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系列開示 88▪P2

  ..續本文上一頁。沙子是代表俗義谛。俗義谛跟勝義谛不二故。什麼叫恒河呢?有水有堤,堤是土所植,沙所聚,所以叫做恒河。沒有水流哪有沙成呢?沒有堤哪有恒河可立呢?諸緣合和,取名叫恒河。恒河實在是沒有體啊,叫做無住。無住是整個恒河的體。不管是多少的沙子,都是無住體都是緣起。性空有緣起,緣起不礙性空,性空不礙緣起,緣起就是性空,性空就是緣起。緣生則生,緣滅則滅,緣起性空是沒有障礙的。如果有障礙不是有取有舍嗎?緣起就是性空,緣起是俗義谛,是代表法;性空是代表勝義谛是代表心。心法難道有二嗎?難道法外面還有心嗎?心外還有法嗎?那不是完全是錯解嗎?那不是偏執嗎?那跟唯識也不能相應。所以心跟法不會有沖突,俗義谛跟勝義谛合爲一真。此沙就是緣起,緣起就是性空,有衆生可得嗎?性空就是此鍾,還有佛可成嗎?就叫做一真法界。

  一真就是說,鍾裏面看不到佛,佛那個地方看不到鍾,在佛的體裏面看不到衆生,在衆生那裏看不到佛。在法界裏看不到一尊佛,因爲法界就是佛;在佛那個地方看不到衆生,因爲法界就是衆生。法界是佛,哪有衆生呢?這叫一真法界。一真見二谛,二谛就是法與心,心即法,法即心,緣起性空,是不二之法,叫做心不可得、法不可得。法外沒有法可得。法有可得不是心中有法嗎?心有可得不是心中有心嗎?心中有心、心中有法不是念嗎?所以法不可得、心不可得,就是斷念故。所以不可得之法是我故身,不可得之心是我故心,此心此法就是我法身報身。法身空故,報身亦空,我們現在看到有是我們的妄心在那裏作怪,妄心是獨立,是了不可得,你不需要管它。了知于真心,妄心自斷。我們不能執著于我們現在的分別妄想。因爲了解你的真心在哪個地方,以真心爲真實啊。真心是沒有我的。法裏面一切衆生同一法相,所有十方世界的衆生同一個鍾,衆生在哪裏?還有一個獨立的衆生存在嗎?所以衆生是對立而來,所以二谛生八法,就是八對。

  六祖大師叁十六對,不可思議啊(六祖以叁十六對來打你的妄想而已,實相必須自己會,一切祖師教言無非斷除你的妄想,令你會入實相而已)。如果你把叁十六對搞懂了,你講法無礙。爲什麼呢?一切法現叁十六對。不管哪一個法都可以現叁十六對。而叁十六對來演變的話,那我們心裏的智慧就無礙了。因爲我們講法是一根筋,那當然人家這樣講你這樣煩惱,那樣講那樣煩惱。如果你把一個法分成叁十六對出來,你怎麼講都是圓滿的,這裏面不可思議。你就是把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的這個八法搞懂了,你講法也是無礙的。你把釋迦牟尼佛一真二谛八法搞懂了,你到任何地方講法沒有障礙。你靜下來然後思維一法一八法,就像我們講空,空裏面有十個空,一個空裏面說出十個空出來,那你不就無礙了嗎?如果你空裏面就是一個空,那你不就麻煩了?人家把這個空推翻了不能立第二個空。

  爲什麼世間人叫他出家他不願意出家呢?因爲他覺得我這個東西可以抓,你叫我不抓這個東西抓什麼呢?因爲他只有一個空啊,他離開這個空他就恐怖啊,他就當然不願意出家。他不知道這個世界不可思議啊,他不知道這個世界有十個空,就是一個空裏面就有十個空的變解。把這十個空在你心裏面安立以後,你講法就無礙了。這是講法的訣竅。把這個東西搞懂了,你會無礙,你雖然嘴巴講不出來,但是你心中非常明了。

  生滅的實相是什麼?

  不生亦不滅。藕益大師講,一生全生,一滅全滅,生滅兩個是不聚的,這是一。生跟滅本來是了不可得,但是爲了方便于衆生,所以有生滅之名字。社會上不是講了生脫死,因果同時。不生是指無生之體,講性。不滅是相上體,這個體看到了就是不生不滅的。現在這個鍾有沒有生?它性不生。滅有沒有滅?它實在不滅。爲什麼?相上不滅體上不生,是爲不生不滅,這是一即是本心。第二,一生全生,一滅全滅。一旦生的時候哪個不是生呢?我們從眼睛看到了,有生有滅,那是眼睛就是我見裏面有生有滅,實在聞性裏面是不生不滅。這個生滅體,一生全生,了生即了滅。就是說一往前走永遠是一。一有全有,在聞性裏面來講,我們都是在有之中,有就是生。全部生的時候,一切都在生的時候,這個法界只有生,沒有滅的,一直在相續。一滅全滅,生跟滅不聚頭的時候,生滅即斷。如果你生後有滅,必有生死,生後無滅,只有生。生是如來出世,滅是如來入大涅槃。一涅槃全部涅槃,從昨天到今天到明天都在滅,每天都在滅,涅槃常住,所以我們生活在滅的體裏面。滅者是法性就是寂滅,這個世界本來寂滅,哪一天不在寂滅之中呢?哪個東西不在寂滅?哪一天不在滅?哪一天不往過去走?我問你,我的手掌在哪裏?它滅掉了(手掌捏成拳頭)。那我問你,拳頭在哪裏?它滅掉了(拳頭張開成手掌)。我問你,手掌在哪裏?滅掉了。就是說,如果你要看後面的體,全是寂滅體。

  當下處,撒手時,寂滅體,這九個字于你修行何益?當觀照之。

  過去的大德說:百尺竿頭再上一步。那個就是寂滅體。不管任何東西在有的那一刹那,其實就是滅的時候。滅的體就是在懸崖峭壁上吊著,然後撒手。你只要撒手就歸到寂滅體裏面去了。但是我們因爲執著不撒手,就不能夠寂滅。所以我們每天都在寂滅之中,只要你諸事不生,就是寂滅體。一切處,你不管走到任何地方,只要你撒手,撒手就是寂滅體。我們吃飯、穿衣、睡覺不要執著,就無生,無生即滅,所以叫寂滅體。哪一天我們不在涅槃之中呢?你一直這樣的安住著,吃飯、穿衣、睡覺,無有執著。你一直安住在撒手的體上面,撒手就是百尺竿頭再上一步的體,那個體就是涅槃自性,就是涅槃體。那個是什麼呢?常住寂滅,就是佛陀入大涅槃。所以佛陀講,常護佛法當入涅槃。只要你護持這個法,你就是在涅槃體裏面。不管你在世間上面有什麼是是非非也好,只要你不管它,你就是入涅槃。你無生即是法身,無生即是佛、法,一切處皆是佛法。只要你撒手,一切處皆是佛法。爲什麼呢?當下體,撒手處,就是佛法,佛法就在你當下,你以爲真的還有一個佛法可得嗎?你撒手的地方就是佛法。你在一切地方都是這樣的過,那就是撒手處,就是放手的地方。你就天天活在佛法裏面。若人護持此一心,乃至于拿刀拿槍來護持,一手拿刀一手拿劍護持這個,此人當入涅槃。因爲你此心就是涅槃體啊。所以《涅槃經》裏講,不管你拿刀拿槍,只要你護著這個體,你就入涅槃。不是如來救你,是你在涅槃體裏面。方便講是如來救你到涅槃,其實是你的智慧體啊。我們懂得這個意思,其實你就明悟了,就看你願不願意。何爲如來?如來其聞智,如來從一真法界生起勝義谛跟俗義谛二法,這個二法從一,勝義谛就是俗義谛,俗義谛爲鍾,勝義谛即是它的本性。比如恒河就是勝義谛,沙就是俗義谛,因爲有沙有河,是爲叫恒河。有恒河有沙,是故爲如來,就是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從哪裏出來呢?從恒河沙中出,就是從一真法界中生,就是從一塵一刹中生,所有大千世界裏都會生出一個如來出來,都可以有一個釋迦牟尼佛出來。釋迦牟尼佛從哪個地方出來呢?就從我毛孔裏出來,也從你毛孔裏出來,在塵塵刹刹裏面都有一個釋迦牟尼佛,有無盡無邊,只要衆生有心就有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在塵塵刹刹裏出來,就是在勝義谛、俗義谛裏面出來。只要有衆生就有勝義谛、俗義谛的差別。我們看到鍾生妄心,不了性故。只要有鍾出來了,勝義谛、俗義谛顯現,就有如來。如來來者,實在是無來。釋迦牟尼佛來了嗎?一真法界實在是無來無去,取真取假。鍾就是恒沙妙德,性是如來真身。所以釋迦牟尼佛其實是沒有來,是因爲衆生有執,取文字。在天臺教裏面講,理字即佛,就是一真體裏面,是我們沒有學佛以前本身就俱足的這個體。因爲我們妄生的時候,才有這個相。如來從一真法界裏生,他實在是沒有出來,但是在我們心中會顯現出來這個相。所以他出來就是起文字體,文字叫名字即佛,就是勝義谛跟俗義谛。有名字即佛的顯現令我們聞到,所以釋迦牟尼佛講法令我們聞到,起觀察故,稱爲相似即佛。你要觀察,不斷跟實相相應,就有相似即佛,就是你一念悟性刹那那一念,就是你全部舍去身心跟法同爲一體,相似即佛就是阿羅漢。然後分證即佛到究竟即佛這個過程之中。所以,釋迦牟尼佛說是沙,他有他的妙意。

  在二谛裏面講“八不”,“不”是當下的這個心,不生亦不滅。生滅是衆生妄執生起的,其實它的本體是沒有生滅的。難道鍾會滅嗎?鍾滅了法界不就滅掉了嗎?因爲鍾是代表相啊。此相滅法界就滅。我問你,你現在看到此相,一切衆生都看到此相,這個相一滅,所以衆生相都滅掉了。所以這一相是代表一切衆生相,是不可以滅,因爲此相是不滅的。此相滅此心不就滅了嗎?那不就麻煩了?那就等于是斷見了。

  你曾經或斷或常過嗎?現在還有習性嗎?改好了嗎?

  不斷亦不常。不斷就是不常,不常就是不斷。常的體是指變化的體,不常就是變化,不斷就是相續,不斷就是我們的無生體,它從來沒有一個現在,沒有一個過去,也沒有一個未來。它是不動體沒有一個斷。阿彌陀佛不斷光,其實就是阿彌陀佛的無量壽,無量壽不斷故,光就不斷。雖然光有種種變化,事實上它的體是不斷的。如果體斷則相斷。我們認爲人死了就沒有了,這個相滅的時候,我們死的時候你以爲真的死掉了嗎?只是此相一個變化而已。因爲我這個相有心,無心則無相。就是說你心裏面有這個相,你以爲相從這個單獨的出來啊?這個相由無生裏面出來。這個相本來是跟佛是無二無別的。因爲此心就是此相,此相就是此心,心相是不二的。此相雖然有變化,每個衆生看到這個鍾是不一樣的,每個人活的世界都不一樣。相上不一樣,但是心是一個。心是一個相就是一個。因爲我們不了解心是一個,所以認爲相有衆多。好像你有你的相,我有我的相,互相爭執煩惱就是鬥爭堅固。不知道心是一個,相就是一個。心是一體,哪有相不是一體的呢?所以心不斷則相不斷。它有不斷才有不常。因爲不斷是講性,如果是相上不斷的話,那一定是不正常。因爲相上不斷則無變化,就代表著你沒有自性。比如大家看到一個鍾,那我們大家現在看到一個鍾,那我現在看到鍾,只要我一個人看就可以了,何必要大家看呢?要大家看,就證明此相在我心中跟你心中本身就是兩個體。既然兩個體,中間必有斷,有斷必有常。不斷亦不常,要靠你的智慧去觀察法界。所以斷常之體,衆生要不就執著于斷見,要不就執著于常見。什麼叫常見呢?就認爲我是壽命很長久的,這個世界我要抓住它不放,這叫常見,以無常爲常。衆生把無常的東西當作常的東西。人死沒有了,當作斷掉了,本來是不斷的東西,反而當作斷的東西,法界是跟衆生恰恰相反。你講斷的東西恰恰是不斷,你講是常的東西恰恰是不常。所以不常不斷,一切法界任何一個體都是這樣的。

  不一不異。不是一也不是異。如來者不一不異。來者不一,如者不異。什麼叫不異呢?我們現在這個本體的心,大家都是一心,都是從心裏面出來的,都在我們一個心裏面出來的。不一,有東南西北分,你有你的我有我的,叫不一。不一不異是如來體。就是這個世界上不一樣的東西,實在是不異。不舍此相不離彼相,不取不舍,不取衆生的妄見,就是自己的心念裏面的妄見;不舍,不舍此相,因爲此相是心故,是不異。不一是衆生之相,因爲衆生有很多很多的妄見,但是呢,衆生的妄見是對立的。衆生把不一不異分開來了。因爲你分開來了,你就異是異,一是一。我們來拜佛啊,我要成佛啊,這個是一。但是這個世界我們認爲要舍掉,是痛苦,你對我對,你好我好,這個叫做不一。不一是異,大家都要成佛,但是在這裏面,這個不一跟我們衆生相隔離的,不一,我們在此世界是不一,在彼世界是不異;不一,因大家都要到極樂世界,不異在不一裏面,不一在不異裏面;你把不一跟不異分開來了,我們現在的衆生修行是這樣修的,不知道如來體是不一不。不一就是說每個人看到不一樣,沙有衆多;不異都是心,也就是這個世界,恒河只有一條是不異,所有的人都在恒河裏面。而我們呢?恒河是恒河,沙是沙,好像我在恒河裏面,你在另外一個恒河裏面,好像我們是二個恒河一樣;每個人都講自己的恒河怎麼樣怎麼樣?互相爭執爭吵;其實我倆個都在同一恒河裏面。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微塵非微塵,是名微塵;就是這個意思。

   不來亦不去:無所來無所去,你不要以爲找到了這裏面有個去的體,其實不去就是來的體,你現在看到的這個體是不去的,但是這個地方也沒有一個來,來的體就是我們現在的這個相,這個相上就是你所謂要去的那個體,去的體就是現在彼的相,彼相就是此相,此相就是彼相,你離開此相到彼相,是有來有去,你有來有去跟真如怎麼相應呢?

  

《《金剛經》系列開示 88》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