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得呢?大千世界是什麼?空,遍法界;無住,清靜之法身;大地平整,虛空廣闊,心地無住,世界平整,無有高下,你就看不到世間的山河大地了,大地平整了。
第二個,山河大地即虛空,這一切相是什麼呢?這些相是平等之相。此相即心,此心即相,心相是一個東西,沒有一個獨立的我存在。這時你走到外面去,到任何一個地方沒有我相,也沒有人相,沒有衆生相,沒有壽者相。因爲此相此心沒有對立了。你知妄即舍,不要信它了,不要管它了,直觀自性,知體即相,體相一如,到任何地方你都安住在那個般若之心的體裏面,不離相,不離體。爲什麼呢?離相找體是妄見,離體尋相也是妄見。爲什麼叫如來呢?無取無舍,無取衆生之妄見,無舍究竟之法相。這外面的法相就是衆生的真,無住之相,是不會舍;衆生之妄不會去取。不取不舍,這個叫如來。如果你有不取不舍的這個心,會如來究竟之覺,就是無爲體,你沒有我了,哪有爲呢?無爲之體無緣之相,你沒有我了,無爲了,法界相當體是,就無緣了,就沒有攀緣之體了。
沒有攀緣之體即如來,能有無爲之覺即佛,兩個體是相對共生,叫真如。真就是無爲之體,相如如不動,真跟究竟覺相應,叫離心緣相。離心叫無住,緣是法界沒有攀緣之體,叫無緣之相。無緣就是無攀緣,法界沒有一個攀緣之體,以此心安住在這個世間,就跟真實真如相應故,跟如來相應故,跟你自己究竟覺相應故,所以叫無我相。把前面經典搞懂了,聞是經典者,信解受持,落于心,此人無我相;如果你落入于心,變成所知,般若我得到了,我知道了,但不能一悟全悟,一悟到底,一悟叁世,你這個般若不能落于心,就不能建立觀照,實相就不能現前,真如就不能現前,是因爲你沒有跟如來相應,就是沒有覺,就是凡夫,就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立即就顯現出來。所以你靜下心來觀照。
聞經有什麼好處?聞法很重要,得聞是經,“得”,設我得佛,“得”是代表法的顯現。如來成就就是衆生之得,沒有阿彌陀佛的成就哪有衆生之得呢?沒有佛的成就,哪有今天得如是般若之經呢?“得”是代表法的成就故,衆生機的成就故。機不能與法相應,哪能成就得呢?“聞”,落于心故。“經”就是相應體,叫作契,契機契理,契理合于般若之意,契機于衆生本心相應故。所以,此心此法合一就等于是經。否則,只有法沒有機,那法就不會顯現出來了,還叫經嗎?我們也看不到了,這就不叫經了,就變成一張紙了,所以會我們的心才叫經,經者會心會于法與體相應。聞到此經入于心故,才能信解受持。有信有解,“信”,信心清靜則生實相,什麼叫信心清靜呢?無住之心,無相之相,體相一如,是爲覺性。這個“信”,叫信心清靜。這個才能爲“解”。如果你嘴巴上信,那叫迷信,你沒有觸發自己的內心,沒感受到。
那我們現在爲什麼不能信呢?業障障礙了我們,一個五濁惡世所障礙,這個五濁惡世對我們的心靈實在是傷害很重啊,如果在這個五濁惡世你不能夠超越的話,很難解脫,此世界障礙非常非常的重啊,遇到任何一個環境都會障礙我們的心在跳動;第二個,內心堅固不放,末法時代衆生鬥爭堅固,阿修羅的心很重啊。因爲這兩個心就會障礙你。作爲聞般若之人,對法上有信心的人,我們聞到了明了了知道我們的障礙在哪裏了,願意聞到這個法就代表你一份善根,了知于實相就是你自己障礙的東西,一個是我堅固的執著,第二個是五濁惡世有種種障礙,我們內心有兩種障礙,內有障礙,外有障礙,內外夾攻,所以心非常的怯懦,對般若就很難信受。你明了了,你就會戰勝它,首先要明了它,如果不明了,就像瞎子亂摸了。
如果你知道了這個道理,聞到般若如佛出世。爲什麼呢?須菩提聞是般若,與般若能相應故,有佛陀在世的加持。如果我們在這個末法時代還有衆生聞是經能受持者,此人爲第一稀有。
何爲人相呢?“我”現在看到這個牆壁,這個叫我相。本來我和牆壁是一體,我是聞性中出來,並不是肉體中看到它的,而聞性在哪裏呢?聞性無生,是故色無生故,我的聞性和色是究竟于一體故,但是我們因爲跟它對立了,是中間有識的妄體,那個叫做“我”。我後面生出二執,有我法二執,認爲有個我在有個法在,其實沒有我也沒有法。認爲有個我法,這兩個東西成就了我的這個“識”。就是說,我看到牆壁,中間有個識,是二種成就,叫對立成人,就是兩個東西像人字形撐在那個地方,缺少一邊另一邊就沒有了。就像拍掌出聲音,這個聲音叫做我見,就生出有我有你,叫做人見。人是對立爲人,這個是兩邊的,一個從頭來講,一個從尾巴來講,一個是對上來講就是我,對下面來講就是人。有我必有人,你有妄見“我”生出來了,你必有對立。因爲我們的識是妄的,識的本體是妄的,那什麼對立呢?就是我跟你對立,我的眼根和你這個對立,眼根是聞性,是無住體。色是無住之相,所以無住跟無住中間那個識徹底的沒有的,識沒有,有沒有對立呢?就沒有對立了,識根本就不存在。那什麼對立呢?就是我跟你這個相上對立。以相對相,就是相跟相對立了。其實相是不是對立的呢?相實在是一體的,此色與我身是什麼關系呢?色聲香味觸法,你那個地方有色,這個地方沒有色嗎?這個地方有聲音難道這個地方沒有聲音嗎?色聲香味觸法都是大同一體。
因爲我們固執,有這個身體就執著于這個法,維護身體故,覺得我跟你不一樣叫做人見。有人見就有衆生見,什麼叫衆生見呢?就是種種差別,你是好是壞,你是善是惡。什麼叫衆生?衆生是爲分別,分別的體叫做衆生,沒有分別就不叫衆生,平等性哪有衆生之見呢?平等性是沒有衆生的,衆生就是分別心,分別心就有取和舍,我喜歡這個不喜歡那個,做善做惡,這都叫做衆生之見。有衆生之見就有計量,現在過去跟未來,就有壽者之見。人我衆生壽者,根本就是在“我”那個地方。“我”不生,四相不生。
我相即是非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我相是非相,所以人、衆生、壽者就是非相。只要我相不是相的時候,人衆生壽者都不存在了。並不是我們認爲的,我相要斷啊,然後衆生相又來斷啊,然後壽者相再來斷啊,人我衆生壽者慢慢的斷,這個觀點是錯誤的。經典上講:一結解則一切結解。就是說,我們六根能解一根,所有根都解開來了。你只要把我見解掉了,把我相解掉了,四相俱無。如果我相不除,四相即生。所以四相本來是一個妄的體。我相是什麼呢?我相就是五蘊之身,就是有色受想行識。色就是你的這個聞性跟外面産生對立的這個識。世界只有二相,一個叫相,一個叫識。識能生諸法,相能生叁界,一切諸法由識而生。叁界是境,識叫諸法,萬法唯識,叁界唯心,叁界都是自己心造出來的,心就是叁界,叁界就是心。我們看到的這個色,也可以說是琉璃,可以看到是火坑,這是叁界:欲界、色界和無色界。這個界與心是一不是二,叫心。
我們有識就生出法出來了,就有叁界之虛妄。沒有這個意識哪有諸法的顯現呢?我們叁界是從先有我相裏面顯現出來,我就是五蘊,當初一念迷,這個“識”就是諸法,生出境,這個境叫叁界,叁界的本體是究竟之心。叁界也好,十法界也好,都是自己的心。因爲我們用識,識造業才會出現叁界之境。識怎麼造,境就怎麼顯。如果識無住,則界就無住;如果識有住,你就住在識裏面,就有叁界心;如果你不住識,叁界亡,你跟界同爲一體,界就是你的心,那就進入一真法界了,大千世界大光明藏了。你心中之寶藏就顯現出來。如果你住在這個意識裏面去了,以識爲本了,則叁界顯,境界就會現出來。這個境叫有住之境,叁界是有住之體,有住之心顯現出叁界之相。所以叁界是有住,是六道輪回的體。
只要住在識裏面,有識就有色,色裏面有識的顯現,意識顯色就産生受,受是接受、感受、觸摸的意思。眼睛見色,你就會說這個是黃色的、白色的、好的、壞的,分別出來,叫受用,苦啊樂啊,這叫做受。鼻子聞味也叫做受,嘴巴吃的東西也叫做受,諸受是苦啊。什麼叫苦知道嗎?苦並不是說我拿棍子打你,那個苦是粗的苦,真正微細的苦,就是一刹那時間識生起之時,那個識就叫做苦。在識裏面受的時候,叁界生起的時候,叁界無安,猶如火宅。你只要在我見法而住于識的時候,你苦就出來了,那個叫做苦。執著于識就執著于妄,就是執著于虛假的東西,你就會苦。你有苦,你必然要求樂,認爲有苦的顯現,虛妄啊,你抓住虛妄不真實的東西當然苦啊。就像一個人突然掉到一個虛空裏面去了,兩個手抓啊抓啊,那個叫做求解脫,抓一個算一個。抓到好的東西你就得好報,抓到一個不好的東西你就得到一個壞報,是你在一入“識”的那一刹那,一個求解脫的心。眼睛見色抓住色,耳朵聽音就抓住音,就變成相對。在這個色裏面起好念起壞念,對治于好的對治于不好的,只要抓住就可以了,想求解脫故,人本身就俱備了這個體,求解脫是本來每個衆生俱足的。但是在這個假裏面,“識”裏面求解脫,眼睛看到色相,覺得這個好那個不好,然後起分別故,然後對好的産生一個執著,你以爲那個解脫是真解脫嗎?都不是真正的解脫。那個是感官的解脫,以感官的解脫那就錯誤了,我們不應該求感官了。所以我們眼耳鼻舌身意感官上的快樂都是苦的體現,千萬不要求感官上的快樂。
在識裏面,我們每個衆生都在求感官的解脫。爲什麼要念阿彌陀佛呢?一根閉則一切根閉,你把一個根閉起來以後,所有的根都自然閉起來了。一根精則一切精,有一個東西精華了,精到一定的時候,所有的根都會精的。但是我們現在要知道,修法的目的,我們要知道外面都是虛妄的,因爲我們眼耳鼻舌身意都在攀緣。我們念阿彌陀佛無非是一根都攝六根故。有人念佛的時候都攝住了,好像自己清靜了,他不知道…
《《金剛經》系列開示 70》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