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系列開示 69▪P2

  ..續本文上一頁,你心裏面還有我見,無有方向。真正達到圓融的時候,佛陀跟佛陀坐在一塊,心心相印的,是如如不動的。

  “信解受持,不足爲難”,解就是如法受持的意思,受而不解爲情見,解而不受爲狂見。一些學者寫了很多書,但是他從來不禮拜不念佛,不皈依尊重叁寶,這是狂人啊。受而不解,你天天讀誦這部經典,你沒有解你是見,這是情見。你現在見到我,認爲我是你心外之體,那屬于是情見;如果你認爲我是空的,那是狂見。此相不離此相不舍,不舍是不舍無住之體,無住之相是法界相,無住之心是清靜之心,此相就是你的清靜心,此清靜心就是此相,不離相不舍相,離相也錯舍相也錯,舍這個相就舍無住體,取這個相是取妄之體,都是凡夫,所以不取不舍才是對的。

  我們講金剛經講了這麼多天了,你的信解受持是什麼呢?你的信解受持是迷信是狂見。如果你覺悟了,信與法相應故,此無住之體是你清靜之心,此相是你清靜之相,無爲之相,無住之相,無染之相,不離此相能見報身,因爲此相就是你相,離開此相就是攀緣。因爲當下這一念體之外,任何念頭都爲攀緣,所以當下這個體就是你無住之體。離開此無住之體,此相爲攀緣。此體無住即是無爲,離開此體還有另外無住,那就等于有爲了。有爲是衆生之見,有攀緣還是衆生之見,所以在這個相上面無住,即無爲之相,當下的體就是無攀緣之相。什麼叫無攀緣,當下見到我,不要在外面去找,當下就覺,你有攀緣之相就錯了,此相就是你的原相,叫無緣之相。一切相生無染心是爲正觀,一切相生有染之心爲攀緣,一旦有染就離無爲,就離相,離相則有取有舍。你現在能會得到嗎?

  什麼叫“不足爲難”?有叁義。第一,正值佛時,佛陀在世,我們見到佛心裏面就是不一樣的,佛陀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本身就是利益衆生,令衆生見到叁十二相心中就生起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就生起想成佛的心,無住之心。我們在這個世間有幾個人能真正的生出這樣的菩提心來呢?因爲我們沒有見過佛啊,獲得的利益非常的淺薄,衆生不見實相,沒有看到釋迦牟尼佛莊嚴之相,就不生羨慕,沒有生稀有心,所以內心中會對般若産生無形的排斥,這是衆生的業力。你爲什麼生在末法時代呢?你爲什麼生在佛沒有住世的時候呢?我們講阿彌陀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講佛菩薩的慈悲,無非是攝受我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所有的莊嚴之相,所有的十方諸佛的莊嚴國土,無非是攝受我們的菩提心。

  不管是正法時代還是末法時代,我們能生起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都是不可思議。我們是八難之人,佛前佛後難,世智聰辯難,非想非非想天難,還有地獄餓鬼畜生難。我見非常固執,不隨順佛的知見,隨順自己個人的知見。順從佛意就無我就順從法意,點點滴滴都是法意那個人多麼的慈悲和柔和啊。一個人在你面前剛強堅固地爭論的時候,已經違背法意了。所以他是不是通達于般若完全看他在法上面是不是柔順,因爲一切法是無住之體,自然柔順。因爲法無住即法界,法界是我身啊,無住是我心啊,身心合一是一體的,體相是不二的。此相遍法界故,識體者自然柔順,哪有剛強堅固爭吵不休的東西呢?所以能不能通達般若你就可以看得到。那個人沒事就跟您爭論,你不需要跟他爭論的,得般若者他必定由自利利他,自利,身心清淨故,利他身心柔軟故,自利對自己很清淨,對外面非常柔和,非常柔軟。我們在貪嗔癡慢疑裏面不降伏的話,與般若心也很難相應。

  在這末法時代我們要培養一個非常純潔的心,出家人最怕的是生狂見;在家人最怕生弱見,弱就是在財色名食睡裏面不肯出來。出家人就怕學了一點經典,他什麼都知道了都懂了,但事實上什麼又不懂,他生出狂的體,那就麻煩了。但是在家人生出弱的體,貪嗔癡慢疑不肯放下,對財色名食睡非常的興奮;見到名錢財擺在那個地方,頭腦非常的清晰,想睡也不睡了,非常的有勁啊;見到色相、見到好看的東西,什麼都忘記了;見到好吃的東西,眼睛都睜得滴溜滴溜圓;像這樣的人,沈迷在裏面,他能出來嗎?菩提心不能生出來。

  所以佛陀在末法時代爲什麼要講淨土呢?現代人生活太好了,太優越了,你講什麼禅定這些東西,他們根本不感興趣。有名有利有兒子大房子好車子,電視機什麼東西應有盡有;所以只有講西方極樂世界。你叫他坐禅定,什麼都不要了,實在是舍不得啊;因爲他舍不得這些好的東西,世間人、魔王都怕你走嗎!怕你離開這個世界,他就用種種方法誘惑你,用這個名啊利啊色啊,好看的東西把你迷惑住,千方百計地把你拉著在我這個地方住著。我們有五蘊堅固色身,四大固有,四大非常的堅固;把你安住了;好像這地火風水四大很漂亮一樣。你看現在人,吃好的穿好的,大家都是不像過去沒有飯吃,沒有衣服穿;現在有飯吃有衣服穿,大家都很莊嚴,在這裏面就貪著了,四大非常的堅固,四大堅固就是人相,用這個四相,凝固著你那個心,想出離很困難啊。

  在這個世界想聞般若修行的人非常難,爲什麼呢?講般若簡直是枯燥無味啊,爲什麼?跟你這個名利心不能相應啊,一個想名想色想財食睡的人,跟他如何相應呢?當然對這個般若不感興趣了。你不信,我稍微的講一些別的東西,像什麼福德、福報、發財,馬上就有勁了,大家對般若的這個心實在是很淡。財色名食睡一直藏在內心中,不說出來好像通達般若一樣,但一旦財色名食睡現前的時候,你發現你的財色名食睡不知比般若要強多少倍,非常強烈的。只有極少極少的人會對般若感興趣;一個對般若感興趣的人,當然“信解受持,不足爲難了”。上面,佛陀已經不在這個世界了,他在世時,須菩提遇佛的話,當然就不足爲難了。佛陀在世,有佛陀的加持之力,並且這部經典還是他問出來的,因爲須菩提本來就是解空第一。他慧眼打開了,所以一談般若就能生信,當時的人都福慧俱足,種種因緣種種善根種種福德,都會感召他對般若生信,不足爲難。第二個般若甚深誰爲能信呢?正見成就之人,像漏盡比丘、漏盡的阿羅漢信般若不足爲難。像我們有漏不盡,我們有五通沒有六通,六通是漏盡通,漏盡通可以遠離生死了,沒有男女之心了,所以他們信般若非常快速,不足爲難。

  “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衆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爲第一希有。”講他不足爲難,這裏又說還有難處,是對于後面的衆生,即2500年後也即末法時代的第一個500年的衆生來講。前面我已經講過,5個500年分別是解脫堅固、禅定堅固、多聞堅固、修塔寺院堅固、鬥爭堅固;現在我們就在鬥爭堅固這個年代,在這個年代有持戒修福者,能聞是經,即能受持,即能盡信;爲什麼呢?因爲受持福德,有求福求慧者,能得聞是經。不願意求福求慧者,就不能聞是經;爲什麼呢?此人在鬥爭堅固的體裏,不願意求解脫的人,那麼說他怎麼對般若感興趣呢?

  求福求慧是有求是無求呢?還是有求的,因爲有求才會有無求,就像我們西方極樂世界一樣,我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怎麼做是另外一回事,首先要有個目標。還沒有出家就在那裏說我無所求了,你本身信體裏面無所求,無所求達到有所求,有所求以無所求的心,但是相上面發心的時候是有所求的。所以我們現在出家,是有所求的,但是怎麼樣才能達到真正的出家?是無所求。無所求就是真正出家。無所求就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無有法可得,是名諸佛。見一切相,諸相非相,則見如來。信心清淨就是無住之相,無住之心,無住之法,無住之執,沒有無住之相之執,沒有無住之心,沒有無住之法,連無住之心的心也沒有;完全是安住在法裏面,這個是叫做信心清淨者;則生實相。如果有無住之心可得,是錯的;有無住之法可得也是錯的;有無住之實也是妄見;都不能見到實相。所以信心清淨者,他是通達上下的。前面講若心取法,若心取相,非相非非相,就是叁相,我能所,叁心了不可得,是謂真信。如果叁心可得,不爲信心,沒有信心清淨,哪能見到實相呢?

  聞到這部經典,是因爲過去因地發心,釋迦牟尼佛來到這個世界,首先就是叫衆生求福求慧,比如我們大家現在在求福求慧,佛陀的般若之門是大福大慧啊!剛才講過叁種因果關系:一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世俗的因果關系。二是無住心得無住果,你直接以無住心安住在世間,必然有無住之果;你無住之心,必得清淨之法身呢;你無住之相,必得清淨之法相呢;所以無住之心,無住之相是謂菩提薩埵,心空法空,修一切善法不著于相,這也是一種因果關系。叁是沒有因果。因果是空的,爲什麼呢?持如是因得如是果,難道因果還有得失嗎?如來得真如體還有得失嗎?盡現在過去未來都是真如之體。真如之體沒有因果是什麼呢?法報化身本來一體。“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哪有什麼塵埃可得呢?無住之心就是法界之相,一般在你得到真如的時候才知道。在你得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一刹那,就了知一切衆生是一相,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無非是如來一心所出,所以法界是心,心即法界。到那個時候,那有什麼因果存在呢?沒有因果存在,教上講叫做因果同時。因果同時分二種:因就是果;果就是因。所謂果就是因,因就是果,導果向因,像淨土法門就是這樣,因爲從究竟來講沒有因果的,導果向因是很簡單的一個問題,可是我們就不能夠做得到。我們種因成果,那是衆生的知見。我們凡夫菩薩修行如是因如是果;凡夫惡業有惡果,善業有善果;佛是因果同時,沒有因沒有果。

  所以淨空法師講,諸法皆空,因果不空,那是對于菩薩和衆生來講的。所以網上有人罵淨空法師,他不了實相啊,人家淨空法師是對凡夫和菩薩講的,不是對佛講的,我們本身就是凡夫,我們講如是因如是果又有什麼關系呢?因果難道是假嗎?淨土法門上…

《《金剛經》系列開示 6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