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常下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金刚经从“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这是讲法身。然后讲菩萨度众生,是讲没有众生可度的体。第三个,佛说一切法无我人众生寿者,一直到 “菩萨若言,我当庄严佛土,则不名菩萨。”讲报身庄严,就是一个是对于心来讲,一个是对于法来讲。对于法讲庄严国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对于心来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都是破我见,破法见,跟前面破我相,破法相,破我执,破法执,这是一路而来。金刚经首先讲我法二执,然后破我相,然后破我念,就是离执离相到离念这个过程之中。
一直到现在,讲五眼六通。
“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这句话是释迦牟尼佛问须菩提。印度有恒河,释迦牟尼佛常常以恒河作为比喻。恒河只有一条其沙无量。恒河从喜马拉雅山流下来,经过西藏到印度。恒河的源头在西藏甘雄,我们到甘雄圣湖去,经过那条河,当时我看到水是红色的,我当时问这个水流到哪里,他们说流到印度恒河。一听说恒河二字,我内心马上很感慨,哇,我在恒河之源头上面!因为释迦牟尼佛常说恒河啊,我一下有站在恒河之边的感觉,哇!马上就感觉到一种亲切感。我看到的恒河的水是很小的,但一年四季都在流。到了印度的时候那个恒河就已经很宽很宽,比长江不知道要宽多少,看不到对岸的,里面有沙子。“如来说是沙否?”恒河是一,沙是无量。须菩提就答:“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修行中的求异相的表现形式及根源,间断修行与气脉
我们众生学佛有一个缺点是什么呢?就是求异相。看到的说没有看到,没看到的说看到了,这就是我们众生从异相里面追求。如来问,这是沙否?“如来说是沙。”就是不违背众生心量上所看到的这个体。金刚般若是通达一切众生心,是会于所有发菩提心的众生的心的,并不是说达到某一种境界才能够做得到,是每个众生都能够会的,也就是如来之实相。只要我们无住之心,实相就是当下。像虚云老和尚这些人经过几十年的修行,打坐啊,有名师的指点,有上师种种人在后面协助他,令他气脉、气血、身体比较调和。但是我们没有师父在给你指点,很多地方接受不了善知识的亲自加持、亲自指点,我们修行稍微坐一坐就会头晕脑胀,念佛念得头很大很大。为什么很多人会走火入魔呢?你今天修一下明天不修一下,一定会出问题的。比如练气功,今天坐得很正,过几天不修,明天再坐一下,其实你气脉没有通会头晕,全身无力,中气上不来,为什么?是因为你间断修行。人间断的修行一定会出毛病。一口气下来是可以,一年两年三年下来,你把气脉打通了,那修行是很容易的。如果作为像一个当家师、大和尚啊,他过去已经修了功夫以后,他可以坐。就像我们现在,我都坐不到,我稍微用一点功,我以前怎么坐都没有事,但我现在坐稍微用两天功三天功,然后停下来,然后再去用功,就会头一点晕,就感觉到头有点闷的感觉。为什么会这样?我就想了半天,不但我是这样的,很多人都是这样的,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我头会这么重呢?我头像锅一样,我头好晕,心很慌,或者身体不调,都是因为你歇一下坐一下,歇一下坐一下,不能够相续。修行绝对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必须要坚持,还必须要有善知识在旁边,如果你没有善知识诱导的话,一定会出问题的。
后来我就想般若跟这个肯定没有关系。金刚经般若这个体,跟我们修行啊,禅定啊,是没有关系的,因为般若体直接与实相相应的,因为我们当下的体只要无住的话,当下的体不需要任何相续,不需要任何的境界,因为当体即是。就是说,我是不是要达到很清净和清净的时候,那个叫做实相?如果我不清净,那个就不叫实相呢?不是这样的。那个实相不是因为我们的境界变,它就不是实相了。我们是人道是天道,人道有人道的实相,天有天道,都在实相的体里面。我们在人道修诸善法持诸戒律,做一个正常的人,就是你该活动的时候就运动一下,不要强行的让自己定在那个地方,走一走啊,揉揉身体,爬爬山啊,这也是一个方便。你不需要坐在那里,非要把气脉打通,打到你头昏脑胀的,到最后面走火入魔了。如果实在气脉不通,你爬山也可以把气脉打通,也是一样的,只是说我们稍微有点躁动而已,但是你与法相应的时候,你不执着,这个东西也会接受一种力量,我们为什么不接受这个助缘呢?
一相三昧的修法,我脸永远红润的原因,为什么说不间断修行是修行中最重要的一个力量源泉,“爬山”中道处累住累是见不得“极顶”风光的根源,爬山中道之累唯靠登顶才可究竟解决
在法上通以后任何东西都可以修道,吃饭的时候很正常的吃饭,全身放松,吃饭不打妄想,不思恶念不生分别,即使头摇一摇摆一摆也没有关系的。如果你一心定在那个地方,吃饭也定在那个地方,到最后面气脉串不过来,就头发晕,好像是威仪第一,事实上你气脉没有通的时候应该活动一下。我们讲威仪是可以,你气脉打通了你怎么坐在那个地方气脉都是圆通的。但是一个人没有达到那个功夫的时候,你站在那个地方反而头晕。必须要经过长时间的修行。就像爬山一样,爬到一半的时候你可能很累,你爬到山顶的时候就好了。但是有几个人能真正的爬到山顶呢?爬到一半的时候,爬又爬不上去,在中间难过。你要爬上去,那你就断一切万缘,好好的修一通,那可以。在那边有很多的杂事在障碍着你,这边又想修行。就像吃晕吃素,你吃素就统统吃素,你不要又吃素又把那荤的搞来搞去,搞到最后脸色煞白身心无力,反而不好。不如跟般若相应,以一个平常的心,该运动运动,吃饭穿衣睡觉很正常的,不要把自己搞得头晕脑胀的。如果好好的用一番功,歇下万缘,真正的来用功,打坐不能够间断,真正的用功夫是不能断的。如果今天修一下明天断一下,实在是没有多大的力量,会令你头晕脑胀。像我们有般若之力,一牵引就过来了,般若的力量可以把我们的气脉一下子牵引过来,为什么呢?那一念空就牵引过来了,一念无住就可以牵引过来。特别是没有般若之力,这个力量一点都没有,靠你那个肉体在綳啊搞啊搞啊,搞了半天一点力量都没有。像我们稍微的动一念般若之心,自己空掉了跟宇宙同为一体,你自己就融化了,然后气脉自通,自己会治疗自己的。就是我不练功也自然身上有功,自然气脉通达,你看我脸永远是红润的,因为气脉通达啊,加上我过去又练过功,加上现在一动念了知般若的实相,我看到山河大地只要我一凝神,我就忘记了,身体在这个宇宙之中了,有宇宙来养,那真是忘我的状态(以宇宙之力养身)。不通达般若,不了知法界就是我身心,把我对立起来,我想法界怎么样怎么样,想了半天头脑想得晕得要命,胡思乱想的就是在思考,越思考大脑就越出毛病,思考产生一种像机器一样的转,结果大脑精神衰弱这些东西都会出现。所以尽量的少思。
我讲这个意思是如来都说这个是沙。社会上任何一件东西,佛陀都不离这个名。比如这个钟,钟不离体,体不离钟,是一体的,所以如来说不一不异、不断不常、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但是他会说是钟,“如来说是钟”。
为什么释迦牟尼佛以恒河沙来打比喻呢?因为沙是多,沙代表众生的相,恒河是一,恒河代表众生的心。众生的相无边无际,但是恒河只有一条。它以恒河的一条河的沙,每个沙里面还有恒河,就是说每个众生有一个心但有万相,从心上来讲心性永远是一个,从相上来讲无量无边。所以此沙此恒河它皆是一体啊。
所以我们不要有异相。释迦牟尼佛说法,不离一心即一真;不离二谛就是圣义谛跟俗义谛;不离八法就是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去的这么一个体。所以“如来说是沙”,这句话意义非常的深。我们众生往往求于异境,不知所有的异境都离开当下的现实。只有在现实、真如的体上面去觉,除了这一念觉之体之外,众生就会俱足二相:看钟不是钟即异相,看体又是钟即异相。异相不得,看钟不得,看体不得,二不得违背真如。因为他在钟后面有另外的体可得,认为这个钟不是钟此为异,体上不得,就是不能活在当下。在当下的体上面有生心,还有自己生的念头。从这个体上面看钟的时候,钟不动,相上也不动,从体上看钟也看不到,从钟上面看体他也看不到,在里面两个都有取舍,两面取舍都是妄见,彻底的离开了真如知见,离开如来实相。此钟此体,如来说是钟,佛对于钟,只是无住而已,了知实相。众生不一样,种种分别,种种思维,种种思考。佛陀看到这个钟,只是不住而已,他了知此钟是不住体。不住就是心,他心就是钟钟就是心。这个性的体就是无住体,但是无住不离钟,钟不离无住。就是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实在是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就是这个钟实在不是叫钟啊,是名为钟,名为钟就是无住之意。无住是心中了知无所执故,就不执着这个钟,但是他还是说钟名为钟。如来说是沙,是名为沙。
从第一谛来讲,一真法界,从相上讲,此钟是一切众生心。菩萨有菩萨心,佛有佛之心。我们人现在看到的是钟,鬼看到的,地狱看到的,畜生看到的,阿修罗看到的,都有不同的变化。众生看到的这个体,实在是众生的相,众生看到的相并不碍性,妄不障性。妄的体,我们看到的妄的相,并不障碍我们的这个性即是色相。这个色是所,所不障碍我们的性。但是众生执着了,不了知此色是无住之心,此色是一切众生之色。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的心就是此色,一切色就是此色,如来知道。所以看此色就是众生的心,众生的心不违本心的。就是昨天讲了,大相小相皆是一体。人心大则相大,心小则相小,心就是无生故,无生跟如来是无二故。十方世界所有的众生代表沙子,恒河只有一条,是代表胜义谛…
《《金刚经》系列开示 88》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