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圓滿在衆生心中。也就是說你能夠對此一念獲得信心圓滿,沒有任何的缺,也就是說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自利利他念念圓滿,沒有佛可成,沒有衆生可度,無始以來成佛度衆生,也就是法報化現前,也叫做自利利他圓滿。這裏面其實我們平時講的法是這樣講的,什麼叫自利利他圓滿?自己要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我要成佛,到了八地菩薩的時候,不但我要成佛,像阿羅漢,我要達到解脫,這就是叫正覺心,成佛;第二個,我要修得功德圓滿,到八地菩薩;八地菩薩他的功德是已經圓滿了,其實他也就是佛了,叫做菩薩安住的佛;阿羅漢其實也是佛,相似佛。
菩薩叫分證佛,而菩薩發願把自己現前的這一念功德,要把他的功德修到衆生心中去,令衆生心中的一念得圓滿。
比如衆生一念阿彌陀佛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其實只要一念就去了,我們只要一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到西方極樂世界了。我們爲什麼念那麼多念還不能去呢?就是你沒有聞到。其實你不知道在阿彌陀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成佛的那一刹那,叫做圓滿。什麼叫圓滿呢?你念南無阿彌陀佛的這一念功德,是在衆生心中所有的圓滿相,阿彌陀佛令你的持戒的一點微淺之功德,能得到十方諸佛所安住,他有這麼大的能力,令我們持戒;爲什麼呢?他把他的功德回向給衆生;令衆生在此世界修微淺之功德,能得成佛故;這叫自利利他圓滿。
爲什麼一粒沙子也是究竟的圓滿?
釋迦牟尼佛在自利利他裏面也是圓滿體,他成佛了,不圓滿,他就不能成佛。釋迦牟尼佛,他把他的功德在衆生心中,在我們這個地方我們看到的好像是不圓滿的。但是釋迦牟尼佛在衆生心中是圓滿的,他沒有衆生可度,我們現在就隨便的拿一樣東西出來,一本書拿出來,如果你到報身裏面去以後,你就可以看到,我拿在手上的這一本書,是非常的圓滿,都是釋迦牟尼佛因地所修而來。所以你現在拿到這本書,是釋迦牟尼佛無量劫兆載的修行,他的功德聚在這一本書上面,因爲你有住故,不能獲得他的果德,事實上你不知道,這個在報身莊嚴裏面他是非常圓滿的,他是圓滿體。他自利利他得到圓滿了,所以你現在每一塵每一刹每一粒沙子,對于佛陀究竟上來講,他已經圓滿了;所以這個叫做自利利他圓滿體。如果還有自利利他不能在衆生心中建立圓滿的話,就不是圓滿了。
像觀音菩薩、文殊菩薩這些人圓滿了沒有呢?這些人是倒駕慈航,因爲我講過這個古佛再來的菩薩,是倒駕慈航,從果位上過來的菩薩,他們已經圓滿了,示現方便的。但是我們要從因地上,自利利他達到圓滿,是很困難的;但是從果德上來的人,非常容易。所以觀音菩薩這些人他都是一個圓滿的佛,是倒駕慈航而來,從果位上來的,他在此世界示現于衆生,實際上不存在圓滿不圓滿體。那我們不是果位上功德的人,我們只有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果不到西方極樂世界,或者到某一個佛的報身土裏面去,你才能夠得到圓滿。因爲阿彌陀佛是圓滿十方的果德,所以十方諸佛都在阿彌陀佛的果德上面圓成圓滿;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最爲穩當。我們這個果德,在衆生體裏面,有二個體:一個是未成佛的衆生,就是菩薩,菩薩正在衆生心中修,現在我們在這個大悲體裏面,對如來說他是圓滿的。
所以我們信佛,就要信你的當下就是圓滿的佛的國土,你要相信你現在所有看到的這個體都是圓滿的果德,是釋迦牟尼佛是十方諸佛的果德,因爲他的果德正好是應衆生的心,如果不能應衆生心,十方諸佛都不能成佛。阿羅漢不能應衆生心,菩薩還沒有圓滿,只有佛圓滿了,佛陀的圓滿了,證明我們衆生的心地就圓滿了。如果你一念會到了,你就不可思議。也就是掉過來我們講般若的時候,還是這個意思:叫我們相信當下這一念就是我們究竟的心。有人在講金剛經是這樣講的,有人講佛陀的果德是那樣講的,這樣講一下,那樣講一下,無非是讓我們承當,釋迦牟尼佛說這個世界一塵一刹都是阿彌陀佛光明,他到東方世界,南方世界、北方世界他的空間,他理事無礙和事事無礙。
什麼叫理事無礙呢?理是心,事是法界,他能夠一念之間,與十方世界是相應的,並且事事無礙。什麼叫事事無礙呢?就是說這邊的光與那邊的光都是遍滿十方,這叫做事事無礙。不會說我們從這邊就不能到那邊去,只要你在這個光裏邊,既能印到他那個光,比如來講吧光光互攝不可思議的境界,他是說這邊光照到那邊光,那邊光又照到那邊光,每個光只要你一念到那裏邊去,只要你把這個世界拿起來,大千世界就都拿起來了,任何一個世界都可以把叁千大千世界拿在手上。就一粒沙子拿在手上,都可以把十方諸佛國土拿在手上,爲什麼呢?他這一念光攝取十方諸佛國土,他方世界所有的光裏面都有十方諸佛的國土,都在一念刹那時間在我們心中所建立。所以我們在這一念裏面叫做事事無礙。這叫事事無礙。
我們這一念心是一樣的,這個是在阿彌陀佛那邊講。因爲阿彌陀佛有法身有報身,有化身呢;菩薩也依此而安立,十方諸佛也依阿彌陀佛而安立,那十方衆生不是依此而安住嗎?所以他應十方衆生心不是一方的,即十方諸佛、菩薩、聲聞、緣覺、六道衆生,只是衆生能悟而已,地獄餓鬼畜生他不能悟而已。但是有根性比較好的人,他也能悟到這個道理。講金剛經他是從這邊講,不是從那邊講。法身報身,一念無住即法身,無住之相即報身,此相是無住之相,此心是無住之心,一念覺就是化身,有法身有報身就有覺,我們的一念覺心是由法報而生,所以說法身報身就是我們從這裏面一念承當,當下這一念承當的體,就是無念無住,妙用現前。
所以告訴你會于金剛經,確實是比較難一點,講金剛經大家很難聽得懂,如果講阿彌陀佛,大家一下子就聽懂了。因爲講阿彌陀佛他有願力的方便,所以我們一聽就知道,原來阿彌陀佛這個現在過去未來,十方諸佛在阿彌陀佛佛光裏面。這個禅宗裏面他是心光,以心來受,所以金剛經我們信好難信的,爲大乘者說,無量壽經也是爲大乘者說。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就是要我們生起無住就是毗盧遮那佛的心,無住即毗盧遮那佛,理跟現在這個無住平等之相,那麼我們會于相,徹底的舍妄,叫覺之心就是化身,所以此化身、此法身、此報身一念相應,刹那時間法報化,就現前了。所以我們立即對此世界生起如幻如化的心,沒有我了,這個世界沒有個我存在。然後你安住在這個體上面,一定在當下生起無上的信心。如果我們要是菩薩,就應該如是法,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對此世界生起無住之心,生起無我之心,就是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法相和非法相,就是不離此不離彼。所以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叁種菩提心,大家一定要清晰。叁心在一念之中,不要只發一個小心,十方諸佛出世,要令一切衆生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如果你不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可能就不是菩薩,有住故。菩薩跟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是相應的。所以我們從這裏可以觀察到,我們修行的得,我們修行的失,我們修行的無得無失,我們修行的真實體與虛假體。後面講:此法無實無虛啊,無有一個實的體也沒有一個虛的體,衆生有實就是執著的相,虛就是心中常常不能安住。南摩阿彌陀佛。
《《金剛經》系列開示 74》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