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系列开示 75

  上常下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是释迦牟尼佛自己亲证到与般若相应的这个法,就是无生法忍。

  前面是讲忍。“又念过去五百世做忍辱仙人,于尔所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是释迦牟尼佛五百世做忍辱仙人。

  前面只讲到释迦牟尼佛为歌利王割截身体,于尔所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里面是过去释迦牟尼佛在燃灯佛前,释迦牟尼佛因地修行,考验他的般若之心。我们闻金刚经,闻到究竟第一谛法,闻到般若实相,是不是真的能够安住在我们的心里面?一个是闻,一个是思维,第三个是修。闻到般若,闻到法,这个法本来是通达于三心的。闻到通达究竟之佛性,跟我们初闻的这个心是相应的。但是我们众生跟佛的这种初心,往往不能相应,因为我们无始以来动妄识,以意识来做事,所以初闻般若不能够立即与它相应,通过思维以后,与实相相应,产生现量上面获得的一些解脱的体,相上无住体,获得闻思修三个体。闻的体就是佛陀的真如,修行产生我们现量上面的观察,然后亲证无生法忍。一般我们众生对般若不感兴趣的话,或者对于观察也不感兴趣,我们只看到的是一个事项,就是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事情,这些事情能不能与般若相应呢?真正与般若相应的人,从事项上面应该是什么反应呢?应该就是忍辱二字。忍辱这个体,又来自于般若的闻。没有般若之闻,怎么会有忍辱之相显现呢?因为忍辱是修,它通达于六度啊。释迦牟尼佛证悟了佛的果德。

  前面讲无住,度一切众生不应生度众生之想,就叫我们生无住之心,不应该有住的这个心出来,就是破除我们众生的身心执着。后来又讲佛陀有大身,破众生对法身的执着,令众生见到法身,无住就见法身。又令众生庄严自相,不应执着得庄严广相,令众生见报身。后面讲三十二相,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就是众生的心。在众生心中应现的三十二相,在菩萨心中应现的庄严之相,在毗卢遮那佛、十方诸佛前面会的无住之相,这前面一直在破,无非是开显般若,并不是一个般若的体出现,是不离诸佛、不离菩萨、不离众生,又会诸佛、会菩萨、会众生,不离不弃的真如知见在我们心中显现出来。讲般若无非是开显这个,令我们众生产生一个观照。并不是说写两个字叫般若,这个是错误的,应该是般若就是它的实相。

  释迦牟尼佛从闻到般若,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证明他已经闻到般若之体,以般若之体产生观照修行。因为般若之体,在佛陀的法性里面叫如来知见。在众生是究竟成佛之见。而究竟成佛的知见又叫真如。真如其实离心缘相的,就是一切相上面离心,叫离心缘相体叫真如知见。如来在我们每个众生俱足的闻性,只是我们被无明的烦恼遮盖了,在闻到这个体的时候正好是我们心中被云遮盖的自性的本来的体。我们一闻到之后马上就产生一个思维,并不是在外思维。因为讲般若是讲实相,你闻实相的时候产生两个体,一个对上一个对下,一个是对闻的法是相应的,第二个是对机,就是对众生的迷。对上是会于如来知见,对下是会于成佛知见,成佛就是令众生从迷而悟,也就是明心见性。你不断的明心就能见性,你光是明心还不能代表你见到性。见性者就是真如了。明心而不见性者,等于还有世智聪辩在。你了解了这个心的道理,但是你不能见到它的实相,就不能够开显真如。开显真如的体是什么呢?第一它一定上会于诸佛,以无住之般若而安住其心。第二能够舍去自己过去的妄见,就是忍辱。忍而无生,忍而无忍,因为你在般若体里面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个忍一定是无生法忍。在你闻到般若不断的观察的时候,虽然你现在的这个相没有得到圆满,但是同般若并没有什么障碍。所以闻到般若以后,这个忍辱不断的起用。

  后面讲“五百世做忍辱仙人”。首先是讲歌利王割截身体,“于尔所时”,尔时就是讲当下的意思。当下的一念和后面的五百世是什么呢?当下就是闻的思考,思一定在当下,尔时就是当下的体,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如果节节肢解时,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啊,就是当下的心。当下的心是思是般若相应的那一刹那,一定会产生一个无有瞋恨的效果,这是跟我们众生闻到般若当下的心是相应的,没有讲到在利益众生。

  五百世,释迦牟尼佛在五百世修行的过程之中,都是以般若会于诸佛,五百世是会于众生心,因为众生才有一世、二世、三世,五百世的概念本身就是众生的虚妄的我执,在我们心中不断排除的过程之中。这里面也可以看到释迦牟尼佛的“三心”:一个是“闻”,就是闻到般若。第二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入心,我于尔时就是“当下这一念”。三不但闻在这里面,而产生“用”就是他五百世做忍辱仙人。就是释迦牟尼佛安住在“三门”:一个在闻门,闻就是真如的体里面。第二个在观门,观察门安住在思考里面,用觉性思维般若这个体。三在忍辱门,观察门产生行门即忍辱,不断的让忍辱究竟圆满。

  忍辱以意识修持无量劫不如一念般若之忍

  忍辱应该是第一法。众生的忍辱跟佛陀的忍辱不一样的地方,他有闻有思才有修,他有闻有观察才有行门。如果没有般若这个体的行门,不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个体来行的话,都是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的。如果一直忍啊忍啊,后来说我对他已经没有瞋恨心了,或者我已经忍了很长时间了,意思是说我在对他忍,这个都不是在忍。认为对方还有忍的概念,那不叫无生忍,不叫般若之忍。无四相是般若之体啊,无我相没有我,外面的法界有五蕴生起,你只要看外面的分别相就是五蕴生起来了,没有对方存在,都是你的五蕴而已。第二个,对立,对立的就是人相,就是我是人相你也是人相,都属于人相,并不是说对方是人相,或我是叫我相你叫人相,不是这样的。人是两个人就像三角形,我就是三角形的尖,人就是三角形的底,上面叫我见,底下叫人见,所以人不离我我不离人,人是二立而显,两个东西撑在一块叫人见,有人见就有众生见,我跟你跟他,我跟山靠在一块,我跟水靠在一块,我跟空靠在一块,我跟空叫人见,我跟水叫人见,我跟山叫人见,我跟你也叫人见,跟他也叫人见,如果我不跟你在一块就没有人见了。所以人并不是独立存在一个人是你对立了。有人见必有众生见,没有四相哪有人见存在呢?没有人相哪有什么忍辱存在呢?还忍哪一个呢?你觉得他打我骂我,我已经忍了很久了,好像很有修行一样,其实不是。其实你在忍他的时候,那个忍还是一个人见,那不是般若之心,那是你的妄识里面显现出来的,根本就与般若不相应。这个叫做见性。你修行到一定的时候明心,见到这个东西,不断的修,产生了这个忍性,才能见性。不成就这个无生不能见性,那就没有见性。明心才起修才能见到性,见性你就是清净的,清净则生实相。否则你认为你忍辱现前了,为什么不见实相呢?你这个忍是错误的,你那个是妄忍是意识里面的忍。以意识修无量劫,还不如一念般若之忍呢!我们在一切处能达到忍,就是见实相,把你本来的清净心忍出来,把无生法忍忍出来。把你一切处跟般若相应。

  理上如何度尽一切众生?

  什么叫度众生呢?众生就是分别之见,实在是没有众生。你悟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实在是没有众生。因为没有众生,那你还有忍就是度自己,你自己度了,但是又不离此相。因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令一切众生进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这个叫做大乘之心,于一切法生无生忍心,在一切法里面见到无生忍就对了,而离开法就错了。一法就是一切法,一切法就是一法,所以这一法就是我们心中安住处,在一切处安住一处,一处安住一切处,在里面见无生法忍。

  一善到底即是无生法忍,即是大定大慧。

  无生法忍就是一善到底,就是你这一念生起的时候,尽未来际你都是这个善,不管是好人坏人,都是这个心不动就可以了,不管对对方有没有利益,你一概不管,你一善就善到底。到任何一个地方,你就是这个心在安住着,大善小善,在房间了在外面,这个心一直安住在体里面,你不能躲避,我不敢见他,这种躲的时候,你就生识了。任何人来的时候,你都应该以般若心,认为有个对方来的时候就是众生见了,我们每个人安住在我相、人相、众生相,不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因为我非我是名为我,众生非众生是名为众生,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这是如来说,如来说微尘非微尘是名微尘,所以微尘是佛。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所以世界是佛。如来说,众生非众生是名为众生,是故众生是佛。你不能离开众生、世界、四相,不能离相,相不碍心,唯已觉迟,外面的相不障碍我们的本心,你觉迟了就不知道,觉悟了般若现前的时候,一切相就是你的四相。

  不破四相者不闻般若,闻般若者不离四相。

  四相在我们一心中,妄了四相就生,觉悟了四相就不生。我们闻到般若之后,没有四相那我们两个现在坐在一块,没有四相是什么样子的呢?是不是我不要你了,你不要我了?是不是不要差别的体了?你不能说我闻到般若之后,我就离开你了吧?在一切法里面,我们还要面对现实啊,所以般若一定在四相之中。如果你通达般若,四相已经没有了,但是又不离开四相。所以四相是名四相。所以释迦牟尼佛说我者即非有我,是名为我,并不是真正的有个我可说。我们要懂得这个意思。释迦牟尼佛打了一个比喻,就告诉我们,忍辱这个行门很重要,行门是闻到般若的受用者。为什么这一品说到这个地方的时候会说恒河沙的生命,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来布施?因为这一品的功德,跟前面的功德又是不一样。

  …

《《金刚经》系列开示 75》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