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釋迦牟尼佛自問自答,自己先問須菩提:“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耶,燃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故燃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第一句是釋迦牟尼佛印證須菩提,叫如是如是,後面是釋迦牟尼佛在燃燈佛前授記,兩種說法,一種說是燃燈佛不與我授記,因爲前面是有住之心,有法可得,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可得,所以燃燈佛就不與他授記。後面實無有法可得,則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印證須菩提所講的,如我解佛所說意,佛于燃燈佛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這前面釋迦牟尼佛問,須菩提答,“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對前面這叫諸法如義。後來釋迦牟尼佛又印證,如是如是,是這樣的。又跟須菩提說,如果有法可得,則不名釋迦牟尼,如果無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他爲什麼無法可得呢?如來,無所來無所去,故名如來。如來者即諸法如義,這兩句話其實就是一句話。如來者是實相,諸法如義是實相,這是一個意思兩種說法。諸法代表多的意思,如義是一的意思。就是心經裏講: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叫做諸法如義,就是如來,無所來無所去,無所來是我們無住之心,無所去,來者是講來的心,代表著法界的相,諸法是代表相的意思,如義代表無相的意思,所以無相即有相,有相即無相。那什麼叫“來”呢?就是諸佛、菩薩、衆生、法界,就是一切相,就是一切法,包括境、心,就是我們的念頭的念,包括外面的法界的這個相,都是不生不滅。不生就是如,不滅是來,如來就是諸法如義,不生不滅即如來意,不垢不淨,有垢有淨就有分別想,垢淨是跟不生不滅來講的。不增不減,不增一點,不少一點。首先是講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我前面頭一段就講到:無來無去,“八不”裏面叫做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一不異,不一就是諸法,不異就是如來。如者,不異,來者,不一,就是如來。如來就是不取不舍,就是諸法如義。不取不舍,不取是不取妄念,不舍是不舍諸法,就是不舍如來的真實,真實體本來無爲心,法界是一體的。在諸法裏面不來不去就是如來義,如來就是實相,實相是我究竟覺,就是無爲。而不落于究竟覺,就有離念,離相是法界,離念是無住,你不應該有離念,有這個離念的執著,有離相的執著,有離相的執著還是叫有念,離相又離念,法界離相,如果你離相了,不離念,很難圓滿的。
經典上面講:唯離相者離念,則方能究竟。如果離相而不離念,沒辦法究竟。爲什麼呢?離相了,你還有念沒有離,因爲沒有離念,在相上面離,念上沒有離,他就不究竟。離相又離念,才爲究竟。離念又離相,如果在離念上面離相,得離念方便。就是說,我們想離念,外面無相,在外面的相上面離開這個念頭,對相上的執著。首先我們發起離念之心,是究竟菩薩道,像念佛。在相上,我們單純的一聲佛號,像光明無量壽命無量都是相,相上面不生我執,如果你要修離念,先修離相。我們這些衆生往往是在這裏念阿彌陀佛,在那個地方東想西想的,攀這個緣攀那個緣,常常有攀緣之想,有攀緣就叫做不離相。如果你不離相,怎麼離念呢?剛剛得到一種清淨,在外面又開始在相上面下功夫,不能夠增強我們的離念的定力。首先明了離念,又在離相上面下些功夫,就會出現更大的一種力量。這個離相呢,先修離念。如果你已經離了相了,又離念當下就究竟了。爲什麼呢?相一離則念離,一旦你把相離了,只要你一離念啊,當下即空,究竟覺就是佛了。所以我們在相上面不能夠究竟覺,在離念上面下功夫呢,你才能得到究竟,不然的話,你還是在離相的體裏面。因爲離相裏面還有一個我離念的心,還有我執在裏面,四相俱生。俱生四相和境上四相,離相則離境,只能離境不能離心。如果你離念,你境不生,俱生的四相不生。
舉例來講,我們大家聞到金剛經以後,從相上面,我們如如不動,不管任何一件事情,你首先已經知道諸法空相,然後你在相上面及時的這樣思維,在相上離相,因爲你首先了解了離心了,知道一切都是假的是空的,事實上呢,外面相上面不空的時候呢,這邊是空,但是一接觸外面馬上就不空了。證明你雖然離心,但是不得大力,就是不得方便。如果你知道了諸法空相,知道了宇宙的實相,比如光明無量壽命無量,你知道這一切都是阿彌陀佛,然後你坐在房間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那雖然是離念了,你對法界都不去攀緣了,但是你一出去就不行,你跟一個人接觸就不行。爲什麼呢?你相生時,你念就生時,你就光有離心,有離念,不離相,不是菩薩道,不能夠進入大菩薩道,也不能得大方便。就是說,如果你在心上面下功夫,而在相上面一點功夫都不下。
你相上不下功夫,你這個心不是還是隨著相轉嗎?就等于你沒有功夫。所以就光修離念不離相,不能進入菩薩道。有離相而不離念,你還是在內心俱生四相都會顯現出來。不管是離念還是離相,如果你站到一邊去,你一定有四相俱生,或者從境上生,或者在心上生,境上生則徹底的是凡夫,心上生還比較高一點了,因爲相上不生只有心上生啊。心上是斷思惑煩惱,相上是斷粗惑煩惱,粗惑還是在凡夫定裏面啊,如果粗不斷如何能斷細呢?爲什麼前面金剛經先講斷粗呢?先講斷相,然後再斷細念呢?因爲後面講的是細啊,細就是俱生煩惱啊,就是俱生四相啊,就是你心裏面的四相,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不生境,因爲有念住故。有念住,就有我所證之智,有我開悟了,還有一個開悟的智在那個地方。我所證之如來,我將來要成佛,還有一個如來可得,我所證能證,所悟能證,能悟所證,有能悟所證是微細的菩薩的執著,一般的人在這上面很難破,一般的衆生總認爲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我要成無上菩提,我要度無量衆生,或者看了一點書認爲自己悟了,我覺了,我有所悟之悟,我有所證之證,有真如可證,有清淨可得,還屬于在凡夫範圍之內。到細惑裏面的話,我們還完全沒有資格談的,從金剛經後面部分,我們目前在我們這裏面還沒有一個人能做得到。爲什麼?從內在裏面真正生起了當下的真如知見,目前我們這裏我看還是沒有的,我們只能斷一些小小的粗,知道外面是苦啊,六道輪回很苦,小小的粗惑知見,這些粗惑的還是在外面,外面的四相都還不能有強烈的斷性。
不聞金剛經根本沒有進入佛法之門啊,還在門外啊。不管信哪一個法門,般若不通的話都是門外之漢,所以我們要急迫的明了般若之意。
如,如來,諸法如義,如是法性湛然,佛爲大覺。如果你要是了解諸法如義,就是覺性,諸法如義是對于衆生來講,如來是對實相來講,如果你覺者叫做諸法如義,不覺者就不叫諸法如義,不諸法如義與如來心不能合一。何以故?如來者,就是釋迦牟尼佛講實相,諸法如義就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會如來之心,叫諸法如義。那我看到世界爲什麼不能諸法如義呢?因爲不識如來心,不了解如來心,就不名爲大覺。了解諸法如義,才爲大覺。了解如來不一不異,不一是諸法的意思,不異是一性,一性是斷念,就是你自己這個念頭,把你的念頭斷掉,這叫做離念。諸法是離相,離相離念即是如來,那叫大覺,就是覺悟的人。悟到這個道理,在差別上面起平等心,在一切諸法上面起平等之性,以平等性爲我自性,爲我本來無住之自性,就是在諸法裏面取。不離不棄,不要離開這個差別,不一也不異,不來也不去,選來選去就有取舍,有取舍就不能如義,諸法如義就是如來。諸法是多的意思,如義是一的意思,就是不一也不異。所以我們在二六時中,我們要看到所有的法,法隨心轉,不要被法所轉。所以,一切法在動,心不動故,心如如不動,不管做任何一件事情,你心是如如不動。爲什麼不動呢?諸法如義。所以呢,我們常常觀察自己做任何一件事情,諸法如義,超越自我,就是沒有一個我執。
前面講: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個“得”就是無得之得,沒有得的這個得,叫做真得。這是破我們的所謂的有得的心,這個“得”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所以呢,不離名字,叫做諸法,叫做離名說相,沒有名字說相,無取無舍。
常福法師對諸法如義及大叁昧定的體驗
諸法如義,平等的並不是我們的那個念啊,是在這個世界上面,你吃飯穿衣睡覺,包括我們做佛事上殿,這個性遍一切處,這個性的本體,並不是說我能見到那個性,這個念還沒有離念,要離開我這個念的性,那個性才是真正的我啊,那個才叫做如是覺如是名如是修如是法相應。這樣的才是叫如是覺,這個覺是究竟之覺,不管你是悟者不悟者,這裏面沒有什麼悟和不悟,所謂能悟所悟之智,還有所智之得,這個智還是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沒有悟和不悟的體,這個才是叫真悟,才名爲悟了,那個是超越聖凡一念覺故。聖凡沒有,是一念覺,覺就是識體,然後認性爲體,不認假象,一定要知道這是假。我們識假者,了解這個性的時候,這個離念的體,認爲一切衆生性是我本性,這叫做不一,法界叫不異,不一不異即如來。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一不異,不來不去。所以我們在這個世間,常常用這樣的心住著,你發現你自己啊,內在有一種強大的凝固力,它自己本身俱足了大叁昧定,安住在你自己一念覺性裏面,然後你自己慢慢超越了,有一個超越的體現,你自己現在觀察就可以觀察到,你猛然離開了自己,發現諸法如義,諸法的實相,諸法不一不異的體。不一是諸法,不異就是我的自性,自性遍一切處,諸法在一切處,一切處諸法如義就是一體,這個就是我的真如,這就是我的大覺,這就是我的無爲,這就是我的實相,法界的…
《《金剛經》系列開示 8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