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金剛經中如何校量功德?
第一品裏面是直接講衆生的體,以虛空而運載。第二個講一恒河沙的生命來比喻。第叁個以無量無邊個恒河沙的生命。現在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以恒河沙的生命,一天用叁個恒河沙的生命,這後面越講德越重,從這裏面可以觀察到,前面聞是對于如來的顯,聞性的功德皆不可思議。第二個對于思考,你心裏面産生思量了,落于心這個功德也是不可思議。第叁個成就于忍了,這個功德又是不一樣。證明金剛經裏面分出了叁個次第。叁個次第就是在聞思修上面來下功夫。到最後面最究竟的功德就是對于忍。
所以聞金剛經雖然叁種差別不一樣,但只要衆生聞到金剛經都會得到大利益。真正的聞到金剛經,就像釋迦牟尼佛做忍辱仙人。後面釋迦牟尼佛就勸導:“是故須菩提”,告訴須菩提啊,“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如果你離開一切相,就是真正的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你不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不是究竟之菩提心,不是上乘之菩提心,不是真實的發菩提心,還沒有出菩提心,就不能夠成佛。只有離一切相,與般若相應的這一刹那,才與之相應。離一切相,就是離四相,包括成佛相,度衆生相,這一切相都應該離。離相不離相,離一切相是般若,般若是跟真如知見相應的,真如知見是一切相非相是名爲相。
離一切相是在相上面不住之意,是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就是說我們在一切貪瞋癡一切煩惱的體上面,在一切一切對我們好的地方或者不好的地方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就是瞋恨的地方不應該瞋恨,貪心的不應該貪心,因爲你無住啊,歡喜的地方不應該歡喜,煩惱的地方不應該煩惱,就是應該無住,不住歡喜不住煩惱,一切法上面不住,但是又不離相,這個叫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你不住相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的那一刹那,就是自利利他,自利利他才能圓滿。如果你不住相得到忍辱,你就圓滿了你就成佛了。所以菩薩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離一切相的時候,才能夠進入初門即般若之門。如果你不是這樣的,那你還是在迷信之中,跟般若不相應啊!
如果你要是躲避,也不是叫離一切相。所以我們要大丈夫敢于承當啊!承擔你當下的這一念。你敢不敢當下承擔?所以我們平時啊,一定要多離開煩惱的體,多親近于般若,常常的沒有事情不要跟煩惱相應,不要尋找那些牽挂、執著等妄的體,不斷的思維般若心。六祖跟慧明大師說“仁者爲法而來,不是爲衣缽而來”。六祖告訴他:“息諸妄緣”,妄緣就是有住之心,我們做一切事不應該有住,應該無住。不是說我找一個地方去,找個小廟去住,怕見人。如果你用這種“舍”、躲避的狀態,那你還是在有住。只要你在有住之中,你就沒有辦法修行。
無染就是無住之意,在一切處無住。如果一個地方導致于你有住的話,你盡量的少住,盡量的離開那些有住,比如叫你執著的修行啊,老是觸發你有住的這個心,因爲你有住心一直在相續一直在相續,叫你無住你就停不下來。比如每天念地藏經啊,一直住一直住,修了一段時間叫你無住做不到了。因爲住習慣了以後叫你是停下來很困難的一件事情。我們首先從般若下手了,就是無住。在你無住習慣了以後呢,你就是念一遍地藏經也是無住啊,很輕松的念下去,也不舍也不執,你叫我不念的時候很清淨的放下來,心中毫無執著,你叫我拿起來很快把它拿起來。不敬戒不犯戒,並不是說我無住了,我不念地藏經了,不念不又是住嗎?你一年不念也沒有關系,但是你念半年也沒有任何障礙,內心中還是保持無住的心。這個無住是在法上安住,並不是離開法另外有無住可得。
就像媽媽一樣,爲兒子做一輩子,但是沒有住,你不能說我不做媽媽了,可不可以這樣說呢?有兒子可以照顧,但是我一點也不住,心中不住。如果你一直安住在無住的體裏面,在一切處修行。有時在有執著的體裏面,反而能更深的體現你的無住心。比如有執著的修行和無執著的修行,比如我每天念一遍金剛經,但是我心中非常清淨,我天天念,這是有住還是無住呢?你說我念了金剛經,我沒有念啊,但是我天天在念金剛經。你看我天天上早晚殿,上早晚殿是執著還是不執著啊?我無住啊,我不再牽挂啊,所以我上早晚殿還是上,恰恰相反我在這裏面顯出無住之心,很自在。
爲什麼呢?我在這邊做事的時候,我又是無住體,在那邊做事的時候又是無住體,在一切法裏面都是清淨的,就是無住。但是在你放去這個法的時候,你一定很煩惱了,證明你已經住了。比如平時說我念這個經很快樂很清淨,但是有一天叫你放下的時候你就很痛苦,這個時候證明你已經住識裏面了。你一旦有了住了就麻煩了。就是說,拿起來也可以,放下去也可以叫無住。所以呢,釋迦牟尼佛叫我們修行啊,不要安住一個死法,吃飯穿衣睡覺都是修道,就是說我們不斷的換一換也沒有關系。今天在吃飯裏面下功夫,明天我在睡覺上面下功夫,明天在上殿上面下功夫,明天在走路上面下功夫。或者眼上面、聲音上面、色上面、味上面、觸上面,都可以用用功。
爲什麼呢?因爲你每個地方用功,每個地方都跟我們無住心相應,無住是一,法是不同,一切法都可以令我們無住。所以呢,我吃飯也可以令我無住,無住絕對是一。我睡覺也是無住,走路也是無住,念經也是無住,做經忏我也是無住,對金錢來說我也是無住,有也可以,沒有也可以,不能說我不要啊我不要啊,你也是住。因爲無住就不生心啊,沒有惡念沒有善念,什麼東西都是隨順自然的。法來了,我念無住之心,你心對一切法如如不動,不生善念不生惡念,你一直安住在清淨的無住體,一直安住著,應該在一切相上面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因爲你無住就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沒有四相則生實相,清淨體。而清淨則生實相,實相出來就可以生諸叁昧啊,就生種種定啊,不可思議的法,功德就會顯現出來。只有這樣的心,才會安心,不然不能得到究竟的安心。因爲你無住了,你把所有的親緣都斷掉了,把惡緣給斷了,把善緣斷了,你的善也不再挂,惡也不再牽挂了。
你牽挂去放生,做善事啊這也叫有住。你在牽挂裏面就會生煩惱。一切處無住,你就徹底的安心沒有牽挂,你就定下來了。你念阿彌陀佛,念一上午也不會覺得累了,你心中無事了,念佛就念下去,哪個地方有事我馬上就可以去做。因爲你無住啊。如果你沒有事情就一心在念佛。你就一心在念佛,不再東張西望了。不是大家沒事就在一塊聊天,亂七八糟聊,因爲你有住啊,聊了就生煩惱,聊牽挂的,錢啊,名啊,利啊,聊叁界中的事情,那就麻煩了。所以我們無住,安住清淨,沒有事情就念佛,有事情我就做事。做事不做事對你來說都是無住的,你一天到晚安住其中,你看看怎麼樣?看到地髒了給掃一下,不是說這個地是他掃的,不是我掃的,你心中無住,做了就做了,沒有什麼他和你的,都是你一個心而已。
那我們修行幹什麼呢?就是要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就是無上菩提心。無上菩提心是每個衆生必須要發的。如果你不發無上菩提心的話,就不能成佛,就不能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你跟佛心不相應啊。但是你離開這些相,我在佛像面前發菩提心可不可以呢?那你不如在虛空裏面發菩提心,是不是?我站在虛空下,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虛空是代表一切相。你躲在角落發菩提心,偷偷的發菩提心,發了菩提心出來以後跟實相又不能相應,以自我爲中心。有人把別人說得很差,自己很高,認爲自己很有智慧,瞧不起一切人,這種人是非常愚蠢的人。這種人,有一點知識,或者有一點錢有點名,然後貢高我慢。這樣的人,把自己挺高了以後啊,自己好像學問很高,感覺自己懂得很多東西,耳朵上聽了一些知識,還做了一些善事,或者知道一些仁義道德,把般若扔掉不管,這種人是非常可悲的。
真正跟般若相應的人,他的心跟衆生的心是一體的。因爲你的心就是外面的相,你瞧不起衆生你就是瞧不起自己。你對衆生産生邪見,就是對自己産生邪見,犯了很大的問題。所以我們在這個世界上面,安住在這個心上面,不要去猜測,不要去住,不要看別人的心,你把自己心看好就可以。看自己心的時候就是看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離一切相則名諸佛。先講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卻不知道,菩薩離一切相即是諸佛啊。我們這個相上面來講,本身相就是空相,因爲我執了,有執著的體顯現。
後面講到,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色就是眼睛看到的色就是青黃赤白,本來就是無住體,以色聲香味觸法作爲菩薩的修行。因爲五根了不可得,塵境從哪裏出來呢?塵境即相,這個相分出來是因爲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裏面顯現出來的。如果通達般若的人,我們會于叁心,對我們來講,我們只看到塵,塵外我們看不到我們的根是什麼樣子的,但是根上我們也看不到我們的識是什麼樣子的,根跟識我們都看不見的。如果你看到根看到識,如果你能夠見到根見到識,其實你也就是見到這個色了。如果你把根、識、色叁個十八界合爲一體,就是一個心。
所以一心現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塵、六識,有六根在就是我們的心,有六塵在六塵反應在六根上面,有六根就有六塵,六塵是相六根是性,就是本性,此性此相互互相應,相性一體。我們認爲先有一個獨立的性,就是好像有一個靈魂一樣,相是外面的相,認爲真的有一個色聲香味觸法,其實性相是不二的。因爲有性相不二體,才産生識用。就像水起波,波就是相,水是性,有水有波,才能夠起識用,如果水沒有波,就是死水,就像我們的自性,本來俱足的。爲什麼不能成佛呢?就因爲水不成波故,水成波而起妄念,起識,叫妄,就有衆生出來了。衆…
《《金剛經》系列開示 75》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