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系列開示 82▪P2

  ..續本文上一頁實相,宇宙的實相。你行住坐臥安在那個體裏面,你一出門發現盡虛空遍法界大叁昧攝取世界,你說感到這個世界有強大的定力,強大的能量,含攝了你自己,在一念覺裏面,你現在就可以感受到。心是非常非常的細,定力非常的強大,這種東西生起來以後,有很大的力量。在二六時中,就是說你吃飯穿衣睡覺走路,你心定在那個地方。如果你閉關,這個就是關,叫初關。如果你得到這個東西以後,你出關閉關皆同一如,你在關裏也好不在關裏也好,沒有關可閉。一切諸法不一不異,不一不異即真如故,安住真如即是實相,此實相即是無爲,無爲即是真如。這一念住的時候,你感覺到真正是叫無事道人,天天在做事,沒有事情可做。因爲不一,在做,不異,沒有做,所以做而無做,無做而做。就是說,吃飯穿衣睡覺,無非般若,沒有一個吃飯穿衣睡覺的人,因爲你不異啊,不異一切諸法,吃飯就是睡覺,睡覺就是走路,你把吃飯穿衣睡覺變成大同了。我不知道大家能不能會到此意?

  釋迦牟尼佛講法啊,爲什麼過去禅宗大德堵住你的話頭,不要你開口呢?什麼是佛法?剛剛一開口,一棒子打過去。又問什麼是佛法?剛剛一開口,又一棒子打過去。他要你說什麼?就是要你把那個東西顯現出來。如果你把那個東西刹那時間顯現出來,那就沒有話說了。

  如何從法界從佛陀處得到最究竟的受用?信就可以?

  你會于此意,我現在講話和你坐在那個地方有什麼區別呢?我現在講話和你聽法是叫不一,叫諸法。不異呢,它體是一個,你發現跟我同體的那一刹那,你心會到的時候啊,這是我們的實相,你一定能會得到。就像你手本來就是你手,你怎麼會拿不到你的手呢?如果那個手不是你的手,你要抓那個手一定抓不到。因爲這個手在實相上就是你的手,你一定能抓到,你要堅信不疑。除非你不信如來,不信因果。相信實相一定是跟我們當下這一念相應的。但是你在相應的那一刹那,實相會顯現出來,這是你信佛的那一刹那,不可思議的境界就顯現出來了。爲什麼呢?無始以來不信佛(不受用)的原因,就因爲你不跟它相應,或者懷疑。釋迦牟尼佛不诳語不異語,不會欺騙我們,那我們現在這個實相一定是假的。就像我用竹籃打水一樣,都是空的。唯有此一念跟實相相應,你不要懷疑你這一念。這一念相應的時候,一定有不可思議境界顯現,此是真故,不會虛設。爭名奪利都是虛設,都會給你帶來煩惱,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會給你帶來煩惱,不實故,不是真實的。此真實,只要你稍微修一下,你就會跟它相應,你不修它不能相應啊。相應跟真實相應啊。你不是要找媽媽嗎?因爲我們心中還有懷疑,認爲不是媽媽,所以你不願意修啊。你只要跟媽媽相應,你這一念確實就是媽媽了,一定會得到感應的。所以呢,你這一念相應的一刹那,它就不可思議,你就會感受到,世界本無事,庸人自擾之,自己在擾自己,其實你這一念相應就可以了。所以我們在這個世間,取惡取善,無非是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如空取相。本來我的性是空性,不一裏面是空的,此空非有啊,此空能舍一切相,一切相體即空。在你舍取的時候,一切相體都在裏面了。看諸相即知空,空有不二,即是我自性,即是我大覺,即是我實相,即是我真如,你就在這個體裏面安住著,不可思議境界。

  所以,人不明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分別想,衆生的妄想,沒有修行之前,你是你我是我,看得很現實。修行過程之中,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此山是空性故,不一不異故。後來修到成熟的時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撚手即來。你出了叁關就不可思議了。我們初關還沒有過怎麼過叁關呢?所以初關要知道諸法如義,你現在聞到這一刹那,就是初關。然後你就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你就在二關裏面了。再出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吃飯穿衣睡覺,搬柴運水無非是道,這個時候你無處不在道裏面,那個才是大自在,大清涼,大快樂,大安心,那個才是叫做修道啊!你才感覺到我在修道了,感覺出來了,無時無刻不在享受之中。所以呢,要把這個諸法如義要搞懂,把金剛經搞懂。

  所以我們不要把這個修行啊變成一個戲論,玩一玩吃吃喝喝。我們現在在末法時代,現在的佛法是什麼佛法,都是做生意,做交易我們這個地方還是有一點實相。雖然我們沒有沿海一帶那麼富裕。在北京就不一樣的,北京當幹部和老百姓是不一樣的,越往上面走越空洞,但是越認爲自己了不起。其實啊,我師父講得很清楚,他說我們這些土和尚實實在在,那些洋和尚就是空洞而已,他講話比你會講,講得天花亂墜的,其實與實相不相應。你覺得他很有修行一樣的,那我們什麼都不懂卻是實實在在的,因爲我們是在最低層。最低層其實是最實在的時候,所以不要輕看我們現在這個最實在的修行。爲什麼過去的出家人在深山老林裏,或者在苦的地方呢,越是苦的地方越是感受到佛法的珍貴。江西這邊寺廟爲什麼大家修行呢?因爲沒有名啊,沒有利啊,沒有色好看的東西。有這些東西襯著以後呢,他說的就頭頭是道。這些說法,包括我現在在說,都是天花亂墜的,如果我不如法,心裏沒有一個實在的體在修行,那我說法沒有用,說得再好也沒有用。這個說法不光我能說,很多人都能說,說法的人多的很,但是有幾個人真正解脫呢?非常非常的少。所以不要輕看我們現在當下,我們現在窮和尚土和尚正好跟實相相應的這個體。所以把這個當下一定要照顧好。所以在平淡中才能顯出道來。現在的音樂會啊,好像在弘法,其實在凡夫體裏面,出來以後看他內在有什麼東西呢?有的人什麼都會講,但是確實肚子裏一點東西都沒有,因爲他不能諸法如義。諸法如義實在是離相離念的體,我們一定要在這上面下功夫,才能夠進入真實體。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裏面諸法如義,若有人言,是前面講的,如來有法可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燃燈佛不與我授記,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是還有一個“得”字嗎?因爲這個“得”字,不是還是有念嗎?這裏面他解釋,若有人言,很細的去解釋,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如來者無所來無所去,無取無舍,爲什麼加個“得”字呢?那是衆生之言,“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那是衆生以爲得,破他這個“得”之見,就是離念。“須菩提,實無有法”,實無有法就是無得之意,無得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無有法可得啊。得而無得,無得而得,所以呢,這個無得呢,是叫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個得,實在是沒有得的得。所以呢,如來所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與是中無實無虛,這裏破衆生的知見。須菩提馬上就問,既然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那不是破了因果了嗎?你想一想,如來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那須菩提就問啊,那釋迦牟尼佛成佛,都空掉了,念也空了,法也空了,那我們現在就沒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就是這個樣子了?這個是破微細的念。如來所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無實無虛,與是中無實無虛,無實就是無住體、無念體,無虛就是法界體。就是說啊,如來真實的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個體是真實的,真實語。因爲衆生不了解實相故,叫無實無虛。無實是如來真實之覺性,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衆生轉到覺的一刹那的覺念。你悟到這一刹那的時候,無有法可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大家用覺性來仔細觀照一下。

  佛陀爲什麼用“舍妄對治我們的迷,舍相舍念對治我們的執著”呢?

  釋迦牟尼佛講這個法的時候,實在是並不是在講法,是在堵住衆生的念頭。我們迷的時候他叫我們舍妄,在我們執著的時候還是叫我們舍相舍念。只有舍相舍念是名真覺,跟真如相應。什麼叫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呢?我們迷,在聞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無有法可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那一刹那,你的真如覺性就出來了,就跟真如相應,跟實相相應。這個法界的實相,如果你不覺,你不覺悟,你這個實相就不叫真如,那叫做妄生,就是六道輪回。如果我們不生這一念覺念,那就六道輪回,而六道輪回是妄有,就像水裏的月亮一樣。衆生取妄念,好比水攝月。大海、所有的江河,千江有水千江月,一月攝千江,千江月實一月,就是說,所有的衆生的月都是一個月,衆生由一心中顯,哪一個衆生不是從一佛性裏面顯出來呢?哪一個衆生又不是佛顯現出來呢?所以衆生如水裏面的月亮一樣互攝,衆生迷了執相爲體,不知月故,有分別差別相。但是這種差別相是妄見,是我們的妄見,事實上是一個月,只是不了知而已。一旦覺悟了,所有的月都變成這個月。你覺悟了一月印千江月的時候,哪一個衆生又不是佛呢?當你悟到這個月的時候,這個叫做真如。一相現萬相,不一亦不異。不一就是諸法,很多月亮,因爲衆生不一樣。不異,就是一個月亮。你悟到了法就不一不異。不一不異是如來,是實相。但是悟到的那一刹那,你覺了以後叫真如,也叫做無爲,就是我們衆生從佛性中生出來一樣的。

  只要你抓世間的東西,一定皈依了煩惱的體。

  無實者,覺性空寂是無實。如果你在這個法界裏面,不認爲這個世界沒有實,就是一月,就是一覺性裏出來,都是我一個心出來,一個自性裏面出來的,叫做無實。什麼叫無虛呢?覺性圓彰,覺性裏面的光明就是圓明,你看法界都是我們覺性裏面的一個光明,叫圓明,所以叫無虛。無虛就是實實在在的我們看到的這個實體。在這個世界有實有虛,如果你不悟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你沒有大覺現前,那就有實有虛。什麼叫有實呢?不了自性故,執著于相,一念之差別啊。實性者平等故,無實就是覺性空寂,你就寂滅了,那個就是法性。一但無虛就是法界,就是實實在在的看到這個光明照耀,一切衆生含在上面,就是衆生即佛,佛即衆生,是不二的,叫做無實無虛。你一旦迷了,失去覺性,空寂不能現前,你遠離了,你這個無住體就是有住裏面了,失去月亮抓住水月。水裏的月亮是生滅的,是有住體。只要你抓住世間的東西,都屬于是煩惱體。我們現在抓住世間所有的東西,都屬于是有住體,而這個有住呢,叫做有實。你有實必有虛,你看到這個世界必生煩惱,虛就叫做六道輪回。你無實它必定無虛,無實者照而常寂,無虛者寂而常照。楞嚴經裏面有的。

  什麼叫無虛?照就是外面的相,在我們念頭裏面的哪個象,裏面看到的時候,常常是寂的,我你他遇照常寂,就是說看到大千世界,立即就寂滅了,爲什麼呢?這叫做無實;如果你不能常照,不能夠寂滅,就不叫無實;照而常寂,寂而常照,在寂滅裏面常常照,一切諸法平等故,常照就是光明無量,壽命無量是一樣的,叫雙遮雙照;其實叫福慧具足,大福大慧就顯現出來了;後面會講的,所以這一念心寂照同時,不可能有差距的,其實在我們目前講,叫一相叁昧,一行叁昧;一行叁昧叫常寂,一相叁昧叫常照。“一法不生,實無有法,故無實”,一法在不生裏頭,一切法不生一念,爲什麼呢?一切法是我常寂之體,一法不生;我們現在妄想生起來的時候,當下就妄,生即覺,妄不障性,我們的妄想並不障礙我們的性;妄想出來一照,一寂即滅,寂住的時候,雖然有妄想在哪裏,昨天明天今天所有的都叫妄想,在妄想常寂當中,就不叫妄想了,所以呢隨處不住啊;此妄,你了知實相就不住,不是說你不動念頭,坐在哪裏不動了,吃飯穿衣睡覺,還在動,知道吧。你一天到晚吃飯、走路、睡覺;但是呢常在定中,在寂滅裏邊;並不是說要叫你在哪個地方什麼都不念了,那是錯誤的;哪個不念是在你心上不念,還有不念住呢?是在無住而住,就是說,法界裏面寂滅了,哪個叫做無住而住,如果你要是坐在哪裏不動,什麼都不想,誰都做不到;而且跟般若也是不相應的;就是說你坐在哪裏不動,什麼都不想,然後見法就生心,那不是具生煩惱嗎?見境生相,你不是境上煩惱嗎?境上四相,心上四相具足了,那不是徹底的大凡夫嗎?

  在相上建立常寂還是在心上建立常寂?

  爲什麼在末法時代一念般若,能超越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劫用身口意種種布施供養無量諸佛的功德呢?爲什麼要聞般若啊?聞般若這個力量令我們在法上得到解脫故;其實它叫信門;它也是信;持金剛經說難呢,是你不用一念心,說易呢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不是叫我們坐在禅定裏面,是叫我們在相上面常寂;並不是在心上面常寂;是在相上面建立常寂,那你吃飯穿衣睡覺才能顯得自在;如果克製身心,綁著自己的心,我定著不動,啊!時間久了之後,你就會累啊;那個叫做難行道了;不但叫難行道還有我住相生呢?住相就是內裏面有四相生出來,有住啊;相裏面寂照的體,可以看出來,如來體相上常寂,寂上常相,雙遮雙照,寂照同時,這裏面顯自在相,顯安樂相,顯無爲相,顯無人相,你看無爲相,在一切外無爲,無緣相:在一切處不攀緣,當體就是;

  不攀緣的要意真意實意?怎樣達到無緣清淨?此世界“如何能常常以此無緣清淨心安住”?

  我們吃飯穿衣睡覺,不攀緣,不攀緣舍離煩惱故;不攀緣舍除六道輪回故;不攀緣你就舍除你無始以來六道輪回生死的有住心;只要你不攀緣就可以;不攀緣你發現很清淨;只有不攀緣才有清淨啊;你想一想,在當下你有任何一念攀緣就是煩惱啊,只要稍微動出一念攀緣就是煩惱。在這個世界上,只要任何動念攀緣的時候,就生煩惱。所以呢在一切處不攀緣是無緣相;在淨土宗裏不是講嗎:唯觀無緣,是謂正見;以無緣光才能進入正見;以有緣光即謂邪見;在十往生論裏面不是講嗎:唯觀無緣。在一切處唯觀無緣體;寂照體;大家聽了這個話就知道,聞般若就是開無爲之心,聞般若是開無緣之心,無緣得清淨故,無爲得無事故,無事心安故,沒有緣沒有攀緣體,他就清淨啊;有清淨有無事,清淨無事,爲什麼叫無事僧人呢?我們一出家第一天……,我們出家不了此道,要學會無緣清淨;這就是我們出家的本份;我們要荷擔如來家業,怎麼荷擔如來家業?就要無緣清淨;無事無緣,這個體;一旦你明了了,真是無事啊;所以在這個世界,常常以這種心安住;

  

  

《《金剛經》系列開示 82》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