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這是一個校量。佛陀在這個經裏已經校量過好幾次了,這個已經是第四次。第一次是令衆生初次生信,“以一大千世界七寶布施”,就是說你聞到般若而生信。首先我們業障很重,或者說我的狂心未了;第二內心的煩惱沒有伏住,心還不清淨,但是你相信金剛經,那功德也不可思議。猶如以一大千世界寶藏,能生信心,乃至一念生淨信者,就是對金剛經生出無我的信心,相信金剛經就是佛,佛就是金剛經,相信金剛經就是我的心,我的心就是金剛經。相信金剛經就是如來寶藏。只是我們無始以來習氣在障礙了我,但我相信這個體。所以雖然不能夠降伏,不能思維,但是此人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議的。宣揚金剛經,或者是讀金剛經,或者印金剛經,這個功德都是承擔如來家業,就是真正的把如來的家業給與衆生。所以我們印經書,雖然你看不懂,但是印金剛經給別人,也是不可思議的。因爲金剛經實在是我們自性的寶藏。金剛經就是十方如來之寶藏,十方菩薩之寶藏,十方衆生之寶藏,是全身舍利,是法身舍利,也是如來報身舍利,也是一切衆生自性之舍利,是我們的心。所以對金剛經不應該輕易的放棄。
第二次校量是開解,猶如無量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成就最上稀有之法。第叁次開解,是以恒河沙的生命來布施,這是受持了、受用了。第四次最後一次就是這個地方,初日分以恒河沙等生命,中日分以恒河沙等生命,後日分以恒河沙等生命,就是早中晚,晚上睡著了我們就不能布施了。所以佛陀製定我們出家人晚上可以放逸。因爲晚上睡覺睡著了,或者是造惡業,或者偷東西,佛陀是開許的。因爲夢中我們沒辦法把握自己。其實晚上睡著了叫開禁,早上醒過來叫止禁,止禁就是精進修行的意思,開禁就是放逸。你晚上睡覺睡著了,你都不知道自己了,你怎麼造我也沒辦法了。但是一些祖師說,如果晚上做夢夢到不好的東西,我們應該第二天早上起來適當的在佛面前忏悔一下還是要好一點,但是千萬不要把這個罪當作是心中好像非常重一樣。就是你睡著了以後造的惡業,那出家多年的人都有的。有一個比丘出家了很多年了,夢見自己在商店裏偷東西。只要我們是凡夫,不可能做到那麼圓滿。初日分、中日分,是對于我們清醒的時候。爲什麼要講叁時呢?早中晚,其實早上要吃飯,中午要吃飯,晚上要吃飯,叁時是對于我們貪來講的,我們不應該有貪心,我們吃飯就是貪心。就是叫我們在這個貪的體裏面起布施之心,布施就是不要貪,不貪就是舍的意思,就是無我之意。
我們所有的貪都在外面,唯有嘴巴貪在裏面。我們眼睛看到這個好看,那畢竟是在外面啊。但是我們嘴巴吃飯的貪是自己消受的貪,好吃的東西要多吃一點,並且還有物質在。所以人到死的時候,貪心特別的重,想吃東西。一般人死了以後墮餓鬼道就是貪,所以很多人到餓鬼道去了。很多佛的弟子死的時候想吃肉,並且想吃肥肉,還想吃鴨子、豬肉,惡業現前的時候,想吃這個東西,想吃那個東西,特別人老了以後想吃東西,貪心就生起來。就是男女在一塊,人到老了以後到一定的年齡對男女不是什麼很重視了,但是人的貪舍不掉。吃東西很奇怪的,人越老就越想吃。你像男女在一塊,越老是絕對不會想,但是這個嘴巴就不是。我父親得了癌症死的時候,他就是想吃東西,人的貪心基本上是來自于嘴巴。但是我們有時候控製不了自己,所以平時對因果要明了。你克製自己都不是真實,就是我克製自己不吃都是錯誤的,是你內心中實在是生起了厭惡之心。比如很漂亮很華麗的衣服,現在叫我出家人穿個華麗的衣服你還願意穿嗎?就不需要克製了,你叫我穿也不會穿了,要生出這樣的心出來,我不需要克製的,我就是不貪了。在這方面,那些貧窮的人肯定比那些富貴的人要強得多,但是富貴的人能出家的話,當然是不可思議的。但是對老百姓來講,很多東西敢舍的,老百姓的力量還是比較強的。你像我們是從小受苦過來的人,在這方面好像沒有什麼過高的要求。像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好像有很多的比丘就喜歡一個好缽啊、紫金缽,喜歡穿華麗的衣服,因爲他們都是當時那些尊貴的婆羅門家裏出來的,出家以後對道有信心,但是他就除不掉那種愛美的習氣,所以看到好衣服還是喜歡,就跟人家比,這個衣服好不好啊。有人他父親供養他一個缽,就跟人家比。所以常常在一種好的環境中,有優點的地方也有缺點的地方。優點就是能夠舍去五欲,名啊、利啊、色啊,都可以放下來出家,那是不可思議的。但是對一個老百姓來講,從來沒有得到的那個東西,他一下子得到了,可能還放不下來了。但是老百姓要真正的發起修行的心,他苦修厲害啊,窮人苦修力量確實比那些嬌生慣養的人要強得多。所以我們拜九華山的時候,跟我一起拜九華山的都是窮人,都是挖地的農民,那些公子哥們根本就不會去拜的,反而不願意去修行。所以要適當的放下這個我執,適當的修一些苦行,放下你自己心中的嬌氣。這裏面恒河沙的生命,初日分、中日分,是講日。大千世界就代表大,這個日就是代表日日,就是你盡未來際天天都是這樣做,恒河沙的生命,就是盡未來際了用這個生命來布施,可看出是徹底了。無量劫以身布施,若複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就是如果你聞到這個經典,聞到這個般若經,信心不逆,對般若經以此爲實,以無住爲心,發起決定的這種信心,心中深信,在內心能開解,然後實際的修行。這種心,其實說難也難,說易亦易,因爲這前面講到忍辱的問題。釋迦牟尼佛五百世做忍辱仙人,身體被節節肢解不生瞋恨,都是因爲跟般若相應。這裏面有二層之意,一個是代表著五百世常修忍辱、苦行;一個是通達于般若。你用盡未來際的恒河沙的生命無數劫的生命,一天用叁次用恒河沙的生命來布施,這個就叫做難行道。我們用這樣的難行,還不如聞般若這一念。你聞到般若的修行,這一念相當于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盡未來際以恒河沙的生命來布施的功德,證明聞到這部般若經,就是你恒河沙的生命的布施而來。聞到這部經典的功德就有那麼大,所以大家對般若經應該生起無上的信心。你想一想,佛陀用恒河沙的生命來布施能得此般若來跟我們宣說。
信心不逆有叁體。一個,釋迦牟尼佛如是信,如是觀察,如是信解,如是爲他人說。能爲他人說,能生信解,此人已經是不可思議了。此人已經具足了恒河沙的生命所得,你聞此般若經能受持讀誦爲他人說,勝此功德。所以有人看到金剛經一直一直的拜啊,感受到般若經的甚深廣義,感受到就是你的法身,就是你的報身,就是你的化身。所謂化身就是我們生滅身,所謂報身就是無住莊嚴就是菩薩,菩薩在化身裏面,諸佛在菩薩報身裏面。法報化一體故,所以我只要在此世界無住,法報化都已經現前了,所以我不離此而立彼。輕而易舉的刹那時間,你不要盡未來舍去生命就能得此樂報,得此解脫。你不要盡未來際種種苦行,此一念就能得到解脫體,得到莊嚴體,得到清淨法身體。你會省很多的時間。
所以我們可以把自己的生命,很多的苦行,你可以把它暫時的放下來,然後以般若的心相應的那一刹那,可能會你成佛的時間很快啊。《華嚴經》也好、《法華經》也好,包括《妙法蓮華經》,你看常不輕菩薩,那麼多劫的忍辱修行,見人就拜,聞到法華經刹那時間就成佛了。所以我們對此要生起信心,但是你能夠生信的人,此人也是不可思議的功德,也是在無量劫前已經聞到般若信心不逆了,因爲你過去聞到般若還沒有解,今天聞般若是在諸佛面前已經供養了無量諸佛了,所以今天得到這個解。也可以說我們聞到這個般若的時候,可能過去世已經失去了無數的生命,一心求之,一心求般若。我在外面不是寫了個偈子嗎:南無阿彌陀佛,願我獲得無上智;南無阿彌陀佛,願我具足無上大悲心;南無阿彌陀佛,願我具足無上清淨心;南無阿彌陀佛,願我獲得善知識;南無阿彌陀佛,願我忏悔一切業障,無始以來違背般若流轉生死,我要忏悔我一切業障;南無阿彌陀佛,願我生出大威德,我願聞般若生力,生智,生悲,生願;南無阿彌陀佛,願我發起無上菩提心,利益無量衆生,以般若而施之,以般若而說之,信而受持爲他人說,這就是利益無量衆生。所以不是說你信了阿彌陀佛,念念就算了,是在這裏面會到般若之意。所以大家真正的研究《無量壽經》,一定跟般若是無二無別,把般若這個體要用到《無量壽經》裏面去,我真正的是有這個感受。
前面講“若複有人,遇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爲什麼呢?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以恒河沙的生命布施,布施就是持戒、忍辱、精進、禅定,布施就是利他,這種功德還是有住,有住則暗,有住就有爲,有住就有虛,有虛有實,有實就是有住見,有實就是六道輪回、叁界,用恒河沙等生命布施也是在叁界之中了,叫有實。什麼叫有虛呢?就是了不可得,是虛妄的,是妄的體。太陽出來了什麼功德都沒有。所以用恒河沙的生命,那麼的辛苦,還不如聞般若真實一念獲得大光明藏。你想一想,你用那麼多的辛苦得來的功德,還不如到你聞到般若一刹那光明遍照,一旦遍照你過去的功德全部是妄了。就像你在紙上面畫了很多的月餅,然後放到倉庫裏面,遍滿叁千大千世界,但是你以爲是真的。後來人家一把火、一個太陽一照,你就知道,啊,原來我造了這麼多的月餅都是假的!你現在不知道都是紙畫的東西,但是你現在搞出來的東西全是假的,還不如聞般若的一念。在七菩提分抉擇裏面講,第一條抉擇就是選擇,選擇于正法就是佛法,放去邪法、有住之法。把所有的那些法都舍掉,不真實故,選擇般…
《《金剛經》系列開示 7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