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要般若慢慢在胸中揉啊揉啊,非常微妙的,要揉個幾十年,才會見效,你不要認爲我聽到法馬上見效;很多的習氣,我慢,世俗的東西在心裏面根本就還沒有化掉,你以爲你聽到經後就開悟了啊?事實上還要不斷的揉和,在禅宗來講叫保任,在淨土法門叫恭敬謙虛,不斷的培養謙虛的心恭敬的心,把你的心變得很低下。所以要仰頭看佛,不要低頭看佛。
從緣起性空上面可以觀察到,如來講法不離:一真法界,叁法印,一法印,所以釋迦牟尼佛講法不能離開叁法印,也不能離開一法印,一法印就是叁法印,叁法印就是一法印。什麼叫一法印?以佛陀的一真法界來印我們衆生的心,你講法與一真與了義相應否?如果不相應就是邪法。我們講法時或交往時,你就隨時的觀照:此與叁法印是否相應?是否跟苦空相應?我們做善事,以爲福德很大就執著了,不知做善無相是大福德,跟一法印是不相應的。執著都不能跟佛經相應;也就是不能印理;在經典上面一對照就知道你是魔。所以我們講法有時候不小心就會變成魔。所以我們不要亂開口,要講就與佛相應。緣起性空,福德廣大,得福是謂多,福德多是因爲你緣起性空才福德多。如果你不是緣起性空,就是虛妄,你在虛妄中生出的福德,是一種渴望的狀態,一種夢幻泡影的狀態;是不能讓自己安心的,而這個福德多,是安心的;爲什麼呢?如來說福德多,是因爲緣起性空。如果不安心的福德,如果說我有很多錢在銀行裏面安心,這是一種感官上的安心,實際上“一地震”你就完了。而緣起性空,永遠不會傷害別人,那才叫做福德多。
如果你知道緣起性空的道理,那你的福德是不可思議了,猶如須彌山般圓滿的功德啊!須彌山就是圓滿報身的功德,此功德足可以讓你升到須彌山去見彌勒菩薩,並且不會隨意迷惑。若你有執著,對緣起性空沒有一個強烈的認識,你每天都在貪著,你有貪心修大功德;就這麼一點貪心,使你所有功德不能相聚。過去叁位禅宗大德,都修彌勒菩薩往生兜率天,第一位去了一去不回,第二位去了數年後回來,問:怎麼才回來?答:我剛去點個卯就回來告之。又問:他呢?答:根本就沒入兜率內院,外院聲色(美女七寶宮殿莊嚴)已迷而忘返。你看看一點點貪心,入兜率內院之功德也只變成一點點人天福報而已。一定要經常以緣起性空的觀點來觀照自己的內心;要認爲這個就是七寶,一切七寶從此而生;你這種強烈的觀點在心中不斷的安住,你融到法界裏面去,以這樣的心態,到天上就是看到那些七寶,也知道緣起性空。就像我們墮到地獄一樣,你平時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啪的到了地獄知道很苦啊,有一天你不小心一念嗔恨心還是掉到地獄下面去了;但一下去,怕苦啊,自然念一聲“南摩阿彌陀佛”,一聲阿彌陀佛!!,哎!就出來了;因爲這裏面有念啊,是不是?這就不可思議,念佛的功德大啊!你有出離苦之心,了知此世界苦,不再貪著此世界了。但是如果你不了緣起性空,還有貪著在那個地方,你到了天上一看啊很美啊;你徹底的爲環境所迷。就像你們在外面逛商場一樣,在這個地方聽經好像都很清淨,很安祥啊,但到外面就不一樣了,喜怒哀樂全部解放出來了;這個花布好看啊,那個商店真棒啊,那個怎麼樣怎麼樣啊;到處去找東西啊。
緣起性空的訓練
所以我們要訓練自己,特別在家人要訓練自己:走在大街上面要認識到緣起性空,好也好,美也好,醜也好,我看一下可以,但是知道緣起性空,不生貪著不著取舍,不斷的如是訓練自己。我們出家人還沒有訓練的機會是不是,走在大街上還不好意思?兒子孫子,大事小事,喜事煩惱事,緣起性空啊;黃布花布緞子,緣起性空啊。你得到好的,那是你過去修福報而來,你得到差的,過去沒有修福報啊。差的好的都是有住之心,都是虛妄的。你穿好衣服心不一定好,你有一百萬不一定有好報;爲什麼呢?你心不好啊,有住有妄之心借一百萬之力造惡何止億萬,你有住有妄之心又何來安樂?你看很多人有錢,心不快樂啊;越有錢的人越是煩惱;因爲他錢多增加的緣起就多,增加的壞緣起也多;沒有錢的人只是沒錢而已;未必有多大的煩惱。這個世界上,錢越多,煩惱越是衆多。你看有錢的人一個廠子不過瘾,叁五個廠子還不過瘾,一個廠子就夠忙的了,如是辛苦爲誰忙啊?我想一個寺廟就如此事多,再做一個怎麼辦啊,我不知道我有沒有這個“神”力啊;二個寺廟我都沒信心管,叁個四個怎麼管啊。社會上人就這樣,有一百萬想做一件事情,有叁百萬他想做五件事情,有五百萬他敢做五十件事情。
你看**師剛做了一個寺廟,人家給了點錢,他就又想再做一個寺廟了,有錢他就作怪嗎?還有的出家人一個人接四五個小寺廟,初一十五到處去收錢都忙不贏,我就想什麼力量會搞成這個樣子呢?就是名利色的力量,把他變得那麼操心。這人有了點錢後,有點氣力啊,不是用在辦道上面,用在更多的勞累世俗之事上面。錢是麻煩,按道理年輕正好修道,現在人年輕好修廟,修廟是老和尚的事,你年紀大了,坐在那裏,怎麼修怎麼修就可以了;你有德,還怕別人不給你修嗎?可你年老了如何辦道啊;年輕不修,年老實在是難啊,氣力不夠;再者說人到四十後,你的氣力沒法跟上,你到五十六十再修,那真太遲了,你一定要現在修道。我以前講法一講就是四五個小時,一天講叁次,每次都四五個小時;一講七天,想想看我怎麼講下來的;現在一天講一個多小時都感覺累啊,你讓我再講四個多小時,力不從心沒有辦法去做的;像打坐,我就發現有時候我不願意坐得太長,感覺到自己比較懶,你想一個人年輕時候如果沒有功夫的話,你這個時候一定完了。所以一定要乘年輕把這個功夫修下來;到年老了,你多少也有點本錢了;做一些佛事,做點水月之事。如果你沒有本錢,你哪裏是在做事,不是在做水裏的月亮,你是做水裏的石頭,一放進就撲騰掉下去了,甚至連個泡也不會冒起來了。
總之修福德一定要修因緣法,識得緣起性空的道理。所謂因緣法,也就是如來無取無舍之法,如來之實相、宇宙法界之實相,于實相相應故,因爲緣起性空即如來體,即法界體。整個法界體是什麼呢?法界之相叫做無舍,無取此妄心,無舍是法界,法界是無住心,叫如來心。如者是無住體,來者是法界體,無來無去是故如來;無所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其實法界本體就是如來。你覺悟到如來,如是觀照見到實相,這個時候我相已經空了;我念空內四相空;內外四相皆空即是真如,真如即是佛。也就是說叁千大千世界即七寶聚,我們的淨土法門講叁千大千世界皆如來光明,叁千大千世界即是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不是七寶聚成嗎?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七寶,周匝圍繞。你一定要相信這種利益,千萬不要認爲人死了就沒有了;我們意識中世俗的這個貪嗔癡的心,令我們對佛法不能産生很大的力量,往往視這個佛法爲副産品,我們生活的貪嗔癡會令我們認爲修行沒有意義,還不如去吃喝嫖賭享樂一下,他有這種心思出來。年輕人想玩,中年人想名利色,老年人玩也玩不動了,就想著吃,如果你對佛法沒有信心,一定是會想這些東西,一定在想這些東西,你做這些非常無聊之事,你從這裏面要想到要意識到。
福德無實隨心變,無住之心真福田
“如是世尊,是人以是因緣”;因爲須菩提在前面聽了那麼多,他已經知道無住之理無念之體,內四相外四相,都已經在斷之中,他釋迦牟尼佛問他,他馬上就知道,“如是世尊,是人以如是因緣得福甚多”如是因緣就是緣起性空,“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教衆生不要對福德執著,要知緣起性空,這個福德它實在是沒有,如果要是真實的,它不就住著不變了?這個茶杯子如果是真的,它就不變了。故福德無實故,它由我心變,抓住了心,福德就聚,抓不住心,福德就沒有;而福德實在是空,如果不空怎麼會隨我心走呢?如果你離開我心去抓住福德,你就有住心。就告訴我們千萬不要住,是斷我們這個住的見,有住福德的心。當衆生執著于有的時候,他就說福德不可以執,不可以住,心住不可,法住也是不可;當衆生執著于無的時候,又說福德並不是無,如是信者,福德廣故,福德多故。如來說得福德就是不離相,不離心;如來者離名說相,就是離“福德”之名,說如來實相。我現在講的福德多,是故你要對無住于福德多生起信心;而不是我說福德多,你就抓著福德去修,沒有福德就不做了。所以福德多是無住體,應該住此體,福德一定是多,如果你不住此體,抓住福德去求果報,那就麻煩了。因爲因果是同時的;佛因就對佛果。
《《金剛經》系列開示 90》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