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裏來很清淨,你回家去還是要清淨,你要把這種實相變成你家中的實相,常常保持一個平衡;這種實相般若一直跟你相應,所以“若心有住,則爲非住”。
大般若經裏面講:不住一切法,即是住般若;我們一般人認爲不住一切法,就是不沾一切法了,認爲不挨一切法是謂不住一切法。前面講“菩薩但願如所教住”,什麼叫如所教住呢?應該如是觀與般若相應的,即是無衆生可度,無佛可成;不能說度衆生的體不要了,法亦不要了;這就偏于空了。
般若之心跟一切法不能離開,這個叫做般若;不住即是;這個叫做“當應如所教住”。不能夠把它分開來說。有人說離一切相,是謂不住,這等于是斷見,偏見;
在一切法裏面,我們應該生起無住之心。無住,非住。我們有住的這個體則爲非住,意思是說,雖然我們好像還有一個無住體可住,但此可住的這個體是非住。比如,現在我的色聲香味觸法,就是我根我塵,那我住在色聲香味觸法的根塵裏面;這是有住還是無住呢?有人講,這個都不應該住,那就麻煩了,這就大錯特錯了;爲什麼呢?若心有住,則爲非住;若心有住,若字是你感覺到自己住的那個東西這個是非住,爲什麼呢?你的意裏面已經離我了,這個法已經變成我體了,你已經安住在法裏面了,那個住叫什麼呢?叫非住。不是住。有人說,我住在那個非無住的體裏面,那個也是住,我們應該舍掉;那就麻煩了。因爲色聲香味觸法、眼耳鼻舌身意那是成就我們的忍辱體啊,也是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體啊,也就是成就自利利他的心,如果你把這個都舍掉,利他的心就沒有了,一切法是利他的,你把利他的心舍掉了,菩薩心就被舍掉了。你眼耳鼻舌身意不在色聲香味觸法中沒有住色生起的時候,這本來就是無住體,這是一個相反的說法。佛陀在這邊叫我們在相上無住,在那邊你已經在無住的體裏面了,你不要再懷疑他了;這個就是無住之心,你不要認爲你還在住。所以像阿羅漢一樣,明明已經證到阿羅漢了,還是不相信,問佛求證,我是不是真的證了阿羅漢了。連阿羅漢都懷疑自己沒有證到阿羅漢,那我們現在的修行當然在懷疑之中了,懷疑自己無住,這個無住的這個體還住在無住體上的話,是不是也叫做住呢?佛陀說“若心有住,則爲非住”;解剖我們的疑惑,認爲自己好像有住。這個有住能生什麼呢?能生大力能生忍辱,不然你就會懈怠了;或者說你在色聲香味觸法裏面就不能生出大心,不能修出忍辱。在一切法上不能忍辱,你就是離開一切衆生,離開一切衆生就離開了佛,離開衆生離開佛就偏空,一旦偏空就徹底的非想非非想處天了,連佛都沒有了。你不知道佛正安住在衆生的菩提心上面。
衆生往往業力非常的重啊,不了解無住,不了解色聲香味觸法眼耳鼻舌身意是識身故,是故講阿彌陀佛的目的是幹什麼?就是令衆生以有住之心進入我們念的南無阿彌陀佛,其實是無住之相,因爲我們講阿彌陀佛光明無量,壽命無量就是我們介紹的般若之意。我們憑空中無住很難做得到,但是我們在一念裏面會到以後,在念南無阿彌陀佛會到這一念之心,能生出感恩之心,因爲對恩上來講我們會的非常快速,對我們自性來講會得非常慢;爲什麼呢?因爲衆生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不真實啊,不真實他就重視自己的妄見,妄見就我執很重,我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啊,其實就是個妄體,因爲我們感受到此世界很苦,你叫我們現在來包容這個世界,非常困難的。
所以講阿彌陀佛的目的就是要我們生報恩心,感受到阿彌陀佛的慈悲,他的大愛來感化我們,令我們對佛陀來生起這種信心,其實西方極樂世界建立這個九品,金剛經也有叁品,第一個聞到般若什麼校量功德,……第二個校量功德,……第叁個校量功德,……而這個校量功德都是不一樣的,也就是福德就是不一樣的,而福德不一樣,衆生生的地方肯定就是不一樣;到最後入般若之門達到究竟成佛;那肯定是五百世做忍辱仙人,跟那個是相應的,這個才是無量壽經的上輩往生者,上輩往生者,就是現生可得叁法忍的,心忍,聲忍和無生法忍。所以真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能見佛者,一定是跟般若相應的這個體。聞到無量壽經也好,聞到般若他是不二的。如果你聞到般若能懂得此意,抓住不放的話,你也是上輩往生者。
爲什麼呢?聞此經你能通達此意的話,如果你忍辱能夠成就,你就成就八地菩薩功德,你像六祖大師,一聞般若就是八地菩薩,是八地菩薩所示現的,那是從我們因地上講;報身上他聞真如的那一刹那的承當,是如來。六祖大師爲什麼不說自己是八地菩薩呢?他不會說的,爲什麼?他接受的那個知見絕對是如來之見,所以是佛,他就是佛的這個體,他當體就是如來啊!所以他聞到金剛經當體如來之見,即究竟覺,他安住的體獲得的果報不可思議。所以他不講他自己的果報,他只講他聞到的真如,他爲什麼言辭道斷、不立文字呢?就是要我們會于如來之見。只要你知道六根六塵就是我的法身,法身是我六根,報身是我六塵,大家都是一體的,那麼他無處不在法報的體上面,所以法身是圓滿的,報身是圓滿的,所以他當體就是化身,所以他在此世界的示現就是八地菩薩。八地菩薩以下就屬于化身佛,所以六祖大師一聞就是八地菩薩,他不講衆生的八地菩薩,直接講報身跟法身,法報圓滿故,沒有什麼菩薩的概念,所以法身佛無住攝于十方諸佛,報身這個法攝于菩薩,衆生在這個化的體裏面。
你想一想,六祖大師不會說我攝于十方諸佛吧,他不會說我攝于十方菩薩吧?他不說我來攝于十方衆生吧?他不是這樣,他說應該是無住無念,無住就是根,無念是塵,無住是諸佛之體,無念是菩薩之體,無念之體是法界。無念是菩薩之體,就是報身;報身是圓滿的,法身是圓滿的,就是沒有菩薩可得;也沒有諸佛可得。沒有諸佛沒有菩薩就直示我的自性,所以自性法報化都是具足了,他這個化身裏面是化身,報身裏面是報身,法身裏面法身體。也就是說我們真正聞到究竟處時,如果我現在是諸佛的這個體,我一定知道法身是我身,因爲十方諸佛跟法身是一體的,因爲諸佛是究竟覺,所有的諸佛只講一尊佛。報身菩薩就有二種,一種是果位上的菩薩,它就知道報身只有一個,他獲得圓滿的報身以後呢?就是佛就有報身,報身裏面沒有另外的菩薩可得;因爲報身的體是報身佛。沒有獲得報身體的人,像七地以下的菩薩,他就沒有悟到這個道理;他認爲我是菩薩,我在報身莊嚴裏面,他不知道自己所住的所有的體是沒有我的;他的報的相就是報的體,所以叫報身。
我們的六根,就是現在根是無,是沒有生和滅,但是我們認爲是有生有滅,有生有滅的這個根就是塵,根塵是一體的,在我們心中顯現出來,這種顯現對我們來講我們不知道,但是對于佛的化身來講,他是知道的。如果釋迦牟尼佛來,他是知道的,他知道什麼呢?如來的化身跟衆生的根是不二的,他就是法身;跟衆生的報身是不二的,他就是報身;我們衆生不知道報身就是如來,不知道法身如來,沒有法身沒有報身那來我們現在的化身呢?我們現在的化身是如來救度的方便體,但是我們迷惑所致,其實我們沒有化身的,只有一個法身跟報身,報身還是度菩薩的,莊嚴體。迷惑的人總認爲我們有另外的一個報身,如果我到西方極樂世界,卻不知道你全部的德全是彼世界的體。
就像我拿到杯子,你不知道全部杯子就是玻璃,但是我們認爲杯子是我的,我認爲我在杯子裏面,好像我跟杯子是二個人一樣,二個人是由于你妄執所顯,其實是一體的。也就是說六祖大師悟到一個什麼呢?法身就是無住,報身就是根塵之相,法報已經圓滿了,他就是佛,化身了不可得,法報化了不可得的體裏面就是如來。六祖大師跟佛是無二無別的,在此世界安立的是什麼呢?是斷言詞,無念無住。沒有什麼菩薩,連這種名字都沒有。所謂菩薩就是我們看到的相,所謂諸佛就是這個相的根即六根;所謂的菩薩就是六塵,所謂的衆生就是我們根塵的執著;衆生不離開根塵,根塵就是衆生有什麼區別呢?菩薩在哪裏?沒有什麼菩薩,直心他不講菩薩,因爲佛的法身佛的報身佛的化身,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啊;衆生有菩薩之念,都屬于妄執。如果你會到此意,菩薩以無住之體而住。那麼說我們親近于阿彌陀佛;親近于金剛經的本意,你今天聞到金剛經聞到此意的時候,能夠得正定,就是正知見,不是邪知見;你法身報身化身的一刹那之間,你跟六祖大師完全是合一的,完全是一心的,只要我們有大心有力量,此悟之體確實就是六祖大師之意。
因爲六祖大師就是悟到這個,那麼說我們心裏面了解了這個體,你無處不在安心之中,徹底的安撫了其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住這個心叫住心,無所住心還是有住,住什麼呢?住無住之心,“若心有住,則爲非住”就是這個意思;所以這個叫正定聚。聞到此心的時候,你沒有地方去了,所以六祖大師抓此一念,即是佛心,永不再退;只有這個心就是佛心,這個心就能生定,一切叁昧就現前。所以大家在這個裏面,一定要把心凝固住,靜下來你就會慢慢的生出他的實相,你了知很多的奇迹會顯現出來。這裏面有一個大安心處,這個時候,你把所有的什麼六親眷屬都已經放棄了;徹底的安住在悟到的這個體上面,然後安住著你這個心定的時候,能生一切法,一切法都從此心生出來;並且一切法都是佛法,都是覺悟的法,能正定故,就可以生出很多不可思議的妙用。
我的幻化叁昧體驗
比如可以生幻化叁昧,外面相上來講平等一心啊,這個世界上面如幻如化啊,沒有我執啊,煩惱都會沒有的,從內心中生出定力,十法界不生,唯生出佛的法界。比如我今天晚上一直在定中,爲什麼呢?我徹底的安了,我沒有牽挂了,不是說做佛事賺了多少錢啊,沒有在外面有什麼事牽挂啊,我徹底的安心了,安心了就入定了,我…
《《金剛經》系列開示 75》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