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系列开示 69

  上常下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前面讲道:“世尊,是实相者,既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实相既是非相,对于须菩提所证悟的境,离名说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什么叫实,什么叫相?实相是非之意,非是体,相是相,体相一如,是为实相。不能说非是实相则偏空,也不能说相是实相则偏有,两边皆不可执。举例来讲:就像打坐,坐在那里我们很清静,你说是清静呢还是打坐呢?你不能说打坐的体是清静的,你也不能说清静是清静的,清静跟打坐,此相此体,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不能偏说,不能离名说相,不能说非是,也不能说相是,这个叫做实相。实者非故,无住生相,不能独说相是实相,不能独说无住是实相。无住是法界体,法界地无住相,觉行者才真实的真如实相。一般众生都是偏向于一方,要么认为无住是实相,不知道后面讲:是故如来说名实相。因为实是非体啊,非就是无住体,名是相之体。也就是说,无住不离相,相不离无住,相跟无住是一体的,不可以偏说无住体,不可以偏说有相体。所以实相无相,无相无不相,是名实相。

  须菩提又向佛说:“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这句话是对前面说的。因为前面讲到须菩提所得慧眼:“如来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经典。”这里讲:“我今得闻如是经典”,前面为什么讲“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经典。”今他就闻到信解受持,过去为什么没有闻到呢?是因为他执着于慧眼“我所得慧眼”。如来有没有所得之心呢?如来无所得无所失。如来有肉眼否?天眼否?慧眼否?法眼否?佛眼否?须菩提说有。如来这个眼对佛眼来讲,是清静之法身,对法眼来讲是大菩萨,对慧眼来讲是阿罗汉,对天眼来讲是天道,对肉眼来讲是人道。五眼无非是法界。因为佛陀无住之心,五眼俱足,在一心中显。五眼是佛陀究竟之无住相,此相此体无二,不是说佛陀有另外的佛眼、法眼、慧眼、天眼、肉眼,这五眼是一心中生。

  为什么会这样说呢?佛眼是清静之法身,没有肉体的,也没有相的,这个眼全是心,无住之心。无住之心就像水一样,本来清静的,是解脱的,没有所谓的见,这个眼佛佛是想通的,我们是在妄见里面。菩萨眼叫法眼,是无住之相、无住之心,无住之心是一心,无住之相是法界,法界会于一心,一心会于法界。所以法界之庄严是一心中显,不是依妄见而建立的,是一心定法界相,以无住之心做一切事,会同法眼。

  到了八地菩萨就能真正的开法眼,就是佛陀的法眼就显现出来了,七地菩萨都还有法眼之不足。菩萨没有完全俱足佛眼,因为佛眼是没有众生的,哪有菩萨可得呢?法眼是佛陀的一份本来的德。这个德是菩萨受用,所以菩萨法眼是来自于佛的德。因为没开佛眼之前,菩萨在受法眼体,所以菩萨所受的法眼都是佛陀的法性中本来俱足的报身庄严,遍法界故,遍庄严,菩萨能见得到。菩萨的法眼佛陀知道,佛陀知道一切众生之眼无非是佛陀无住之心啊。上面的法眼,可以通达于法性,但是下面的慧眼,是众生的心,慧眼见无住,慧眼能识无住,信心清静,能修清静法,能了知此世界虚妄,无住故。从这里面修出一个清静心,执着于慧眼,了知诸法之实相,依实相而修自性中的解脱,以这个解脱为根本,没有破除法眼的知见,“我得法眼”,菩萨还有法眼的执着,阿罗汉是慧眼的执着。阿罗汉的慧眼无非是见实相无住而获得清静心而已,但是得到那个清静无住的体,他安住在自利上面没有利他,因为还没有破除法的执着。就像坐船,还没有离开过船,离船他就不能解脱。还没有离开这个船之前,在船上面得到一种清静,没有舍法。没有舍法故,就叫阿罗汉。

  “我所得慧眼”,证明须菩提还有慧眼可得,因为有慧眼可得,进入妄见,当然不能够开智慧了。如果不开般若之法,他又怎么能够破除慧眼的执着呢?般若本身就是破他的法见的。因为前面是慧眼执着,“未曾得闻”,今天“闻是甚深经典,信解受持”,他不是用慧眼看了,于是能信解受持。一切法门都以信,信能生实相,“若人信心清静则生实相”。也就是说,真正的跟这个经典相应,能信解就能生实相。 “我今得闻如是经典”, “闻”是代表众生心中的信受,“如”是代表如来体,“是”得真实的真如解脱,真如就是“是”,如来是为“如”,“闻”就是自性。

  如来就是无所来无所去,不离不弃,不取不舍。什么叫不离不弃呢?如来者不离不弃,不取不舍。不取于众生之妄,不舍众生之相,因为众生相是跟无住体合二为一。无住则有无住果,无住因有无住果,这个因果非常奇妙。

  有因有果,就是众生做善得善,做恶得恶,这叫因果。为什么善得善报恶得恶报呢?因为自性无住故,无住能大能小,无住体就生有,无住则相大。自性本来无住故,你做善做恶是为妄见,妄见能感应无住体。大家看见灯照着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看到万物,能看到万物的分别是我们的妄心,能照之体实在是无住,但是在这个照光下能生妄见,就是分别心,分别心由照而显,如果没有这个灯照在那个地方,我们的妄心又怎么起来呢?所以此无住之光能生妄识分别,做善做恶是妄的体。既然是妄,为什么会有善恶之报呢?善恶之报还是妄体,果报妄故,报境就没有了。比如我们现在是有住,因为有住故,你真如实性、如来心地、自性显现出你有住的执的境,而此境本无住。因为是从无住心中生,必无住故,所以一切境必然无住。你没有开显般若之前,你不会以你无住之心现无住之相,不能见无住之相就识无住之体,你不懂是因为你内心中还有执着,不舍妄见。自性本来就是无住的体,因为你妄见有果报,这个果报跟无住是相应的,都是真如实性,跟我们的心是一体的。

  此相和无住是不二的,我们不能执着于内在有一个无住的体,但是不能说外面相是无住体,都是执着的。外面相它又是无住又是相,此相无住的体是一种中道思想,言辞道断的,只有用心会到。说有说无都是妄见,它是有无不二之体。说有亦无,说无亦有。就像你打坐得到清静,到底打坐是清静呢,还是清静是打坐呢,你不执着于清静可得,也不可以有打坐可得,但是你不能离开打坐,也不能离开清静,清静打坐是一体的,体相一如的境。清静为体,打坐为相,离开打坐之相就没有清静可得,另外有清静可得就是妄见,此相此体是不二的。

  不能离开这个相去另外找心,不能离开这个相上的心再找另外的相,都是错的。所以要舍你心中的妄,认我们现在的真。现在看到的相就是你的全部,你了知外面的相就是你的全部,整个的身心就是外面的那个体。你在外面就发现整个大千世界有住无住,执是你心中之执,是你心中的妄见,相是无住之相。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你的妄,就是善恶之妄。

  如果你识性,达到因果大善,就是无住之心能见无住之相,了知无住是心,法界为相。你一旦无住了,法界跟心是一体了,你就不认为这个身体跟法界之外另外有心可得。此果报是什么呢?无住则合佛心,就是直心,无相则圆融法界。整个法界既然无住故,法界就圆融,所以圆融于法界,直心即道场,直心就是你无住之心,无住就是你的道场,法界就是你的庄严,法界就是圆融无二。此心此相是理事圆融。理上圆融就是直心、道场;事上圆融就是法界、无住之相;理事圆融,此心此相不二故;事事圆融、没有东南西北之分,无非是心中的妄见生出东南西北。而我们往往心是妄心,理不能通达;事是分别之相,事不能通达;心跟事不能圆融,理事有障碍;事事不能圆融,东南西北到处分别,到东是东,到南是南。事事不能圆融怎么能进入妙观察智呢?理事不能圆融怎么进入到平等性智呢?理不能圆融怎么能进入大圆镜智呢?事不能圆融怎么能成为平等性智呢?这个里面,四无碍心都是这一念,你要悟进去。

  闻如是,闻者是众生之信,“如是我闻”,我闻是机,如是者是法,是代表般若之法,般若之法落于心为闻,不能流到心里面去不叫闻,因为你闻到心里面去才能够总持,叫做经,叫做典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是为典故。所以呢,一切法不可以执着,应该落受于心。世尊,我今天闻到这部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信解,信而解,闻跟信是相应的。所谓信者,无信之信,不是真的有一个信的体。比如,我信了没有啊?这种观点不可以说。信士,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为信。般若落于心才成就信,信者实在是没有信这个名字,信是勉强说叫信。闻是经典与实相相应故,才为闻。比如我们敲钟,大家闻到没有?那不是闻,那是听,闻到心处是闻,感觉到声音是从你心中出来的一种光,那叫做闻。如果你现在看到大家是从一心中生,这叫闻。如果我现在看到的,这叫见。看到的是一,是以眼光来见的,耳朵听到是以耳听,不是闻,闻是你的那个心跟法相应的那一刹那才叫做闻。闻是经典即不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闻是经即得佛,闻是经就得无量无边的功德,闻是经生生世世不堕三恶道,闻这一念俱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证明说这个闻绝对不是耳朵听到的那个闻。我现在见到你我不是见是闻,但是你见到我可能是见,因为我不是你心啊。我是你心中之见性,如来见一切众生是自性,如来者不取不舍,不取于妄,不舍于相,此相是无住相应的,因为无住就是此相,此相就是无住,如来见一切相无住故,一切众生是如来之法相,种种分别无非是如来法相故。佛陀跟佛陀心心相应,还要什么涕泪悲泣呢?没有了,不惊不怖不畏。而须菩提在这里面还有惊怖,还有惊讶之体,还有得失之体,须菩提还是以因地来示现的。后面如来回答是非常的超脱。众生来问的时候都是从我执边见里面生出来的,皆不圆满。有时讲来讲去好像你懂了,事实上呢…

《《金刚经》系列开示 6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