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世尊爲什麼要開顯般若?聞般若之力會得何妙用現前?不依般若之力會怎麼樣?以般若之力如何得性相圓融?
世尊爲什麼要開顯般若?因爲衆生無始以來,流轉叁界,不了知實相故,安住在妄心之中,不顯般若不能顯無住之心,如來自顯,如來自己顯出來的無住之心,釋迦牟尼佛叁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在世間行住坐臥四大威儀,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如果不開顯般若,衆生也沒有辦法認識到衆生本來無住之心,就是我們現在的出家人再有大的智慧,如果你不說般若,衆生見到你這個相,也不能夠了知實相,因爲衆生妄執故;執著于妄見;不能開顯;說般若的目的,就是起令衆生生起無住之心一刹那時間就能夠信受佛語,能得刹那時間供養無量諸佛,因爲對無住生出信心故;刹那時間能出離叁界苦海,爲什麼呢?因爲無住能生諸法故,無住之心能生佛法,聞般若的目的,就是令衆生起正確的知見,聞般若無非令衆生進入正見;正知見,不要進入邪知見裏面,因爲衆生無始以來,一個是貪嗔癡慢疑一個就是知見,我們無始以來的知見很重,一個就是貪嗔癡很重,聞般若令無住,刹那時間能離開貪嗔癡慢疑,無住進入佛的知見能離我見,順存法意,順存佛陀于法修行,如果你不了解無住,就有住之心,一旦有住就我見生起有我見沒有辦法進入正見。
聞般若之力現生中能證無生,能親見無量諸佛,能生無量淨土,聞般若之力能除二邊執著,就是空有執著;衆生或執著于有,或執著于空;聞般若之力,一切法無住之心,是空有不二之法,因爲不住有,因爲你無住故不住空,不舍法故,不舍法是不住空,不住心是不舍有,不住空不住有,不離二邊執法,聞到般若之力,令衆生的心不會建立二邊空有之法,令衆生乘這個無住之念,無住之心上面建立的一些法成就,令衆生得大福;得大慧,因爲無住得大慧之力;無住之相得大福,有大福有大慧,大福大慧現前,則名諸佛;因爲無住則生實相,無住則生清淨,清淨則生實相,實相無相,無相實相,所謂實相非相,非相即是實相,如來說實相即非實相,名實相,什麼叫名實相呢?有大福故,有大慧故,什麼叫非實相呢?無住故,因爲沒有住的心,是故你相大,你福大,你慧大,如果你有住,你相就小,慧就小,實際上沒有慧。爲什麼呢?有住就生妄心,妄心裏面哪有慧存在呢?哪有福存在呢?哪個福慧,有住就是妄見,有妄見就有四相,有四相就有叁界,叁界的本體本來就是虛幻的,如果你有住了,叁界就生;叁界一生,就無福無慧;無福無慧,只生妄見;所以我們一刹那時間,能信般若之力,能離開二邊,進入佛慧,聞般若之力得體上,現量上的受用,因無住得清淨故,因無住于法得法上……破法執故;得無住之心破心執故;因破心執得清淨故,破法執,得莊嚴故;成就報身故;破心故,能得法身清淨;現量上面能起妙用。
如果不以般若之力,現量上的妙用就是妄見,以般若之力清淨來自于法身,莊嚴來自于報身,所以此相此心現量受用,不以般若之力,你現量上的受用都是妄見;依般若之力,此相此心能遍法界故,能入法界故,入法界是心,遍法界是相,你的心入到法界,你的心在相裏面,此相就是我心,此心就是我的相,心相一如,不二;徹底的沒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聞般若之力能起妙用,現量上可以妙用現前;所以體用現量得到大力;而聞般若之力,令我叁心不可得故,爲什麼?現在過去未來叁心因未聞到般若之力,沒有我現在過去未來,現在是無住之心,一切衆生心是我佛心,無住則遍法界,一切衆生心我心故,那有現在過去未來呢?以般若之力,此心沒有現在過去未來,此量也就是說法界是我心故,一切法界是我心,哪有我人衆生壽者呢?就是說遍法界無體,現在過去未來無心,現在過去未來只是心量,法界是指相上來講的,遍法界是相,都是我一個相,現在過去未來是我一心,一心遍法界;橫者遍法界是從相上來講,豎者叁界從現在過去未來講;現在過去未來是對心來講,盡虛空遍法界是對相來講,此相此心,此相是我報身相,此心是我之本心,一切衆生心是我本心,一切法界相是我本心之相,此心是相中之心,此相是心中之相,心相不二故;就沒有衆生,沒有諸佛;所謂諸佛就是無住之心,清淨之體,叁心不可得故,沒有叁心之體,要悟到這個道理;
也就是說聞般若之力,得性相圓融;性指我們的心,相指法界;如果你聞到般若之力,不是在相上另外找性,見性見性相上悟體,就是見性;而你見性識相見相即體,見體即相,就是說在相上見到這個理,就是性;依這個性而見法界,叫做相;性相一如,不二故;所以呢性相圓融;圓也就是說無住,無住即圓;融就是法界融成一心,所有法界相是我一心中顯,所有衆生的相都是我一心中顯現出來,這叫做圓融,圓融不二;所以呢性相一如;此名此相是不二的,也就是我們的心跟法界是不二的;圓融無礙啊;聞般若這個體,我們要悟到這個道理;所以故說般若。
般若是性,布施是行;無住布施
“是故菩薩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色布施”;“若心有住,則爲非住;”“須菩提。菩薩爲利益一切衆生。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衆生則非衆生。”前面講“若心有住,則爲非住”,後面講“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菩薩是空有不二的法,菩提薩埵,菩提心空,心空無住,薩埵法空,心空法空,法空心空,光有心空沒有法空就是阿羅漢,光有法空心上不空是衆生的妄見,心上不空就是有住之意,所以心空是阿羅漢,法空是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不應住叫做心空,叫菩提,色布施叫法空,叫薩埵;不住色布施二相具足;就是說我們布施的時候,我布施錢到寺廟來,這個布施的心不應住,你住了這個心叫做心住,心有住就是凡夫;因爲心有住,則你布施就不圓滿;就不能獲得法上的圓滿。不離布施而無住故,則心法…就叫菩薩體,阿羅漢是心無住但是不行布施,我心對一切法不住,但是他不行布施;布施是對于行爲上來講,般若是對無住體跟般若相應,布施因爲般若是性,布施是行,此行與法相應故,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就是利他的,但是不住是自利,布施是利他;無住之心是自利,而行布施就是利他,叫自利利他;自利者心空,利他者法空,心空,法空是謂菩薩;
是以不應住色布施,色裏面布施已經含攝了什麼呢?因爲前面已經講過:般若爲首,布施爲行,忍辱爲用;忍辱是來自于布施體,以無住爲體,以布施爲相,才有忍辱爲用;如果你沒有前面的般若無住之體,哪你的布施就是有相,有住就有相,有相就不能得忍辱,你忍辱不能現前,爲什麼不能忍辱呢?因爲有住故,有住就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就有叁界四生生起,有了叁界,那你忍辱就不會達到無生法忍;你這個忍只能是心忍或是法忍;無生法忍是以無住而生起的,如果你沒有無住之般若體的話,不可能達到無生法忍,沒有般若無住之體,一切色聲香味觸法的……,色是代表一切法,布施代表行,布施是成就持戒忍辱精進禅定,如果你不布施不能獲得五波羅蜜,你沒有無住般若,那你持戒忍辱禅定都是有住之心,而有住就是人天福報,還在五蘊魔之中,五蘊魔裏面所做的就是色受想行識,色受想行識就是五界,就五相生起,你無住色布施,那你的布施裏面就沒有我相生起.
以六度波羅蜜爲行,無住爲性,忍辱爲受用
那你的布施一相上就能成就忍辱持戒精進禅定,無住故;在此世界做一切事情無住啊,能成就六度波羅蜜,是以六度波羅蜜爲行,無住爲性,忍辱爲受用,你不能忍辱是由于有住故,由于沒有獲得般若故,“須菩提,菩薩爲利益一切衆生。應如是布施。”怎麼利益衆生呢?也就是說令一切衆生離相,真實利益是讓衆生生起無住之心,因爲無住是成佛故,成佛叁身就是法報化叁身,一念無住之心成就在布施上面,因爲你無住成就性故,因爲布施能成就六度故,六度是對于利益衆生,無住是跟般若相應,叫自利,無住行布施跟六度相應,而對忍辱。所以衆生首先聞般若而行布施能得六度波羅蜜,自利利他圓滿,無住是法身,六度波羅蜜是報身,現前得忍辱就是受用;法報化就現前了;忍辱就是世間呢,在這個世間才有忍辱啊,釋迦牟尼佛在此世界五百世做忍辱仙人,這忍辱的受用就是化身,六度波羅蜜具足,無住行布施故,布施得菩薩莊嚴,那就是報身,它依般若故得無住就是法身,法身是忍辱之體,報身是忍辱之相,忍辱是化身是用,是以法報化現前故,爲利益衆生無非是令衆生離相,如是布施。
攝一切法只在無住
什麼叫布施呢?攝一切法只在無住,也就是說布施裏面能攝一切法;布施就是利他,因爲布施是舍就是空義嗎?因爲你能布施就是舍的意思,舍和空是相應的;所以持戒亦如是,爲利益衆生故,你爲什麼要吃飯穿衣睡覺呢?爲利益衆生故;你打掃衛生啊,做寺廟啊都是爲了利益衆生;因爲利益衆生,一切法止在哪裏呢?止在無住;如果你有住,後面他會講到,若你有住,則名入闇啊;則無所見嗎?而你無住的話,就象見到太陽一樣,可以光明遍照,所以我們在一切法,無住一切法而行布施,布施體裏面布施就是無住之意啊,你想一想,持戒和不住持戒,不住持戒而持戒,不住放生而放生,不住行善事而行善事,吃飯不住而吃飯,睡覺不住而睡覺,你安住在不住體上面,你一直這樣的安住著,一切法無住故,如果你真的是這樣做的話,那能不清淨嗎?那你想一想;我們呢?住于法而行布施,持戒就住在持戒上面,忍辱就住在忍辱上面,布施就住在布施上面,放生就住在放生上面,常常對一切法生起住的心,卻不知道無住之體。
何謂無住?過去無牽挂(相)未來無攀緣(相)當下無著;何以無住是不可思議妙法?布施攝諸法,攝一切…
《《金剛經》系列開示 76》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