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若。這個很重要!
所以我們平時講《無量壽經》還是《觀無量壽經》,大家可以觀察一下,跟般若相應故。所以你這一生中與般若相應,實在你一生修福,即使你把所有的盡未來的功德都空掉了,乃至于一輩子出家也好,生生世世的出家也好,你都不如一念聞般若之體。所以般若這個體非常重要,其福勝彼。爲什麼呢?其福是真,那個福是假,當然是勝彼了!勝是對于真來講,彼是對于假來講,勝彼就是照破它,是假的,當然是真的比假的要強。信心不逆才有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爲他人解說,就是發心欲度衆生故;就是把這部經典紹隆佛種,開顯般若才是真正的紹隆佛種。現在人對般若不感興趣,乃至于沒有人講般若經,沒有人開顯般若。開顯般若就是開顯你自己的法身、報身跟化身,開顯你的真實處,開顯如來之體,開顯究竟成佛,開顯此世界的真實大悲心,令衆生真實解脫,這才是真正的大悲心。不能令衆生真實解脫,那你的大悲心是妄體,你就是知道了也不能令衆生解脫啊。假如說我告訴你們,持戒、忍辱、精進啊,你有住故,但是這都是妄體。一旦太陽出來了,全部照空掉了。只有令衆生跟般若相應故,才是真實體。唯有宣揚般若體,來爲人解說,把這部經典告訴別人。我有一次在一個比丘尼道場,她們說:師父,你講的法非常好,我也知道是究竟意,但是現在衆生聽不懂,好像沒有用。我心裏想,如果你真正聽懂了,你一定會歡喜的。現在不是別人能不能聽得懂的問題,是我們自己能不能聽懂的問題。所以聞經典絕對不是爲別人說,一定是爲我們說。我現在說是爲我自己說而已,我自己把這種心說出來,衆生能聽得懂。這個經典裏面四次校量裏面講得很清楚,聞到此般若的力量,思考般若的力量,和你去修般若的力量,證般若的力量,這裏面跟四相的功德都是不一樣的,這後面是證般若,信心不逆,其福勝彼。真的能夠會于心,于經體相應了,功德也是不可思議的。所以我們爲人解說,不管講任何經典都要跟般若相應。釋迦牟尼佛不管講的任何法,都會跟般若相應的。
“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以要言之,就是我講來講去的,就是告訴你這個經典有不可思議功德。不可思就是絕對的思,不可議就是絕對的議,就是超越思就是信德。超越你的議,不可議是言辭道斷的。言斷了,不能思的時候是絕對體,我的聲音不能思了。不能思不能議就是法身體,光明無量,壽命無量,叫做不可思議。不可思議不是口上說,任何經典講不可思議的時候,就是無量之意,無量就是平等之意。平等裏面具足叁心,至誠心、深心和回向發願心。至誠心就是直心,深心就是廣心,回向發願心就是無生法忍心,就是衆生跟佛不二故叫回向心。佛回向到衆生那個地方,衆生在佛那個地方,互相在回向,以果向因,以因向果,叫互爲回向。我們爲什麼要回向給佛的果位呢?本來是佛啊,當然回向于佛了。佛爲什麼要回向衆生呢?因爲衆生是佛,不回向衆生回哪裏啊?所以,衆生是佛,佛是衆生,互爲回向,叫往彼,叫無生法忍。這個叫做無量,叫做至誠心、深心和回向發願心,叫不可思議。至誠心就是當下心,不可思不可議,當下心裏面就是無住心,無住心則法界顯,這個法界叫平等心,法界叫深心。
什麼叫深心呢?就是一切德現前,就是光明遍照。不可稱量,稱是比的意思;量就是德的意思,不可以互相來對比,就是無對之意,不可以我們用思維來稱。我們思維贊歎佛,贊歎佛莊嚴,那個是用相對言辭來贊美佛,都是凡夫知見,以俗人的知見贊美佛。你聞到這個經典當然是不可思議,不可思議就是無住光,不可稱量是無相的意思,不可思議是無住之意,無住無相,無邊之光,無邊就是處處覺啊,無邊每個地方都是覺。如果你不住的話,法界無住,無住法界,報身跟法身,處處是你心,處處是我相,那不就叫無邊嗎?就是你看到任何一個東西,如果你在這個覺悟的體上面,無住的體上面,任何一個體都叫無邊光,無邊功德就是化身,化身就是我們一念覺,化身是在衆生這個地方。不可稱量是在報身那個地方,因爲量是對于德來講。不可稱,就是不可思議的意思,不可思議就是無量光。此經典就是法身、報身、化身現前。不可稱量是指報身跟化身而言,不可思議心行處滅,就是法身,性體空寂。
“如來爲發大乘者說,爲發最上乘者說。”大乘者,就是善護念,大乘就是菩薩;最上乘者就是善護囑,就是佛心。大乘、小乘、中乘,小乘跟中乘都是小乘知見,只爲自己。什麼叫小乘呢?就是阿羅漢,依無住法修人我空,安住清淨體,叫小乘。中乘,萬法因緣生,萬法因緣滅,雖然在相上面,有相在,但是常住空體,他也認爲無住即佛,他常常在無住的體上面但還是沒有破法空,還有一個法上面的修行。雖然能夠弘法,他弘的是中乘道,常住世間,修諸功德,像七地以下的菩薩,都不是大乘的;他沒有證到大乘,但是有大乘的信心,但是沒有發勇猛的大乘心,他會退,叫中乘人。大乘者,是爲了利益衆生故,以無住之心利益無量衆生,以無住心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以無住心行于布施,這叫做大乘心。以大乘心就是利益衆生,常在法上面接引無量的衆生,看到一切衆生都是無量的光明。度衆生無衆生可度,但是又能度無盡的衆生,所以在此世界看到所有的衆生都是光。
他從持戒、忍辱、精進、禅定,一切戒不犯,忍辱圓滿,達到無生法忍,身心柔軟,慈悲喜舍都具足,忍辱具足。對于人來講,持戒、禅定也具足;布施舍我,沒有我了,以衆生爲我;禅定具足,般若具足,像這樣的人叫大乘者。善護囑,就是護囑于般若經。爲大乘者說,就是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爲最上乘者說,就是把這個般若教給別人。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爲人說,如來實知是人、實見是人,皆成就不可稱、不可量、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爲荷擔如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假設有人能受持,如來爲發大乘者說,就是爲發菩提心的人說,就是自利利他的人說。發最上乘者,就是能夠荷擔如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像六祖大師,五祖選擇了六祖大師,因爲一,六祖大師能發大乘心,在一小法裏能修忍辱故,身上綁著腰石在那個地方摏米,能夠舍去自己的生命,但是心中非常清淨自在。他從廣州步行到黃梅,爲求法故,這就是大乘。還有過去的很多的祖師,千辛萬苦,這都是大乘者,爲了利益衆生故,修諸大乘之教法,覺得漢地的教法不圓滿,跑到西藏去取經,就爲了取最上大乘之教法。如果把般若之義分布于天下,把般若經告訴別人,就是爲最上乘者說,廣爲人說,像這樣的人,叫做大乘者。小乘者,就是自私自利,只爲自己著想,念念阿彌陀佛很清淨,不以無住之心,做大丈夫之事,不是荷擔如來家業。並不是說當家叫荷擔如來家業,也不是建寺廟,一定以般若會之于衆生,才能夠荷擔如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不以般若經來給與衆生,此人不叫荷擔如來家業,你擔也擔不到。有人想擔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你太愚癡了,或者業障太重了,你煩惱重重;你嘴巴上面說,我要去荷擔如來的家業,其實你在背後馬上就退心了,你怎麼荷擔如來家業?像六祖大師信心不逆,那個心終始不退。雖然在獵人隊裏面但他充滿信心,在裏面現大丈夫相,常常勸那些人學佛,度化他們。在獵人隊裏面,他的心一點都不會驚動,仍然把金剛經會于心,在裏面去行持,以般若心來會于心。只有你把這個般若經告訴別人,才能荷擔如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是不是說就這部經典叫般若經典?那也不是。其實很多般若經,大般若經那麼多,《華嚴經》、《法華經》有沒有般若呢?也照樣有。《妙法蓮華經》叁乘就是代表發大乘者,大顯小,小顯大。像須菩提他本來就是佛了,示現阿羅漢,就是以大現小。還有以小顯大,就像我們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我們現在就是以小顯大,我跟你講,我要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我本來還是一個凡夫啊,但是我發這個心。以小顯大,以大顯小。像阿羅漢,有的你看是阿羅漢,其實是大菩薩再來,示現的小,也有示現大。不管他是示現大示現小,釋迦牟尼佛在《妙法蓮華經》裏面講,叁乘者就是大和小的區別,有現大乘有現小乘,是對于衆生心來講。不現大小乘衆生怎麼度呢?因爲衆生都有大中小乘,你像極樂世界還有叁輩呢,有叁輩就代表衆生根機不一樣,但是後面又講了,釋迦如來唯說第一乘、第一谛法,無二亦無叁,其實沒有什麼叁乘,只有一乘,一乘法叫無上乘,這個無上乘就是般若。
釋迦牟尼佛在《華嚴經》裏面說十地菩薩,十地就是叁賢,叁賢就是十信,十信就是衆生。十信在哪裏呢?就是衆生的境界,每個衆生都有佛性,就是信位。叁賢位,就是上會于佛,發菩提心成等正覺。十住就是佛之住,十行就是佛之行,十回向就是佛之回向,他有信的。十住位安住佛不動,就是阿羅漢體。發心斷除自己往昔以來的業、習氣,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遍法界故。有人持一心遍法界故,進入到法界衆生心中去,破我執到法界裏面去,叫叁賢位。而叁賢位都是依佛而住,沒有一個說他是佛,都是依毗盧遮那佛依本性而住。到十回向就是八地菩薩了。到了八地菩薩的時候,佛陀勸請發願,就是超越衆生知見,進入佛的知見,以佛來勸請。佛陀勸請直接取力、取智,他本身功德圓滿,取力量,力就是相的意思。我有願必有相。假如說我手捏起來,願就是心,然後拳頭叫力啊。我沒有願,那不就捏不起來嗎?我心不發力,我心不發願,可以嗎?我心裏面沒有心的願,我手的力量就越弱,這個力就是九地菩薩,這個願叫八地菩薩,叫願波羅蜜、力波羅蜜,然後還要修後得智、根本智,叫智波羅蜜,利益一切衆生,還要會于衆生的心。看到這個衆生應該這樣度,那個衆生應該那樣度,要修妙觀察智。修四智是非常難修的,要入一切衆生藏,要入一切衆生平等智,要入一切衆生妙觀察智,衆生種種差別之相,衆生種種平等之相,衆生種種藏相。你的藏的種子要變成清淨的種子,把你的平等心要修出來,把你的妙觀察智,你以什麼心建立什麼樣的解脫,都要把它修出來。所以到了十地菩薩還有一段時間呢。但是都是依佛,到了八地菩薩就可以知道毗盧遮那佛了。毗盧遮那佛裏面有沒有地呢?什麼十地、十住、十回向都不存在,毗盧遮那佛是獨立的,他沒有衆生,哪還有衆生呢?所以在毗盧遮那佛就是金剛體啊,沒有衆生可度,也沒有佛可成啊,他是法報化一體。所謂衆生生滅則如來有生有滅。如來滅是無生無滅,衆生滅還有六道輪回。你不要以爲你死了就沒有了,還有六道輪回啊,所謂滅是一個假滅,其實還在六道輪回,那究竟六道輪回是滅還是不滅呢?其實沒有滅,原來衆生也是不生不滅的。衆生不生不滅,如來就不生不滅。好像如來也有生有滅。生滅是假,是我們的幻覺。其實衆生是不生不滅的。如果衆生有生有滅了,那死了不就沒有了?爲什麼下輩子還有呢?證明衆生本來不生不滅,只是變化而已。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就是你有變化而已,其實是不生不滅。善就是惡,惡就是善,就是一體。你做惡念就有惡相,你做善念就有善相,其實善惡是一體是變化而已。那一體是什麼?就是如來。所以佛跟如來不二故,衆生不生不滅如來就不生不滅,所以如來是從始到終都是不生不滅的。我們現在看到相好像有個相在,有個生滅在,如果沒有生沒有滅就沒有相。我們下輩子投胎的時候有沒有相下輩子投胎了呢?其實沒有一個什麼相下輩子投胎了的。因爲都是我們的聞性。因爲衆生執相有相,執身成精,執影成形,其實它只是一個影子而已,是你心中之影。你執著有影子代表如來有影子嗎?其實如來無影啊。沒有影是如來會,有影是衆生心執啊。所以你現在看到的都是如來無,沒有這個體的。如來無體則衆生無體,所以衆生沒有相,衆生沒有相如來就沒有相。爲什麼要無住呢?因爲衆生本來無相故。法身、報身、化身都是無相的,法報化就是一,在《華嚴經》就是毗盧遮那佛,在《妙法蓮華經》就是最上乘,在《無量壽經》裏面就是阿彌陀佛光明無量壽命無量,哪有什麼你成佛不成佛?你的心是壽命無量,你的身體光明無量,哪有什麼我成佛呢?他已經究竟圓滿了。壽命無量成等正覺,光明無量衆生度盡,壽命是對法身來講,光明是對報身來講。究竟覺,你現在有一念心覺,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化身。你這一聲阿彌陀佛是你念是我念?你說我念,我在哪裏呢?現在過去未來心了不可得。你念的阿彌陀佛在哪裏呢?誰在念呢?沒有我,你幹嗎要執著于我念呢?你念的那個阿彌陀佛的念是不存在的,全部的是一個大阿彌陀佛。所以從淨土法門,也是這種說法,所以我們要會到此意。所以不可稱,不可量,不可思議功德。如果把般若通達了,《華嚴經》、《法華經》、《楞嚴經》,你隨口即來,你馬上就可以會到。說與不說,如果你能夠把般若通達了,你就是荷擔著如來的家業。如果你不能夠了解金剛經,你就不能夠荷擔如來的家業,那你肯定還在妄見,不能夠具足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的功德,不能夠顯現出來。南摩阿彌陀佛!
《《金剛經》系列開示 79》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