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是五分法身。轉色你沒有對立了,你就沒有分別的色,那就平等,無住之心就顯現出來了叫清淨法身;無盡莊嚴就出來了叫報身,就是法,報身解脫就是莊嚴解脫;第叁個身就是清淨的意思,清淨無爲解脫。無爲體是什麼?就是受,過去的受是苦受是樂受,現在的受是平等受。法上叫清淨,清淨的體裏面就有平等,平等受就是受;過去是分別是意識對立裏面的好壞善惡,及黃色、白色的種種分別,一切受是我心是平等受。平等受就是菩薩,沒有衆生可度,沒有佛可成,菩薩相。轉身爲清淨無爲的解脫,由平等生出二心,法平等、心平等;你意馬上解脫就是化身解脫。第四個就是想解脫,我們想就是動念頭,就是分別,那個時候你沒有我了,就沒有分別了,相是無住之相,心是無爲之心,相是無緣之相,沒有一個對立的緣相,因爲你無住了,哪有緣相呢?一切相是我相,無處不在安心之中,哪有緣起呢?哪有攀緣之體呢?
一切相是無緣之相,無緣之相和無爲之心,這裏面就無有分別;而無有分別就是“想”,過去是分別想現在變成無分別想。想後面就是行爲。你無我無對立了,我人衆生壽者都沒有了,沒有我見,就無住了;無我住就不生二立,就不生人想,沒有人想就沒有對立了;沒有對立就沒有衆生想,沒有美醜好壞善惡是非之分別了。沒有衆生想,在眼耳鼻舌身意的修行過程中,想就斷掉了。行上面就是無礙了;過去的行就是取和舍,現在無取無舍,無取當體即是;無取即無住,無舍即當下;無取無舍就叫行爲。這個叫做解脫啊!
最後一個是“識”,轉我們的意識。現在我們在實踐中有“解脫知見”,聞般若的力量,會令我們有解脫知見。這個識轉成智,過去的識就是看到聽到的感官,現在沒有了,完全是一體的觀察,你的感官已經舍掉了,你從裏面得到法的受用了;法上的解脫徹底地跟自己的慧眼相應了,跟法眼相應了,跟真正的善眼相應了,跟柔軟心大悲心都相應了,所以就轉識成智。智包括後得智和根本智。根本智是自解脫,于一切處無住無染,是自解脫;後得智是他解脫,度一切衆生無衆生執著,是他解脫。對自來講沒有什麼衆生,對他來講,能令一切衆生進入般若智慧。衆生一講法就了知他安住在某一個法上,但是在你自解脫心中沒有任何障礙。你錯,我心裏很清楚,錯是他解脫;沒錯,沒錯是自解脫。說他錯,內心實在沒有錯,爲什麼呢?從自解脫上講,沒有錯的體,但是爲度衆生故,了知你現在講話的時候,這裏面你會有很大的過失。比如你講法與般若不相應,有了問題。
再如你拿刀砍父母時如砍虛空一樣,虛空沒有任何感覺,你的問題對佛陀來講是沒有任何問題;但對于利他,你入苦之時,就是諸佛菩薩生悲之時,在你講錯的時候,佛菩薩悲心即起。你如是問,我如是解答;我如是用般若心來解答你這個問題;用什麼樣的般若來解答呢?像釋迦牟尼佛行住坐臥四大威儀全是般若。爲什麼,此相是衆生相,此體是諸佛體,因爲諸佛不舍相故,因爲是般若之相,不舍體故,是般若之體,般若之體是佛法報化身;相,此相是衆生之相,衆生看到的是有來有去的衆生相,我們看似是有相,佛陀是會于般若之體,所以佛陀走路之時與衆生走路之時有沒有一樣呢?絕對不是一樣的。他是般若之體,常在定中,跟衆生是不二,是不舍不取,行如來之法,但是衆生看到有取有舍。
所以你問的時候他會講二法,哪二法呢?法有二處,一個是無住之心,一個是無住之法。如來給您講無住之法,不殺不盜不淫不妄不酒,給你講五戒,你聽了以後,哇,如來爲什麼叫我“不殺不盜不淫不妄不酒”呢?不殺不盜不淫不妄不酒這些善法跟什麼相應呢?跟布施是相應的,跟行是相應的,跟般若是相應的。因爲般若能通達自私自利的心,殺盜淫妄酒與般若不相應,與無住心不相應,這些都是妄生起的,沒有妄的體,不殺不盜不淫不妄不酒才與般若相應;不殺不盜不淫不妄不酒就是布施,布施即是舍我之意。但是衆生就想,我不殺生能得多少多少福報啊,這個福報是你無住心裏面生出來的,不是不殺生你就能得到福報;
那你福報來自于何方呢?來自于般若,來自于無住之心;什麼叫無住之心呢,本來無生之體,就是我們的聞性,就是我們心中本來具有的體,跟這個相應故,才有福德可顯。如果你心中沒有自性,沒有不生不滅的佛性,你再不殺生也沒有用呢?就像石頭,燈滅了就滅掉了,怎麼還有再來的果報呢?生果報是因爲跟我們無住之心相應的,所以做任何善法得有住之果報,無住得無住之果報;無住是遍法界體,有住是善惡之體,善惡是來自于何方呢?來自于無住體,像水波一樣,所以呢你不殺盜淫妄酒,本來是無住與般若是相應的。但是衆生有執,衆生有執佛不管的,他只管般若,不殺盜淫妄酒即是般若之相,但是你還沒有悟,是故講般若無非是你舍去有住之心。他有沒有說你不要去無住啊,另外有無住可得?講般若的體無非是顯我法生,顯我無住之心啊!無住心生起的時候,自然對一切殺盜淫妄酒無住了。所以無住之心與無住之相是相應的。
如來說法沒有虛談,說相說理,不違背真如,不違背究竟之覺。但是我們衆生以爲說:佛陀講不殺生,是有住呢還是無住呢?如來沒有說有住或無住,如來說這個就是般若之法,你不知道般若的本,沒有聞到般若經,不了知,因爲衆生的機緣未成就,所以如來就先說。比如我們大雄寶殿後面的那棵樹,這個樹長得很高,爲什麼那個樹會長得歪歪的呢?這個樹枒子生出來後,那個樹會向那邊歪;他爲什麼不往這邊歪呢?隨順故,法爾自然故;隨順衆生意。如來爲什麼先講不殺盜淫妄酒呢,因爲衆生心開始還不能與般若相應;所以如來不說,二十年後才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衆生與哪個相應如來就說哪個法。講般若經是須菩提問出來的,“一切衆生皆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阿羅漢代表人天,這裏沒講菩薩,因菩薩即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沒有菩薩可得,當然不講菩薩了。因爲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就是菩薩,是故阿羅漢與人天皆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怎麼樣做真菩薩呢?就應該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衆生如是住了,就能得菩薩之體。菩薩也好衆生也好,阿羅漢也好,轉無我相這個體要現前,聞到是法者,末法時代衆生聞到金剛經都能得到解脫,只要你願意信解受持。我相後面就是識,識轉成智,在後得智(利他)來講,如果你聞到般若,即是諸佛。有因地上的諸佛,果地上的諸佛。果地上的諸佛就是毗盧遮那佛,大空性,像西方極樂世界,是究竟之佛。還有因地上的佛,就是53位法身大士,從一念菩提心始,那就是佛了,一發菩提心,即成等正覺。那個正覺不是究竟的,還有次第。他安住無住就是佛,跟這個無住體相應的體,就是無量諸佛,就是53尊佛。53尊佛都是因地上的佛,因地上有無量的化身佛,這個佛是在衆生心地裏面。
如果大家跟般若相應,自然會心開意解了,我們要聞到心裏面去,當然如果我們跟般若沒緣,也可以做得別的,講戒律、搞經忏、做佛事啊,爲什麼做這些?後得智啊。講般若,那是根本智,根本智一定是會于根本;因爲根本智裏面它本身就有後得智的體,後得智他有現量上的證。你像我們根本智肯定能夠得到;後得智要修無量劫,根本智一刹那啊。你聞到般若就是根本智,根本智得到了你就是成等正覺了。後得智要了知衆生心啊,衆生能否跟般若相應我們不知道。
但是有一個辦法可以知道,比如你不需要講般若,可以講持戒,講五戒。如果通達般若認爲講五戒跟般若不相應,那不是有問題嗎?衆生講戒,菩薩講六度,諸佛講般若,如果不講戒律,不講六度,末法衆生鬥爭堅固,剛強難化,你不持戒哪能成就布施呢?你不持戒哪來六度,六度都是利他的,持戒六度一定是跟布施相應的,布施跟舍相應,舍跟般若相應,一聞般若即能通達。釋迦牟尼佛講叁個法:般若、持戒布施、忍辱(就是戒體)。你不能忍就不得戒,忍到無生法忍就得八地菩薩的戒體。如果你聽懂了我這句的話,你應該有個什麼樣的感應呢?第一個般若很重要,第二個般若並不在于空,完全是有裏空。以後你到外面去,般若通達以後,你內心中做大菩薩時候,你跟衆生講戒,人家反對你,沒有關系的;你放生啊做善事啊,人家說你執著不執著啊,沒關緊要的;你通達般若之後一切事情同般若都是相應的,所以此法跟心是相應的,所以千萬不要顧慮別人,修行是爲自己修,千萬不要爲別人修。你就這樣做好了,菩薩戒講得很清楚嗎:有相與無相莫作分別想,不要尋思我這個是有分別無分別,千萬不要分別想;這個心很重要,了解這個體生大信心故。到這個體的時候,因爲你內心起這種觀照。般若心對上通于法,對下會于自性故,我們心跟法相應的一刹那,就是究竟覺,就是真如。你一聽這個法不能開顯,那你自性就不能開顯,你的自性跟法不能相應,那你的究竟覺就不能相應;那你跟成佛又有什麼關系呢?
我們上會于如來之法,下會于我們的自性,中間就是個“聞”,聞法非常的重要,不斷的聞,上通下達。上通下達是謂聞,叫思,思不是思想的意思,是觀照的意思;觀照與實相相應,聞者與實相相應,實相就是我的自性;聞是法,如來講的法與我們實相相應叫思。沒有一個實相可得,沒有一個聞的法可得,無非是我們自性一心故。
所以聞到這個法,落于心,實相就現前。那有另外的實相可得呢?那有個聞的法可取呢?無法可說,實相非相,懂得這個意思嗎?對上來講沒有法可得,因此法就是講我自性,自性與法不二故,沒有另個一個法可得;如來說法,無法可說。第二個心與實相相應故,所謂實相即非實相,上通下達,無非講自性故。聞到這個般若法它應該是這樣的。叁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四禅八定都屬于後得智;這一切相如如不動;在這個大千世界如如不動都叫後得智。令衆生建立五戒,安立無爲之法,建立泥洹之道。泥洹就是寂滅,生滅滅已,寂滅爲樂,是無住體。修五善除五惡,此相是人道的相,他爲什麼不講十善呢?十善是天道之相。我們人道,在無量壽經中講:去五惡五痛五燒,以人相無住進入泥洹之道,故五戒就能夠得到解脫。是故此相此心,以無住之心去修的話,就是進入泥洹了。
所以我們以人道解脫,就以人道解脫。我們要知道令衆生持五戒,就是泥洹之道;爲什麼呢?般若不離法故,無住。什麼叫五戒呢?殺盜淫妄酒,就是身口意,身口意攝住故,攝住了身,就是攝取了清淨法身;攝住了口就是攝住了大千世界;攝住了意就是在一切處無礙了,意能攝無量化生,意給攝住了,這個分別妄執沒有了,就進入真如境界。所以心能攝法,我們意裏面一切法是我言詞,一切心是我清淨體,無非是一覺念嗎?一覺念能含攝清淨甚深處。大海之底,叫平等心啊;一切萬法在海裏海上走,平地之上所有的虛空,空有也好,都在善裏面,而這個善呢代表一切法。法爲口,心爲地;這個地也是心攝;我這一覺念能攝清淨心故,能攝無量諸法故,這一念是什麼,徹底的超越了那個妄的體。如果你在外面這樣的走路,大家用這樣的心去做一做看一看,會有什麼感受。所以我們講般若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家得到真實的受用。我們不要想去東拉西扯的,時時刻刻要想到修行的問題;不要想著別的東西,你想別的東西對你這個又有什麼好處呢?你就是修任何一個法門,跟般若不相應,我告訴你都是妄見;我們一定要知道這個問題;
我相一破,轉色受想行識爲法報化、解脫與解脫知見,這五種法身。大家想一想,只要你把我見破掉了,五分法身就會現前;但五分法身有次第,叫分證。你聞到此體,就是名字即佛。能生思維者,就是觀照即佛。能現量上面不斷的去相應,你得相似即佛。然後得到佛你的心清淨了,一切色不住了,得分證,不斷的法上相應,法上一相應,分證菩提與這個法相應,于一切處,你不斷的不斷的與幻化相應,一切處如幻如化,與幻化相應就是得報身莊嚴。再不斷地清淨,你內心中能含攝法報化之故,化身就會現前,就會出現種種神通。再不斷的修下去,解脫現前,八種解脫,叁生四智;慢慢相應,到最後面解脫知見,令一切衆生無有障礙;隨意講法,亦得解脫。你到任何地方去度衆生,可以令衆生解脫;爲什麼呢?講一切善法,你心中了知解脫之體啊,你可以非常快速的令衆生解脫啊。
釋迦牟尼佛講般若之法,這裏面有大根性的人,一念就超越了。像六祖大師一念即悟,當下承當,即心是佛,立即就承當下來了。既是不能承擔也會于佛心;你就像金子一樣,你掉到火裏面也不會燒化啊,你就像那個清涼水一樣,到了火坑裏面也會變成蓮花。即是你不能得清淨的解脫,但是你想得到金子的這個心也是不可思議的;掉大火裏也變成蓮花把你托走喲;所以般若之法現前的時候,不可思議的功德。所以我們要了知得到般若之門的重要性。要不斷地思維,聞般若這個體,一定要上通下達;建立思維,建立觀照。上不通與法不相應故,就變成知見;下不達不能與實相相應故,虛妄的心生出來了。妄心還在那個地方,那講般若等于給這個鍾講話一樣,毫無意義。南摩阿彌陀佛。
《《金剛經》系列開示 70》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