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你心里面还有我见,无有方向。真正达到圆融的时候,佛陀跟佛陀坐在一块,心心相印的,是如如不动的。
“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解就是如法受持的意思,受而不解为情见,解而不受为狂见。一些学者写了很多书,但是他从来不礼拜不念佛,不皈依尊重三宝,这是狂人啊。受而不解,你天天读诵这部经典,你没有解你是见,这是情见。你现在见到我,认为我是你心外之体,那属于是情见;如果你认为我是空的,那是狂见。此相不离此相不舍,不舍是不舍无住之体,无住之相是法界相,无住之心是清静之心,此相就是你的清静心,此清静心就是此相,不离相不舍相,离相也错舍相也错,舍这个相就舍无住体,取这个相是取妄之体,都是凡夫,所以不取不舍才是对的。
我们讲金刚经讲了这么多天了,你的信解受持是什么呢?你的信解受持是迷信是狂见。如果你觉悟了,信与法相应故,此无住之体是你清静之心,此相是你清静之相,无为之相,无住之相,无染之相,不离此相能见报身,因为此相就是你相,离开此相就是攀缘。因为当下这一念体之外,任何念头都为攀缘,所以当下这个体就是你无住之体。离开此无住之体,此相为攀缘。此体无住即是无为,离开此体还有另外无住,那就等于有为了。有为是众生之见,有攀缘还是众生之见,所以在这个相上面无住,即无为之相,当下的体就是无攀缘之相。什么叫无攀缘,当下见到我,不要在外面去找,当下就觉,你有攀缘之相就错了,此相就是你的原相,叫无缘之相。一切相生无染心是为正观,一切相生有染之心为攀缘,一旦有染就离无为,就离相,离相则有取有舍。你现在能会得到吗?
什么叫“不足为难”?有三义。第一,正值佛时,佛陀在世,我们见到佛心里面就是不一样的,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本身就是利益众生,令众生见到三十二相心中就生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生起想成佛的心,无住之心。我们在这个世间有几个人能真正的生出这样的菩提心来呢?因为我们没有见过佛啊,获得的利益非常的浅薄,众生不见实相,没有看到释迦牟尼佛庄严之相,就不生羡慕,没有生稀有心,所以内心中会对般若产生无形的排斥,这是众生的业力。你为什么生在末法时代呢?你为什么生在佛没有住世的时候呢?我们讲阿弥陀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讲佛菩萨的慈悲,无非是摄受我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有的庄严之相,所有的十方诸佛的庄严国土,无非是摄受我们的菩提心。
不管是正法时代还是末法时代,我们能生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都是不可思议。我们是八难之人,佛前佛后难,世智聪辩难,非想非非想天难,还有地狱饿鬼畜生难。我见非常固执,不随顺佛的知见,随顺自己个人的知见。顺从佛意就无我就顺从法意,点点滴滴都是法意那个人多么的慈悲和柔和啊。一个人在你面前刚强坚固地争论的时候,已经违背法意了。所以他是不是通达于般若完全看他在法上面是不是柔顺,因为一切法是无住之体,自然柔顺。因为法无住即法界,法界是我身啊,无住是我心啊,身心合一是一体的,体相是不二的。此相遍法界故,识体者自然柔顺,哪有刚强坚固争吵不休的东西呢?所以能不能通达般若你就可以看得到。那个人没事就跟您争论,你不需要跟他争论的,得般若者他必定由自利利他,自利,身心清净故,利他身心柔软故,自利对自己很清净,对外面非常柔和,非常柔软。我们在贪嗔痴慢疑里面不降伏的话,与般若心也很难相应。
在这末法时代我们要培养一个非常纯洁的心,出家人最怕的是生狂见;在家人最怕生弱见,弱就是在财色名食睡里面不肯出来。出家人就怕学了一点经典,他什么都知道了都懂了,但事实上什么又不懂,他生出狂的体,那就麻烦了。但是在家人生出弱的体,贪嗔痴慢疑不肯放下,对财色名食睡非常的兴奋;见到名钱财摆在那个地方,头脑非常的清晰,想睡也不睡了,非常的有劲啊;见到色相、见到好看的东西,什么都忘记了;见到好吃的东西,眼睛都睁得滴溜滴溜圆;像这样的人,沉迷在里面,他能出来吗?菩提心不能生出来。
所以佛陀在末法时代为什么要讲净土呢?现代人生活太好了,太优越了,你讲什么禅定这些东西,他们根本不感兴趣。有名有利有儿子大房子好车子,电视机什么东西应有尽有;所以只有讲西方极乐世界。你叫他坐禅定,什么都不要了,实在是舍不得啊;因为他舍不得这些好的东西,世间人、魔王都怕你走吗!怕你离开这个世界,他就用种种方法诱惑你,用这个名啊利啊色啊,好看的东西把你迷惑住,千方百计地把你拉着在我这个地方住着。我们有五蕴坚固色身,四大固有,四大非常的坚固;把你安住了;好像这地火风水四大很漂亮一样。你看现在人,吃好的穿好的,大家都是不像过去没有饭吃,没有衣服穿;现在有饭吃有衣服穿,大家都很庄严,在这里面就贪著了,四大非常的坚固,四大坚固就是人相,用这个四相,凝固着你那个心,想出离很困难啊。
在这个世界想闻般若修行的人非常难,为什么呢?讲般若简直是枯燥无味啊,为什么?跟你这个名利心不能相应啊,一个想名想色想财食睡的人,跟他如何相应呢?当然对这个般若不感兴趣了。你不信,我稍微的讲一些别的东西,像什么福德、福报、发财,马上就有劲了,大家对般若的这个心实在是很淡。财色名食睡一直藏在内心中,不说出来好像通达般若一样,但一旦财色名食睡现前的时候,你发现你的财色名食睡不知比般若要强多少倍,非常强烈的。只有极少极少的人会对般若感兴趣;一个对般若感兴趣的人,当然“信解受持,不足为难了”。上面,佛陀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了,他在世时,须菩提遇佛的话,当然就不足为难了。佛陀在世,有佛陀的加持之力,并且这部经典还是他问出来的,因为须菩提本来就是解空第一。他慧眼打开了,所以一谈般若就能生信,当时的人都福慧俱足,种种因缘种种善根种种福德,都会感召他对般若生信,不足为难。第二个般若甚深谁为能信呢?正见成就之人,像漏尽比丘、漏尽的阿罗汉信般若不足为难。像我们有漏不尽,我们有五通没有六通,六通是漏尽通,漏尽通可以远离生死了,没有男女之心了,所以他们信般若非常快速,不足为难。
“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讲他不足为难,这里又说还有难处,是对于后面的众生,即2500年后也即末法时代的第一个500年的众生来讲。前面我已经讲过,5个500年分别是解脱坚固、禅定坚固、多闻坚固、修塔寺院坚固、斗争坚固;现在我们就在斗争坚固这个年代,在这个年代有持戒修福者,能闻是经,即能受持,即能尽信;为什么呢?因为受持福德,有求福求慧者,能得闻是经。不愿意求福求慧者,就不能闻是经;为什么呢?此人在斗争坚固的体里,不愿意求解脱的人,那么说他怎么对般若感兴趣呢?
求福求慧是有求是无求呢?还是有求的,因为有求才会有无求,就像我们西方极乐世界一样,我们要到西方极乐世界,怎么做是另外一回事,首先要有个目标。还没有出家就在那里说我无所求了,你本身信体里面无所求,无所求达到有所求,有所求以无所求的心,但是相上面发心的时候是有所求的。所以我们现在出家,是有所求的,但是怎么样才能达到真正的出家?是无所求。无所求就是真正出家。无所求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法可得,是名诸佛。见一切相,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信心清净就是无住之相,无住之心,无住之法,无住之执,没有无住之相之执,没有无住之心,没有无住之法,连无住之心的心也没有;完全是安住在法里面,这个是叫做信心清净者;则生实相。如果有无住之心可得,是错的;有无住之法可得也是错的;有无住之实也是妄见;都不能见到实相。所以信心清净者,他是通达上下的。前面讲若心取法,若心取相,非相非非相,就是三相,我能所,三心了不可得,是谓真信。如果三心可得,不为信心,没有信心清净,哪能见到实相呢?
闻到这部经典,是因为过去因地发心,释迦牟尼佛来到这个世界,首先就是叫众生求福求慧,比如我们大家现在在求福求慧,佛陀的般若之门是大福大慧啊!刚才讲过三种因果关系:一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世俗的因果关系。二是无住心得无住果,你直接以无住心安住在世间,必然有无住之果;你无住之心,必得清净之法身呢;你无住之相,必得清净之法相呢;所以无住之心,无住之相是谓菩提萨埵,心空法空,修一切善法不着于相,这也是一种因果关系。三是没有因果。因果是空的,为什么呢?持如是因得如是果,难道因果还有得失吗?如来得真如体还有得失吗?尽现在过去未来都是真如之体。真如之体没有因果是什么呢?法报化身本来一体。“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哪有什么尘埃可得呢?无住之心就是法界之相,一般在你得到真如的时候才知道。在你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一刹那,就了知一切众生是一相,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无非是如来一心所出,所以法界是心,心即法界。到那个时候,那有什么因果存在呢?没有因果存在,教上讲叫做因果同时。因果同时分二种:因就是果;果就是因。所谓果就是因,因就是果,导果向因,像净土法门就是这样,因为从究竟来讲没有因果的,导果向因是很简单的一个问题,可是我们就不能够做得到。我们种因成果,那是众生的知见。我们凡夫菩萨修行如是因如是果;凡夫恶业有恶果,善业有善果;佛是因果同时,没有因没有果。
所以净空法师讲,诸法皆空,因果不空,那是对于菩萨和众生来讲的。所以网上有人骂净空法师,他不了实相啊,人家净空法师是对凡夫和菩萨讲的,不是对佛讲的,我们本身就是凡夫,我们讲如是因如是果又有什么关系呢?因果难道是假吗?净土法门上…
《《金刚经》系列开示 6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