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所以此相是不來亦不去,因緣生法,滅諸戲論。我們在不生不滅裏面,去找生滅之體,一生永生。大家想一想,我一念生大家都在生,我一念滅大家都在滅,一滅全滅,整個大千世界都在滅,沒有一個不滅的,所以衆生心中,只要滅者大家俱滅,只要生者大家俱生,就是說一滅全滅,一生全生。我們呢總以爲我滅你不滅,我生你不生,叫戲論,毫無意義的戲論。菩薩不入戲論,衆生喜歡戲論。現在我們搞一些東西都是戲論,不知道不生就是滅,不滅就是生;也即全生即滅,全滅即生。全部的滅就是所謂你看到的生滅體,全生即滅,你現在看到的生實際上就是滅的體。我過去講刹那時間無量諸佛成等正覺,刹那時間無量諸佛示大涅槃,也就是說刹那刹那的有無量衆生示大涅槃,我們知不知道?我們一刹那有90萬個生死,生死是我們的執著,但是你不執著的時候,刹那時間有900個涅槃,有900個生900個滅。說相有無量諸佛之顯,說滅有無量諸佛示大涅槃;所以你現在看到一滅全滅,一生全生,覺悟的那一刹那,無量諸佛示大涅槃,無量諸佛成等正覺,所以諸佛就是我們的那一念。一念佛有百萬佛,你一念生出來的時候,有900個生滅生出來,900個生滅你要覺了,就不叫生滅,是900尊佛啊!佛在哪裏,是衆生心中顯;離開衆生心就沒有諸佛可得。實在是佛沒有來沒有去,衆生有生有滅故,好像如來有生有滅,方便故如來示大涅槃;如來示成等正覺;什麼叫“示”呢?依衆生心而示;衆生有這個生滅之心,所以如來示“覺”之相,其實哪有涅槃可得呢?一真法界哪有涅槃可得呢?哪有成等正覺呢?成等正覺是依衆生心而建立的。這個叫做八法(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去不來)所以我們要滅諸我們那些無聊的戲論,通達般若,滅諸戲論。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甯爲多不。甚多世尊。”這裏面講的是法界,後面講的是心;心與法界,先講法界,後講衆生。諸法緣心,實在是沒有實體啊,沒有實體就是無生。無生爲心,法界爲相,心相一如。“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每個恒河裏有無量衆生,每個衆生都有一恒河,恒河裏有無量沙就是無量衆生心,“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一佛世界是叁千大千世界,是很多恒河沙,不可思議的多。這裏面每個佛都有一個教化區,也就是說一粒沙是代表一個衆生心,一個衆生心就有一個佛陀的教化區,所以我們大家都有一個心,共業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有佛陀的教化。如是就是無量無邊的意思,“甯爲多不?甚多世尊”。比喻世界之多,這裏講的代表法界代表相,相不離衆生,衆生不離相,佛的世界是遍法界的重重無盡的,就是說沙中有河河中有沙,法界有衆生,衆生還有法界,是重重無盡的;也就是像華嚴境界一樣,重重無盡的世界,這裏面的世界有多少呢?
後面講:“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衆生若幹種心如來悉知。”也就是說恒河沙數的佛世界這裏面所有的衆生的心,佛都知道;這個話是對于前面來講的。前面不是說有肉眼不?天眼不?慧眼不?法眼不?佛眼不?我們是我們的世界有人執有煩惱,有貪嗔癡的執著障礙,所以我們只有肉眼。天人有意眼,意在禅定之中,他的福德比較具足,他從意眼中獲得天眼,可以看到一些清淨的境界。阿羅漢執著于慧道,菩薩定少,阿羅漢慧多,他不求福而求慧,而菩薩重視福報,重視度化衆生。可見菩薩亦執著,阿羅漢也是執著,人天亦執著,因執著故心眼未開,都在法上開,所以菩薩只能看到莊嚴,阿羅漢只能看到空性,天人只能看到清淨,人只能看到貪嗔癡的東西。我們被法障礙了,生出法上的執著。但是佛眼是用心,用心眼是用所有衆生的眼。爲什麼我們貪嗔癡、執著,而佛就沒有障礙呢?我們現在看到牆壁,我們是用妄識不是用心來看的,我們用心看只有在禅定中,禅定中也不一定能看得到,因爲禅定中還有內定外定,有出世間定和世間禅定,世間定是用意來克製的,出世間是用心來會于法界的。我們用心來看法界的時候,那是佛的世界啊;我們用法來看世界的時候,那是菩薩的境界啊;我們用智慧來看這個世界的時候,那是慧的體;我們用肉眼來看這個世界的時候,那是識的體就是用意識來看,卻不知道實際上都是由我們的心在做主。如果沒有心聞信的話,你不能生識;你沒有聞信也不能生法,沒有識也不能生慧;沒有這個識你四眼都不具足。四眼一心,四眼都是一心而住。如果沒有我們真正的心在,我們這個識就不存在。那我們心到底在哪裏呢?我們的心在裏面還是在外面呢?釋迦牟尼佛椤嚴經七處辨心告訴我們:“尋心了不可得”。只要你用妄心做事,你不可能離開迷惑。所以說你解脫了,你說沒有貪嗔癡了沒有財色名了,我是很難相信的;因爲有妄心必能生相,妄心生起必生迷惑。因爲你沒有破心故,所以只有靠戒律和一股正氣和道德來維持我們。祖師們爲什麼要講因果講道德這些東西啊,因爲知道我們不能證“無心”。釋迦牟尼佛講法的時候,阿難只是證叁果,摩诃迦葉尊者告阿難必須圓滿才可;後他在一山洞裏受文殊菩薩教誨七天,才證四果。釋迦牟尼佛說大乘的教法,凡夫可能聽不到;只有大菩薩才能聽得到;很多凡夫是聽不懂的,是文殊菩薩專程教授阿難尊者大乘佛法。釋迦牟尼佛在這邊教授小乘教法,同時在空中跟那些大菩薩講大乘教法。也就是說說阿難的時候就是文殊菩薩,說摩诃迦葉尊者的時候,就是常精進菩薩,說須菩提的時候就是虛空藏菩薩。其實舍利弗的信心就是文殊菩薩,文殊菩薩的相就是舍利弗;它是不二的。所有的菩薩都從空中來,沒有家的,沒有從哪個地方而來,都是從空中而來;所有經典中都是首先把這些菩薩安置在裏邊,集結經典的時候,像摩诃迦葉尊者、阿難尊者這些人好多是可以看得到的,當時文殊菩薩示現,很多阿羅漢都是能看得到的,爲什麼呢?因爲釋迦牟尼佛加持故;很多凡夫都能看得見。但是我們現在聽了以後總是認爲大乘和小乘是不同的,其實大乘就是小乘,小乘就是大乘;在大乘裏面來講,小乘就變成大乘了;在小乘裏面來講,大乘就變成小乘了。衆生無邊誓願度就是“苦”,煩惱無盡誓願斷就是“集”,法門無量誓願學就是“滅”,佛道無上誓願成就是“道”,連普賢行願都依苦集滅道而修,而苦集滅道教法是小乘的教法,一切法都不離開苦集滅道。普賢菩薩是一切菩薩的長者,所以大即小,小即大;大小不二,這個法非常的圓融。釋迦牟尼佛涅槃就是不涅槃,不涅槃就是涅槃。我們看到釋迦牟尼佛圓寂,那就是“生滅滅已,寂滅爲樂”的體,但是在大乘裏面它是不生不滅。他來實在是沒有來過,他滅實在是沒有滅過,生實在是沒有生過,沒有生沒有滅,那是大乘的教法。你看到釋迦牟尼佛八相成道,事實上他根本沒有八相成道,爲什麼呢?如來體實在是無體,無體而有體,有體而無體;小乘裏面執著于有體,他不知道無體。無體即有體就是小乘;有體即無體就是大乘。所以我們在小乘裏面聽不到大乘;在大乘裏面不相信小乘,互相爭論,卻不知道大乘就是小乘,小乘就是大乘;它是不二的。
我們不知道性相,只知道持不殺生戒,不殺生戒是小乘,但同時不殺生戒是我心中之光,就是大乘;因爲不殺生從哪裏出來,是我心中顯,是我本心中本來的光故;而此光與法界所有的善法都是相應的,此一持戒一切遍莊嚴,這是大乘的教法;小乘的教法,不殺生就是一個不殺生。菩薩知道,不殺生就是遍莊嚴故,這是大乘教法;而阿羅漢不殺生就是不殺生,不殺生時我寂滅故。一個是心空,一個是法空;小乘住心空,大乘住法空,同樣一件事情,它有大乘小乘之區別。事情是一不是二;心性不一樣,我們這個大乘跟小乘如果互相爭執的話,完全是愚癡者。釋迦牟尼佛說大乘小乘中乘,其實哪有什麼大乘跟小乘呢?如來一乘無二無別,沒有什麼大乘小乘,一真法界裏哪有大小分呢?要從教相裏面來說:一真即二相,二相即八法,一真即一真法界,二相:勝義谛俗義谛;八法: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去不來。這個八法裏面哪有什麼大乘小乘的概念呢?
“于意雲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甯爲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衆生若幹種心如來悉知。”所有衆生的心如來悉知,剛才講過。阿難七處尋心了不可得,釋迦牟尼佛罵阿難:“癡者,無始以來,以爲自己有心,墮落六道輪回,哪有心呢?沒有心”所以這個心叫做妄心,不是真心。真心實在是無住的,無住法界即真心,無住法界就是心遍法界故,一切衆生心是一心,這個才是真心,不了解此心故。這樣一說,阿難頓時就悟到叁果。而我們沒有辦法悟到,爲什麼呢?因爲沒有佛陀的加持力。衆生的心如來都能知道,是因爲如來沒有心故;法界就是他的心。一切相是如來心,不管你是人間看到的相,還是阿羅漢看到的相,還是菩薩看到的相,一切相是如來心。這個相上面無住就是如來心,你現在看到相,正好是如來看,所以衆生動念如來即知。
有人得到神通後可以看到對方的心,看到你在想什麼?過去有一個比丘得他心通,時有一國師系禅宗大德,問比丘:我的心現在在哪裏?答曰:你心在四川在看一個渡口,又問:現在我的心在哪裏?答曰:你的心現在在天津公園裏看猴子;過一會又問:我的心在哪裏?這個比丘無論如何也找不到了;何故?他心者知他人心中事,所以國師先念在四川的輪渡;比丘就馬上看到了;後來國師不動心了,心不動了,就是說不動念頭了,這個時候怎麼觀察也觀察不到國師的心在哪裏了;證明是比丘有神通呢?還是法界在相通呢?我們認爲他有他心通,其實你動念時他觀察的時候,只要你動念…
《《金剛經》系列開示 8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