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報身,但示現衆生的心,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所以此相是一相,無住是法身,相是報身,我們無處不在這個體裏面叫化身,化身就是無所得故,衆生無所得的體就是如來,所以佛在如來中說,無說而說,大家懂得嗎?是謂希有;大家是不是稀奇吧?我們一直認爲是佛在說,原來是真如在說,原來是如來在說,原來是我們究竟的覺在說,沒有一個對立的來說,所以誰在說呢?大家要聽到;大悲之說,甚爲希有。佛說衆生本來即佛,隨順衆生,是故說爲可憐愍者;你無爲之法,不可說處,你種種方便而說,方便衆生進入無余涅槃而度之。衆生聽到是法,這是佛在說。衆生聞此法,心寂滅了。就是說沒有一個衆生可度,本來就沒有我,無住我已經滅掉了,相,執著于相,分別相,分別的心滅掉了,真實的法報身現前,無我了,有我變成無我了,法身現前;法身現前叫度;法身現前是我本來面目,報身現前是我本來無住之體,無住之相。所以呢令衆生一聞法即得無余,我們現在有余就是習氣了,知道嗎;如果我聞了法無余,但是你有沒有習氣,是你自己的事情;釋迦牟尼佛講的這個法一定是無余之法,衆生聽到了,你承擔了,當體即是無余。你真正的深解意趣啊,你現在當下一念就是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已經沒有了;你看我們現在就沒有了;滅度實在是沒有一個度的體,無衆生可度。原來無度的體,有沒有滅度呢?有啊,我們聞法開般若智慧,進入無余涅槃了,就滅度了;那麼說有沒有一個滅度的體呢?沒有;度一切衆生實無衆生可度,這是實相,菩薩了知實相。這個地方你深解意趣,原來悟到了,什麼叫無余涅槃而滅度之,你自己覺之不需要佛講了,所以你解此講,就是佛講;所以跟佛經不二了;這叫希有。
這個四相,一個是佛與佛,佛陀說這部經典,是佛心與佛心相印;開衆生覺,開阿羅漢般若之門,開菩薩成佛之道,令衆生一念覺,稱爲希有。第一:是法的珍貴,這個佛跟佛相應了,知道金剛經就是佛,佛就是金剛經;就是叫法的珍貴;第二個機的珍貴,衆生有機緣聞到金剛經,叫機的珍貴;第叁個,佛陀無說而說,佛陀在我們心中說,即心即佛,即佛即心,佛就是心,心就是佛;沒有一個對立的佛,佛陀說的就是那個本來的體,第四個,無余涅槃,我們聽到這個無說而說,當然聞到這個法,佛說衆生,衆生就是佛,一體的時候,就是說你聞到這個法的時候,也進入一樣的體,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就是衆生,一個是佛陀說法珍貴,與衆生不二故,衆生聞法珍貴,得滅度之;如果得不到滅度的話,那麼說這個說法就沒有利益了。如來甚深經典,跟無住,大慈大悲,大願大行,跟大智,一切智現前,大智究竟智都是相應的。如來大智即是無智,無住之智,所以叫智慧。如來這個一念與法相應的體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叫大智。大悲,同體大悲,沒有這分出二相的大悲。大願體,就是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法界就是大願。大行,如來大行;如來大行無處不在說法,無處不在行六度波羅蜜,無處不在護持衆生的善根,無處不在護持于衆生,善護于衆生,我們無始以來的六道輪回中,哪一天不在受善護呢?哪一天不在舍身呢?如來在我們心中不斷的舍身,不斷的咐囑,不斷用種種的密法在幫助我們,叫大行。我們一天不成佛,如來就在我們心中在大行之中。如來沒有離開了我們,都在大行之中,這個就是究竟第一義法;
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深是廣義,甚深,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啊,也就是般若之法;甚深經典啊。“我從昔來,”釋迦牟尼佛成佛那個開始叁十年中,在佛面前得到慧眼即智慧之眼,須菩提得空生第一,是智慧非常廣大。未曾得聞,證明釋迦牟尼佛叁十年中,沒有開顯般若之法,沒有真實的把般若顯現出來。如是得聞,今天聞到了。如果真正一個明了的人,聞到此法沒有障礙,甚深經典于一切處,無有障礙,一旦聞到你永不再迷。因爲你已經深解意趣了,你已經得到了甚深的經典;所以講任何法門,你都可以把他解開。你今天聽了金剛經,你明天聽另外一部經典,你會以金剛經的心來解,不會再用你過去的心來解了。釋迦牟尼佛講這麼多年的法,並不是有住的,但是如果你知道無住之體,就知道釋迦牟尼佛的方便與真實,方便就是真實,真實就是方便;你不會被障礙。假如釋迦牟尼佛現在給我講法,我以金剛心會如來一切經,不管是釋迦牟尼佛講有相無相的體,我都會知道他修行的次第,衆生的解或不解。所以要把金剛經入于心,以後不會隨意的被一些不了義的體所迷,因爲悟了義法一切皆了義。如果你還有不了義法可得,那麼說你還沒有得到不了義。“一真一切真,一顯一切顯”,如果你真正的心正了,了義相應了,從此以後永不再邪,就是邪法在你面前也會變正;如果你認爲你悟了金剛經後還會退,證明你沒有真正解開金剛經;真正了解了後,一切法不能障礙。小乘教法你一聞就知這是阿羅漢修的,這是菩薩修的。妙法蓮華經裏也講的很清楚,叁乘法皆是一乘,他也是開般若之門的;釋迦牟尼佛講的一切法是不是與般若相應呢?絕對跟般若是相應的。但是衆生有我執在,如果你跟般若相應了就了知沒有障礙,過去有法,衆生需要種種方便,但是跟般若相應以後,方便就不需要了。如果你實在不能跟般若相應,覺得你聞到金剛經不能開顯,乃至于你的業障很重很重,不能夠當下承擔,那怎麼辦呢?所以金剛經是爲上乘者說,一般的衆生還是會迷的,爲什麼呢?因爲衆生的利益很重要,衆生不以最大究竟的利益爲根本,它以小小的利益爲根本,也就是說眼睛看的,耳朵聽的,鼻子聞的這個很重要;他不以金剛經來會,他以感官上的快樂作爲標准,感官上的快樂似乎好清淨,念佛啊等等念得很清淨;不知道法上的清淨,無住的清淨;非要得到心裏面的清淨。不了法本體就是清淨的,是徹底的超越我執、超越意識的一種清淨。衆生很在乎這個意,妄見,有妄見就有妄生;妄見是細煩惱,妄生還是粗煩惱。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從妄見中生,沒有妄見哪有妄生呢?妄見才是細才是根本;你有妄見必有妄生;有了妄生就有妄相,有了四相就有六道輪回,所以我們的見很重要,我們要把知見擺正。
徹底的經是什麼樣子的?
得聞如是經典,如是跟究竟相應故;聞者,落于意;如者,如如不動;是者,真實之意;經者:會于衆生的心,會于法;機法同體是謂經。未曾得聞如是甚深經典,我們平時沒有聞到,如是:跟真實地第一義谛相應故,與真實不能相應,與究竟覺不能相應,與真如不能相應,就不叫如是;如是很重要。聞如是很重要。聞是納于心,解之意;如是:真實之教;納于心叫做經,經是上會佛意究竟之覺,下會衆生究竟之覺,佛陀的經典能夠開顯衆生究竟之覺。社會上所有的書都不能會于我們真實的如來之心。這部經典能會于無住之心,因爲他的無住之心就是當下啊,經就是當下,當下就是經;經就是如來,如來就是經;他是相應的,能會于衆生心。如果這個經典是神秘的,你說這部金剛經是神秘的,一張紙而已,第二個佛陀講真實意義是了不可見,是在意識裏面跟這個法不能相應,跟無住心不能相應,是你意識裏面絞盡腦汁的想一個什麼西方極樂世界也好,或都他方另外的一個真如也好,又有另外一個佛可成也好,有衆生可度也好,都跟這些覺不相應,那就不叫經。所以經要相應的話,才叫經,不相應就不叫經了;經是真經,但是我們心迷了,所以釋迦牟尼佛在經典講啊,很多的經典在最後面全部迷失了,沒有了,就只看到經典的名字和表面的一部書了,就是白色的紙,黑色的字,但是這本書是不是經呢?于聞性不能相應,它不能夠成就經字,經是上會佛意下會衆生,機法同體才稱爲經。上契機佛心,契機契理,契理會于諸佛,契機會于衆生,它叫做經,會于衆生不會于理,會于理不會于機,都不叫經。那就叫做邪,不正見。社會上的小說啊,這些東西;他叫邪見。所以外面很多的書籍,我現在都不看了;稍微一看就知道即不契理又不契機,根本不值一看。只要不是佛說,乃至于現在的祖師之說,一些我們心裏面發出來的一些凡夫寫的書籍,根本不會于理,就是講不到位;從機上面講會不到衆生的心,跟妄念是相應了,理上會不到佛的知見,因爲會于佛的知見就會會于衆生的心,會于衆生的心就會會于佛的知見,這才成就與聞;才成就與如是。所以好多書我真不想看,不會于經故。你以爲這個經就是一個字啊,經是契機契理的,就象這個花把它鎖起來,上諸佛所住,下衆生所依,報身莊嚴所立,就是這麼一個花能夠統攝諸佛,統攝莊嚴,這個叫做經。經講得徹底的時候,是這個樣子的。所以一定要會到這個意思,這叫做“如是”之經。
金剛經講的就是這個。“世尊。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前面講的這個破我空,破法空,無相可住的這個體。如果你信心清淨,就忍,也就是舍身故,爲什麼這部經典能舍恒河沙的身命,乃至于聞之四字偈等,這個舍身命就是忍;忍到無生法忍則生清淨;則生實相。如果你看了這部經典與忍不能相應,你必然就進入了六官?因爲六官不能忍,于色生心,于聲生心,見到色聲香味觸法你不能忍,不能舍心故就不能舍身。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地無壽者相,你才能舍身。你色聲香味觸法、起心動念都住在那個地方,就有了我人衆生壽者,你怎麼能夠舍除自己的身命呢?或者護持于常住,護持于衆生呢?所以住于法你才能夠做到無住,無住才能成就忍,成就忍才能成就舍。平時叫你舍身很困難的,你有住就不肯舍。你只要無住,無我相顯現出來,就能夠舍,所以忍辱仙人呢,他五百世做忍辱仙人,他怕痛嗎?他不是不怕痛,他平時薰習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他才有五百世做忍辱仙人;無緣無故的叫你忍,你是忍不住的。你必須要依法來,依般若智慧來忍才可以;你沒有般若智慧你達不到忍。所以釋迦牟尼佛在燃燈佛前,做五百世忍辱仙人,是依般若安住,如果他沒有般若安住,就不能成就五百世忍辱仙人。那忍辱仙人幹什麼呢?成就無量衆生故,大悲心的顯現,所謂成就無量衆生又是什麼呢?是無生法忍;什麼叫無生法忍?就是忍;怎麼忍呢?就是般若智慧;什麼叫般若智慧,就是金剛經;什麼叫金剛經呢?就是衆生的心跟佛的心不二故。所以他行就是無行,無行就是行,是故他修忍辱波羅蜜,即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就是這個意思。南摩阿彌陀佛。
《《金剛經》系列開示 67》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