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系列开示 79▪P2

  ..续本文上一页若。这个很重要!

  所以我们平时讲《无量寿经》还是《观无量寿经》,大家可以观察一下,跟般若相应故。所以你这一生中与般若相应,实在你一生修福,即使你把所有的尽未来的功德都空掉了,乃至于一辈子出家也好,生生世世的出家也好,你都不如一念闻般若之体。所以般若这个体非常重要,其福胜彼。为什么呢?其福是真,那个福是假,当然是胜彼了!胜是对于真来讲,彼是对于假来讲,胜彼就是照破它,是假的,当然是真的比假的要强。信心不逆才有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他人解说,就是发心欲度众生故;就是把这部经典绍隆佛种,开显般若才是真正的绍隆佛种。现在人对般若不感兴趣,乃至于没有人讲般若经,没有人开显般若。开显般若就是开显你自己的法身、报身跟化身,开显你的真实处,开显如来之体,开显究竟成佛,开显此世界的真实大悲心,令众生真实解脱,这才是真正的大悲心。不能令众生真实解脱,那你的大悲心是妄体,你就是知道了也不能令众生解脱啊。假如说我告诉你们,持戒、忍辱、精进啊,你有住故,但是这都是妄体。一旦太阳出来了,全部照空掉了。只有令众生跟般若相应故,才是真实体。唯有宣扬般若体,来为人解说,把这部经典告诉别人。我有一次在一个比丘尼道场,她们说:师父,你讲的法非常好,我也知道是究竟意,但是现在众生听不懂,好像没有用。我心里想,如果你真正听懂了,你一定会欢喜的。现在不是别人能不能听得懂的问题,是我们自己能不能听懂的问题。所以闻经典绝对不是为别人说,一定是为我们说。我现在说是为我自己说而已,我自己把这种心说出来,众生能听得懂。这个经典里面四次校量里面讲得很清楚,闻到此般若的力量,思考般若的力量,和你去修般若的力量,证般若的力量,这里面跟四相的功德都是不一样的,这后面是证般若,信心不逆,其福胜彼。真的能够会于心,于经体相应了,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所以我们为人解说,不管讲任何经典都要跟般若相应。释迦牟尼佛不管讲的任何法,都会跟般若相应的。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以要言之,就是我讲来讲去的,就是告诉你这个经典有不可思议功德。不可思就是绝对的思,不可议就是绝对的议,就是超越思就是信德。超越你的议,不可议是言辞道断的。言断了,不能思的时候是绝对体,我的声音不能思了。不能思不能议就是法身体,光明无量,寿命无量,叫做不可思议。不可思议不是口上说,任何经典讲不可思议的时候,就是无量之意,无量就是平等之意。平等里面具足三心,至诚心、深心和回向发愿心。至诚心就是直心,深心就是广心,回向发愿心就是无生法忍心,就是众生跟佛不二故叫回向心。佛回向到众生那个地方,众生在佛那个地方,互相在回向,以果向因,以因向果,叫互为回向。我们为什么要回向给佛的果位呢?本来是佛啊,当然回向于佛了。佛为什么要回向众生呢?因为众生是佛,不回向众生回哪里啊?所以,众生是佛,佛是众生,互为回向,叫往彼,叫无生法忍。这个叫做无量,叫做至诚心、深心和回向发愿心,叫不可思议。至诚心就是当下心,不可思不可议,当下心里面就是无住心,无住心则法界显,这个法界叫平等心,法界叫深心。

  什么叫深心呢?就是一切德现前,就是光明遍照。不可称量,称是比的意思;量就是德的意思,不可以互相来对比,就是无对之意,不可以我们用思维来称。我们思维赞叹佛,赞叹佛庄严,那个是用相对言辞来赞美佛,都是凡夫知见,以俗人的知见赞美佛。你闻到这个经典当然是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就是无住光,不可称量是无相的意思,不可思议是无住之意,无住无相,无边之光,无边就是处处觉啊,无边每个地方都是觉。如果你不住的话,法界无住,无住法界,报身跟法身,处处是你心,处处是我相,那不就叫无边吗?就是你看到任何一个东西,如果你在这个觉悟的体上面,无住的体上面,任何一个体都叫无边光,无边功德就是化身,化身就是我们一念觉,化身是在众生这个地方。不可称量是在报身那个地方,因为量是对于德来讲。不可称,就是不可思议的意思,不可思议就是无量光。此经典就是法身、报身、化身现前。不可称量是指报身跟化身而言,不可思议心行处灭,就是法身,性体空寂。

  “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大乘者,就是善护念,大乘就是菩萨;最上乘者就是善护嘱,就是佛心。大乘、小乘、中乘,小乘跟中乘都是小乘知见,只为自己。什么叫小乘呢?就是阿罗汉,依无住法修人我空,安住清净体,叫小乘。中乘,万法因缘生,万法因缘灭,虽然在相上面,有相在,但是常住空体,他也认为无住即佛,他常常在无住的体上面但还是没有破法空,还有一个法上面的修行。虽然能够弘法,他弘的是中乘道,常住世间,修诸功德,像七地以下的菩萨,都不是大乘的;他没有证到大乘,但是有大乘的信心,但是没有发勇猛的大乘心,他会退,叫中乘人。大乘者,是为了利益众生故,以无住之心利益无量众生,以无住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住心行于布施,这叫做大乘心。以大乘心就是利益众生,常在法上面接引无量的众生,看到一切众生都是无量的光明。度众生无众生可度,但是又能度无尽的众生,所以在此世界看到所有的众生都是光。

  他从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一切戒不犯,忍辱圆满,达到无生法忍,身心柔软,慈悲喜舍都具足,忍辱具足。对于人来讲,持戒、禅定也具足;布施舍我,没有我了,以众生为我;禅定具足,般若具足,像这样的人叫大乘者。善护嘱,就是护嘱于般若经。为大乘者说,就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最上乘者说,就是把这个般若教给别人。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实知是人、实见是人,皆成就不可称、不可量、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假设有人能受持,如来为发大乘者说,就是为发菩提心的人说,就是自利利他的人说。发最上乘者,就是能够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像六祖大师,五祖选择了六祖大师,因为一,六祖大师能发大乘心,在一小法里能修忍辱故,身上绑着腰石在那个地方摏米,能够舍去自己的生命,但是心中非常清净自在。他从广州步行到黄梅,为求法故,这就是大乘。还有过去的很多的祖师,千辛万苦,这都是大乘者,为了利益众生故,修诸大乘之教法,觉得汉地的教法不圆满,跑到西藏去取经,就为了取最上大乘之教法。如果把般若之义分布于天下,把般若经告诉别人,就是为最上乘者说,广为人说,像这样的人,叫做大乘者。小乘者,就是自私自利,只为自己着想,念念阿弥陀佛很清净,不以无住之心,做大丈夫之事,不是荷担如来家业。并不是说当家叫荷担如来家业,也不是建寺庙,一定以般若会之于众生,才能够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以般若经来给与众生,此人不叫荷担如来家业,你担也担不到。有人想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太愚痴了,或者业障太重了,你烦恼重重;你嘴巴上面说,我要去荷担如来的家业,其实你在背后马上就退心了,你怎么荷担如来家业?像六祖大师信心不逆,那个心终始不退。虽然在猎人队里面但他充满信心,在里面现大丈夫相,常常劝那些人学佛,度化他们。在猎人队里面,他的心一点都不会惊动,仍然把金刚经会于心,在里面去行持,以般若心来会于心。只有你把这个般若经告诉别人,才能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不是说就这部经典叫般若经典?那也不是。其实很多般若经,大般若经那么多,《华严经》、《法华经》有没有般若呢?也照样有。《妙法莲华经》三乘就是代表发大乘者,大显小,小显大。像须菩提他本来就是佛了,示现阿罗汉,就是以大现小。还有以小显大,就像我们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们现在就是以小显大,我跟你讲,我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本来还是一个凡夫啊,但是我发这个心。以小显大,以大显小。像阿罗汉,有的你看是阿罗汉,其实是大菩萨再来,示现的小,也有示现大。不管他是示现大示现小,释迦牟尼佛在《妙法莲华经》里面讲,三乘者就是大和小的区别,有现大乘有现小乘,是对于众生心来讲。不现大小乘众生怎么度呢?因为众生都有大中小乘,你像极乐世界还有三辈呢,有三辈就代表众生根机不一样,但是后面又讲了,释迦如来唯说第一乘、第一谛法,无二亦无三,其实没有什么三乘,只有一乘,一乘法叫无上乘,这个无上乘就是般若。

  释迦牟尼佛在《华严经》里面说十地菩萨,十地就是三贤,三贤就是十信,十信就是众生。十信在哪里呢?就是众生的境界,每个众生都有佛性,就是信位。三贤位,就是上会于佛,发菩提心成等正觉。十住就是佛之住,十行就是佛之行,十回向就是佛之回向,他有信的。十住位安住佛不动,就是阿罗汉体。发心断除自己往昔以来的业、习气,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遍法界故。有人持一心遍法界故,进入到法界众生心中去,破我执到法界里面去,叫三贤位。而三贤位都是依佛而住,没有一个说他是佛,都是依毗卢遮那佛依本性而住。到十回向就是八地菩萨了。到了八地菩萨的时候,佛陀劝请发愿,就是超越众生知见,进入佛的知见,以佛来劝请。佛陀劝请直接取力、取智,他本身功德圆满,取力量,力就是相的意思。我有愿必有相。假如说我手捏起来,愿就是心,然后拳头叫力啊。我没有愿,那不就捏不起来吗?我心不发力,我心不发愿,可以吗?我心里面没有心的愿,我手的力量就越弱,这个力就是九地菩萨,这个愿叫八地菩萨,叫愿波罗蜜、力波罗蜜,然后还要修后得智、根本智,叫智波罗蜜,利益一切众生,还要会于众生的心。看到这个众生应该这样度,那个众生应该那样度,要修妙观察智。修四智是非常难修的,要入一切众生藏,要入一切众生平等智,要入一切众生妙观察智,众生种种差别之相,众生种种平等之相,众生种种藏相。你的藏的种子要变成清净的种子,把你的平等心要修出来,把你的妙观察智,你以什么心建立什么样的解脱,都要把它修出来。所以到了十地菩萨还有一段时间呢。但是都是依佛,到了八地菩萨就可以知道毗卢遮那佛了。毗卢遮那佛里面有没有地呢?什么十地、十住、十回向都不存在,毗卢遮那佛是独立的,他没有众生,哪还有众生呢?所以在毗卢遮那佛就是金刚体啊,没有众生可度,也没有佛可成啊,他是法报化一体。所谓众生生灭则如来有生有灭。如来灭是无生无灭,众生灭还有六道轮回。你不要以为你死了就没有了,还有六道轮回啊,所谓灭是一个假灭,其实还在六道轮回,那究竟六道轮回是灭还是不灭呢?其实没有灭,原来众生也是不生不灭的。众生不生不灭,如来就不生不灭。好像如来也有生有灭。生灭是假,是我们的幻觉。其实众生是不生不灭的。如果众生有生有灭了,那死了不就没有了?为什么下辈子还有呢?证明众生本来不生不灭,只是变化而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是你有变化而已,其实是不生不灭。善就是恶,恶就是善,就是一体。你做恶念就有恶相,你做善念就有善相,其实善恶是一体是变化而已。那一体是什么?就是如来。所以佛跟如来不二故,众生不生不灭如来就不生不灭,所以如来是从始到终都是不生不灭的。我们现在看到相好像有个相在,有个生灭在,如果没有生没有灭就没有相。我们下辈子投胎的时候有没有相下辈子投胎了呢?其实没有一个什么相下辈子投胎了的。因为都是我们的闻性。因为众生执相有相,执身成精,执影成形,其实它只是一个影子而已,是你心中之影。你执着有影子代表如来有影子吗?其实如来无影啊。没有影是如来会,有影是众生心执啊。所以你现在看到的都是如来无,没有这个体的。如来无体则众生无体,所以众生没有相,众生没有相如来就没有相。为什么要无住呢?因为众生本来无相故。法身、报身、化身都是无相的,法报化就是一,在《华严经》就是毗卢遮那佛,在《妙法莲华经》就是最上乘,在《无量寿经》里面就是阿弥陀佛光明无量寿命无量,哪有什么你成佛不成佛?你的心是寿命无量,你的身体光明无量,哪有什么我成佛呢?他已经究竟圆满了。寿命无量成等正觉,光明无量众生度尽,寿命是对法身来讲,光明是对报身来讲。究竟觉,你现在有一念心觉,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化身。你这一声阿弥陀佛是你念是我念?你说我念,我在哪里呢?现在过去未来心了不可得。你念的阿弥陀佛在哪里呢?谁在念呢?没有我,你干吗要执着于我念呢?你念的那个阿弥陀佛的念是不存在的,全部的是一个大阿弥陀佛。所以从净土法门,也是这种说法,所以我们要会到此意。所以不可称,不可量,不可思议功德。如果把般若通达了,《华严经》、《法华经》、《楞严经》,你随口即来,你马上就可以会到。说与不说,如果你能够把般若通达了,你就是荷担着如来的家业。如果你不能够了解金刚经,你就不能够荷担如来的家业,那你肯定还在妄见,不能够具足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的功德,不能够显现出来。南摩阿弥陀佛!

  

《《金刚经》系列开示 79》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