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系列開示 68

  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世尊若複有人聞說是經,信心清靜,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稀有功德。”

  這是須菩提勸導衆生來信金剛經。須菩提向世尊承白,表達他自己對金剛經的信。

  若複,是希望的意思。我們衆生聞到金剛經得如是信解,了知金剛經的利益,它的實相,生出了內心極大的歡喜。前面講,深解意趣,涕淚悲泣,代表了須菩提對這部經典的深解,不是表面上對這部經典的信解。不像我們往往是用一種感情,見到某個法師好,某個寺廟好,向別人介紹,過幾天他自己都跑掉了。這就不叫做深解意趣。因爲他沒有很深的解如來真實義,不能從內心裏面發起,不能了解如來所說如是甚深經典,所以衆生都是感情用事。哪個寺廟人多,就認爲那裏香火旺,認爲就是佛法興隆。佛教裏有名僧,有高僧,有大師,我們不要尋找名師,我們要找的是大師或者是高僧,我們不是找得經忏師、名師。有的人唱念非常好,叫經忏師,叫法師——“作法的師父”。還有名師,就是他的官位很高,頭銜大,我們往往被這種假名給迷惑住了。我們衆生無始以來對名的執著非常的重,不能夠淡泊其身,安住道業,安于樸素,清心寡欲,喜歡趕熱鬧,喜歡趕場子,轟轟烈烈的狀態。所以出家人跟在家人這個思想一定不一樣。出家人不喜歡趕場子,喜歡清靜、寡欲、樸素、安樂。太多了就在裏面濫竽充數,往往自己在裏面還不知道被染著了。我們念佛啊,七八個人在一起念大家就沒有精神,要好多人在一塊念佛大家就有精神。因爲人多聲音一嚯,很熱鬧,心浮在那個地方,好像自己很有修行的樣子。但是你在一個人的時候,你馬上感到一種孤獨,或者人少了你就感到一種不滿足的感覺,表現出內心的孤獨、焦慮、無明,煩惱就顯現出來。所以我們千萬不要趕人多。但是也不能人太少,要有善知識的誘導,有十來個人在一起,徹底的淡泊其身,安住樸素、清靜、清心寡欲的狀態。只有這樣才能保持出家人的清靜無爲。在家人永遠不懂,在家人永遠認爲寺廟要大,要莊嚴,人要多,俗人永遠就希望這種狀態。在家人的習氣是很重很重的,他喜歡的就是熱鬧,就是名聲,他想方設法的讓你這個廟裏非常興旺,他不是在道上面修行,他是在面子上面,表面上下功夫。這是很麻煩的事情。所以出家人跟在家人一定是兩回事,思想一定要分開。真正的修道當然在家人也是很不錯的,但是在家人無始以來在家裏的習氣,對這個名放不下來,老是要興旺,這是很麻煩的一件事情。

  須菩提聞到金剛經,真正的用心,把佛陀的甚深的心印到意裏面去了。這個意境與實相相應的一刹那,才是叫深解意趣。

  “若複有人,”就是假設有人,是一種祈望,因爲希菩提得到了利益,希望後面有衆生能得聞是經,一種渴望之心。這種渴望之心表達出兩種心情,一個是須菩提所悟之境,內心中非常感慨,知道了諸法實相,急迫的希望所有的衆生來聞到這個實相。希菩提說:我所得慧眼。肉眼是我們凡夫的眼睛看到的黑白之相;天眼是福,由戒定中生。肉眼、天眼都是福份,就是戒體。因戒生定,因定生慧。戒是福,是製止之意。智慧,智就是戒定,慧是觀察出來的。如果沒有前面的戒和定,就不可能有慧。戒裏面能不能生出慧出來呢?因爲戒能生定,定能清靜,如果你清靜了能見到實相,這個實相是通過觀察,不是定在那裏不動進入無記想。

  定有幾種,有世間定、出世間定。出世間定裏面有慧,世間定裏面沒有慧,只有智,智只能生福,但是不能生慧,就是坐在那個地方念南無阿彌陀佛。我們看這個世界是兩種現狀,一種是伏住我心,把我們的妄心伏住了,這是世間的東西;還有一種是我們的心靜下來以後,可以觀察到大相與小相、粗相與細相,就像大千世界與微塵,這種境了不可得的體,是由一心念起。大無有大體,小無有小體,沒有一個小的實相存在,沒有一個大的虛空存在。就像我們看到山一樣,山也不存在,是一個抽象的名詞,細也不存在,細無非是一個分別的體。山是大相,是一個粗的名,有樹木、草、石頭緣起産生一個山的概念。而這個山,我們用心靜下來以後,可以看到這個山是空的,是一個抽象的東西。在觀察到細的時候,發現每個細的物體還是一個空性的東西。再反聞聞自性,觀察到你的心裏面現的這種相的時候,發現相是空的,萬相俱空。能觀察到萬相俱空,沒有實相的時候,那個叫做慧。

  當外面的東西覆蓋了你的心,你沒有觀察到大是空、小是空、粗是空、細是空,人我相都是空的體的時候,就把它覆住了,只能把自己變成一種無記狀態。就是你坐在那個地方,你什麼都不知道,閉著眼睛什麼都看不到,然後進入一種無記,你不會有觀察。

  定能生慧,慧是要通過微細的觀察,才建立慧眼。慧眼是通過心眼觀照,是心中開發的一種觀察體,並不是眼睛見,見的眼是福,是戒中止惡生善裏面出來的。人眼爲止,天眼爲福,人眼裏面止惡是爲天眼,止惡裏面就有福生,是爲戒體叫做相。戒體爲肉,戒相爲天。我們眼睛因爲不作惡,才稱爲是人。我們現在這個肉眼看到萬法,是在戒的體裏面。因爲體無善故,你的體裏面不製止于惡的話,就會生出惡相出來,像豬、狗這個眼睛,乃至于叁惡道的眼睛。做善就往善走,就是天眼。眼的體本體是無相的,無相而有相就是肉眼,肉眼的相是善相,此相此體由止惡修善而得,因爲沒有智慧故,不了解這個眼裏面有一個無相體,無相體不離有相之相,此福爲相此體爲無相,所以這個肉眼非眼是名爲眼。所謂眼者即非眼,是名爲眼。因爲你沒有智慧,所以你認爲這個叫做眼睛。其實如果要以慧眼來觀察,你就可以看到眼而無眼,無眼而眼。

  爲什麼佛陀的眼能盡虛空遍法界呢?他無住啊,見一切法無住,得廣長舌相,所以眼睛遍法界故。他的眼睛是無相之心眼,我們有相是因爲有住,有住不礙無住,因爲我的本體是無住故,眼的體是無住體,是因爲有住了才生虛妄之肉眼。無住之眼你卻生出有住之心,見色有住了你就會生出這樣的眼睛,聽聲音你有住了就會生出這樣的耳朵,聞到香味有住就生出這樣的鼻子,本來無住你爲什麼有住呢?鼻子聞性有住嗎?聞性無住。但是聞性有住了就變成一個鼻子,所以眼耳鼻舌身意由住而來。如果不住你就跟佛是一模一樣,因爲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的聞性都是跟佛陀是無二無別的,我們這個體跟佛是無二無別的。你不開智慧故,你有住,所以你眼耳鼻舌身意就變成這個樣子出來了。但是這個相和我們無住體有沒有分開呢?沒有分開。因爲相不礙性故,此福不礙我們的體故。所謂有住是心有妄執故,其實你所得的這個福還是無住之體,所以在此世界這個相上生出無住之心,你跟沒有相的這個體性是相應的,照樣能獲得佛陀的體,相不礙性。

  不怕妄起,就怕覺遲。現在色聲香味觸法是過去有住之體,因爲做善故,有福德,做惡故,有惡得。得福得惡,無非是有住無住啊,有善不善啊,有惡則相惡,有善則相善。相大相小也是這樣,你無住之心非常弱,你這相小,如果你無住之心非常強烈,在你內心中實在是毫無執著,那你相肯定會廣。相廣則福大。你堅固的執著心越重,相就越醜惡,那你相就越弱啊。我們看到外面的相是善是惡,無非是我們有住無住啊。所以我們看到外面的相,有人看到非常清涼自在,有人看到的是焦慮不安、煩煩惱惱的,是因爲有住無住啊。你看在家人在這個相上面就是不滿足,出家人就這麼滿足,因爲出家人無住啊。出家人無住就得無住之相,在家人有住則得有住之相。所以有住之人在世間行走煩煩惱惱一輩子,而無住之人非常清涼自在,都是與無住有住有關系。

  住境不欺,這一切境界不會欺負任何人,無非是你心故。所以我們不要責怪別人。我們在生活中是獨立的,一切境是你心境,有住則有有住之境,無住則有無住之境。你有你的心境,我有我的心境,這個世界在我看是清靜的,在你看是煩惱的,同樣一境無非是有住無住啊。這個心中境是我心中境,在你心中是你心中境,你心中跟我心中境是兩回事啊。所以在世間沒有冤枉之事,不要責怪別人,你煩惱完全是你心裏的煩惱。降伏其心才爲真住。如果你的心沒有降伏住,你一天到晚怪別人有什麼用呢?所以過去講:大地無寸塵。這個大地上面沒有塵的,就是沒有我人衆生壽者的,都是我們心中的住相。你有住就有塵出現,你無住了哪有塵呢?

  肉眼天眼都是因爲迷惑所致。你了解這個體以後,先以般若智慧開顯我們的般若之心,用此般若之心來觀察諸法實相,了知此福此善無非是我們心住和不住之體。我們心方寸之間,能顯有住無住之相,你無住則法界無住,你有住則法界有住,你心有住之惡,法界則惡,你心有住之善,法界即善,所以是善是惡,跟別人又有什麼關系呢?有人說:他說你說是善,實際上外面人好壞啊!外面人的好壞跟你心又有什麼關系呢?人家有人家的心,你有你的心,你管別人的心幹什麼呢?

  所以我們沒有事情喜歡管別人。其實你管別人的時候,你心向外求,不知道看到別人也是我心啊。過去佛印禅師看蘇東坡像一尊佛,蘇東坡看佛印禅師是一堆牛屎,同樣的兩個人坐在那個地方,各人的境界就不一樣。爲什麼看別人不是佛,非要看別人是牛屎呢?所以呢,你老是要這樣的去辨別。我們讀金剛經開顯般若,無非是把我們心量提高,千萬不要管別人的事事非非,因爲是你的心故。你管別人的是非代表你心有住。你有住你有生死出現了,你自己的生死沒了管別人的事情幹什麼呢?你心裏面無住則衆生自度,悲心自起。如果你看不到別人善惡了,你整天在大智慧體裏面,哪個地方不在度衆生呢?你自然就會現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一切衆生見到你自然而然的就會得度。衆生見到你就得度,你就不要顧慮你度衆生的事情,衆生自度。心中的衆生也度了,此境此身無非是心生故…

《《金剛經》系列開示 68》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