所,没有一个“所布施的有和无”的境的这种执著,能所二空。从相上这件事情就是说境与心,从念上讲能与所,能与所是对于念来讲的,相与境是对于住于无住的体来讲的。念是内俱生,是二种俱生:一个是境上四相,一个有住心生四相。心里面是俱生四相,只要有念就有四相出现,念里面能念和所念都是俱生四相,四相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是境上与念上;所以叫做离相就是境与心,离念就是能念和所念,叫离念离相。离念离相这个都断掉了,一切法无我,那个我成就于忍,这个叫做无生法忍。
这个不可思议,大悲大智,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合于究竟觉合于真如之见,合于如来实相,因为什么呢?实相就是你自己啊,不是一个独立的我看到实相,实相就是你了,也是你超越自己了,实相现前。究竟觉,觉是实相体,实相与觉相应就是真如,所以整个世界就是大真如,一个大真如现前的时候一刹那时间聚七宝,就是说在地下拿一把沙子起来也是七宝聚。所以恒河沙的七宝无非你这一念觉而已,恒河沙就在一念觉之间,“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菩萨为一念,恒河沙代表多的意思,菩萨代表一的意思,一即多,多即一,不二故。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所以在此世界以一念的功德成就,成就于忍。我们讲来讲去什么叫证量,证量就是忍,所谓忍并不是忍耐的忍,冒火的忍,心里烦恼着的忍,实在是无忍之忍。
为什么呢?通达一切法,了知无我故,则成就于忍,成就于忍则精进禅定都会出来,有了精进会放弃一切妄见故,妄见你舍掉了,什么儿子孙子家庭你我都不存在了。精进相续那刹那刹那之间功德都是不可思议的,没办法想,这个叫精进禅定现前;一切三昧都会现前。忍就是成就于三昧的,什么叫三昧,有三种:心上三昧,法上三昧,无生法忍的三昧。也即成就一切诸佛现前三昧,成就一切大悲心三昧,成就普贤行愿三昧。普贤行愿就是三贤之德,大悲就是地位上的菩萨,地位上的菩萨成就法界一切菩萨所依,所有在外面行事的大悲菩萨,大悲他摄取了什么呢?摄取了十方诸佛在外面很多众生,摄取了普贤之德,摄取了所有我们现在利益众生的大悲心,我们现在帮助别人这个悲心来自于何方呢?来自于观世音。如果你要是成就于忍,所有众生的悲心就是你的一念悲心,你这一念悲心就是所有众生之忍,这个悲心是通达一切众生的,这叫大悲之忍,叫月光三昧。普贤三昧也就现前是三贤之德,十住十行十回向,住是住在普贤上面,行是行在普贤上面,回向是回向在普贤上面,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问题:一切皆无我。你在大悲体里是观音菩萨,你念佛是普贤之住,佛之住就是普贤之住,佛之行还是普贤三德之行,回向还是佛之回向,佛之回向是普贤之德啊,为什么在无量寿经四十八愿里面有普贤之德,普贤之德就是二十二愿,所以我们在佛之住,佛之行,佛之回向,都是普贤之德,所以我们现在念佛的人都是普贤之德,没有一个不是普贤之德,为什么呢?只要你住在佛里面,就是普贤之德,这里面就告诉我们没有我,都是普贤之德。从利益众生大悲心生起的时候,你持菩萨戒就是观音菩萨大悲心,悲心在一切众生心中,你不要有一个独立的观音菩萨出来,大悲心就是无我的,无有我就是独立的观世音;你不能说我是观世音,观世音就是观世音,不是我是观世音,没有我是观世音,还有我是观世音不就生我见吗?还有我见不就麻烦了。你说西方极乐世界光明无量、寿命无量,光明无量法界故,寿命无量心故,生命和法界没有我,没有我就对了。有我,我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我,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没有我,哪有我是阿弥陀佛?全部的阿弥陀佛;那就是没有我了,这叫做离念。离念就是金刚,离念就是亲证,离念就是实际修行,你只要离开这个念你就是实实在在的“信解行证”,都已具足了。念阿弥陀佛在信体里面,如果你了解实相的话,你就是解了,你念就是行,一念的体没有我就是证啊,信解行证在一念之间具足了,这是不可思议的。这一念离念就是实相就是亲证,这一念的功德是暗合妙道,不可思议境界,但是我们众生往往把这种境界迷失了,不知道我们现前具足。时间到了,明天再讲,南摩阿弥陀佛。
《《金刚经》系列开示 94》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