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爲難”,前面講道:“世尊,是實相者,既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實相既是非相,對于須菩提所證悟的境,離名說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什麼叫實,什麼叫相?實相是非之意,非是體,相是相,體相一如,是爲實相。不能說非是實相則偏空,也不能說相是實相則偏有,兩邊皆不可執。舉例來講:就像打坐,坐在那裏我們很清靜,你說是清靜呢還是打坐呢?你不能說打坐的體是清靜的,你也不能說清靜是清靜的,清靜跟打坐,此相此體,是一個東西不是兩個東西,不能偏說,不能離名說相,不能說非是,也不能說相是,這個叫做實相。實者非故,無住生相,不能獨說相是實相,不能獨說無住是實相。無住是法界體,法界地無住相,覺行者才真實的真如實相。一般衆生都是偏向于一方,要麼認爲無住是實相,不知道後面講:是故如來說名實相。因爲實是非體啊,非就是無住體,名是相之體。也就是說,無住不離相,相不離無住,相跟無住是一體的,不可以偏說無住體,不可以偏說有相體。所以實相無相,無相無不相,是名實相。
須菩提又向佛說:“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爲難”,這句話是對前面說的。因爲前面講到須菩提所得慧眼:“如來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經典。”這裏講:“我今得聞如是經典”,前面爲什麼講“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經典。”今他就聞到信解受持,過去爲什麼沒有聞到呢?是因爲他執著于慧眼“我所得慧眼”。如來有沒有所得之心呢?如來無所得無所失。如來有肉眼否?天眼否?慧眼否?法眼否?佛眼否?須菩提說有。如來這個眼對佛眼來講,是清靜之法身,對法眼來講是大菩薩,對慧眼來講是阿羅漢,對天眼來講是天道,對肉眼來講是人道。五眼無非是法界。因爲佛陀無住之心,五眼俱足,在一心中顯。五眼是佛陀究竟之無住相,此相此體無二,不是說佛陀有另外的佛眼、法眼、慧眼、天眼、肉眼,這五眼是一心中生。
爲什麼會這樣說呢?佛眼是清靜之法身,沒有肉體的,也沒有相的,這個眼全是心,無住之心。無住之心就像水一樣,本來清靜的,是解脫的,沒有所謂的見,這個眼佛佛是想通的,我們是在妄見裏面。菩薩眼叫法眼,是無住之相、無住之心,無住之心是一心,無住之相是法界,法界會于一心,一心會于法界。所以法界之莊嚴是一心中顯,不是依妄見而建立的,是一心定法界相,以無住之心做一切事,會同法眼。
到了八地菩薩就能真正的開法眼,就是佛陀的法眼就顯現出來了,七地菩薩都還有法眼之不足。菩薩沒有完全俱足佛眼,因爲佛眼是沒有衆生的,哪有菩薩可得呢?法眼是佛陀的一份本來的德。這個德是菩薩受用,所以菩薩法眼是來自于佛的德。因爲沒開佛眼之前,菩薩在受法眼體,所以菩薩所受的法眼都是佛陀的法性中本來俱足的報身莊嚴,遍法界故,遍莊嚴,菩薩能見得到。菩薩的法眼佛陀知道,佛陀知道一切衆生之眼無非是佛陀無住之心啊。上面的法眼,可以通達于法性,但是下面的慧眼,是衆生的心,慧眼見無住,慧眼能識無住,信心清靜,能修清靜法,能了知此世界虛妄,無住故。從這裏面修出一個清靜心,執著于慧眼,了知諸法之實相,依實相而修自性中的解脫,以這個解脫爲根本,沒有破除法眼的知見,“我得法眼”,菩薩還有法眼的執著,阿羅漢是慧眼的執著。阿羅漢的慧眼無非是見實相無住而獲得清靜心而已,但是得到那個清靜無住的體,他安住在自利上面沒有利他,因爲還沒有破除法的執著。就像坐船,還沒有離開過船,離船他就不能解脫。還沒有離開這個船之前,在船上面得到一種清靜,沒有舍法。沒有舍法故,就叫阿羅漢。
“我所得慧眼”,證明須菩提還有慧眼可得,因爲有慧眼可得,進入妄見,當然不能夠開智慧了。如果不開般若之法,他又怎麼能夠破除慧眼的執著呢?般若本身就是破他的法見的。因爲前面是慧眼執著,“未曾得聞”,今天“聞是甚深經典,信解受持”,他不是用慧眼看了,于是能信解受持。一切法門都以信,信能生實相,“若人信心清靜則生實相”。也就是說,真正的跟這個經典相應,能信解就能生實相。 “我今得聞如是經典”, “聞”是代表衆生心中的信受,“如”是代表如來體,“是”得真實的真如解脫,真如就是“是”,如來是爲“如”,“聞”就是自性。
如來就是無所來無所去,不離不棄,不取不舍。什麼叫不離不棄呢?如來者不離不棄,不取不舍。不取于衆生之妄,不舍衆生之相,因爲衆生相是跟無住體合二爲一。無住則有無住果,無住因有無住果,這個因果非常奇妙。
有因有果,就是衆生做善得善,做惡得惡,這叫因果。爲什麼善得善報惡得惡報呢?因爲自性無住故,無住能大能小,無住體就生有,無住則相大。自性本來無住故,你做善做惡是爲妄見,妄見能感應無住體。大家看見燈照著這個地方,我們可以看到萬物,能看到萬物的分別是我們的妄心,能照之體實在是無住,但是在這個照光下能生妄見,就是分別心,分別心由照而顯,如果沒有這個燈照在那個地方,我們的妄心又怎麼起來呢?所以此無住之光能生妄識分別,做善做惡是妄的體。既然是妄,爲什麼會有善惡之報呢?善惡之報還是妄體,果報妄故,報境就沒有了。比如我們現在是有住,因爲有住故,你真如實性、如來心地、自性顯現出你有住的執的境,而此境本無住。因爲是從無住心中生,必無住故,所以一切境必然無住。你沒有開顯般若之前,你不會以你無住之心現無住之相,不能見無住之相就識無住之體,你不懂是因爲你內心中還有執著,不舍妄見。自性本來就是無住的體,因爲你妄見有果報,這個果報跟無住是相應的,都是真如實性,跟我們的心是一體的。
此相和無住是不二的,我們不能執著于內在有一個無住的體,但是不能說外面相是無住體,都是執著的。外面相它又是無住又是相,此相無住的體是一種中道思想,言辭道斷的,只有用心會到。說有說無都是妄見,它是有無不二之體。說有亦無,說無亦有。就像你打坐得到清靜,到底打坐是清靜呢,還是清靜是打坐呢,你不執著于清靜可得,也不可以有打坐可得,但是你不能離開打坐,也不能離開清靜,清靜打坐是一體的,體相一如的境。清靜爲體,打坐爲相,離開打坐之相就沒有清靜可得,另外有清靜可得就是妄見,此相此體是不二的。
不能離開這個相去另外找心,不能離開這個相上的心再找另外的相,都是錯的。所以要舍你心中的妄,認我們現在的真。現在看到的相就是你的全部,你了知外面的相就是你的全部,整個的身心就是外面的那個體。你在外面就發現整個大千世界有住無住,執是你心中之執,是你心中的妄見,相是無住之相。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你的妄,就是善惡之妄。
如果你識性,達到因果大善,就是無住之心能見無住之相,了知無住是心,法界爲相。你一旦無住了,法界跟心是一體了,你就不認爲這個身體跟法界之外另外有心可得。此果報是什麼呢?無住則合佛心,就是直心,無相則圓融法界。整個法界既然無住故,法界就圓融,所以圓融于法界,直心即道場,直心就是你無住之心,無住就是你的道場,法界就是你的莊嚴,法界就是圓融無二。此心此相是理事圓融。理上圓融就是直心、道場;事上圓融就是法界、無住之相;理事圓融,此心此相不二故;事事圓融、沒有東南西北之分,無非是心中的妄見生出東南西北。而我們往往心是妄心,理不能通達;事是分別之相,事不能通達;心跟事不能圓融,理事有障礙;事事不能圓融,東南西北到處分別,到東是東,到南是南。事事不能圓融怎麼能進入妙觀察智呢?理事不能圓融怎麼進入到平等性智呢?理不能圓融怎麼能進入大圓鏡智呢?事不能圓融怎麼能成爲平等性智呢?這個裏面,四無礙心都是這一念,你要悟進去。
聞如是,聞者是衆生之信,“如是我聞”,我聞是機,如是者是法,是代表般若之法,般若之法落于心爲聞,不能流到心裏面去不叫聞,因爲你聞到心裏面去才能夠總持,叫做經,叫做典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是爲典故。所以呢,一切法不可以執著,應該落受于心。世尊,我今天聞到這部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爲難”,信解,信而解,聞跟信是相應的。所謂信者,無信之信,不是真的有一個信的體。比如,我信了沒有啊?這種觀點不可以說。信士,是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是爲信。般若落于心才成就信,信者實在是沒有信這個名字,信是勉強說叫信。聞是經典與實相相應故,才爲聞。比如我們敲鍾,大家聞到沒有?那不是聞,那是聽,聞到心處是聞,感覺到聲音是從你心中出來的一種光,那叫做聞。如果你現在看到大家是從一心中生,這叫聞。如果我現在看到的,這叫見。看到的是一,是以眼光來見的,耳朵聽到是以耳聽,不是聞,聞是你的那個心跟法相應的那一刹那才叫做聞。聞是經典即不退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聞是經即得佛,聞是經就得無量無邊的功德,聞是經生生世世不墮叁惡道,聞這一念俱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證明說這個聞絕對不是耳朵聽到的那個聞。我現在見到你我不是見是聞,但是你見到我可能是見,因爲我不是你心啊。我是你心中之見性,如來見一切衆生是自性,如來者不取不舍,不取于妄,不舍于相,此相是無住相應的,因爲無住就是此相,此相就是無住,如來見一切相無住故,一切衆生是如來之法相,種種分別無非是如來法相故。佛陀跟佛陀心心相應,還要什麼涕淚悲泣呢?沒有了,不驚不怖不畏。而須菩提在這裏面還有驚怖,還有驚訝之體,還有得失之體,須菩提還是以因地來示現的。後面如來回答是非常的超脫。衆生來問的時候都是從我執邊見裏面生出來的,皆不圓滿。有時講來講去好像你懂了,事實上呢…
《《金剛經》系列開示 6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