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我們修道的人,在某種情況下,會生出退心。一個是環境的惡劣。比如天氣太熱或太冷,或很吵很鬧,這種環境使我們的心比較狂亂,我們內心中不斷的起妄念。這個妄念不斷的隨著外面的環境在跳動的時候,會有孤獨煩惱焦慮不安的體顯現,對法上面就不會生起信心。對般若也沒有一個痕迹在心裏,因爲外面的環境把他染著了,染著了我們的真心,所以真心就變成妄心。以妄心來找真心,能不能找得到呢?是找不到的。妄的本來就是妄的,如果以妄心來尋找,就越妄。所以我們只有以清靜心來會于慧命,只有清靜心才能會于實相,只有把你心停止下來,可能會找到你的真心和你的慧命。如果你心不斷的在妄裏面找,以妄找妄,永遠是虛妄。很多人以爲說我發菩提心,以妄心去尋找一個什麼東西,這樣的心往往是找不到你的菩提心的,找不到真實的菩提心。即使你心中有一些覺相,想求解脫的心,但是就像社會上人一樣,他難道不想求解脫嗎?但是這些人爲什麼不能解脫呢?因爲他以妄心去找了,以妄心找永遠是妄心,怎麼樣才能找到真實菩提心呢?向清靜心靠攏。也就是說我們的環境應該是很重要的。所以佛陀爲什麼製定出家人“樹下一坐”呢,“常住靜處”呢?就是要我們找到一個好的環境。
第二個障礙我們修行的就是堅固的執著。堅固的執著心,雖然是有些善法的顯現,比如有人對拜佛特別的執著,有人對拜忏特別執著,有人對某一件事情産生一種執著,雖然是善法,但是這個執著的心,法是善的,但是你執著的那個堅固心沒有放下來。這種執著的堅固心按照因果上判的話,是阿修羅道。堅固就是鬥爭,不管你是修行不修行,只要你堅固的執著我的妄識,都是阿修羅的心。乃至于善法,只要你堅固執著,一定在阿修羅道。在天道是柔軟心,在人道是散心,是隨意散亂。只要你有一個堅固的執著,修任何行,這個堅固的心,不是堅固的法,法沒有堅固體,法的本體是空性,通達于我們的聞性,聞性就是我們的佛性,就是我們的真如,就是我們的自性。這個法上通達于真如,內通達于我們的覺性,就是我們的聞的體,是無住之體。所以法的本體是無住的,因爲法本體是無住,但是堅固執著于法,這個堅固的執著是什麼?跟法沒有關系,完全是妄。很多人修行,以爲自己的那個妄念的執著很重要,不知道法的重要性。明了般若的話,把我執舍掉。很多人修行障礙在哪裏呢?要不就執著于法懈怠,要不就執著于心而堅固,要兩邊都非常融洽中道,此人一定是很殊勝的。但是我們一般人,要不就落在我們堅固的執著體上面去了。就像很多的女衆修行堅固的執著自己的意識裏面的堅固體。有人很懈怠,他說法本來就是自性是清靜的,是無住的,我不執著就可以了嘛,他懈怠的心就生出來了。要不就懈怠要不就堅固,他就沒有辦法融入中道,這就是我們修行的障礙,非常微妙的體。所以講般若就是一種中道的思想,不在有不在空,對法上面有堅固的信心,對識上面是徹底的放棄。不管他走到哪個地方,他都充滿了歡喜和信心,不管到任何一個地方他總是不犯過失,但是你又看他好像又沒有修行,這是般若的力量。如果沒有般若的力量,要不就走在放逸的一面去了,要不就走在堅固執著的那一面去了。如果以中道思想,以般若之力,不是人來衡量他了,叫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跟般若相應一定是這個樣子的。
前面講到:“聞是經者,信解受持,不足爲難,”五百世後來的衆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第一稀有。”這是須菩提說。“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這句話到這個地方已經講了第叁次了。他的最終的目的,是要達到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這是須菩提聞到此經所得到的利益,而把這種利益來告訴衆生。他講末法時代的衆生聞到這部經典,信解受持,是人第一稀有。
這裏面有兩個意思。一個是佛陀在世時,須菩提聞到此般若經,不足爲難。因爲見佛他已生起對佛的這種信心。第二他無生,戒生起。因爲須菩提俱足戒啊,因爲無生即戒,須菩提叫“空生”,空生就是戒。無住之心就是真戒,清靜心就是真戒,清靜法身究竟之戒。持戒對須菩提來講非常的容易,因爲見佛就福德俱足,無上的信心都會生出來的,對釋迦牟尼佛有無上信心故。他自己又是空生第一,得慧眼,自然見到實相。但是在五百世後衆生沒有慧眼。因爲衆生五百世後有求福求戒者,能得聞是經,一念生淨信者,淨信就是無住之心。所以衆生持戒修福以無住之心,此人就是不可思議,爲第一稀有功德。
什麼叫無我相呢?無我相的相對就是我相。我者,五蘊生起。五蘊爲身,色受想行識叫五蘊。我們這個身體是由什麼組成的呢?就是色,色就是外面的緣,由四大組成的,就是色聲香味觸法的根。我們有眼見到外面的色,眼跟色合在一塊,叫識,這個識在沒有進入智之前,叫做因。因就是從聞性見到色,用什麼見到的呢?不是用眼睛見到的,是你無住之心見到的。因爲無住之自性就是佛性,而佛性就是當初一念見到諸法之時。這法本來是真的,但是因爲相對立産生中間這個意識的識,這個識就像人的影子一樣。我們在看到色的那一刹那,色的影子就顯現出來,我們抓住個影子就起妄念,就追隨那個影子去了,不知道色是一切色,音是一切音。此眼就是外面的色,此色就是你的眼,叫根塵一體,也叫根塵脫落。
我們爲什麼會相對呢?這個相對叫做識,這個識叫因,妄的體。事實上我們是不是相對的呢?我們不是相對的,是絕對的。外面的色就是我的眼,我的眼就是外面的色,色是眼之相,眼是色的體,叫做體相一如。衆生之根就是根的體。大家知道色的體是什麼?就是根。根的相就是外面的色。所以耳朵也是一樣。音根是什麼?音的體是什麼?就是我們的耳根。耳根的相就是外面的聲音。因爲根是無相的,色就是無相的。因爲我們的眼根實在是沒有相。因爲沒有相就沒有住。因爲沒有住色就無住。我們的耳根無住、無體,就是這個根沒有一個獨立的根存在,它就空,所以外面的音也是空的。所以色聲香味觸法和眼耳鼻舌身意是一體。但是我們現在對立了。
爲什麼會對立呢?就是中間有妄識存在。這個妄識是什麼呢?就是你本來是一體的,水裏面起波,然後你抓住波産生一個影子,就是虛妄的境。水裏面的波是不斷的變化的,但是你執著于過去現在未來的這個波,這個波實在是不可得啊,哪有這個波存在呢?沒有波存在,波是不住的,但是我們執著它了。因爲根和塵是一體故,是體相一如體,體就是法身,相就是報身。我們現在這個識執著了,叫妄見,是妄生,妄生執著了就變成果報;不執著了,叫做變化即化身,化身過去了就沒有。波通達一個過去現在未來的體,本來就不存在的東西,但是因爲執著了就成形。所爲形者還是你的妄,一破全部就破掉了,一明即悟,一空到底,一悟就盡現在過去未來。
所以般若之法並非是知,而是明,知就是知道了有一個般若可得,明就是現在過去未來無非般若,不問悟者不悟。不管你是悟的人還是沒有悟的人,般若在你當下,它不是說悟到了有個般若,般若的體就是我們當下,盡現在過去未來,一悟叁世,一空到底,一明即了。以爲有個般若可得,那就麻煩了,所謂般若者即非般若,以爲有個般若可得是爲妄見。這個“我”從哪裏出來呢?就是你看到牆壁對立的時候,認爲兩者是對立的這個“我”,叫作我見、我相,我相由我見而生起。我見是菩薩的,斷菩薩的細惑煩惱了。相上面是衆生的粗惑煩惱。
金剛經裏面講二相。一個是衆生之粗相,二是菩薩的細相。講到“見”的時候,一定是講到細相,是破我見。那我們現在衆生還談不到見,在相上面就迷了,因爲我們現在看到這個相上面是對立的,所以爲粗惑煩惱。這是粗煩惱,還不是菩薩的煩惱。如果你能夠了知這個粗煩惱,還不斷的要斷這個“我”的煩惱,能悟之心、所悟之智都是不存在的。如果你悟到了這個色相一體,是由我見而生,這是講到菩薩的地方。那你現在知道這個粗的本身就是錯誤的。作爲一個發菩提心的衆生,要想成佛的衆生,必須要悟般若之性。不管是淨土法門也好,你還是學禅宗也好,學密宗也好,這個般若不通達,在淨土法門落于邊地疑城,在禅宗裏面你還是脫不了六道輪回的生死,在密宗裏面講你還要生到十方法界裏面去,進入不到真實的一真法界,跟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是不相應的。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實在是無法可得啊。了知現前的相對體就是我見的時候,那你現在動心的時候是什麼心呢?因爲這裏面是“解”啊。前面講“聞”是講宇宙的實相;“解”是會于心,叫聞到,觸發,要碰撞到我們的心靈。要是“知”者,你就學到一肚子本事,知道這個東西了。如果你要是“解”,就會于意,叫深解意趣、涕淚悲泣,前面講“得聞是經,信解受持”,這個信解,要會意才爲解,解一定要跟心碰撞,那一刹那了知實相,深得自在。
什麼叫無住之相呢?什麼叫無住之心呢?無住之相現無相之體,是無住之心,無住之心的相就是法界之相。所以法界這個相跟我們無住是一體的,這裏面是本來沒有我的,不是說你現在講有我就有我,它本來是沒有我的。很多人說:我要證到無我!不是證到無我,本來無我,我們除妄即是。不要證到無我境界,把妄除掉了,我就現前了。雲散掉了,什麼都會顯現出來。雲不散,你要在裏面去證到一個無我,那不是妄上加妄嗎?只要除妄即真。了知現在我的對立就是妄見,我現在能看到你就是妄見,知道這是妄,那大地即無寸塵了。因爲此相是無住之相,此體是無相之體,身心不二故,這個時候在這個世界上面,哪有衆生可…
《《金剛經》系列開示 70》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