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系列开示 70

  上常下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我们修道的人,在某种情况下,会生出退心。一个是环境的恶劣。比如天气太热或太冷,或很吵很闹,这种环境使我们的心比较狂乱,我们内心中不断的起妄念。这个妄念不断的随着外面的环境在跳动的时候,会有孤独烦恼焦虑不安的体显现,对法上面就不会生起信心。对般若也没有一个痕迹在心里,因为外面的环境把他染着了,染着了我们的真心,所以真心就变成妄心。以妄心来找真心,能不能找得到呢?是找不到的。妄的本来就是妄的,如果以妄心来寻找,就越妄。所以我们只有以清静心来会于慧命,只有清静心才能会于实相,只有把你心停止下来,可能会找到你的真心和你的慧命。如果你心不断的在妄里面找,以妄找妄,永远是虚妄。很多人以为说我发菩提心,以妄心去寻找一个什么东西,这样的心往往是找不到你的菩提心的,找不到真实的菩提心。即使你心中有一些觉相,想求解脱的心,但是就像社会上人一样,他难道不想求解脱吗?但是这些人为什么不能解脱呢?因为他以妄心去找了,以妄心找永远是妄心,怎么样才能找到真实菩提心呢?向清静心靠拢。也就是说我们的环境应该是很重要的。所以佛陀为什么制定出家人“树下一坐”呢,“常住静处”呢?就是要我们找到一个好的环境。

  第二个障碍我们修行的就是坚固的执着。坚固的执着心,虽然是有些善法的显现,比如有人对拜佛特别的执着,有人对拜忏特别执着,有人对某一件事情产生一种执着,虽然是善法,但是这个执着的心,法是善的,但是你执着的那个坚固心没有放下来。这种执着的坚固心按照因果上判的话,是阿修罗道。坚固就是斗争,不管你是修行不修行,只要你坚固的执着我的妄识,都是阿修罗的心。乃至于善法,只要你坚固执着,一定在阿修罗道。在天道是柔软心,在人道是散心,是随意散乱。只要你有一个坚固的执着,修任何行,这个坚固的心,不是坚固的法,法没有坚固体,法的本体是空性,通达于我们的闻性,闻性就是我们的佛性,就是我们的真如,就是我们的自性。这个法上通达于真如,内通达于我们的觉性,就是我们的闻的体,是无住之体。所以法的本体是无住的,因为法本体是无住,但是坚固执着于法,这个坚固的执着是什么?跟法没有关系,完全是妄。很多人修行,以为自己的那个妄念的执着很重要,不知道法的重要性。明了般若的话,把我执舍掉。很多人修行障碍在哪里呢?要不就执着于法懈怠,要不就执着于心而坚固,要两边都非常融洽中道,此人一定是很殊胜的。但是我们一般人,要不就落在我们坚固的执着体上面去了。就像很多的女众修行坚固的执着自己的意识里面的坚固体。有人很懈怠,他说法本来就是自性是清静的,是无住的,我不执着就可以了嘛,他懈怠的心就生出来了。要不就懈怠要不就坚固,他就没有办法融入中道,这就是我们修行的障碍,非常微妙的体。所以讲般若就是一种中道的思想,不在有不在空,对法上面有坚固的信心,对识上面是彻底的放弃。不管他走到哪个地方,他都充满了欢喜和信心,不管到任何一个地方他总是不犯过失,但是你又看他好像又没有修行,这是般若的力量。如果没有般若的力量,要不就走在放逸的一面去了,要不就走在坚固执着的那一面去了。如果以中道思想,以般若之力,不是人来衡量他了,叫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跟般若相应一定是这个样子的。

  前面讲到:“闻是经者,信解受持,不足为难,”五百世后来的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第一稀有。”这是须菩提说。“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句话到这个地方已经讲了第三次了。他的最终的目的,是要达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这是须菩提闻到此经所得到的利益,而把这种利益来告诉众生。他讲末法时代的众生闻到这部经典,信解受持,是人第一稀有。

  这里面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佛陀在世时,须菩提闻到此般若经,不足为难。因为见佛他已生起对佛的这种信心。第二他无生,戒生起。因为须菩提俱足戒啊,因为无生即戒,须菩提叫“空生”,空生就是戒。无住之心就是真戒,清静心就是真戒,清静法身究竟之戒。持戒对须菩提来讲非常的容易,因为见佛就福德俱足,无上的信心都会生出来的,对释迦牟尼佛有无上信心故。他自己又是空生第一,得慧眼,自然见到实相。但是在五百世后众生没有慧眼。因为众生五百世后有求福求戒者,能得闻是经,一念生净信者,净信就是无住之心。所以众生持戒修福以无住之心,此人就是不可思议,为第一稀有功德。

  什么叫无我相呢?无我相的相对就是我相。我者,五蕴生起。五蕴为身,色受想行识叫五蕴。我们这个身体是由什么组成的呢?就是色,色就是外面的缘,由四大组成的,就是色声香味触法的根。我们有眼见到外面的色,眼跟色合在一块,叫识,这个识在没有进入智之前,叫做因。因就是从闻性见到色,用什么见到的呢?不是用眼睛见到的,是你无住之心见到的。因为无住之自性就是佛性,而佛性就是当初一念见到诸法之时。这法本来是真的,但是因为相对立产生中间这个意识的识,这个识就像人的影子一样。我们在看到色的那一刹那,色的影子就显现出来,我们抓住个影子就起妄念,就追随那个影子去了,不知道色是一切色,音是一切音。此眼就是外面的色,此色就是你的眼,叫根尘一体,也叫根尘脱落。

  我们为什么会相对呢?这个相对叫做识,这个识叫因,妄的体。事实上我们是不是相对的呢?我们不是相对的,是绝对的。外面的色就是我的眼,我的眼就是外面的色,色是眼之相,眼是色的体,叫做体相一如。众生之根就是根的体。大家知道色的体是什么?就是根。根的相就是外面的色。所以耳朵也是一样。音根是什么?音的体是什么?就是我们的耳根。耳根的相就是外面的声音。因为根是无相的,色就是无相的。因为我们的眼根实在是没有相。因为没有相就没有住。因为没有住色就无住。我们的耳根无住、无体,就是这个根没有一个独立的根存在,它就空,所以外面的音也是空的。所以色声香味触法和眼耳鼻舌身意是一体。但是我们现在对立了。

  为什么会对立呢?就是中间有妄识存在。这个妄识是什么呢?就是你本来是一体的,水里面起波,然后你抓住波产生一个影子,就是虚妄的境。水里面的波是不断的变化的,但是你执着于过去现在未来的这个波,这个波实在是不可得啊,哪有这个波存在呢?没有波存在,波是不住的,但是我们执着它了。因为根和尘是一体故,是体相一如体,体就是法身,相就是报身。我们现在这个识执着了,叫妄见,是妄生,妄生执着了就变成果报;不执着了,叫做变化即化身,化身过去了就没有。波通达一个过去现在未来的体,本来就不存在的东西,但是因为执着了就成形。所为形者还是你的妄,一破全部就破掉了,一明即悟,一空到底,一悟就尽现在过去未来。

  所以般若之法并非是知,而是明,知就是知道了有一个般若可得,明就是现在过去未来无非般若,不问悟者不悟。不管你是悟的人还是没有悟的人,般若在你当下,它不是说悟到了有个般若,般若的体就是我们当下,尽现在过去未来,一悟三世,一空到底,一明即了。以为有个般若可得,那就麻烦了,所谓般若者即非般若,以为有个般若可得是为妄见。这个“我”从哪里出来呢?就是你看到墙壁对立的时候,认为两者是对立的这个“我”,叫作我见、我相,我相由我见而生起。我见是菩萨的,断菩萨的细惑烦恼了。相上面是众生的粗惑烦恼。

  金刚经里面讲二相。一个是众生之粗相,二是菩萨的细相。讲到“见”的时候,一定是讲到细相,是破我见。那我们现在众生还谈不到见,在相上面就迷了,因为我们现在看到这个相上面是对立的,所以为粗惑烦恼。这是粗烦恼,还不是菩萨的烦恼。如果你能够了知这个粗烦恼,还不断的要断这个“我”的烦恼,能悟之心、所悟之智都是不存在的。如果你悟到了这个色相一体,是由我见而生,这是讲到菩萨的地方。那你现在知道这个粗的本身就是错误的。作为一个发菩提心的众生,要想成佛的众生,必须要悟般若之性。不管是净土法门也好,你还是学禅宗也好,学密宗也好,这个般若不通达,在净土法门落于边地疑城,在禅宗里面你还是脱不了六道轮回的生死,在密宗里面讲你还要生到十方法界里面去,进入不到真实的一真法界,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不相应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实在是无法可得啊。了知现前的相对体就是我见的时候,那你现在动心的时候是什么心呢?因为这里面是“解”啊。前面讲“闻”是讲宇宙的实相;“解”是会于心,叫闻到,触发,要碰撞到我们的心灵。要是“知”者,你就学到一肚子本事,知道这个东西了。如果你要是“解”,就会于意,叫深解意趣、涕泪悲泣,前面讲“得闻是经,信解受持”,这个信解,要会意才为解,解一定要跟心碰撞,那一刹那了知实相,深得自在。

  什么叫无住之相呢?什么叫无住之心呢?无住之相现无相之体,是无住之心,无住之心的相就是法界之相。所以法界这个相跟我们无住是一体的,这里面是本来没有我的,不是说你现在讲有我就有我,它本来是没有我的。很多人说:我要证到无我!不是证到无我,本来无我,我们除妄即是。不要证到无我境界,把妄除掉了,我就现前了。云散掉了,什么都会显现出来。云不散,你要在里面去证到一个无我,那不是妄上加妄吗?只要除妄即真。了知现在我的对立就是妄见,我现在能看到你就是妄见,知道这是妄,那大地即无寸尘了。因为此相是无住之相,此体是无相之体,身心不二故,这个时候在这个世界上面,哪有众生可…

《《金刚经》系列开示 70》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