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系列開示 75

  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這是釋迦牟尼佛自己親證到與般若相應的這個法,就是無生法忍。

  前面是講忍。“又念過去五百世做忍辱仙人,于爾所時,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這是釋迦牟尼佛五百世做忍辱仙人。

  前面只講到釋迦牟尼佛爲歌利王割截身體,于爾所時,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這裏面是過去釋迦牟尼佛在燃燈佛前,釋迦牟尼佛因地修行,考驗他的般若之心。我們聞金剛經,聞到究竟第一谛法,聞到般若實相,是不是真的能夠安住在我們的心裏面?一個是聞,一個是思維,第叁個是修。聞到般若,聞到法,這個法本來是通達于叁心的。聞到通達究竟之佛性,跟我們初聞的這個心是相應的。但是我們衆生跟佛的這種初心,往往不能相應,因爲我們無始以來動妄識,以意識來做事,所以初聞般若不能夠立即與它相應,通過思維以後,與實相相應,産生現量上面獲得的一些解脫的體,相上無住體,獲得聞思修叁個體。聞的體就是佛陀的真如,修行産生我們現量上面的觀察,然後親證無生法忍。一般我們衆生對般若不感興趣的話,或者對于觀察也不感興趣,我們只看到的是一個事項,就是我們現在所做的一切事情,這些事情能不能與般若相應呢?真正與般若相應的人,從事項上面應該是什麼反應呢?應該就是忍辱二字。忍辱這個體,又來自于般若的聞。沒有般若之聞,怎麼會有忍辱之相顯現呢?因爲忍辱是修,它通達于六度啊。釋迦牟尼佛證悟了佛的果德。

  前面講無住,度一切衆生不應生度衆生之想,就叫我們生無住之心,不應該有住的這個心出來,就是破除我們衆生的身心執著。後來又講佛陀有大身,破衆生對法身的執著,令衆生見到法身,無住就見法身。又令衆生莊嚴自相,不應執著得莊嚴廣相,令衆生見報身。後面講叁十二相,叁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叁十二相,就是衆生的心。在衆生心中應現的叁十二相,在菩薩心中應現的莊嚴之相,在毗盧遮那佛、十方諸佛前面會的無住之相,這前面一直在破,無非是開顯般若,並不是一個般若的體出現,是不離諸佛、不離菩薩、不離衆生,又會諸佛、會菩薩、會衆生,不離不棄的真如知見在我們心中顯現出來。講般若無非是開顯這個,令我們衆生産生一個觀照。並不是說寫兩個字叫般若,這個是錯誤的,應該是般若就是它的實相。

  釋迦牟尼佛從聞到般若,已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證明他已經聞到般若之體,以般若之體産生觀照修行。因爲般若之體,在佛陀的法性裏面叫如來知見。在衆生是究竟成佛之見。而究竟成佛的知見又叫真如。真如其實離心緣相的,就是一切相上面離心,叫離心緣相體叫真如知見。如來在我們每個衆生俱足的聞性,只是我們被無明的煩惱遮蓋了,在聞到這個體的時候正好是我們心中被雲遮蓋的自性的本來的體。我們一聞到之後馬上就産生一個思維,並不是在外思維。因爲講般若是講實相,你聞實相的時候産生兩個體,一個對上一個對下,一個是對聞的法是相應的,第二個是對機,就是對衆生的迷。對上是會于如來知見,對下是會于成佛知見,成佛就是令衆生從迷而悟,也就是明心見性。你不斷的明心就能見性,你光是明心還不能代表你見到性。見性者就是真如了。明心而不見性者,等于還有世智聰辯在。你了解了這個心的道理,但是你不能見到它的實相,就不能夠開顯真如。開顯真如的體是什麼呢?第一它一定上會于諸佛,以無住之般若而安住其心。第二能夠舍去自己過去的妄見,就是忍辱。忍而無生,忍而無忍,因爲你在般若體裏面是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這個忍一定是無生法忍。在你聞到般若不斷的觀察的時候,雖然你現在的這個相沒有得到圓滿,但是同般若並沒有什麼障礙。所以聞到般若以後,這個忍辱不斷的起用。

  後面講“五百世做忍辱仙人”。首先是講歌利王割截身體,“于爾所時”,爾時就是講當下的意思。當下的一念和後面的五百世是什麼呢?當下就是聞的思考,思一定在當下,爾時就是當下的體,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如果節節肢解時,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啊,就是當下的心。當下的心是思是般若相應的那一刹那,一定會産生一個無有瞋恨的效果,這是跟我們衆生聞到般若當下的心是相應的,沒有講到在利益衆生。

  五百世,釋迦牟尼佛在五百世修行的過程之中,都是以般若會于諸佛,五百世是會于衆生心,因爲衆生才有一世、二世、叁世,五百世的概念本身就是衆生的虛妄的我執,在我們心中不斷排除的過程之中。這裏面也可以看到釋迦牟尼佛的“叁心”:一個是“聞”,就是聞到般若。第二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入心,我于爾時就是“當下這一念”。叁不但聞在這裏面,而産生“用”就是他五百世做忍辱仙人。就是釋迦牟尼佛安住在“叁門”:一個在聞門,聞就是真如的體裏面。第二個在觀門,觀察門安住在思考裏面,用覺性思維般若這個體。叁在忍辱門,觀察門産生行門即忍辱,不斷的讓忍辱究竟圓滿。

  忍辱以意識修持無量劫不如一念般若之忍

  忍辱應該是第一法。衆生的忍辱跟佛陀的忍辱不一樣的地方,他有聞有思才有修,他有聞有觀察才有行門。如果沒有般若這個體的行門,不以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這個體來行的話,都是有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的。如果一直忍啊忍啊,後來說我對他已經沒有瞋恨心了,或者我已經忍了很長時間了,意思是說我在對他忍,這個都不是在忍。認爲對方還有忍的概念,那不叫無生忍,不叫般若之忍。無四相是般若之體啊,無我相沒有我,外面的法界有五蘊生起,你只要看外面的分別相就是五蘊生起來了,沒有對方存在,都是你的五蘊而已。第二個,對立,對立的就是人相,就是我是人相你也是人相,都屬于人相,並不是說對方是人相,或我是叫我相你叫人相,不是這樣的。人是兩個人就像叁角形,我就是叁角形的尖,人就是叁角形的底,上面叫我見,底下叫人見,所以人不離我我不離人,人是二立而顯,兩個東西撐在一塊叫人見,有人見就有衆生見,我跟你跟他,我跟山靠在一塊,我跟水靠在一塊,我跟空靠在一塊,我跟空叫人見,我跟水叫人見,我跟山叫人見,我跟你也叫人見,跟他也叫人見,如果我不跟你在一塊就沒有人見了。所以人並不是獨立存在一個人是你對立了。有人見必有衆生見,沒有四相哪有人見存在呢?沒有人相哪有什麼忍辱存在呢?還忍哪一個呢?你覺得他打我罵我,我已經忍了很久了,好像很有修行一樣,其實不是。其實你在忍他的時候,那個忍還是一個人見,那不是般若之心,那是你的妄識裏面顯現出來的,根本就與般若不相應。這個叫做見性。你修行到一定的時候明心,見到這個東西,不斷的修,産生了這個忍性,才能見性。不成就這個無生不能見性,那就沒有見性。明心才起修才能見到性,見性你就是清淨的,清淨則生實相。否則你認爲你忍辱現前了,爲什麼不見實相呢?你這個忍是錯誤的,你那個是妄忍是意識裏面的忍。以意識修無量劫,還不如一念般若之忍呢!我們在一切處能達到忍,就是見實相,把你本來的清淨心忍出來,把無生法忍忍出來。把你一切處跟般若相應。

  理上如何度盡一切衆生?

  什麼叫度衆生呢?衆生就是分別之見,實在是沒有衆生。你悟到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實在是沒有衆生。因爲沒有衆生,那你還有忍就是度自己,你自己度了,但是又不離此相。因爲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令一切衆生進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這個叫做大乘之心,于一切法生無生忍心,在一切法裏面見到無生忍就對了,而離開法就錯了。一法就是一切法,一切法就是一法,所以這一法就是我們心中安住處,在一切處安住一處,一處安住一切處,在裏面見無生法忍。

  一善到底即是無生法忍,即是大定大慧。

  無生法忍就是一善到底,就是你這一念生起的時候,盡未來際你都是這個善,不管是好人壞人,都是這個心不動就可以了,不管對對方有沒有利益,你一概不管,你一善就善到底。到任何一個地方,你就是這個心在安住著,大善小善,在房間了在外面,這個心一直安住在體裏面,你不能躲避,我不敢見他,這種躲的時候,你就生識了。任何人來的時候,你都應該以般若心,認爲有個對方來的時候就是衆生見了,我們每個人安住在我相、人相、衆生相,不離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因爲我非我是名爲我,衆生非衆生是名爲衆生,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這是如來說,如來說微塵非微塵是名微塵,所以微塵是佛。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所以世界是佛。如來說,衆生非衆生是名爲衆生,是故衆生是佛。你不能離開衆生、世界、四相,不能離相,相不礙心,唯已覺遲,外面的相不障礙我們的本心,你覺遲了就不知道,覺悟了般若現前的時候,一切相就是你的四相。

  不破四相者不聞般若,聞般若者不離四相。

  四相在我們一心中,妄了四相就生,覺悟了四相就不生。我們聞到般若之後,沒有四相那我們兩個現在坐在一塊,沒有四相是什麼樣子的呢?是不是我不要你了,你不要我了?是不是不要差別的體了?你不能說我聞到般若之後,我就離開你了吧?在一切法裏面,我們還要面對現實啊,所以般若一定在四相之中。如果你通達般若,四相已經沒有了,但是又不離開四相。所以四相是名四相。所以釋迦牟尼佛說我者即非有我,是名爲我,並不是真正的有個我可說。我們要懂得這個意思。釋迦牟尼佛打了一個比喻,就告訴我們,忍辱這個行門很重要,行門是聞到般若的受用者。爲什麼這一品說到這個地方的時候會說恒河沙的生命,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來布施?因爲這一品的功德,跟前面的功德又是不一樣。

  …

《《金剛經》系列開示 75》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