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系列开示 75▪P2

  ..续本文上一页金刚经中如何校量功德?

  第一品里面是直接讲众生的体,以虚空而运载。第二个讲一恒河沙的生命来比喻。第三个以无量无边个恒河沙的生命。现在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以恒河沙的生命,一天用三个恒河沙的生命,这后面越讲德越重,从这里面可以观察到,前面闻是对于如来的显,闻性的功德皆不可思议。第二个对于思考,你心里面产生思量了,落于心这个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第三个成就于忍了,这个功德又是不一样。证明金刚经里面分出了三个次第。三个次第就是在闻思修上面来下功夫。到最后面最究竟的功德就是对于忍。

  所以闻金刚经虽然三种差别不一样,但只要众生闻到金刚经都会得到大利益。真正的闻到金刚经,就像释迦牟尼佛做忍辱仙人。后面释迦牟尼佛就劝导:“是故须菩提”,告诉须菩提啊,“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果你离开一切相,就是真正的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你不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是究竟之菩提心,不是上乘之菩提心,不是真实的发菩提心,还没有出菩提心,就不能够成佛。只有离一切相,与般若相应的这一刹那,才与之相应。离一切相,就是离四相,包括成佛相,度众生相,这一切相都应该离。离相不离相,离一切相是般若,般若是跟真如知见相应的,真如知见是一切相非相是名为相。

  离一切相是在相上面不住之意,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说我们在一切贪瞋痴一切烦恼的体上面,在一切一切对我们好的地方或者不好的地方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瞋恨的地方不应该瞋恨,贪心的不应该贪心,因为你无住啊,欢喜的地方不应该欢喜,烦恼的地方不应该烦恼,就是应该无住,不住欢喜不住烦恼,一切法上面不住,但是又不离相,这个叫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你不住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那一刹那,就是自利利他,自利利他才能圆满。如果你不住相得到忍辱,你就圆满了你就成佛了。所以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离一切相的时候,才能够进入初门即般若之门。如果你不是这样的,那你还是在迷信之中,跟般若不相应啊!

  如果你要是躲避,也不是叫离一切相。所以我们要大丈夫敢于承当啊!承担你当下的这一念。你敢不敢当下承担?所以我们平时啊,一定要多离开烦恼的体,多亲近于般若,常常的没有事情不要跟烦恼相应,不要寻找那些牵挂、执着等妄的体,不断的思维般若心。六祖跟慧明大师说“仁者为法而来,不是为衣钵而来”。六祖告诉他:“息诸妄缘”,妄缘就是有住之心,我们做一切事不应该有住,应该无住。不是说我找一个地方去,找个小庙去住,怕见人。如果你用这种“舍”、躲避的状态,那你还是在有住。只要你在有住之中,你就没有办法修行。

  无染就是无住之意,在一切处无住。如果一个地方导致于你有住的话,你尽量的少住,尽量的离开那些有住,比如叫你执着的修行啊,老是触发你有住的这个心,因为你有住心一直在相续一直在相续,叫你无住你就停不下来。比如每天念地藏经啊,一直住一直住,修了一段时间叫你无住做不到了。因为住习惯了以后叫你是停下来很困难的一件事情。我们首先从般若下手了,就是无住。在你无住习惯了以后呢,你就是念一遍地藏经也是无住啊,很轻松的念下去,也不舍也不执,你叫我不念的时候很清净的放下来,心中毫无执着,你叫我拿起来很快把它拿起来。不敬戒不犯戒,并不是说我无住了,我不念地藏经了,不念不又是住吗?你一年不念也没有关系,但是你念半年也没有任何障碍,内心中还是保持无住的心。这个无住是在法上安住,并不是离开法另外有无住可得。

  就像妈妈一样,为儿子做一辈子,但是没有住,你不能说我不做妈妈了,可不可以这样说呢?有儿子可以照顾,但是我一点也不住,心中不住。如果你一直安住在无住的体里面,在一切处修行。有时在有执着的体里面,反而能更深的体现你的无住心。比如有执着的修行和无执着的修行,比如我每天念一遍金刚经,但是我心中非常清净,我天天念,这是有住还是无住呢?你说我念了金刚经,我没有念啊,但是我天天在念金刚经。你看我天天上早晚殿,上早晚殿是执着还是不执着啊?我无住啊,我不再牵挂啊,所以我上早晚殿还是上,恰恰相反我在这里面显出无住之心,很自在。

  为什么呢?我在这边做事的时候,我又是无住体,在那边做事的时候又是无住体,在一切法里面都是清净的,就是无住。但是在你放去这个法的时候,你一定很烦恼了,证明你已经住了。比如平时说我念这个经很快乐很清净,但是有一天叫你放下的时候你就很痛苦,这个时候证明你已经住识里面了。你一旦有了住了就麻烦了。就是说,拿起来也可以,放下去也可以叫无住。所以呢,释迦牟尼佛叫我们修行啊,不要安住一个死法,吃饭穿衣睡觉都是修道,就是说我们不断的换一换也没有关系。今天在吃饭里面下功夫,明天我在睡觉上面下功夫,明天在上殿上面下功夫,明天在走路上面下功夫。或者眼上面、声音上面、色上面、味上面、触上面,都可以用用功。

  为什么呢?因为你每个地方用功,每个地方都跟我们无住心相应,无住是一,法是不同,一切法都可以令我们无住。所以呢,我吃饭也可以令我无住,无住绝对是一。我睡觉也是无住,走路也是无住,念经也是无住,做经忏我也是无住,对金钱来说我也是无住,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不能说我不要啊我不要啊,你也是住。因为无住就不生心啊,没有恶念没有善念,什么东西都是随顺自然的。法来了,我念无住之心,你心对一切法如如不动,不生善念不生恶念,你一直安住在清净的无住体,一直安住着,应该在一切相上面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因为你无住就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没有四相则生实相,清净体。而清净则生实相,实相出来就可以生诸三昧啊,就生种种定啊,不可思议的法,功德就会显现出来。只有这样的心,才会安心,不然不能得到究竟的安心。因为你无住了,你把所有的亲缘都断掉了,把恶缘给断了,把善缘断了,你的善也不再挂,恶也不再牵挂了。

  你牵挂去放生,做善事啊这也叫有住。你在牵挂里面就会生烦恼。一切处无住,你就彻底的安心没有牵挂,你就定下来了。你念阿弥陀佛,念一上午也不会觉得累了,你心中无事了,念佛就念下去,哪个地方有事我马上就可以去做。因为你无住啊。如果你没有事情就一心在念佛。你就一心在念佛,不再东张西望了。不是大家没事就在一块聊天,乱七八糟聊,因为你有住啊,聊了就生烦恼,聊牵挂的,钱啊,名啊,利啊,聊三界中的事情,那就麻烦了。所以我们无住,安住清净,没有事情就念佛,有事情我就做事。做事不做事对你来说都是无住的,你一天到晚安住其中,你看看怎么样?看到地脏了给扫一下,不是说这个地是他扫的,不是我扫的,你心中无住,做了就做了,没有什么他和你的,都是你一个心而已。

  那我们修行干什么呢?就是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无上菩提心。无上菩提心是每个众生必须要发的。如果你不发无上菩提心的话,就不能成佛,就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跟佛心不相应啊。但是你离开这些相,我在佛像面前发菩提心可不可以呢?那你不如在虚空里面发菩提心,是不是?我站在虚空下,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虚空是代表一切相。你躲在角落发菩提心,偷偷的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出来以后跟实相又不能相应,以自我为中心。有人把别人说得很差,自己很高,认为自己很有智慧,瞧不起一切人,这种人是非常愚蠢的人。这种人,有一点知识,或者有一点钱有点名,然后贡高我慢。这样的人,把自己挺高了以后啊,自己好像学问很高,感觉自己懂得很多东西,耳朵上听了一些知识,还做了一些善事,或者知道一些仁义道德,把般若扔掉不管,这种人是非常可悲的。

  真正跟般若相应的人,他的心跟众生的心是一体的。因为你的心就是外面的相,你瞧不起众生你就是瞧不起自己。你对众生产生邪见,就是对自己产生邪见,犯了很大的问题。所以我们在这个世界上面,安住在这个心上面,不要去猜测,不要去住,不要看别人的心,你把自己心看好就可以。看自己心的时候就是看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离一切相则名诸佛。先讲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却不知道,菩萨离一切相即是诸佛啊。我们这个相上面来讲,本身相就是空相,因为我执了,有执着的体显现。

  后面讲到,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色就是眼睛看到的色就是青黄赤白,本来就是无住体,以色声香味触法作为菩萨的修行。因为五根了不可得,尘境从哪里出来呢?尘境即相,这个相分出来是因为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里面显现出来的。如果通达般若的人,我们会于三心,对我们来讲,我们只看到尘,尘外我们看不到我们的根是什么样子的,但是根上我们也看不到我们的识是什么样子的,根跟识我们都看不见的。如果你看到根看到识,如果你能够见到根见到识,其实你也就是见到这个色了。如果你把根、识、色三个十八界合为一体,就是一个心。

  所以一心现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尘、六识,有六根在就是我们的心,有六尘在六尘反应在六根上面,有六根就有六尘,六尘是相六根是性,就是本性,此性此相互互相应,相性一体。我们认为先有一个独立的性,就是好像有一个灵魂一样,相是外面的相,认为真的有一个色声香味触法,其实性相是不二的。因为有性相不二体,才产生识用。就像水起波,波就是相,水是性,有水有波,才能够起识用,如果水没有波,就是死水,就像我们的自性,本来俱足的。为什么不能成佛呢?就因为水不成波故,水成波而起妄念,起识,叫妄,就有众生出来了。众…

《《金刚经》系列开示 75》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