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講深信因果,你不信因果怎麼行呢?只有到佛的究竟位才沒有因果了,但是我們在菩薩位怎麼會沒有因果呢?因果不空是對于衆生來講的,因果究竟空那是對于佛來講的,如果你是佛那當然究竟因果了。
其實衆生不了實相,在網上到處罵這個法師,那個法師。我們不可以罵別人,但是我們可以給他定向;我可以定你講的這個東西在哪個地方,我很清晰;但是你絕對不能罵別人,如果你罵別人,那你就誹謗因果了,誹謗因果的過失是非常大的;那不就是狂見嗎?
修般若智慧也好,修無量壽也好,都應該有個包容之心,般若裏面包容力太大了;完全是自性中的解脫,如果你通達佛性的話,因果同時此因即果的時候,你看那個地方不是圓滿的呢?如果你是佛了,還有什麼不圓滿的呢?因爲佛心裏面沒有衆生了;哪還有這個錯和對呢?如果你真正的會于佛心的時候,沒有因果了,那還有衆生的存在呢?沒有衆生了,此法就是我心法,罵別人就是罵你自己,罵自己的相不就麻煩了,不管是哪一個不就是相嗎?此相是心相啊,見到你是我心中的相,法界之相,此色法界之色,此香聲味觸法皆法界之聲香味觸法。你把色聲香味觸法拆開來,哪有衆生呢?你把四大分開來後,哪有人見呢?你把五蘊分開來後,哪有我見呢?你把分別撇下來了,哪有衆生見呢?你把計量舍掉了,哪有壽者見呢?哪有現在過去未來心呢?你過去的東西還在思量著,哪個人壞啊,壞後變好,哪個人好啊,好後是不是會變壞?好與壞是相對而言的,說他壞的時候,壞後面可能就是好。那個人罵人,你說他不好;可是他罵人之後變好了,你說他不好的當下他是好的。人不可能老在壞的體上面,壞的體上面還有微細的波動呢?那個人已經是好人了,你就更不應該說他了;所以我們不能說別人,說別人家都是錯的。
在計量相上面來講,現在過去未來心不可得,過去的事情已經過去了,早晨吃飯現在已經沒有了,你罵人家吃飯不是罵虛空嗎?罵虛空的過失有多大啊!因爲它是虛妄的東西,它本身就是法身啊!那個東西已經沒有了你還在那裏罵,就等于是罵聖賢啊,罵聖賢的過失有多大啊。所以別人家已經過去的事情千萬不要再說了。因爲這是壽者之計量,在你計量過失的時候,它本來已經進入空性了,它這個有已經變空掉了,它既然已經空了,就進入聖賢相了,既然是聖賢相你怎麼敢罵它呢?未來的事情還未生,沒有生的東西你來計量什麼呢?沒有生你自己安排一個生,你罵未來是你叁界之心,你罵過去是造惡業之事,罵過去也錯,罵未來也是錯,你就不罵好了,那麼你的當下心就停止了。現在過去未來叁心不可得,什麼叫叁心不可得,就是叁世諸佛啊,現在過去未來都是佛,你要悟到這個道理。世界一切皆是空相,你罵別人就是罵空相,就是罵聖賢,過失是很大的。所以我們在這裏面一定要知道這個道理,你把這個道理搞懂了,你心中會有極大的解脫,極大的安心,極大的智慧的觀照。你就知道你現在在罵什麼東西,在幹什麼?一切聖賢皆由無爲法而有差別;無爲就是聖賢;所以罵無爲法就是罵聖賢;聖賢安住在一切善裏面。人苦的時候,你罵他就是在罵觀音菩薩,苦裏必有觀音啊,觀音大悲心就在苦的體裏面,在你對他的苦煩惱的時候,漫罵的時候,你不就是在罵觀音嗎?你不就是罵普賢嗎?你不就是在罵地藏嗎?你想一想,人家在煩惱的時候,你罵他,你不就在罵地藏嗎?能忍就是地藏啊,地藏菩薩就在忍的體裏面,衆生在苦的時候就代表忍在那裏,在你用刀槍口意業在罵他的時候,就等于你在罵地藏菩薩啊。在心法裏面一定是這個樣子的;相法上面我們是罵別人,在心法裏面真正是菩薩安住的地方。爲什麼人人能生大功德啊?爲什麼人家罵你一下,你忍一下就能生很大的功德;證明罵人的這個體裏面,有無量的大功德啊;看你能不能得到。如果你罵他,就失去了;不但你失去了功德,你還對大功德升起了恨之心,大家想一想,可怕吧?所以我們平時做了很大的過失的。所以呢我們現在不要管他人事,把自己的心守好,你就不犯過失。要認識到外邊現在到處是大德,唯我自己是凡夫。現在外邊很麻煩,動不動就犯這種過失。
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涕淚悲泣含淚給衆生講,我走了以後衆生又還複到惡道裏面去了,在這個末法時代衆生哪有不回的呢?釋迦牟尼佛圓寂800年後,衆生就容易誹謗佛法了。然後這個時代鬥爭堅固,我說你不好,你說我不好,你一派我一派互相鬥爭,所以我們一定要守住自心,不管他人非。怎麼守住呢?守住般若;守住實相;守住空想,你的心同法界同爲一體,無住,善惡無住,跟般若相應,不斷的安住在那個地方。每天笑迷迷,不要哭著臉;每天不要把眼睛瞪得大大的東看西看的,要四大威儀俱足,如如不動;吃飯穿衣睡覺如如不動;不管別人雜事,只管自己修行;我們就這樣的安住下去;你就不會造諸惡業。
信解受持,此人是第一稀有。什麼叫第一呢?不是說我很偉大。第一是無取無舍的如來之見,究竟之覺和真如之體。得到真如之體是謂第一。是不是說有一個另外的真如之體可得呢?真如在如來體上面,無取無舍,無大無小,無廣無狹,無離無棄。不離不舍就是當下體,即佛知見,與佛相應。我們平時講對一切萬法生起阿彌陀佛的信心,叫不離不棄,不取不舍;看的是法,生的是心,生出無住之心,就是佛的心,佛心就在當下,對一切萬法生起佛的這種信心。不要說這個是業障,那個是業障,那個是對于方便來說的。我們只要對一切業障生出無住之心,那是真實的忏悔。無住即無心,無心即忏悔。“心若滅時罪亦亡”,所以我們于一切心不住的時候,則罪自滅。罪滅了,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爲什麼“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爲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爲消滅。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所以說第一,不是這部經典是第一,是般若之意能信解受持,是謂第一希有。不信不解,不信般若之真實,不解而意不受。在涅槃經裏面講,讀經不解,實爲畜生無疑?有人現在耍小聰明,這部經典誦就可以了,不要去解了,這也是邪見之人。就是說不去觀(觀察),觀而能解,聞到這部經典,要觀察它的意思,然後解開落實,即是文字、觀照、見實相。現在人懶了,不樂意觀照,好像動你一點心就那麼難過。我們講法的目的,就是要令衆生心能解故,能起觀照行,由觀照就能見實相。如果經典每天看每天看,但是跟實相不能相應,這種修法不僅不能增長智慧,還會增長愚癡;涅槃經上講與畜生無疑。現在社會上很多人講,你就誦就可以了,不要解了,叫人家不要解,只要誦,這個話是他自己講的,佛陀絕對不會講這樣的話。淨空法師講誦叁千遍就能懂其意,懂其意就是要解,叁千遍是衆生心中的妄執,你不斷的誦不斷的誦,到後邊還是要解啊。解其意,叁千遍你要是能解也就不錯了,如果你讀叁千遍不解的話,你不還繼續讀下去。不如我們現在就解。叁千遍有加持力,密宗叫加行。密宗爲什麼要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要念十萬遍呢?爲什麼磕大頭要磕十萬個呢?爲什麼修佛像要修一百萬尊呢?這叫加持力。加持力令我們舍除我見,順從法意,把我給舍掉;完全的融到空裏邊去。你把我空掉了,不斷的把自己空掉,跟法相應;到時有個法師來稍微一解,馬上心開意解;但是現在衆生很難做得到。衆生磕十萬個大頭,認爲自己很了不起了,哇,我出家二十年叁十年了,他認爲自己出家年數多,是謂了不起,或者我拜了多少萬遍,或者讀了多少多少經,固執己見。還有一種方法非常麻煩的,本來他是個泥巴,自己知道是個泥巴;後來念經念多了以後,把自己外相變成個金子了,他心裏面是個泥巴,外邊是金子,把自己罩住了,內心裏什麼也沒有。我念經念了多少遍了,出家出了多少年了,拜佛拜了多少拜了,苦行如何如何了,變成金剛罩了。我常福什麼時候給你們說過我夜不倒單了,從不說我叁步一拜了,講到現在我也沒有講過。爲什麼不講呢?不足爲奇啊,我要執著那個東西,不就成金剛罩了嗎?我心裏邊是汙垢的,外面是大罩罩著有什麼用啊。現在人把它罩住了以後,自認爲自己有點本事了,然後自己真的覺得了不起了,這就麻煩了;這個東西是非常容易出來的。
現在的人稍微有點修行,功夫上來後就變成我執,就生出我見出來。因爲我們心比較怯懦,稍微看到那麼一丁點光,就生希有心;然後就抓住那個光不放,我見到佛光,我見到佛光了,到處喧耀自己;他確不知道,那是個金剛罩很麻煩的。所以我們見到佛象要知道是舍啊,這個佛像是怎麼見到的?是在無爲之中才能見到的。有執就無見,無執才有見啊;就是說你沒有執著的時候才能真正見得到。你發現你自己修行的功夫是怎麼來的?都在無爲之中才能得到;只要你有爲有執,你都得不到。你執著于這個,我要見到佛像,天天躺在床上,這樣子你永遠也見不到了。你思維一下,會發現原來你在無意中見到的,只要我們不發出意識就能見得到。所以我們不應該對他生出妄見;你想見,越想越是麻煩。一切在無意之中,不要有意去做,有意就有住,就有煩惱的顯現。
你看“此人與無量劫前在諸佛面前種植善根”這種善根和你現在聞經不二故,持五戒能到西方極樂世界,持八關齋戒能到西方極樂世界,爲什麼呢?八關齋戒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相,不然的話你持八關齋戒爲什麼能夠往生極樂世界呢?爲什麼持五戒、孝敬父母、做善事都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呢?爲什麼會有這個體呢?因爲這個相就是那個相,我們迷了我們有住,就不知道此相即是彼相,那麼我們對此相生起佛的這種信心,當下就是。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爲什麼“至心信樂乃至十念就能往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呢?因爲乃至十念的這個體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體。如來本智會本覺,衆生有本覺,如來有本智,我們這一念心叫本覺,如來本智就在這一念覺上面。我們本覺本來是俱足的,因爲我們有住,本覺就不能現前。如來本智這個智安立在我們有住的這個相上面,令我們以相而立入本覺,就解脫了,本覺即佛。持戒是無住之心,修福是法界之相,此法界之相與無住之心是不二的,是因果同時的本來體。我們本覺就在當下,但是我們有住有執著故,好像當下不是佛。因爲你以爲不是佛,所以講西方極樂世界,講淨土法門,把你的有住之相變成他的無住之智,在無住之智上面建立無住心的時候,然後你信佛,或者信阿彌陀佛,或者信無住,在這一刹那就是解脫體,令我們從此相裏面趨入,這個叫做第一稀有。
你聞到般若這一念,與盡未來際無量諸佛是相應的,這一念般若不可思議,叫做稀有。稀有就是當下,說小小之又小,小到我們心根本察覺不出來;說大,盡虛空遍法界無量諸佛。後面講“離一切相則名諸佛”,無量諸佛會于一念,是故這一念無相則會于諸佛。我們無量劫以來爲什麼還不能成佛呢?不聞般若故。因爲不聞般若故,便執著于相,所以我們現在見不到佛的原因是因爲我們執著和有住了。無住就是諸佛,無住就是無相,因爲無住故是盡未來際,也就是說你聞到般若,不是一佛二佛,是無量劫前在諸佛面前種諸善根。而是在很多佛面前,是盡虛空遍法界盡未來際,和地藏菩薩一樣。塵塵刹刹無量個地藏菩薩全部會到一塊變成一個地藏菩薩,就是我們色聲香味觸法報身的體,化身裏面一切生滅相續的份裏面就是衆生,而菩薩一切色聲香味觸法的法裏面本來和諸佛是同體的,又跟一切菩薩是同體的,又跟一切衆生是同體的;衆生生滅在地藏菩薩安住處,菩薩一切色聲香味觸法六度波羅蜜是地藏菩薩安住處;十方諸佛一切大悲心平等性是一個地藏菩薩。一個地藏菩薩就是諸佛,一切相會于一相。我們無量劫前在無量無邊的佛面前種的這個善根,會于我們現前聞般若的一念,是一體不二的。所以無量即一,一即無量;現在過去未來無非現前一念而已,不但通于過去體,還會于諸佛盡未來際。這一念稱爲稀有。你觀察這一念稀有心,哪個衆生又不具足呢?
稀有就是對一切衆生生起信心故,對如來生起信心故;不是說你稀有的時候顯示出貢高我慢的體,不是說拿到金剛經之後,這個是天一第一,不是這樣的。是你信解者,能了知衆生能得解脫故能得般若故,一切衆生安住在般若體上面;無佛可成,無衆生可度,你安住樂業,你非常的安定,降伏其心故。你心不能安撫,就不爲稀有了。從法上講,第一稀有會于華嚴境界53位法身大士,一念菩提心,即成等正覺;第一稀有會于佛,住是佛之住,行是佛之行,所謂第一希有,回向是諸佛之回向,所謂第一希有,就是菩薩法,菩薩有52位法身大士,就是十住十行十地十回向十信加等覺妙覺;都稱有希有,希有之無量諸佛,所以爲什麼釋迦牟尼佛見五十叁位佛即得八地菩薩。這五十叁位佛就是華嚴五十叁地;地位上講有十地,十一地,十二地,十叁地。阿彌陀佛叫毗盧頂上法,就是超越毗盧遮那佛頂上之法,屬于十四地十五地十六地。
所以我們要知道他這個第一希有,第一就是佛的知見,這裏面還有一個強烈的次第,因爲須菩提畢竟不是佛啊。後面還有一個“如是如是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爲稀有。”這個稀有跟前面的稀有它又不一樣了,前面是第一稀有,後面是甚爲稀有;比第一稀有還有甚者是什麼?那就是真如之見,如來之見,那就是真正的佛啊!徹底的超越了第一稀有之法,這個第一稀有就是佛所贊歎,前面的第一稀有是因地上的贊歎。 “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這個第一是如來所贊歎的體。
“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聞是經,爲什麼第一希有呢?這個人要是聞到了,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什麼叫無我相呢?後面須菩提說:“我相即是非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這個諸佛就是一切諸佛,就是五十叁佛。南摩阿彌陀佛。
《《金剛經》系列開示 69》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